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作风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基础教育学术化现象探讨
摘要:教育本质上是学术性的事业,它需要教育者具有起码的学术自觉。但是,教育却不宜搞成“学术化”的。因为“学术化”会让教育工作偏离其实践本位。教育工作是一件繁难的实践性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全力以赴的投入。教育尤其要坚决反对“伪学术化”发展,注意鉴别和打击各种伪学术成果。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术化发展;伪学术化;伪学术成果
本文所谓基础教育的学术化发展,就是指基础教育各个层面都过分追求教育工作与教师工作的学术化形式与成果,以至于影响和干扰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影响到了广大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影响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教育学术化的错误
诚然,优质的论文、著作和课题,都是一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学术发展的表现与成果。但是,我们如果过分看重这些东西,将它们的有无和多少,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绩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走上歧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春秋时期的孔子,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开山鼻祖,他们在世时,都没有任何学术化的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但是他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却流传千古,影响后世。根源在于他们的一生都是躬行教育实践的一生,他们全力投身教育实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却培养出不少杰出的弟子,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得到弟子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名垂青史。两位教育鼻祖的经历启示我们,教育最重要的是立足实践,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切实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工作的唯一任务和目标。而学术性的成果,则是自然在其中了。即使自己不去将它写成文、将它“学术化”,自然也有他人或后人来将它们“学术化”。
二、正确看待论文、著作和课题
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些只是教育的可能的副产品。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他最有效地促进或帮助了学生发展,他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他的劳动就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如果说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些都叫做教育的“学术化形式”,那么一切教育的学术化形式,都不是外在强制的结果,而是教师自觉总结的结果。而且一般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教育学养、足够的教育经验、足够的教育成效,他才会有心思、条件和可能去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或学术化成果。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这样的教师其实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大概不到百分之一。因此,教育部门对学校和教师,强行规定要产生多少论文、著作和课题的做法,目前主要课题的强制性要求,是非常错误的。有些教育行政或教育业务部门,公然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课题口号,这是严重脱离教育和教师实际、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同时,一些教育业务和行政部门,过分频繁地进行论文评选活动也是不切实际的教育管理行为。教育论文、著作和课题,这种纯学术化的成果形式,并不是越多就越好的。因为教育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追求物质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基本的人性,围绕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自己的工作。如果说物质资料的生产,讲究“创新”,而教育可能更多的是要强调继承和传承。也就是要继承和传承教育和人性中那些不朽的东西,也继承和传承教育界那些公认的经典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教育在理论上的发展,本质上是极其缓慢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无数的新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冒出来。因此,教育的学术化形式与成果,是不可能太多的。而且,真正适合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的教师,往往是极少的。一般只有极少数教育家级别的教师,才适合产生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如果在外力强制下,或者在教师自己的强制下,勉强去生产教育的学术化形式,其学术化产品(论文、著作、课题)的质量,往往是很差的,大多是没有价值的。
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提出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认为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根据项目组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存在科研活动参与度不够高、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固化、科研知识技能较为薄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提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重视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的融合等提升路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可见,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具备较高科研素质的临床医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医学的前沿知识,把握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疗方案;能够参与基础医学的研究,发现疾病的机理机制以及发生规律,寻找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3-4]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以及科研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成果等均可以为其毕业后的学业深造、求职就业增加砝码[5]。因此,在本科阶段重视和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既精于临床、又善于研究的医学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技能和科研思维四个要素。其中,科研意识是前提,科研态度是保证,科研知识和技能是基础,科研思维是关键,四者组成了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3]。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出问卷598份,其中安徽医科大学10份、蚌埠医学院11份、皖南医学院537份、国内其他高等医科院校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7份,回收率89.8%。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路径,以期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科研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匹配。调研数据显示,96.65%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对临床医学生“非常重要”或“重要”,95.34%的学生表示对科研活动“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然而,只有20.3%的学生“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科研活动。尽管近年来,为了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的举办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越来越多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上的参与度仍然较低,参与质量得不到保障,科研素质的培养成了高校的“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2.高校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固化。调研数据显示,27.37%的学生认为“高校缺乏良好的校园科研氛围”,21.9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一批科研大师和学者”,24.2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视不够”,18.81%的学生认为高校在“科研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是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在课程内容、进度,以及授课老师的选择方面缺少发言权,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分析的学习习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等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1-2];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度低,实验室的开放性不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需求,限制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3.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较为薄弱。调研数据显示,98.1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知识技能,其中54.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临床操作技能和经验”,23.4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相关知识”,15.0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文献检索与查阅能力”。可见,由于缺乏对科研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加上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度不够,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检索和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医学科研项目,开展实验、调查等科研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撰写科技学术论文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6]。4.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调研数据显示,98.51%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思维,其中,49.5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科研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科研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发现新思路,运用新理论,开辟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且学习内容都是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前规划好的。在这种被动的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权威的勇气,从而导致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升,科研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二、科研素质提升路径与策略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7],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3]。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研论坛、科研讲座等学术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资讯和知识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和求知欲;开放部分实验室,降低科研门槛,支持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科研技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师生科研工作和成果的奖励和宣传,营造一种“有想法、有热情、有平台、有机会”的科研氛围,实现“人人想科研、人人能科研”的良好局面。2.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五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培养[1-2]。针对本科阶段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外,增设基础科研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实用技能、医师职业道德等。不断将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固化到教学内容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分析问题[4]。完善师生双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听取学生诉求和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3.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自愿、对口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带培制度,制定具体的带培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加强考核管理,帮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凝炼主攻方向,参与科学研究[4]。“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推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不仅可以借助导师的项目资源,对学生进行查阅文献、课题立项、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的系统性、个性化训练,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又可以促使指导教师本身的科研思路更加开阔,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局面[5-8]。4.重视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的临床科研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对科研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体验,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探究医学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项目的开展和推进,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也在逐步丰富和强化,这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科研思维[3];此外,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上能力、素质的获得,均有助于医学生在就业时突显优势,拥有更强的竞争力[4]。5.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的融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生只有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才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验证理论假设;也只有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感受、观察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洞察医学问题的敏感性,找准科研创新的切入点;此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同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职业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9]。
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探究
摘要
现代化迅速发展背景下,知识创新等日益崛起,使得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对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图将教育事业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教育事业带动其他行业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力图通过分析教育管理理性化发展这一主题来发现并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目的在于让教育管理理论更完善地去指引我国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育管理;教育现代化;教育法制建设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阶段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技术指标等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还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而管理现代化就是把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①教育管理现代化内容应该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我国教育管理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指出教育管理要致力于达到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大众、面向将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也进行了改革,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些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目前教育管理现代化由注重功能管理转变为注重学校效能管理,由优化单部门管理转变为整体优化的管理,由重过程监督转变为对教职工的热情、责任心等的激励式管理,由制度、严谨的管理转向权变、灵活的管理方式,是制度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发展既产生于现代社会,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理论实践等基础上的新发展。
2教育管理的理性化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调查问券、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践行教育热情薄弱、个性思维发展优先于集体行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偏科”发展的现状,展开对解决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逐步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的思考,系统探讨艺术类大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和互相促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一、前言
艺术类大学生是指通过艺术类加试和文化课考试双重考核体系下进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大学生群体,与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理工科、文科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从大学前教育体系、大学招考模式、入学考试类型、大学本科阶段培养模式、就业创业预期等方面,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尤其在整体教育体系层面的艺术教育与文化培养的局部分割,令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一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下设数字媒体、平面设计、美术书法等专业,论文研究以2018年入学的艺术类全部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全院大一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数据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获取每个数据背后的丰富内容并对前期数据真实性进行校验,研究组成员分别对每位本科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从家庭成员政治面貌、家庭思政教育概况、学生大学阶段政治面貌发展预期、思政教育载体偏好、思政信息获取途径倾向、个人集体关系观等围绕思政教育培养的有关方面进行深度调研。通过前述2种调研方法的结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1.加入进步集体意识较强,实践热情相对薄弱
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计划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与传统的理工文类大学生的比例大至相仿,表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部分阶段接受过非传统应试教育,但是在他们思想中已经具备个人政治身份发展的预期,研究数据71%的大一同学计划在本科学习期间入党证明了学生入党规划和热情。入党需要热情更需要实际行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研究探讨中,70%以上的同学认为课堂和媒体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优先选择,即实践热情仅仅局限于常规接受被动教育的课堂和输入输出综合成本较低的媒体,这份研究数字的背后体现出同学们入党意识和实践热情高度的不匹配,这种现状需要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逐步疏导、改变,构建同学们入党意识与实践热情齐头并进的教育局面。
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思考(4篇)
第一篇: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探讨
摘要:小学体育和德育教育,是互相联系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更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些精神能把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师生集体勇于创新,积极向上。所以德育教育不仅是增长知识,增强体魄,增加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道德思想,思想素质上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要切身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并充分利用体育的优势,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准,让学生们形成增强体能,培养兴趣的良好习惯,树立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美好生活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尊重、关心、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都知道要尊师重道,其实学生也是需要尊重的,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品德高尚的表现。特别是对那种缺乏自信,能力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习的学生,不仅不能用犀利的语言讽刺、侮辱谩骂他们反而需要从心理上安抚他们,耐心的帮助教导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在教学中多创造机会给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虽是表面条件,但真正能使学生们从内心产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接收教育的正确观念。
二、教师应树立榜样,做到言传身教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谈吐文明,举止高雅,落落大方,时时刻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的熏陶,也做到谈吐文明,更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另外,教师要用简洁、文明、幽默、风趣、逻辑性较强的语言来给学生们传达信息,切不可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的同时,也会博得他人的喜爱和尊重。体育教师更是应该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教师的带动和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4篇)
第一篇: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摘要: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形势、意义以及实务中的难点进行分析并阐述解决措施,以期对推动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冲突。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宿舍中舍友之间个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网络游戏等诱惑的存在,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都是发生在大学生宿舍中的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悲剧。近年来,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工作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推动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宿舍是反映学生心理水平的窗口,宿舍关系成为衡量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尺。在大学生宿舍心理工作的目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偏差,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从而使大学生对宿舍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有正确的认识、控制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集体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分析(5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策略
【摘要】
阅读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为提高阅读水平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阅读技巧。笔者基于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学生四六级英语阅读策略。
【关键词】
四六级阅读理解;解题策略;解题技巧
英语阅读理解是一种语言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手段,是读者与作者信息互动的方式,考查学习者的分析判断能力、信息概括能力、把握主旨和理解能力。学习者要想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掌握策略是很关键的。
一、学生做阅读理解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