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作曲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作曲专业

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对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明确该课程教学要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使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基于此,文章先对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合理对策,以期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效率。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认知音乐本体能力的培养,需要全面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而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尤其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曲理论奠定良好基础,提升高校音乐学在创造性人才方面的培养质量。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

第一,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相关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将和声、复调与配器教学相融合,而且在音乐课程编排方面,过于以课本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单一的音乐类别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其他几类音乐基础课教学内容融入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中。这对有效拓展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良好思路和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其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于单一,制约和阻碍学生了解更多知识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第二,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方式依然以传统为主,缺乏对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现象。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点,未能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尤其在运用多种多样曲谱和案例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实现对学生良好创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以注重培养学生作曲方面四部和声创作能力的方式,也会制约学生对如何去变奏等等操作知识的了解,影响学生的创新发展。第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对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整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足,很多学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理论知识的课时数占据总课时数的比例较多,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选修课方面开设较少,以及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缺乏力度。这使很多学生通常都是以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学习为主,难以了解更多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有关的其他技术知识和选修知识内容,对丰富学生学习知识面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带来不利影响。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和矛盾,就必须加强对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具有良好的创作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从而促使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出更多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专业人才。第四,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在课程评价方面过于单一,缺少多元化的教育评价。通常是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情况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化,不利于更好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影响其评价定位的准确性。第五,结合网络发展趋势,构建信息化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平台至关重要。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构建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平台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教学方式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更多课堂和教材以外的作曲理论知识,影响学生音乐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影响学生在音乐信息化方面素养的发展,导致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构建完善的教学平台至关重要,能够辅助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提高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结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打破以往“课程本位倾向”的教学局限性,构建完善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可通过开设多种交叉课程的方式,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能力,解决以往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学、忽略作曲技术技能学习的现状。在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时,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开设限定选修课的方式,充分将音乐学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比如声乐表演、器乐表演、钢琴表演等,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还需要采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设立咨询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下对所不理解的知识和问题进行咨询。通过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增强,弥补学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引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

阅读全文

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在教育改革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各大高校的各种课程都在顺应这股潮流进行积极的改革,想要通过改革能让课程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作为课程改革大军中的一员也要积极的参加进来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当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后,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在这堂课上更好的发挥自己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对作曲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自己展现自己,尽一切所能使学生的人生更加完美。

关键词:高校作曲;课程改革;基础理论

目前,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是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础下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时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社会的认可。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如何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

一、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是音乐系的一门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占有绝大部分。而大多数的理论知识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长期的这样下去,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学生没办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如果学生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后期的其他音乐教学课程也就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改革提高学生对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作曲基础理论这门课程学生的整体水平。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当走入社会时候能更从容,更淡定,展现出最完美的自己。

二、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完善高校的硬件设施

阅读全文

钢琴教学中作曲理论的适用性

一、将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1.增强理论储备原则

将作曲理论融入到钢琴教学之中,要想取得实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不断地积累与提升理论水平,以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教学实际。以往,我们的钢琴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关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首先增强自身的理论积淀,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支持。

2.形成教学体系原则

要想让作曲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发挥实效,就要把教师口头传授、零星传授的方式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只凭经验授课的习惯,把随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教学。教师在结合作品风格特点对学生进行点评的时候,要按照课程群体的要求,按照和声思维、多声音乐织体氛围等原则进行教学。因为,两种不同形态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切实地把作曲理论融合到钢琴教学中并且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就一定要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上进行有机融合,才能有效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作曲理论对钢琴教学的辅助功能

由于钢琴演奏技巧的复杂、多变,基础音乐理论的繁复、庞杂致使钢琴教学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来说要费力得多。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练习强度下,要想提高钢琴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务必要把作曲理论和钢琴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意蕴,最大限度地增强演奏效果。

阅读全文

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的运用

【摘要】作曲技术理论与钢琴演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绝大多数的作曲家几乎都精通钢琴演奏,可以说他们既是作曲家又是钢琴演奏家;而钢琴演奏者必须以掌握作曲技术理论为基础,钢琴演奏者需要拓展音乐作曲理论知识,才能为更好地演奏钢琴作品奠定基础。根据科学理论把作曲技术理论应用于钢琴教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钢琴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钢琴演奏技能提升。本文从指导实践、理论储备和教学体系三方面阐述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并分别对曲式结构类型、和声、配器法和复调类型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教学;应用

一直以来,钢琴在乐器界处于王者之尊地位,在全球各个国家普遍受到音乐爱好者的追捧。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对精神层面需求日益提高,学习弹钢琴需要从幼儿开始培养,年龄一般为4至5岁左右,直到大学学习阶段,钢琴学习仍然保持持续的热度。钢琴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音乐理论作为基础,其中作曲技术理论是学习钢琴必须要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作曲技术理论在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应用,不仅有利于钢琴演奏在技巧方面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钢琴演奏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成。

一、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音乐自古以来伴随人们生活左右,音乐教育在我国也逐年受到重视,其中的钢琴演奏成为很多家长学生追捧的热门学科。学习钢琴的人数从幼儿到大学数量日益增多。曾经的钢琴教育停留在指法练习的初级阶段,很难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者。只有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于钢琴教学中才能够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通过钢琴演奏既要凸显每个学生独有的特性,也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然而,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我国钢琴教学提供能够改善不足的方式。实践证明,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二、应用价值

(一)有益于视奏能力提高

阅读全文

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一、广西优秀民族钢琴作品介绍

数十年来,广西的音乐工作者们以发展广西民族音乐为己任,以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一批优秀的钢琴作品。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东兰铜鼓舞》与《鉴河之歌》是作曲家陆华柏先生的作品,采用了广西壮族民歌的曲调作为素材创作而成;著名作曲家陆培先生所创作的《山歌与铜鼓乐》具有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李延林创作的《瑶山春好组曲》运用了西乐中的作曲结构,分为四个乐章展示了广西瑶族音乐绚丽的色彩;蔡世贤教授创作的《DOSOLRE----白裤瑶印象》饱含着对广西瑶族音乐强烈感情,他的另一首优秀作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运用了广为流传的刘三姐歌谣进行改编创作,多年来一直深受钢琴学生的喜爱;还有陆建业教授的《摩洛咤的叹咏》、钟峻程教授的《遥远的山寨》、王晓宁老师所作的《西山画页组曲》等优秀作品都各具广西民族特色。

二、利用钢琴教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在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上,从来不缺乏民族音乐倡导者。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一生都在为保卫祖国民族音乐而战斗,在他所创作的“波兰舞曲”、“玛祖卡”等作品中,处处显示出波兰民族音乐的美妙,他的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世界音乐的魁宝;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很多钢琴作品都深受北欧民间音乐的影响,他的钢琴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就是运用了挪威民谣的旋律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的《匈牙利狂想曲》一直是钢琴音乐会上的热门曲目,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匈牙利民族色彩。“民族的,世界的”,以上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是多元的音乐文化,广西很多优秀的民歌仍被深埋在民间,作为广西的音乐学子和音乐教育者,把广西民族音乐开发出来展示给世界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在民族音乐日渐失传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传承,后人将失去听到自己本民族音乐的机会。因此,广西民族音乐有必要也必须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以钢琴作为媒介发展和传承广西民族音乐是极其重要和有意义的。

三、广西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1.广西民族音乐运用于钢琴教学的首要条件是重编钢琴课程教学大纲,只有从根本上肯定广西民族音乐的地位,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对广西民族音乐的教学重视起来。

2.在钢琴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弹奏钢琴传统曲目外,应多向学生介绍广西民族钢琴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语言环境,从根源上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耳朵。只有教师摒除了对本土民族音乐的轻视心理,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和接受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

阅读全文

高校钢琴音乐教育本土化研究

摘要:为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财富,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责任,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史,同时基于两次调研分析,指出创作及能够演奏的中国民族钢琴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尚未形成钢琴演奏学派,教学体系尚不完备,中国钢琴作品曲目可用的教学用书及专著稀少,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等是山西省钢琴本土化的主要障碍。据此,从课程体系设置、钢琴专业教学大纲、学生的专业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钢琴;音乐教育;创作;本土化实践

1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简要回顾

在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钢琴大师们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钢琴作品,对世界音乐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作品从巴洛克开始,历经古典、浪漫、印象主义,直到20世纪的音乐,无不根植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沃土,带有深深的民间音乐语言的烙印,形成了多元文化的风格。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本土音乐文化将不可避免地与外来音乐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1]钢琴在18世纪初传入中国,由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它被国人接受的过程曲折而又漫长。[2]文献中记载,1904年,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留下重要一笔。以此为标志,中国的钢琴教育迈出了第一步,第一代本土钢琴家从这里萌芽。1914年,赵元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下,为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创作了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1915年1月创刊号上发表,该作品被公认为是中国钢琴曲的初始。此后,他还发表了一组钢琴小品。作者采用欧洲传统和声写作手法,对一些中国民歌进行记谱整理并为其编配了伴奏,旋律中西洋风味鲜明浓厚。[3]1著名作曲家齐尔品在1934年出资举办了“追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在中国钢琴创作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脍炙人口,至今仍为我国钢琴教学中的经典教材和比赛中的常用曲目。继之,萧友梅、刘雪庵、瞿维、桑铜、丁善德等作曲家学习运用西洋创作技法,结合民族元素,创作了具有中国风味的作品,寻求新的音响色彩、和声语言和结构形式,成为开辟中国钢琴风格作品的先行者。1946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希望与曙光。受此鼓舞,瞿维在“新秧歌运动”的启迪下创作出钢琴曲《花鼓》,被称作是我国第一部受延安“鲁艺”精神影响的钢琴作品。该作品充分应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同时又充分汲取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养分,在我国钢琴创作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947年,桑桐创作了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他的探索影响了谭盾、陈怡等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作曲家,使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掀起了一股探索应用西方现代技法的热潮。远在巴黎音乐学院求学的丁善德于1948年完成了作品《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创作。他的创作手法简洁精炼,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突出,是一首流传至今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个时期的作品受时局影响,映射出对侵略者的反抗、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展示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建国初期至1966年“”前,是我国专业钢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时期。[4]9据卞萌在《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书中统计,1949~1965年之间,我国公开发表出版的钢琴作品已超过二百余首。此期钢琴创作的特点,一是在标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非标题音乐;二是音乐创作根植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容易引起中国民众的共鸣;三是以少数民族音调为基础进行创作的作品明显增多。该时期,钢琴家对于钢琴创作的贡献非常突出。[5]4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钢琴改编曲占据了创作的主要地位。1966年“”初始,正常的钢琴音乐创作几乎停滞。到了60年代末期,殷承宗钢琴伴唱《红灯记》一炮走红,使这一状态出现转折。在这些作品中,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代表性作品,获得世界各国听众的认同与赞扬。此间,以京剧样板戏及芭蕾舞剧中的音乐为基础进行钢琴改编成为时尚,主要作品有:殷承宗的《北风吹》、杜鸣心的组曲《红色娘子军》、倪洪进的《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等等。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钢琴改编曲发展起来。由于其旋律取材大多来于群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与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容易产生共鸣,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此外,创作者们在改编创作这些作品时已开始有意识地去追求民族风格,模仿民族乐器音响与音色,创作手法上也日趋丰富。这一时期以改编为特点的钢琴曲创作获得空前发展。[2]1976年至今,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出现一个新的高峰,进入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多元化的时代。在表现题材的开拓、演奏技法的创新、和声效果的改革及节奏织体的多样性等方面,作曲家们的思路日益开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局面再次出现。[3]20-54既有继承中国民族调式特性的作曲家,又有致力于对民族和声进行改造更新和利用西方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进行无调性手法作曲实验的作曲家,还出现了自成一派、研究创作新作曲体系的作曲家。这一时期,钢琴创作风格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化,音乐思想也以开放性思维为主体。在我国钢琴音乐理论方面,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钢琴史论研究、钢琴文献研究、教学体验研究、学术交流研究、作品风格研究、音乐创作研究、音乐家研究等等,具有本土特色的钢琴教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体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责任,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抗拒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前期已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和成果。相关的文献、著作、论文、钢琴作品屡见,但基于山西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作品屈指可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把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尚未规范化、体系化,遑论评价体系的完善。

2钢琴本土化实践的问题和困境

钢琴本土化实践,很大程度上需通过钢琴教学环节来促进和实现。我们曾对山西大学音乐学院、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音乐系以及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等具有代表性的山西省高等院校相关院系进行过调研,包括这四所高等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大纲及中国作品在钢琴期末考试曲目中所占的比例等。我们发现一些带有启示性的普遍现象:非音乐专业在对待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态度问题上,绝大多数是喜欢的,但能够演唱或演奏山西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数却不多。相当多的学生虽然喜欢听山西民族民间音乐,但达不到演唱或演奏的水平。同时,大学生对待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有所不同,对民歌的认知程度较高,其次是器乐,再次是戏曲,对说唱的认知程度最低。基于这样的认知程度,我们设置山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教学内容所应遵循的原则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显然这中间缺乏的是“学习”这一环节。由此牵涉出的深层问题是:谁来教?教什么?有没有合格和充足的师资?山西具备丰厚的地方音乐资源,这是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把山西民歌改编为钢琴曲,使之走向世界,让世界各族人民认识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不仅可促进山西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将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6]6我们的调查分析表明,中国民族钢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困难主要在于弹奏过中国钢琴作品的学生比例偏少,而且在所弹曲目的选择上,以建国后的当代作品居多。那些为数不多的弹过中国作品的学生,也主要由专业指导教师布置,真正出于个人选择的少之又少。由此看出,在绝大多数学生中,自发弹奏本国钢琴作品的习惯尚未形成。此外,在学生弹奏曲目中,改编性质的钢琴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而实验性质的作品少有问津。其原因为: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钢琴改编曲的旋律相对熟悉,容易在音乐内容上产生共鸣,易于掌握;另一方面,实验性质与以现代技法写作的作品在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弹奏中国钢琴作品时不容易掌握。由望而生畏到避而远之,这与中国音乐文化独有的特点密不可分。学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在理解音乐形象和内涵方面就比较困难。这提示我们,在加强专业老师引导的同时,还应解决学生文化修养提高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作品表现内容与意境。目前,在教师教学与学生演奏实践过程中,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运用远不如外国钢琴作品那样广泛。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中国曲目方面也不够重视,而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学习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对培养乐感、提高技巧,特别是在理解感受本国音乐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帮助,但却认为与外国钢琴作品比起来,中国民族钢琴作品反而不容易表现出音乐意境。造成这一困扰的主要原因是,钢琴舶来于西方,它与西方音乐文化一脉相承。钢琴音乐作品在十二平均律制、大小调性体系、和声语言方面,都与中国民族音乐不同。中国民族音乐多由五声、七声调式构成,律制是自古相传的五度相生律,两种音乐文化的差别客观存在。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这种差别是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来调整掌握的。

3对解决教学中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不足的思考

阅读全文

钢琴教学音乐表演能力培养

【摘要】在音乐教学当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的音乐理论教学之外,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音乐人才的重任。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技术、实操能力、审美意识、艺术素养、表演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从钢琴教学出发,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钢琴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增强钢琴演奏的表现力,使钢琴的演奏更具感染性。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表演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我国的课程也在不断地创新、课程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也就使得我们高校的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们在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层面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们在艺术素质以及表演能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

钢琴的演奏技巧对音乐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而钢琴的演奏技巧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只有学生的音乐演奏技巧十分纯熟,才能够对音乐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音乐的演奏技巧是否纯熟也能够体现学生的音乐内涵,只有演奏内涵丰厚,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才能够更好地演奏歌曲。因此,只有将纯熟的音乐技巧与音乐内涵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的真正意义,感染观众,让观众获得共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应对一切事物的关键,因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也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音乐表演的时候进行良好的发挥。众所周知,作曲家在作品的创作的时候都是几经修改,不断润色的,但是进行演奏的时候往往都是“一锤子买卖”,因此,在音乐的表演过程当中如果出现无可弥补的失误或者错误,只能看着其成为“遗憾”。因而在这个演奏的过程当中,演奏者展现出来的演奏水平除了同演奏者的专业技能密不可分之外,还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为,良好的专业技能只能够确保演奏者的演奏水平,而紧张、怯场等心理压力会让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失去平时的良好水准,造成表演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失误。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学会调整与克服自身的紧张心态,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成功的演奏。

阅读全文

“十七年”电影音乐创作的特征和遗憾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创作手法还是风格探索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之后电影音乐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但环境的影响,使电影音乐创作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音乐发展突飞猛进,确立了之后世界电影音乐语言的标准。在世界电影融合的大潮流中,这“十七年”期间的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留下了很多遗憾。

【关键词】“十七年”电影音乐;电影歌曲;音乐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电影观念和电影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期,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激发了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热情和动力,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银幕作品。作为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创作队伍和创作手法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电影音乐以及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成为时代经典作品。

一、“十七年”电影音乐创作的特征

(一)电影歌曲的繁荣

无论在音乐界还是电影界,从左翼时期对歌曲的重视延续到建国后十七年,这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以及电影歌曲。这时期的电影歌曲不仅突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加强了时代气息,同时也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1.题材多样化这时期的创作形式以及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有赞叹社会主义建设制度的,有讴歌和赞美硝烟弥漫战场中的英雄的,比如插曲《我的祖国》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歌词深情、质朴,不仅有壮美山河的描述,更有人民宽广的胸怀和爱憎分明的决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象征;有对新生活的歌颂,如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歌曲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歌词的主题深刻形象,情感饱满真实,语言凝练通俗,把民歌风格融合到时代精神中,把人民对家乡的热爱、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期也出现了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电影歌曲也大胆地以抒情方式来歌颂爱,如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歌颂了新四军和驻地房东姑娘的爱情;电影《芦笙恋歌》插曲《婚誓》流露出一种柔美的艺术情调,渲染了青年情意缠绵的爱情。2.音乐民族化这期间,少数民族电影音乐的发展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大量作曲家深入到人民群众之间,深入到不同地域向民间艺人学习,积极挖掘和整理民间音乐,将这些音乐活灵活现地运用到电影歌曲中,使这些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丰富了电影歌曲的种类,比如云南白族影片《五朵金花》插曲《蝴蝶泉边》就采用了白族的民歌加工而成,白族民歌在白族地区被称为“白族调”,并以地名来加以区分,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理白族调”“洱源西山调”“剑川白曲”“鹤庆田埂调”“云龙白族调”。其中影片中“金花”唱段由“耍龙调”和剑川民歌《太阳落山要回家》的素材创作而成,“阿鹏”唱段则以洱源“西山调”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而成。[1]反映壮族人文风情的影片《刘三姐》中的插曲《山歌好比春江水》《隔山唱歌山应答》等,作曲家雷振邦广泛搜集了广西壮族民歌曲调,在此基础上,提炼其精华,创作出与人物身份、情节贴切又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动听的插曲。除此之外,还有反映新疆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反映蒙古族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荡气回肠的插曲《敖包相会》等,浓郁的民族韵味,独特的风格,随着影片的放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十七年”期间,电影歌曲可谓百花齐放,从题材、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点,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依然久唱不衰。

(二)音乐创作日渐成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