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综合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教学管理探析(3篇)
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
一、管理小学教育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充满爱心
爱,是人间一个最温馨的话题,也是能够很好的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爱,能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在小学的管理中,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要用充满爱的心去对待他们,用自己的爱去关怀,去包容,这会让我们老师觉得在学校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学生也会感觉到再这一种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很快乐的事,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教学有着一个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使得我们更加的方便实施管理。
二、教师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全面的管理思路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1.管理制度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可以激励
老师们去努力的工作。没有严格、明确的规章制度,管理起来是十分吃力的,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不知所措。
2.考核制度明朗化、公正化,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论文
1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1.1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个性特征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一方面,许多高校数学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习经历,由于硕博阶段所选的专业不同,所以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对知识处理运用的偏好。比如:理学出身的数学教师注重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善于理论推导;学出身的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捕捉理论知识到应用转化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师本身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及才华情趣,这对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催化作用。性格活跃的教师喜欢制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善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格沉稳的教师踏实认真,注重课堂落实,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凝练性等方面。以上这两种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其本质特色,从而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打上独特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扬长弃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盲目模仿他人,扼杀自身特色,最终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1.2数学教师风格的多样性和多侧面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每个教师教学风格是独特的,一个个教师独特的面貌构成教师整体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为进行有效教学,任何一个风格成熟的教师又不仅仅固守于一个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相应地变化教法与风格,也就是说教师个体教学风格是多侧面发展的。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开设一定学时的数学课,各个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数学基础、性格气质以及学习能力都不相同,同一本教材的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专业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学时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数学教师整体风格的多样性和个体教学风格的多侧面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对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高水平特色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而教师的特色是创办特色大学的根本保证,有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才会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才能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得到认可,其主体作用必然得到发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必然会空前高涨,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自然能够不断提高,如此必然会产生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2数学教师如何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探索与创新形成的。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规划及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时,将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列为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同时也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直接面临诸多问题:如何集成学校的活动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进行教与学,如何把资源融合交汇在学习课程内,如何建构教育学习资源开发的操作性框架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敦促各高校必须大力推进和加快学习资源的建设。而学习资源的建设,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要素对于解决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和地区教育的差异、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实践的限制、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较短以及考查方式的单一等暴露出的弊端显现了诸多优势,因此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研究、组合和建构变得越来越紧迫。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的意义 首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良好的、适宜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均衡发展。高校的大一新生虽然通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各个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自学,使教学过程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从而弥补了学生计算机能力之间的差异。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也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构建除了使教师拥有广泛的课程资源支持外,还可以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交互,进而使教师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和研究式学习,如把传统的个别化学习转变为协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等。最后,学习资源平台也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媒介,解决了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达成为学生提供各类教育资源、资源共享以及获取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最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在AECT19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我们对于现代学习资源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学习内容或者教学材料这个层面,还应具体包括支持系统、与学习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等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软硬件设施和媒体手段。因此,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应包括可供任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多媒体演示系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使用的远程课外辅助学习系统和可提供教育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1]。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开展的学习不是接受客观知识的被动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信息意义的主动行为;教学不是传递客观知识的单向活动,而是为学生创建建构主义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支持,通过合作交流形式,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建构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由此可看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资源的多少将变得非常重要。因此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宜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建设时,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重要指导,使各种形式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更能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其基本目标就是: (一)试图通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校学习新模式,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教学的功能,开发、利用、再生教学资源,从而优化学校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让开发的学习资源不仅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媒体工具,还应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工具,只有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二)希望通过利用学习资源应用的优势,更好地解决学习资源与师生彼此间的利用与被利用以及信息的共享问题,解决学习整合性资源开发、信息收集和硬软环境整合等问题。有意识地围绕学科主题设计制作主题学习资源包,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而各种优秀学习资源库的整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互、开放、易用且能共享教学资源的全新环境,进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也促进了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学习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中心局限于校园网或者承担本门课程教学的单位网站中,因此校园网络建设是保证学习资源流畅使用的基础。在校园网中,将计算机实验室、图书馆、音像阅览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不同级别的站点利用光纤等传输介质联成一体,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一个城域网规模的教学与学习平台。资源中心不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学习使用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还应有优秀教案、课件、虚拟实验软件等工具资源。这种学习资源模块的设计体现了“多元化”“综合化”“信息化”的特点,最大的优势是便于信息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多种教学学习形式的综合运用,完善教师的评价管理方式。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要依据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对于其中的媒体素材、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文献资料、案例、课件和试卷试题等均要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相关部分)V1.0版》。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采用通用标记语言格式,支持多种方式进行访问浏览,并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异步学习与支持多种技术的嵌入[2]。#p#分页标题#e# (二)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开发 1.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 管理人员应参加学习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并负责资源的审核和,保证学习资源库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般用户包括教学人员和学生,他们既可以检索和使用学习资源,也可以创造和资源。学习资源中要包含按照各学习阶段课程内容,结合教学与学习的需要,设计开发的不同模块,既用于教师课堂使用,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文献、课程媒体素材和评价试卷等。资源管理系统也要完成所有类型资源的管理功能,包括索引编制、、审核和检索等。学习资源系统模块的设计如图1所示。 2.“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内容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1)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工具能直接进行授课,作为补充,学生课后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VOD系统进行学习,可以以下载课件的方式进行脱机学习,也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工具进行泛在学习。(2)教师通过知识管理工具学习方法、技巧、重点考题等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检索和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学习资源平台内部的数据要随着课程主体内容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资源平台追踪学生学习情况。(3)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交互工具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将作业和作品传到资源平台上进行点评。传统的工具有e-Mail、BBS等工具,还可以引入成为独立的网络传媒形态的博客以及符合Web2.0理论的其他工具。(4)课程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机实验和实践活动,资源平台中的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提供具体的实验环境,能够很大程度地辅助教学。(5)学习评价系统包括试题库、测试试卷的生成工具、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评价后相关信息主要利用公告栏进行。另外,各高校应自行建立校本学习资源库,一方面用于对教师及科研人员的教学设计、教学叙事、教学课件、示范课、教学随笔、教学论文、骨干教师观摩课、配套课件作品、教学案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用于对学习心得、纠错集、学习札记、学生原创题等方法类的问题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建成电子化的资源库,供学生与教师随时查阅。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应用 (一)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或资源库素材的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学习资源模块应包括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讲解、实例演示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声并茂,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率。而在教学的实践模块,通过素材下载、问题解答、在线交流、练习测试、考试模拟等具体操作,强化学生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如教师在教授“电子表格及Excel”这一章节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然后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并对其进行操作来演示“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的区别。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课后也可以利用抓图工具及相应的图象处理软件,将具体的演示操作步骤截取下来,制作成模拟操作过程进行强化练习。教师在课堂对于单个教学模块的演示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通过教学软件的虚拟和交互过程,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在这种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中,应对学习资源的建设采用积件思想,将可以单独演示的教学模块做成可以自由组合并直接应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标准化“积木”。教师利用“积木”可以根据讲解或演示的需要快速整合出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优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技巧[3]。 (二)学习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促者。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练习,通过在资源平台上的BBS或“问题讨论”模块向教师询问或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师利用控制设备适时干预,可以监视、个别辅导、组织讨论,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带着各自学习任务在学习资源库及互联网上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并展开实践操作,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研究报告。学生在此类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搜索资料、参与讨论和攻克操作难点,不仅学会了如何检索、分析、组织各种信息进行问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提升了计算机水平,还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展示“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集中的大量学生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相互借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努力使自身的水平逐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平台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可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4]。 (三)学习资源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般采用“上机+理论”的考试模式取代统一考试的方式,上机考试所布置的大作业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量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还需要依赖基于学习资源的题库系统的支持。题库系统能够完成一般的题目管理功能,支持图形、语音、公式等多种形式的媒体,还能对学生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学生在平时可以通过资源平台的作业批阅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评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教师和学生来筛选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评价,资源的建设者能够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建设更高质量的学习资源。#p#分页标题#e# 五、结束语 在数字化学习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了适宜的情景和工具。只要善于设计、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就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反思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是新课标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原来的必须学转变为我要学,体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新型师生关系。笔者通过研究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根据有效互动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参考部分相关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以小学音乐课上如何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为题撰写论文。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有效互动
一、小学生及其特点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十分重要,它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优质的小学音乐课,不仅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与自由,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的特点,归类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出了教师、学生在互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力求上好每一堂音乐课。(一)小学生的概念。小学生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指6到12周岁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符合在小学读书的学生。狭义指6到12周岁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有一定的学习空间、一定的学习地点,心理年龄严重低于实际年龄,具体表现为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言行幼稚等,具有以下4种特点。一是好新。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觉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的事物较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欢学习新语言等,但有厌旧情绪。二是好动。随着触觉能力逐渐敏锐,小学生喜欢看看摸摸,注意力容易分散。三是好胜。随着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小学生喜胜厌败,受到教师表扬会喜形于色,受到教师批评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四是好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读书,要求上进。但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处在一个依赖性较强的时期,语言能力、身体能力较发达。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识记,想象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特点。小学低年级有时还有不稳定现象发生,情感具有短暂、爆发性特点,易从一种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形象材料识记较快。自控力有所提高,但自控力弱,随意性强,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他们能自编故事,把事物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小学生的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他们的情感内容不断扩大丰富,社会情感不断增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起来。另外,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评价。身体方面,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全,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育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快,四年级是小学生生理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身高、骨骼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处于生理发育的敏感期,大脑的感知能力也随着变强,在情绪方面会有较大的波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大脑发育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这时期,他们会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影响情绪。
二、小学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的对象一般是指6-12岁的儿童,有其特定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它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中的音乐教学是指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学习兴趣。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唱歌曲,而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利用师生、生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互动
国内初中历史教学措施分析(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尝试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构性,让学生在对历史资料泛阅精读中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并生成初步的历史观,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泛阅精读;互动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历史作为传统文科范畴中的学科,阅读是基本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又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结合这两种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阅读相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信息的输入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与视觉输入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侧重于互动的学习方式则同时存在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对于学习个体而言,强调的是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的精加工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同时将两种方式灵活运用,则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泛阅精读,重在学生的自主构建
初中物理教学概念探析(10篇)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前概念分析
前概念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指的是人在具体接触一类事物之前先形成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也是一样,在接触物理之前就形成了对物理知识的一些日常的生活经验,这对初中物理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会形成理解上的局限.日常的物理经验对学生学习物理不但具有积极作用,还具有负面影响.本文就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研究方面入手,希望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帮助.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简述
前概念通俗的说,就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先前意识,是人们在没有接受专门的训练之前就形成的意识状态.前概念具体是指,人们在没有对每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前,就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概念,以自己的前概念对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前概念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物理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简单的物理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基础,当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和日常经验一致时,就会带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正迁移;如果前概念和物理教学中的知识出现差异时,就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产生负面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负迁移.本文中就主要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主,分析前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希望把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专业知识,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当人们的前概念和物理教学知识相一致时,就会对物理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物理基础,当物理教学知识和学生了解的日常意识相一致时,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想把自己的意见和知识观点表达出来,觉得物理学习是非常容易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提高.比如,学生在浴缸中洗澡时会发现,自己在浴缸中浮不起来,但是纸巾在浴缸中就能漂浮在最上面.初中物理教学中,当教师讲到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问题时,学生会明白,漂浮物的质量和水的体积决定着浮力的大小,当学生了解这些原理后,就知道为什么自己在浴缸中浮不起来了,这时学生就想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讲述出来,然后告诉其他同学,自己已经知道浮不起来的答案了.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有极大的帮助.由此也可知道,兴趣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正确前概念加以巩固,有利于学生对更深一层物理知识的学习.第二,物理前概念对专业的物理概念有着替代作用.这种物理替代作用是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前概念,向学生讲述专业性的概念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语言表达方式,对物理概念进行阐述.因此,学生的物理前概念对学习物理知识非常重要.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初中物理前概念越多,对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定义和概念理解就越容易,替代性就明显.比如,把油和水放在一个杯子里,为什么油在水的上面,即使是先在杯子中加入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白,这是因为水的密度比油的密度大,水比油要重,所以,在一个杯子中,不论是先放水,还是先放油,油始终都在水的上面.这样的初中物理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经常会遇到的,所以,这样的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就具有很明显的替代性.
三、前概念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负面作用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研究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的调查方法,调查宁德市高一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分析高一学生口语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提高高一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策略,以期改善高一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1引言
我国最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在浙江、安徽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一年两考”“三年六考”制度,每年增加了一次考试机会。在2017年的全国英语高考大纲中,考试采取笔试和口试的测评方式,明确了英语口语考核的目标与要求,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口头表达,能用英语表达意思和想法等。(陈晓玲,2015)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使语言学习真正回归到了交流的本质基础。通过文献检索与现状调查,笔者发现: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论文中,研究者们主要倾向于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笔试能力,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陆忠玉,2011;黄火龙,2012);此外,现有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研究报告(向军,2014;周晓群、许静,2010)中指出,大部分研究者侧重口语作为兴趣方向的发展,与现行的高考英语大纲联系还不够紧密,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次研究选定了高一年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经历初中三年的学习后,高一年段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英语口语能力,但对于语言缺少更深层次的结构认知,面临着学习方法和思维上的过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但因实际教学的局限,“哑巴英语”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更加要进一步探究如何让英语口语成为日常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改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2宁德市高一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技能探讨(3篇)
第一篇:茶文化精神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合了不少优秀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核,且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与物质发展上都有重要影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讨论,探索茶文化精神用以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相关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趋向“德、智、体、美、健”全面发展,大众不仅仅满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注重体质素质的锻炼。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于人们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也越来越看重,茶文化饱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流、身体锻炼以及知识学习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茶艺和茶道精神。茶艺与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不同。茶艺包括在制茶和饮茶过程中一系列的工序,我们可以称为茶艺之术;茶道指的是在制茶饮茶中升华的精神内涵。茶艺是茶道形成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神韵,茶艺与茶道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依存。此外,中国茶文化精神是茶艺与茶道精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塑造大有裨益,而且对当代体育素质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