组织结构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组织结构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组织结构论文

组织结构下知识经济论文

1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组织结构的影响和冲击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内外环境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且面临着极大地影响和冲击。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企业高层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中层管理者一一传达,且还是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内外环境不断变化,如果还是依照信息层层传递的方式,那么管理者无法及时决策,企业则会错失机会。此外,知识经济要求企业加强与分销商、供应商、科研机构以及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形成彼此之间的交流,突破组织界限,在网络上建立起社会经济的结点。受工业经济的影响,传统的组织模式都带有程度不一的集权主义色彩,组织的分权程度不高。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层级更为复杂,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在大幅度减少,知识、信息都处于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状态,机遇稍纵即逝,所以这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决策,建立动态性强、创造性高和具备可重构性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的高层与一线员工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情况,信息在经过层层传递和专业性转换后,信息传递过程的成本较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对管理决策存在关键性的影响,如果一如既往,那么信息传递的成本则会大幅度增加。此外管理者自身是有局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即管理者的“有限理性”会逐渐明显的表现出来。

2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变革方向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从而推动组织的全面发展,该文主要从组织结构的权利结构、层级结构、职能结构及资源结构方面探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1权利结构

传统的组织结构的权利集中性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分权管理。集权型组织结构属于直线制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的灵活性不够。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分权制组织结构建设,弱化直线式管理的不足,将部分权利下放,提高各下级部门管理者的责任心,提高组织绩效,使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更加精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效率。即将组织结构由直线型结构向事业部组织结构转变。但同时注意分权的程度要在管理者能够的控制的范围内,要保证管理者能够及时有效的制约。

2.2层级结构

阅读全文

医学期刊论文编审工作问题

科技期刊的生命在于质量,而编辑恰恰是期刊质量的“守门人”。在论文的选题、组稿、审编稿、改稿、定稿等工作中,编审是重要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编审者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所在。编审工作的对象是论文,工作流程是对稿件进行初审、筛选、送审、加工、修改、定稿、组稿等。医学论文编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稿件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医学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现就医学期刊论文的编审工作相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1选稿和标准

选择医学论文的标准主要是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是论文的立足点,包括真实性、准确性、重复性、公正性和逻辑性。创新性是医学论文的灵魂,即创造性、创见性,是决定医学论文的主要标准。实用性是医学论文的基础,是指论文的实用价值,也是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是医学论文选稿最基本的标准,也是医学论文审稿中必须遵循的先决条件。

2论文的评价

初选论文经过通读论文之后,应根据审稿标准,对其优缺点作出全面评价。评价要着眼于论文的总体及论文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论文的优劣,应该是质量第一。坚持审稿标准,注重论文的科学性、知识性、时效性和可读性。科学性是评价论文的基本标准,知识性的核心反映在论文中信息量的大小。提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越多,刊出的价值就越高。时效性主要是及时介绍学术经验和传递信息;其次论文中的观点要鲜明、数据准确、论证充分、图表规范以及其成果数据要经得住历史的验证。可读性主要指论文要符合社会现实认识论要求,论文内容的思维结构要逻辑严谨,文字通顺,数据真实,图表规范。

3初审稿件的处理

初审作为三审制的第一关,编辑责任重大。编辑在初审环节上要多下功夫,可有效过滤明显不符合刊物定位和学术水平的论文,可提高后续外审、编辑等环节工作效率。初审稿件处理大致分两种方法。但处理前需详读论文,必须了解文题是否恰当,中心内容是否阐述清楚,材料是否准确可靠,结论是否确切,论文的组织结构是否严密,文字是否通顺,图标是否规范,书写格式是否符合编排规范,参考文献的标引规范等,掌握以上情况后再对论文提出处理意见。

阅读全文

网络环境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连带研究

一、升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

从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只满足于期刊阅览室提供的纸质期刊服务,读者的需求日渐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适应数字化替代传统化的这一方向要求.

1、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方向和日后发展规模,建立大规模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缩短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资源的供给与用户需求的时间差,由相对滞后服务进化到同步服务.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载体和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选择和规范化处理,使之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建立分布式的馆藏信息资源库和虚拟信息资源库.这种数字改造的过程,从生成技术上讲,包括有键盘录入和非键盘录入两种方式,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的文本模式,非键盘录入包括手写识别技术、印刷文稿扫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从存储技术上讲,包括直接存储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直接存储技术主要指光盘塔技术、磁盘阵列技术和磁带库技术,网络存储技术是海量数据信息存储的实现方式;从收纳技术上讲,包括购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光盘数据库等,链接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中外文数据库等;从管理手段上讲,就是采用标准格式来完成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利用自动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从网络传播上讲,就是建立高校图书馆主页,广泛利用网络为读者提供远程服务.为完成以上数字化改造,高校图书馆还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网络资源建设、检索与网络维护、数字化信息转换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保证图书馆数字化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

2、优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更要注重推动馆藏资源向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一笔宝贵财富,要继续加以重视,加强保护和建设.多年来,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学科类别多,专业性强,类型齐全,应加以保护、保持和发展完善,并每年进行一次审查,有效剔除一些不符合图书馆收藏原则的图书.当前,有一些学者认为无纸信息社会即将到来,印本书刊和图书馆终将消失.而实际上,电子书刊虽具有一系列明显优点,但印本书刊更便于读者任意反复阅读和从容思考,更具备历史收藏价值,这些是电子书刊所不可能实现的,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还将长期共存.因此,高校图书馆不但要保护和建设好原有印本馆藏,还要保证图书馆每年拥有一定的购书经费,做到既保证馆藏图书的数量、质量,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要突出本校的特色,从本校最知名、最突出的重点学科入手,对教师的课件资源、学校优秀论文、学术动态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加工,对全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需要的资源等加以整合,对教师课件参考文献及教学参考书目与图书馆目录建立技术上的链接,对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读者比较常用的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给读者,有效地丰富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同时,主动收集教师、学员的需求信息,定期召开师生参加的座谈会,或者进行图书馆工作大型问卷调查,听取广大师生对图书馆馆藏的意见建议,并进行分类、研究,进一步充实和优化馆藏,供读者浏览和查询.

3、保护高校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产权数字图书馆在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的同时,也引发了版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要注重处理好这一矛盾.解决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之间的利益冲突,关键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存.如果只注重保护版权人的权利,就会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导致信息闭塞;如果只注重维护公共利益,而忽视版权人利益的保护,就会使版权人的创作积极性下降,发到信息生产原动力不足.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对于已过保护期的作品或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信息(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可以当作公有信息,自由地进行数字化;对于那些仍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必须考虑是否取得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是否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之后再进行数字化;对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拥有知识产权的数字化资源,比如高校图书馆上载到网上的本校的作品,也要依据著作权法等加强保护.

二、拓展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进一步改进和拓展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高校图书馆在走向数字化后,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还应探索和创新一些新的服务功能.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

一、引言

相比国外,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的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得以快速发展,步入20世纪后,才开始有学者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进行研究。经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论著达9000余篇。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黄尧主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原大地的报告》(崔炳建主编),都是作者参与“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的成果总结,基础理论全面,案例丰富。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查询与阅读,为本文的论述提供理论基础。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

在我国教育界,职业教育集团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崛起于本世纪初,历经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结果和收益。学术界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对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已基本形成共识,在近几年学者的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由黄尧主编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该著作主要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状、模式、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等几个方面为研究重点,是目前最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著,也是后续学者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于勇(2010)在《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一文中,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并在企业集团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职业教育集团的概念,他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具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性质,是由总部与若干个学校组成,监事会对学校和总部的管理和经营进行监督,总部则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在文中,他强调职业教育集团有别于企业集团,是由具有多个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企业共同组建而形成的一个联合体,集团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所实行的是以校长负责制的组织机构,外在资本可以参与到办学过程中来,但不能控制职业教育集团的股份,这也是与企业集团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邵汝军、王丹(2014)在《信息时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看法:“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这种联合办学体就是职业教育集团,是在响应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由各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以从事职业教育与培训为核心,通过地域、行业或校企合作联结的多法人职业教育联合体。”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性质

在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性质的研究中,以吕文平(2013)的《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代表,他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组成的联合体,集团和公司集团一样,其自身本来就不具有法人地位。他在研究中对职业化教育集团按性质进行了分类,认为可以在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集团归类到社会中的非营利性组织。他在文中提出了职业集团的四种性质:一是职业教育集团虽然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集团组成,但职业教育集团本身是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核心是产学研相结合,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是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者是多个实体组织结构,每个实体组织机构的构成是不相同的,因此,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机构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及多元化的特点;三是职业教育集团的各个实体组织是以利益共同体为构成目标,其联结纽带是以长期优惠合同为主;四是组成职业教育集团的各组织是以利益为共同目标的,各组织之间存在利益共享。因此,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要防止由利益而导致的教育事业的商业化。

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阅读全文

新木桶原理肿瘤学学科建设探讨

摘要:

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运用新木桶原理,不仅有助于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水平,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肿瘤学;学科建设;新木桶原理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肿瘤学也随之成为现代高等医学中成长最为迅速的年轻学科之一。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对肿瘤维持治疗、肿瘤已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等观念,似乎争议不大,大家多更关注发展肿瘤学的瓶颈和漏洞,以及如何尽快弥补等问题,只有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对肿瘤学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加速肿瘤转化医学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构建,查漏补缺,才能既“扬长”,又“攻短”,集中力量培育其学科特色,从而提高肿瘤学学科发展效能。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个由长短不一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它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强调管理活动中不能仅“扬长”,而要“避短”,只有攻克瓶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效益最大化。然而,当今管理界,又有学者质疑它的实用价值,认为传统木桶理论可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正确”命题,并提出“新木桶原理”。新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延伸和扩展,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还要看一些关键信息:①桶底是否坚实?②构成木桶的木板间是否有缝隙?③木桶是否有宽大的直径?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直径、木板及桶底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水桶的结构。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水桶储水量。直径越大,学科的“盘子”就越大,“覆盖”就越广;木桶的结构越稳固,学科的协调性与向心力越强。这就是“新木桶原理”。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什么是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要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了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诊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边界日渐模糊的肿瘤学学科特性,新木桶原理对其发展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

1突出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

圆形水桶是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紧密有致,没有缝隙,否则只能导致漏水。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决定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直径越大,肿瘤学学科的“容量”就越大,“覆盖”就越广,肿瘤学发展就越迅速。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干细胞等重大医学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肿瘤学学科发展现实中,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致使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很快应用于临床。近40年来千万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在得到数百万篇科研论文的同时,癌症的病死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5年年报,仅2014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比2013年增加28万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个人得癌症。以肺癌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5%[1]。罹患肿瘤这种让人骤然失色的“要命”的疾病,医学界一般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手段,试图解决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解决木桶的短板问题,而肿瘤与其他器官疾病不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只解决当下“短板”问题,例如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就如同用浓烈的杀草剂除草,结果是田里的苗和草都被杀光了。为避免化疗或放疗等过度治疗所带来的“苗”和“草”同时被杀死的诟病,我们应考虑提高“田野”自身的土质,为了除草,使用了一定的杀草剂,但不至影响土壤中“苗”的正常生长。所以肿瘤学学科发展的特性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木桶”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免疫性,“土壤”好了,“苗”在杀草过程中即使有些损伤也能很快得到修复。而综合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层次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RNA组学和药物组学等进行肿瘤系统研究,并将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快速转化,正是培育“好土壤”的最佳选择。转化医学无疑为肿瘤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近2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建立转化通道,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快速转化[2]。目前,肿瘤转化研究已是发达国家医学研究领域资助的重点[3]。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某些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成果。其中,最具标志的是已研发出一批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例如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这些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4,5]。要使肿瘤学学科的“直径”增大,“容量”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当务之急是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肿瘤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加快发展肿瘤转化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应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搭建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综合最新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诊疗技术尽快用于临床实践,以减轻高昂的癌症治疗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为我国肿瘤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支撑。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改革思路

1学术期刊媒体融合改革思路

媒体融合是“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媒介形态和媒介业务的融合,还包括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不仅包括物质层面即工具层面的融合,还包括操作层面(即业务层面的融合)和理念层面(即意识层面)的融合。从国外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及国内报纸及出版集团的媒体融合实践来看,媒体融合经历了从组织结构的合并合作再到内容生产的业务融合。而国内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分散出版、独立运营,虽然有不少学术期刊进行集群化发展尝试,但因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1.1媒体融合要突破文化隔阂

文化性障碍在新老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传统学术期刊的文化建立在“内容”的根基上,而新媒体的文化则建立在“人”这个根基上,更重视把“人”作为其核心及基础导向。传统学术期刊的办刊指导思想是“内容为王”,其营造的是一个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系统。新媒体构建的是以“人”为基础单元的开放式的传播结构,用户不仅以媒体受众的身份使用内容,同时也作为互联网空间的成员,建构自己的数字化生活。网络环境中,内容的流动不仅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还取决于内容对社交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要适应基于人的关系的传播模式。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要转换思维模式,紧跟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将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特征和受众心理联系起来,注意与受众的互动,使学术期刊内容的呈现具有吸引力。受众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用户注意力的快速切换决定了移动微环境下学术信息交流更适合片段式、浓缩化的传播方式[13],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不仅要优化采编发流程,还要通过内容解构、内容重组甚至内容再造深化学术期刊的内容媒体融合程度。学术期刊提供的微服务平台的内容不能仅仅是推送期刊目录信息或个别论文的全文信息,还需要对纸刊上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满足用户的浅阅读习惯。同时,还要挖掘用户数据,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将纸刊上的全文信息提练成研究创新点,并以问题引导式的形式呈现。在注意力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愈显重要,最好能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化内容投放。

1.2媒体融合的前提是整合资源

融合的前提是整合,整合的对象包括各种媒体资源和生产要素;整合的过程是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及人才队伍的互通;整合的结果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用彼此资源,创造共同利益,使整体优势充分发挥[14]。传统媒体在内容上具有优势,新兴媒体在技术上具有优势,媒体融合的实质是要利用技术来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和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形成内容生产和技术利用的良性互动,实现内容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集团化作为重要的产业资源配置机制,有利于实现规模扩张、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助于通过专业化获得核心竞争优势。近些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通过组建出版集团,改变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转变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介拓展业务范围和传播方式,扩大媒介影响力,但国内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脚步却进行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机制及独特的现实国情,使学术期刊在资源整合方面面临不小的政治壁垒和困难。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需要推进采编流程、生产过程、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融合。虽然有一些期刊进行了“集群化”发展尝试,但集群发展的期刊因为隶属于不同的主管机关或不同的主办单位,无统一的管理,属于松散的合作模式,要进行资源整合实属不易。

1.3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以服务构建用户平台

阅读全文

知识管理下企业资源开发探讨

一、知识管理下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价格战、广告展等营销手段已经失去作用,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挖掘其价值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尽管如此,人们对于知识管理对于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价值和具体方式仍然存在着疑虑。有很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对于现实企业太过空洞,虽然明白这是未来的方向,但实际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入手。有些企业直接放弃,沿用旧有的信息管理方法;有些企业则迷信技术,跟风上马ERP,结果反而增加了运营成本[黄冠云,柳宏志.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2002.5:87-89]。可以说,如何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这对于经营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霍国庆在《企业战略信息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信息管理模型”,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信息资源流为媒介、电子商务活动为主体,自下而上构建了企业战略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杜栋和蒋亚东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从企业管理角度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改变了过去侧重“管理信息系统”,转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秦铁辉主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述了信息资源与企业竞争的关系,并分别介绍了企业运营中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信息资源等四种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管理方法,讨论了企业商业机密的流失渠道和保护措施,就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首席知识官两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刘平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入手,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升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的方法。在知识管理方面,王彩霞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文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区分了知识与信息、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介绍了一种通行的知识管理应用体系——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可用于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指导。

程刚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归纳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要素,并针对这些要素提出了优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的对策措施。刘广主编的《基于组织知识结构分析的知识共享对组织绩效影响研究》以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为基础,对组织知识及组织共享知识的内在结构进行数理表征,研究组织共享知识影响组织绩效的路径,并从案例组织中深入分析某些组织因素对组织知识共享和组织绩效的作用过程。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已有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资源管理作为宏观的、政策性的概念,在应用到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时还显得比较生硬,相关理论不完善,与实际结合得不紧密。第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过程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研究侧重信息技术和硬件构建较多,对于文化、机制、组织结构等软性因素讨论较少。第三,知识管理作为新兴概念,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等尚无统一认识,因此如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实践当中也就缺乏说服力。

三、知识管理下的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可,将信息管理升华为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进行知识管理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理论意义。第一,现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从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的分析并不多,因此这类研究可以对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完善作用。第二,企业的运营是物质流、现金流、信息流汇集的结果,关注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和特点,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第三,企业信息资源向知识成果沉淀的过程,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有一定的重合,关注此类研究可以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所助益。2.现实意义。第一,为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更快速、更准确的战略决策。第三,以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为切入点,为企业政策的制定和组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企业扁平化、智能化,以适应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阅读全文

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现状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外市场风险复杂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负责人、经营者应当认识到新时期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各项决策执行、经营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意义,重视对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的监督、评估,制定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的方案,保护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组织活动正常实施,保护企业的资金安全,实现利润增长。研究者将结合个人从事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工作实践及相关经验,分析新时期国内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总结新时期国内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要点,提出新时期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希望以此篇论文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策略

新时期背景下,国内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一方面企业需要继续提高产品的科技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法律、政策授权许可范围内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和其他红利,加强对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为企业日常生产、各部门组织活动、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带领企业员工学习和树立内控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理论和意识观念,防范资金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利用和回收的效率,促进企业良好长远发展。

一、新时期国内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

(一)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第一,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实践观察发现,国内一部分大中型企业、集团企业组建了税务部门、项目投资部门、法务部门对项目投资风险加以控制,能够及时发现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不足、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有限,没有足够人员和预算去设置诸多项目风险管理部门,也不能利用、收集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数据,仅仅能依靠信息管理、成本管理、账目报销管理等简单手段对项目风险加以控制管理,不能发现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二,方案制定中的不足与问题。项目管理方案的合理设计,对于降低风险、防范风险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一些企业在实践中随意设计项目管理方案,忽视了项目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增加了企业遭遇危机和风险的概率。除此之外,有的企业在项目管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没有结合企业的经济水平和其他现实条件,导致项目管理方案的不能执行或者执行结果不理想。第三,风险管理分析与结果反馈中的问题与不足。为了保证内控与风险管理的目标实现,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方案、风险管理结果进行分析,反馈其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改进的建议,使内控与风险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但现实中,个别企业在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懒惰依赖心理,长时间沿用同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模式,没有思考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是否存在方法不当、需要改进调整的地方,造成企业内控水平较低,监督能力不足。

(二)内控工作中的不足与问题。实践中,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片面侧重于企业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只加强了对企业资金、花费等费用的管理限制,但是忽视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宣传和学习,忽视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互动,忽视了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没有调动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建立绩效评价和奖惩考核制度,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国内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要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