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综合治理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综合治理总结

政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2019年,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县综治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要求,切实加强工作领导,扎实工作,竭尽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建立健全综治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调整了社会治安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黄文辉任组长兼第一责任人,副主任李蔚为副组长,王瑞莲、杨玲荣、刘城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信息股,负责中心综治日常工作。

二、健全各项综治制度

1、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活动开展情况;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治安问题及处置情况,以及上级要求报告的情况。严禁迟报、漏报和隐瞒不报。

2、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定期不定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落实调处责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3、预警信息联络制度。定期不定期分析治安形势,排查治安乱点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及时将不稳定因素上报县综治委,并做好协调工作。

阅读全文

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乡水环境治理越来越重要。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为此,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施工方法;技术要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决策部署,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方针,将城乡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水、岸、管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污染源头管控[1]。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或乡镇人口密集区域,存在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社情民情复杂等特点,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因此,针对不同的情形,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以实现工程控制目标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和原则基础上,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常用的明挖法、顶管法、定向钻拖管法、不良地基加固等施工方法及要点进行了总结。

1城乡水环境治理的特点

城乡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的复杂工程,根据实施区域和特点可分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针对城市及郊区的污水进行改造提升,是当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城市管网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使用时间较长等,因此存在管网淤堵、破损、变形、过流截面不足、雨污混接、管道缺失、直排河湖等现象,造成污水横溢或污水收集率较低,形成黑臭水体并污染河湖等。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主要是,对新建管道进行雨污分流、管道疏通和维修更换、源头污水治理等,施工区域主要位于社区道路、主街道,主要特点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车辆人员交通压力繁重、人口居住密集、对周边建筑物影响较大,对交通导行、管线保护、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针对乡村圩镇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以减少乡村污水散排、黑臭水体、河塘污水超标等问题。乡镇房屋依据地形而建,房屋平面布置缺乏整体规划,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采用自建化粪池或者自流方式排放,缺少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净化设施,是造成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乡镇水环境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其施工特点是地下管线较少,但局部管线受地形影响存在管道深埋、局部需要经过池塘水田等不良地质地段等问题,施工难度较大。同时,污水接引涉及每家每户,村民因个人诉求、思想观念不同,沟通难度较大。河湖堤防水环境提升是对污水排放末端的整治,需要与源头治理结合进行,主要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措施,对水体中的有害杂质、无机物、有机物进行降解,以达到净化水体、提升景观的目的。水环境提升施工区域位于河塘等富水低洼地段,周边管线较少,交通干扰少,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截排水和边坡稳定工作。

2城乡水环境治理的原则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坚持“一水一策”治理原则,系统科学编制整治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坚持从实际出发,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修复城市水生态,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坚持全员参与,同抓共管,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环境问题。

阅读全文

湖水环境治理实践及生态定位

摘要: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南昌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结合具体河湖,对清淤、控污、水系连通及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法律法规、技术体系、水环境综合规划等不同层面给出建议,并对南昌河湖治理生态定位进行展望,为治理水环境、打造美丽南昌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昌;水环境;综合治理;栖息地;生态定位

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境内河湖密布,共有“一江两河八湖”,因水而发,缘水而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昌市城区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湖,导致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急需治理。本文从南昌市河湖治理实践出发,对南昌市河湖水环境治理及生态定位进行总结,为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一、南昌市河湖治理历史

1.河湖清淤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采取清淤技术对城市湖泊水污染进行治理。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生态清淤技术逐渐成为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与河流污染的一种生态工程措施。工程清淤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机械去除受污染底泥,有效减少河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增加河湖容量,效果好、见效快。如在南昌市青山湖治理中,对湖体南部区域进行清淤疏浚,为了有效、迅速地对大部分底泥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处置,采用了“污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技术进行疏浚施工,并注意尽量减少对水体的大幅度扰动,防止大量的内源磷再次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近年,南昌市共投入60多亿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区开展“八湖两河”改造工程,治理了玉带河总渠和东南西北四支及朝阳水系、白水湖水系、抚河故道等;实施城市排水管网清淤改造,对青山湖、象湖、前湖、梅湖等城市湖泊开展了清淤工程,在改善水质方面有显著成效。虽然河湖清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水污染,但清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玉带河清淤工程治理中,清淤不彻底、岸坡完全硬化、生态空间小,最终导致玉带河清淤失败。随着公众对城市河湖治理认识的增强,加强河湖控污越发成为强化河湖治理的重要举措。

2.综合控污工程

阅读全文

全市户外广告治理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

为配合市区主要街路综合升级改造,进一步净化、美化市容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市区主要街路户外广告专项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切入点,以市区牌匾广告规范为重点,本着适度超前规划,提升设计水平,坚持统一标准,提高设置质量的原则,对市区主要街路户外广告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户外广告依法设置、布局合理、规范安全、管理有序,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二、治理范围、重点及标准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规范的原则,利用三个月时间达到治理工作总体目标,具体治理范围、重点和标准为:

(一)治理范围。城区范围内主要街路两侧设置的各类户外广告。

阅读全文

教体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

2020年是实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为期目标的决战决胜之年。为深入贯彻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讲话及中央、省、市、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努力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结合我县教体系统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排查梳理校园及周边涉黑涉恶和治安乱点案件线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教育,严厉打击教体系统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行为,聚焦对本系统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及教育“三乱”治理,助推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教体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专项整治行动从3月上旬至12月底。通过开展专项整治,使教体系统涉黑涉恶、治安乱点得到全面整治,教体系统行业管理得到规范,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得到明显提升,为全县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重点针对以下教育和学校周边管理领域的乱点乱象开展集中整治:教体建设项目中,强揽工程、围标串标、恶意中标、阻拦施工等问题;侵占学校公用财产等问题;组织、操纵、胁迫参与学生安全事故、非法侵入学校,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害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校闹”等问题;在学校周边敲诈勒索学生财物等问题;学生拥挤上网课被骗;虐待、性骚扰等侵害学生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欺凌等回题。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教体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阅读全文

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整治思索

作者:何仁仲

一、解枚以来的四十年,贵州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从中可以悟出很多有益的道理。为什么在1957年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较活跃,这个时期的一些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1958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1年间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徘徊停滞状态,其中有14年的粮食总产量还低于1957年已经达到的10了亿斤水平。由于人口猛增,不仅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均收入也降低,约有70%的处于贫困境地。这是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进行了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了,粮食总产量也增加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人口-—粮食—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未被打破,因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尚未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真总结近四十年来贵州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从中找出内在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贵州农业的发展获得稳定的增长,有可能找到一条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路子。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有两条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什么时候生产关系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就发展了,反之,什么时候盲目地改变和拔高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水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就处于停滞,甚至倒退。二是从贵州的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遵循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农业生产就发展了。

二、发展贵州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贵州农业获得稳定增长,必须从贵州的实际情况出发。脱离了省情的全局,仅从局部的情况着眼,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而在全局的整体上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贵州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不利的条件。必须运用生态农业经济学的原理,扬长避短,走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道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谚,年降雨量在1000一1400毫米之间,活动积温在4000一8000℃之间,基本上是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贵州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貌变化大、复杂,切割深,喀斯特地区约占全省面积70%,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日渐减少,生态恶化,而人口增长猛。人均粮食占有量及其他相关指标都相应降低,更加重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果,使“人口—粮食—生态”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从贵州的实际出发,从各地的具体情谗出发,扬长避短,全面娜户划,综台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治理。选择切合实际的突破口很重要,这是切断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和可能获取有效成果的起步。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活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指导思想上是违背客观规律“与老天爷对着于”呢,抑或是适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呢。也就是说,是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适应客观的条件,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呢?抑或是违背客观规律做出脱离实际、脱离具体情况的主观主义的决断呢?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热、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对大气候的改变目前尚缺乏能力,但是努力认识自然规律,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及对小气候的影响,则是有应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广阔天地。譬如倒春寒、洗手干、伏早、秋风等等几乎是贵州年年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否有其规律性呢?可否在耕作制度、耕作方法、良种选育等等方面使用科学技术,从相适应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上找到克服和避免的办法呢?今年的天气属于中下年景,冬季旱,春寒时间长,由于各级各地的工作抓得早、抓得扎实,特别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了两段育秧、薄膜覆盖,以及扩大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优良品种的面积,效果明显。这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雨热条件都较良好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应该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增加植被,既可封山育林,也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种植乔、灌、草,或者将三者适当地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搞好基本农田建设以提高地力,既要将陡坡改为水平梯土或者改为缓坡(可用灌木丛墙护土),又要对水田增强保灌能力和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对冷滥锈田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改造。只有基本农田的粮食单产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人口的增长也得到了严格的有效的控制,毁林开荒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才能停止,而变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这是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必需正确处理好的辩证关系。第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必须把近期的效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农民自身积累和自我投入的能力,促进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发展。一般说来,在增加植被面积中乔木生长期长,见效慢,在种植初期适当间作生长期短(或当年见效)的作物,或者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果木、药材、灌木等)以及种草养畜等,都应当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妥善地结合起来。

三、群众的实践最能说明问题。我省各地群众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使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获得了稳定增长,人民收入显著增加,脱贫致富有成效。

谓潭县核桃坝原是贫困村,因烧木炭和砍柴卖,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在党支部领导下,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以种茶叶作为突破口,进行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满山绿郁葱葱,粮丰果熟,使粮食年产量从六十多万斤增加到二百多万斤,人均年收入九百多元。—兴义县的则戎乡石多土少,开山凿石造梯土、梯田,十五年奋战造梯地二千八百亩,粮食总产由二百五十六万斤增加到三百八十四万斤。

阅读全文

论建筑企业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

摘要:就水环境治理项目在EPC总承包模式下,积累的一些项目实施经验,针对项目实施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建立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水环境治理理念、聚焦产业联盟共建模式、识别项目风险和解决思路4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为建筑企业向水环境治理领域业务延伸和专业化发展,如何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水环境综合治理;EPC总承包模式;技术支撑营销体系

0引言

2020年疫情过后,人们对自身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加重视和关注,健康意识逐渐增加,而对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但与此相伴随的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环境污染正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因此,根据水环境治理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布局,建筑企业需要进一步构建水环境治理核心竞争力,对于抢占产业市场先机、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服务福祉民生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政策驱动和需求升级倒逼供给优化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国水污染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2018年12月,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主城区“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计划到2021年,把原20条黑臭水体打造成鱼翔浅底的清澈河流、开放共享的绿色长廊、舒适宜人的生态空间,河流水质力争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及以上标准。综上,一方面,水环境治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导,且各地政府又不断提出更高的水环境治理目标,造就了水环境治理行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政策红利期,政策的刺激带来了市场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水环境治理行业是生态文明战略下的新兴产业之一,是推动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增速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在如此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用户需求升级倒逼的供给优化面前,建筑企业发展新兴环保产业亟须练好内功,加强水环境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水环境治理EPC总承包专业优势,在未来的市场里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2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

阅读全文

浅析中小河流污染整治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幅员辽阔、中小河流较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很多地方的中小河流污染严重,不仅影响到河内及周围生物种群的发展,还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如何解决中小河道的综合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地水利建设部门的一道难题.最近几年,随着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的应用,各地中小河道治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治理技术方法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中小河道治理工作的改观,可见治理技术方法是进行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关键.如何推动各种治理技术方法的应用和推广,是能否彻底解决中小河道治理问题的关键.

1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1.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