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综合实验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正规学校和期刊产出荒诞论文探析
近日,一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并孵化出雏鸡的论文在网上疯传,宣称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使熟鸡蛋还原成生鸡蛋并孵化小鸡。国内科学界直斥论文的荒谬。论文第一作者单位是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其官网上宣传,“超感知全能全脑”,“原子能量波动速读”……由此不难推断,“熟鸡蛋返生孵小鸡”就是一场“全脑开发”的营销闹剧。
近几年,尽管媒体屡屡曝光“全脑开发”的骗局,相关地方和部门也跟进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显然“全脑开发”骗局在一些地方还很有市场,甚至肆无忌惮地忽悠人。这提示,有关部门要持续严查“全脑开发”乱象,并向社会警示信息,教育引导家长理性消费。
此次闹剧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是经郑州市人社局批准成立的。《写真地理》是国家新兴地理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正规的学校、正规的期刊,何以产出如此荒诞的实验论文?
另据公开报道,论文第一作者还有物体穿瓶越壁、熟绿豆返生发芽等相关著作。作为教育机构从业者,不讲科学,反而热衷于颠覆常识的伪科学研究,难以想象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误导与影响。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彻查,还教育和科研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
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免疫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免疫学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但当前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模式老旧等不足。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详述了改革后免疫学综合实验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考核方式及其优势和创新点。以科研平台为支撑,以学生参与完整课题为思路,改进本科生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科研思维的训练,改革后的免疫学综合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免疫学;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新兴前沿学科和支柱学科,免疫学课程是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免疫学技术更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重大疾病诊断及预防、肿瘤治疗及生物制药领域。但由于免疫学知识繁杂,免疫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示教式实验已无法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最新的免疫学相关技术[1]。目前的免疫学实验教学缺少创新性、探索性,重视实验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科研脱节,缺乏开放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较陈旧。基于此,本文针对免疫学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原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内容分配不合理
原免疫学实验大纲中,基础性实验技术训练较多,研究型综合实验较少。基础性实验项目必不可缺,但其缺乏趣味性及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难以满足培养生物医学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而综合型实验所需课时长,涉及实验技术更为广泛、实验环节更为紧凑,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1.2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固定
医学物理教学阻碍及解决方式
作者:汤明玥 陈虹 单位: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物理学所研究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基础。医学物理实验能使医学生在科学实验能力和方法上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质。
1.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实验内容陈旧、甚至个别内容与中学物理内容有所重复。附属于大学物理学理论课的教学,无独立的教学体系。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学时较少,无法进行系统教学训练。医学物理学的学时安排一般是:理论部分50-60学时、实验部分30学时左右。然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物理学》第五版教材所提出的理论部分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108学时。本部门的理论部分43学时、实验部分21学时左右。对于物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医学生而言,如此少的学时很难学到应有的知识。另外,实验教学无医学院校的特色,医学物理学实验内容与工科物理学的实验内容完全相同,多为验证性试验、纯物理实验、理论性强而实用性差,与医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关联性不大,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1.2实验教学资源有限
由于经费不足致使全国各医学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老化、实验内容陈旧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实验教学计划很难完成,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粘滞系数实验,由于玻璃容器重心高容易损坏,一轮实验下来,完好的玻缸所剩无几。容器的生产厂家由于利润少已停产,下学年的粘滞系数实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食品包装学果蔬保鲜实验设计
[摘要]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重要的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中食品变质与包装原理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部分知识,在综合实验里设计果蔬保鲜实验模块,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活学活用知识,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验设计思路、实验项目内容和实验效果等方面提出果蔬保鲜实验的执行方案和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于食品包装学课程知识的深入认识,最终达到服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食品包装学;果蔬保鲜;涂膜;实验设计
《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后续实验类毕业设计的前期理论基础。《食品包装学》课程主要是研究包装食品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运用食品包装技法抑制腐败反应发生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支撑。在以往的专业综合实验中,很少涉及果蔬保鲜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课组教师以本科毕业设计为教学目标,选取多种水果和蔬菜作为食品原料,通过多糖涂膜操作延长果蔬的保质期,旨在为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1实验设计思路
果蔬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2]。目前果蔬保鲜包装的方法包括气调保鲜、涂膜保鲜、添加剂保鲜、包装材料保鲜等[3],其中多糖涂膜保鲜果蔬的理论成熟、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成为保鲜果蔬的主要方法[4]。本实验选取草莓作为水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室温条件下7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草莓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选取黄瓜作为蔬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4℃冷藏条件下14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黄瓜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
2实验项目内容
2.1实验药品与设备。过氧化氢、丙酮、抗坏血酸、儿茶酚、酚酞指示剂、葡萄糖标准液、蒽酮溶液、2,6-二氯酚靛酚、3,5-二硝基水杨酸、福林酚指示剂、没食子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三氯乙酸、氯化钡、硫代巴比妥酸等,实验药品均为分析纯。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匀质机、质构仪、阿贝折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硬度计等。
关于教学方法化学实验论文
一、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因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的化学教材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且主要为验证、操作类的实验,较为呆板,欠缺创新意识,有些内容几乎不涉及当今化学学科的最新领域,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在实验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室气味难闻、危险”。即使是愿意操作的学生,也是机械地搬照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往往以单纯的讲解和练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经常是教师按照教材逐步讲解实验原理、操作、预期结果等,之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及教材的步骤来做,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更不用说自己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二)因仪器设备陈旧造成师生比不达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提出:为保证教学质量,基础化学实验中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18人,仪器实验中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2人,每位教师原则上不能同时指导2个以上的不同项目的实验。现实是化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少,学生人数却较多,实验课师生比无法达到教育部的要求。
(三)化学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同类型实验内容出现重复现象是由于课程体系的分割。实验内容也是属验证性实验,较多低水平的重复出现,造成各实验课之间相互割裂,使实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无机化学实验培育学生开放性及创新力
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永恒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动力的源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各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日趋受到重视。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论证理论并丰富创新理论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机化学实验课是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甚至是今后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思维习惯。如何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贯彻实施到具体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去,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谈谈个人经验。 1解放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规定程序”进行实验,其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操作都是“经典的”,不得更改。改变这种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求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解放教师思想;二是解放学生思想。 1.1解放教师思想 无机化学实验指导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首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指导教师应牢固树立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自己定位成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和协助者。其次,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指导教师通过订购国内各知名高校所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登陆知名高校所建设的无机化学实验网站,了解国内其他高校无机实验教学现状,并通过订阅专业书刊报纸如《InorganicChemistry》、《InorganicChemistryCommunications》了解国际无机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自己的知识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无机化学学科前缘发展趋势。最后,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作为教师应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时刻牢记转变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发展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1.2解放学生思想 “师传生受”的观点,自古沿袭至今,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教师通过修正教材中存在的错漏,指出教师或教材都会有疏漏的地方,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当怀疑教材,怀疑教师。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在进行试验之前,先将实验内容以考试题目的形式布置下去,由学生来设计试验方法,学生要完成该课程考试,必然要自行去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这样将实验真正变成研究的、创新的过程,而不是验证“经典实验”的过程。这就是开放性实验。 2开设开放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实验的实施过程是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查阅文献,写出设计方案,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合理后,即可进入实验室实施[1]。对于这一实施过程文献已长篇累牍地讲解过[2],并且全国各大高校在开放性实验开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3-6]。本文着重介绍开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1开放性实验选题需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开放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没有固定的结论,学生要根据所给的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最后才能进行实验。这就要求选题首选要有创新性,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设计出多个方案,从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选题具有可行性,因为学生所设计的方案会有多种,但至少肯定有一种能根据本实验室现有条件(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所以在设计选题的时候,教师应提前查资料,做预试,保证选题具可行性。根据创新性和可行性两个要求,本实验室老师选定了“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药用氯化钠的制备”、“氯化钠杂质检查”、“微量元素营养添加剂———蛋氨酸锌的制备”等作为开放性实验的选题。这些选题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危险系数低,同时紧扣药学专业特点,与现实联系紧密,实验方法不唯一,具有创新发挥空间的特点。 2.2开放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转换角色 在开放式实验中,教师应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对于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一般不直接回答而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如在“药用氯化钠的制备”试验中,很多学生在除BaSO4沉淀的减压过滤过程中,滤纸上得不到固体沉淀,而沉淀全部随滤液流到抽滤瓶了,这是为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在蒸发浓缩的时候将溶液蒸干了,结果检测发现K+超标了,这又是为什么?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反问学生“什么样的沉淀更容易过滤出来?要得到这样的沉淀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应如何除去KCl杂质?”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回答了之前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 2.3开放性实验室需要创新性管理模式 由于本校实验场地严重不足,笔者所在的实验室同时承担着无机化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所以全天候开放实验室进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是不现实的。而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实施的时间也比较自由,而且每个实验都耗时很长,所以本实验室将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时间设定为周末及寒暑假。这就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教研室除安排教师值班外还引入学生参与假期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指定学生负责人、排定学生值班表,明确值班内容与责任,对值班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实验指导教师不定期进行检查并电话查岗等;同时要求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签订“实验室安全保证书”,以使其明确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引入学生参与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既提高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又能减少运行成本,确保了实验室安全,确保实验室在假期和晚上都能开放。#p#分页标题#e# 3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获得的成果 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开放性实验的开设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3.1在操作技能竞赛中获得佳绩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各种实验技能操作赛中均获得好成绩且以一等奖居多。同时他们走出校门,与广西区内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组队代表广西中医学院参加全区高校历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并且获得了本科组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的好成绩,这是我们学校代表队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与肯定。 3.2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参与开放性无机化学实验的学生在其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表现出了很强的科研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论文题目自行查阅相关文献并做出合理的论文设计内容。在论文完成过程中,他们基础操作熟练,理论知识扎实,论文思路清晰,实验结果均较理想,他们的毕业论文一般会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称号。 虽然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安全责任,而学校对于开放性实验目前并没有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硬件保障,大大制约了开放性实验的广泛开展。所以广泛开设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虽势在必行,但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并制定配套实验室管理制度、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才能让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中药相关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转变“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增加探究性实验,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并重。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方法改革: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微型化;探究性
如何为我国中药事业发展输送具备坚实化学基础的合格中药人才,进而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对于无机化学尤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仍有诸多问题尚需改进,笔者从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比较陈旧,无法适应当前中医药学发展要求。目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2006年教学大纲为基础,课程内容和实验方法近年虽进行了修订,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验方法和设备仍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医药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重点提醒注意事项,学生们再开始操作试验,验证课本上的实验结果,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必须按照教材规定进行,在此过程中是机械性的,没有改进创新。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3.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以往的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本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做出终结性评价,评分细则不够详细,评价分数比较笼统,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无法具体、细致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为适应当前中医药学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应从试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以基本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为基础,开展微型化实验,开发计算机三维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高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农林类科技期刊论文索引频次影响因素
学术论文的价值和被引情况是反映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征[1]。期刊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主要由少数高被引论文贡献,而与零被引论文呈负相关[2]。受学科分布、作者群体分布特征限制,专业类高校学报在争夺优质稿源中存在学科门类狭窄的弱势。《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曾用名《浙江林学院学报》)是林学类专业期刊,创刊于1984年,连续7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学术期刊等;还入编国内外30多家文献数据库,并荣获国家级、地区级、省级期刊类奖项30余项,在全国农林类科技期刊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该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和零被引论文的内在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为专业类期刊编辑甄别和筛选高学术价值论文、调整期刊栏目及论文文体形式提供依据,也为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当年)未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后来这些论文被引用,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概率极小[3],后7—8年是被引量的峰值年。因此,笔者以该学报在2010—2015年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得到该学报2010—2015年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下载情况。笔者于2018年4月3日下载有关数据,使用学报采编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利用百分比法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4],去除消息、稿约、报道等非论文稿件,把引用次数为0的论文作为零被引率论文,从作者群特征、论文归属、学科外审专家评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报论文整体被引情况分析
2010—2015年该学报共刊发论文909篇,高被引论文91篇,零被引论文59篇,整体零被引率6.49%;篇均被引7.43次,篇均下载175.14次,各年被引量和下载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9871,P<0.01),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均在发表后第7年达到高峰。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24.72次,篇均下载539.43次,均超过全刊发文的3倍。有些论文尽管下载量不大,但引用量很高。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87.75次,远低于全刊平均值,但也存在单篇下载量高于全刊平均值,甚至高于某些高被引论文的情况。随着出版年限延长,零被引率减小,发表后3年的零被引率与其他出版年差异极显著(P<0.01),发表后4年的零被引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期刊的引用高峰时间大于5年,零被引率与各年发文数无显著相关。就论文类型看,高被引论文中综述类文章24篇,占26.37%。全刊共发表综述类论文74篇,高被引率达到32.43%,无综述零被引,说明综述类文章在贡献引用率和扩大期刊影响力上意义重大。实验论文在全部刊文中比例最高,达到42.13%,高被引率达到14.36%,零被引为14.97%。调查报告类和研究简报的高被引率均不足3%。全刊共发表新纪录报告22篇,无高被引,零被引率高达27.27%。
2.基于作者群特征的论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