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综合治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论文
一、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诞生期
综观整个80年代,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从对苏联相关文献的翻译,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继续深入介绍研究国外青少年法制教育举措,重点反映国外(主要是苏联)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视,希望我国也予以重视。第二,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从单纯重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拓展到法制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并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协调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此外,除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外,也有人提出拓展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场所与方式。第三,明确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客观地说,20世纪80年代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起步期和诞生期,出现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突出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有域外借鉴的,有拓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场所和方式的。这个时期的研究基本上奠定了未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方向,是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诞生期。不过由于当时整个国家尚处于法制的初创阶段,相关研究还比较少,研究的水平深度还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发展期
进入90年代,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相关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研究成果比80年代有了一定的增加。当然这只是表面的,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主题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是理论水平的进一步加深,呈现出从多维度、多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在实证研究的出现,开始出现了以某一地区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入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学校教育存在失衡,学校之外大环境恶劣,家庭教育不当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障碍。提出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用立法的形式保障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实行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加强综合治理。第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行为规范教育的必然选择,而法制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政府,并提出了政府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对策性建议,即以学校为中心,依托社区,包括边缘青少年,进行规范性教育,构筑法制教育的管理体系。第三,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法制教育目的偏差、流于形式化、过分依赖学校、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首次出现了对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的研究,认为加强法制根本在于教育人,重点是领导干部思想觉悟,目标是使全体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切实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培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校园秩序的观念;学习市场经济的法律知识。第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路方面也出现了专门的文章讨论。在实证研究方面表现在:第一,结合具体地区的案例型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伴随着上海社区化的过程,上海市通过积极探索社区化的过程,努力开展针对青少年进行社区化法制教育的实践,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等研究优势资源,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第二,结合具体地区的调查型研究。共青团河北省委的工作人员赴沧州、衡水等地进行了专门调研,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认为一方面青少年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法制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并分析了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相关原因。最后结合法制教育的相关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实证研究在当时应当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许多问题与建议都是建立在调查的基础之上,比较有说服力。不过对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判断不甚准确。此外,媒体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报道与宣传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报道内容简单通俗,易于理解,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中、引起大家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采访相关专业的专家也成为一种凸显青少年法制教育重要性的形式。
三、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的繁荣期
进入21世纪,青少年法制教育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研究成果丰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体现。这一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进入繁荣期,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专门以青少年、青年群体为研究中心的学术期刊的繁荣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困境及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矿产资源开发正经历从粗放式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开采生产中的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困境;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已经迈入矿产资源消耗的快速时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当前,我国矿产地质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分析。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一定影响[1]。在矿产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施工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矿山地质施工建设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个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找矿工作受到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地质情况、开采工艺以及水文特点等影响,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最大问题。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持,但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十大庞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资金投入不畅通,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压力。此外,自我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项目以来,虽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保证制度不健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准确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定位,所举行的活动也不符合矿产资源发展需求,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也不完善,忽视矿产资源开采中能耗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02年安排了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以来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对于隐性的水土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局部治理方式还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分析
首先,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职责与责任,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国家和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之上,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和体制,注重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单一工程向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模式转变。其次,矿山防灾和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地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矿山地质的问题是最复杂的,而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矿山防火和生态修复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合理利用矿山资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矿区生态环节的恶化。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采用现场勘查、区域试验、土壤测试以及微生物技术等研究手段,对地貌景观、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基础性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由于环境地质造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当中,矿产地质灾害占据很大比重,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精细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未进行治理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尤其是隐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趋势
摘要: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代表性观点,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阐述了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和改进目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趋势分析
互联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形成了全新的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是由某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近年来已成为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
一、主要研究成果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人员主要选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从时间维度、学者角度、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立项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国家层面的研究导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程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使用“网络舆情”关键词检索到的2008—2019年立项课题达89项。网络舆情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时段是2010—2012年。这一时期,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便捷的网络访问使自媒体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传统媒体的话语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被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削弱,每个网民都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此起彼伏的网络舆情事件引起政府重视和全民关注。第二个高峰时段是2017年至今。党的报告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随后研究人员围绕报告提出的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目标再次聚焦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从项目类别来看:网络舆情研究一般项目占51%,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分别占7%和4%,体现出典型的应用型研究特点;青年项目占28%,说明对互联网比较熟悉的青年学者更加关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在中国知网使用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检索到2007—2019年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309篇、学术期刊论文2531篇。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7年,2008—2014年是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今该领域仍是研究热点。此外,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逐渐提高,表现为已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二、代表性研究观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员工健康的网络生态观建构
当今社会,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兴网络业态方兴未艾,信息传播从传统广播式的单向传播变为基于各种新兴网络业态的互动式的传播,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实现了从一对一和一对多到多对多的质变,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当前,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无边界、扁平化的网络社会阶段,正由单纯技术平台变得更具社会交往、传播等公共领域色彩。然而,这对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去伪存真,驱邪扶正构成了极大的考验与挑战。中煤平朔公司有数量众多的年轻人,其中不乏80后的高学历人才,他们也同时是新兴网络业态的“弄潮儿”,在自媒体时代掌握着相当的话语权。因此,中煤平朔公司必须有效把握社会舆论,正确引导社会预期,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化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书记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构建合乎自媒体时代需求的网络宣传文化观。 1公司年轻员工的网络生态观 截至2011年底,公司在册合同制职工1162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318人,占20%;35周岁及以下3532人,占30%。从员工构成来看,40岁以上的员工逐年减少,高学历及80后、90后新进年轻员工逐渐增多,在为公司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我公司的宣传引导能力,尤其是对网络这一新兴宣传业态的导控能力带来了重大挑战。公司80后的新员工在本单位内网上信守“沉默是金”原则,较为保守。他们在单位贴吧、内网上交流的信息包括工作心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涵盖领域虽广,但观点较为中规中矩。交流工作心得大多涉及到饮食、工作强度、本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凝聚力、工资和津贴等方面。在贴吧、内网上谈论政治问题时,则更为谨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看不出有任何的偏差和分离。在谈论经济问题时,更多的是对近期波诡云谲的国际经济金融的分析以及对本单位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思考。在谈论文化议题时,则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等方面。在谈到社会议题时,有部分员工对企业办社会化有进一步的思考。 然而,年轻网民在互联网上则喜欢“拍砖”、“灌水”,语言犀利,态度开放。他们在上互联网的时候,就像脱缰了的野马,无拘无束,在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兴网络业态上发表、传播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谈论政治问题时,开放且激进,习惯于对林林总总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转发,其中某些信息还是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信息,有的人甚至表现出较为激进的政治姿态,尤其是最近黄岩岛事件发生后,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在谈到经济和社会问题时,态度较为和缓,仅仅是对当前发达国际经济下行的风险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现状,以及经济不景气对弱势群众的影响做一些分析。在谈到文化问题时,年轻员工的态度相对较为开放,主要涉及到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问题,比如说,部分年轻员工喜欢看好莱坞的电影,但对它们传播的不良价值观漠然处之,有西化的风险。 可见,公司年轻网民在单位内网和互联网上的表现泾渭分明,突出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这给企业党建工作、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相当大的考验。 2公司网络生态面临的困境 公司年轻员工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两种生存状态,挑战着当前主流的传播手段与载体,导致了中煤平朔网络生态环境趋向复杂。 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加大。由于我公司年轻员工在单位内网和互联网上的表现大相径庭,在本单位内网上表现较为沉默,在互联网上则喜欢“拍砖”、“灌水”,给我公司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人力、物力带来了“鸭梨”,加大了时间成本。公司部分年轻员工下班后喜欢泡在网上,换言之,我们需要二十四小时关注网络舆情,在上班时间关注内网,下班后关注互联网,时间战线由八小时延伸到二十四小时。加大了人力成本。公司现有的文化宣传部门的人力在迅猛发展的网络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而且人力资源结构有不适应新兴网络发展的倾向,需要从高校招一批思想开放、新锐的大学生补充文化、宣传队伍。加大了物力成本。随着获取有效信息的人力、时间成本的加大,那么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消耗也随之增加。 掌握年轻员工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由于年轻员工在本单位内网上表现低调,那么要获取年轻员工真正的思想动向,需要借力于互联网。但是,我国现在依然没有能够实现实名制上网,目前推行的微博真实身份认证也只存在于注册阶段,使用微博时不必使用真实姓名,真实身份资料只会由服务商保存。如果不是出现违法事件,就无法请求公安机关协助调查,网络服务商也不能泄露博主的任何资料,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所以,要获取年轻网民的有效信息难度相当大。 对症下药困难重重。由于年轻员工在内网和外网上的不同表现形式,既加大了采取有效措施的难度,也导致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良方无处可下。一些年轻员工在内网发表信息似乎打上了“马赛克”,习惯于隐藏,在外网上则锋芒毕露,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加大,也就是加大了发现隐患进而进行警示教育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上网时不需要进行真实身份认证,所以就不能方便快捷地知道某些不良信息是谁发表的,对症下药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我公司的网络生态面临着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加大、掌握年轻员工思想动态的难度加大、对症下药困难重重等三大困境,需要我公司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建构起有效的不良网络生态治理框架。 3建构公司合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生态准则 #p#分页标题#e#
针对我公司目前某些不良的网络舆情倾向,应当建构起党委领导、文化和宣传部门负责、纪检监察跟进、群团组织协同、员工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循着“三步走”路径———隐患排查、警示教育和惩处落实,逐步建构起公司不良网络生态的治理框架。 3.1党委领导 坚持刚柔并济的原则,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加强自身建设,夯实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充实基层党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大干部的选聘和培养力度,使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俱佳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筑牢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化思想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合力。弘扬企业文化,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展板、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公司的“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北斗星”的企业愿景和“敬业、奉献、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进行宣传,使它们入脑、入心、入耳。要坚持把形势任务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环节,引导职工不断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实现由宣传人、引导人向提高人、发展人转变。不断创新文化宣传载体,形成多元而且系统的文化宣传阵地,充分发挥体育馆、展览馆、职工消夏文化广场、传统体育活动等特色互动平台的作用,拓宽宣传渠道,增强宣传效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坚持文化强企,促进跨越发展。建立与企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对外宣传架构,在人民日报、人民网、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引导年轻网民上网时讲文明、树新风。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激活组织优势。在单位办公区、生产区、家属区实行互联网实名制制度,即“前台匿名”和“后台实名”,这种上网模式,既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又能净化网络环境,也有利于保障网民们合理表达诉求的畅通渠道,还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3.2文化宣传部门负责 文化宣传部门加强对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宣传、引导力度,使年轻员工懂得互联网不是肆无忌惮发声的自留地,它依然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红线。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切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综合运用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有讲授、有互动,有探讨、有释疑,打通与年轻员工同频共振的语言。与集团公司对接,吸引一些网络“弄潮儿”加入,引进一批大学生,对内网和互联网进行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切实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内部、将隐患解除在萌芽之中。 3.3纪检监察跟进 有了党委、文化宣传部门的警示教育、文化宣传部门的隐患排查,那么纪检监察要进一步跟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对那些对党委、文化宣传部门的宣传教育视而不见者,对党委的警示教育漠然处之者,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惩处力度,在请示党委的前提下,采取警告、记过、记大过、撤销职务、降级、开除等一种或多种处分,有违法犯罪情节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3.4群团组织协同 工会深入开展创建“星级职代会”竞赛、职工代表巡视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对提案落实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职代会的公信力,使年轻员工会上说,而不会下说;当面说,而不背后说。团委不断深化“青字号”工程,“着力提高服务青年能力,把为青年服务作为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积极践行企业文化,组织青年职工文体活动,引导向善向上的企业文化,不断强化青年突击队作用。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广大青年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把个人奋斗同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公司年轻员工理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网,但不沉迷于网络,更不信谣、不招摇、不传谣,致力于我们中煤平朔公司的发展壮大,为双千亿新平朔的建设添砖加瓦。
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及其治理探讨
网络空间为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场域,但开放、多元、虚拟的网络特性使得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各种暴力、不正、虚假等网络不良文化日益侵蚀着网络虚拟空间,一些识别能力较低的网民极易迷失在这片“信息漩涡”中,导致政治价值取向偏差与道德价值观缺失。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亟需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衍生出的文化乱象的治理,使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
一、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审视
网络空间糟粕与精华并存、低俗与高雅共生、另类与传统同在。网络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获取信息的便捷、交流的互动与娱乐的欢快,同时也催生了形态各异的网络文化乱象。
(一)网络文学作品浅泛化、庸俗化与娱乐性,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
传统糟粕文化蔓延在网络空间被无限放大,多种题材争奇斗艳,怪诞的文字表述与低俗化表达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争夺文字点击率。浅泛化甚至低俗的网络文学缺少文化底蕴,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对不足,功利性的创作、快餐式的文学阅读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激荡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网民极易迷失方向。抄袭、篡改与剽窃文化产品时有发生,假冒文化作品侵权现象突出,网络空间复制与粘贴的频繁使用等行为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消解了主体的创造性,使文化创造性思维变得僵化。网络水军的攻击也导致许多空洞无用的信息出现,滥竽充数的网络垃圾使广大网民碎片化的时间被挤压侵占。网络语言过分追求前卫性和创新性,有时显现低俗化、平面化、碎片化趋向,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容易导致“断章取义”,忽略事件的连贯性与整体性,甚至有时为了吸引眼球,将其中某一点无限放大,歪曲事实、散布反动信息与言论危害了国家安全。恣意的话语狂欢与追求刺激感官的目标,满足了部分网民猎奇的心理需求;通过泄露名人信息、曝光个人隐私等方式进行娱乐,满足了一些网民的仇富心态。用戏谑性、恶搞性的话语来对抗主流文化抑或进行调侃宣泄,“娱乐至上”“另类的恶搞”模糊了主题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界限。在片面、极端的言论与恶搞文化中还存在一些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网络视频与小说,在戏谑中抵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侃历史与英雄人物,致使网民思想意识腐化、价值观扭曲,丧失了对文化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一些散布与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网站,言语露骨的色情表演、偷拍直播的媚俗文化与网络影音等还有生存空间。
(二)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西方价值观的鼓吹与宣扬,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与传播,庸俗、媚俗、低俗文化的入侵降低了公民的文化共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凝聚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嘲讽、解构、娱乐等使部分网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变得脆弱,影响了舆论引导力、宣传话语权,弱化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某些技术强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价值观念的输出,倾销西方的价值观与“西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网络上,“英语信息量占90%,英语的使用频率是84%,导致英语国家的宣传论调、价值观念等更容易在网络社会思潮中产生更大影响力”。(庄瑜,叶青.95后外语类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图景及教学引导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2〉:69-73.)可以说,当前,在没有硝烟的网络战争中,“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稀释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离散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齐俊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08〉:64-67.)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也对网民的信仰产生影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消解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力,激化了宗教与民族矛盾。一些网民的不满情绪可能被煽动,发泄对社会或他人的不满,一些唱衰中国、恶意抹黑、歪曲事实等危害国家形象的政治语言,制造了广大网民思想的混乱,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引发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发展形式与多元思想的多样交锋,真理时常被网络上滚滚的信息洪流淹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危机四伏。
面向企业污染监测的企业环境画像技术
摘要:融合多源数据,从大量真实具体的企业竞争对手中抽取出竞争对手的画像,为解决海量竞争对手无限性和企业竞争情报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提供启发。一般环境数据的应用仅限于数据采集和汇聚等层面的基础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企业的全维度环境画像,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生产污染排放数据服务平台,形成参数反演效果,将平台从单纯监测功能演变为具有监测、推演、预报、决策等综合能力的业务平台,并加强对分析结果的多场景应用,从而为企业的竞争对手画像构建实践以及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环境画像;大气污染;服务平台;数据采集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较高的生态环境代价,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之困。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这一决策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2]。我国科技部在2019年11月组织的大气污染监测预警技术活动中指出大气环境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是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状况保障环境管理的基础,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国家战略需求,近年来科技部通过“863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列入重点项目。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区域包括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探测、多维度探测和激光雷达探测等技术领域。未来应重点突破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和基础材料的自主研发及应用,推动环境监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构建立体遥感监测网络格局,围绕民生和风险防范加强应急监测,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环境高技术产出[3]。目前,大气污染监测技术手段不断多样,国产技术仪器设备研发逐渐成熟,光学探测技术迅速发展,卫星遥感观测能力也不断提升。
1企业环境画像的设计思路
根据企业在政府、网络、环境监测系统中留下的大量碎片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融合,发现数据的潜在价值,构建“企业”和“环境”的直接、间接数据关系,挖掘未知关系,提取企业环境的关键特征,利用虚拟化的“企业”来表征一系列真实数据之上的目标企业环境模型,刻画企业环境行为,形成企业环境画像。构建企业画像可以及时、准确还原企业的环境行为,从而解决政府各部门只能掌握企业片面的环境数据及对企业的环境处罚滞后的困境[4-5]。通过深入研究有关用户画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环境治理全过程的关键要素,论文将从企业环境行为知识库构建和企业环境画像还原企业环境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
2企业环境画像的技术实现
2.1基础数据获取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究
摘要:为提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以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教育资源与教育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使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可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育资源;教育内容
0引言
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这一重要指导深刻说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以及思政教育应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指明了高校应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各类课程协同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时间将党的精神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此,“课程思政”就是深挖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能够进行职业健康安全与卫生的监察、监测与监控,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规划设计、安全管理等安全设计、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工作,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化视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安全工程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热力学基础、工业通风与防尘、岩石力学、土木施工安全、电气安全、安全经济学、建筑消防学、事故调查与分析、应急救援。安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有安全工程专业公益实践活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工业通风与防尘课程设计、建筑消防学课程设计、事故调查分析课程设计、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学实验、防火与防爆实验、土木施工安全实验、应急救援实验、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可见,安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环节方面体现了众多思政元素和“安全”特色,蕴含着较多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安全”特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专业知识传授之中,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德才兼备的有德、有志、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学生。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