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学考试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自学考试的意义与研究
1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意义 自学考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在坚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服务的同时,继续将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服务纳入农村自考工作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培养新型人才。 一方面当前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文化水平偏低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广大农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仅仅依靠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来培养农村和基层需要的大批人才是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教育落后而人口众多的广大农村来说,开放、灵活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费时少、见效快,是一条适合培养大量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1996年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进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此“意见”的出台,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工作推向了高潮。2002年,五届二次考委会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作为全国自学考试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岳伟等认为大城市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既是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需要121。从简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工作,这也是在新的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唯一途径。黄德凯从农村居民素质、农村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总结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意义。他指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村入口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131。在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己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三农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肖辉和李东北概括了高教自考向农村发展的可行性。我国丰富的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试点工作,为发展农村自学考试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日益重视,一系列有关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划的出台,为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提供了法律与政策保障。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有着丰富的生源,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高教自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其向农村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先天优势I。邵艾群、马莉认为自学考试通过对农村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学考试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学考试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自学考试组织形式研究 自学考试在我国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多年问已培养毕业生多万人,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不断扩大,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农村考生数量相对于城市始终处于徼不足道的劣势。农村自学考试工作开展尚不深入,农村考生参与自学考试明显缺乏动力,积极性严重不足。傅宝荚撰文认为高教自考在向农村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问题自学考试在面向农村的主导思想上有偏差。农村特色不明显,面向农村的自学考试教育目的单一,没有真正以农村发展为目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离农性,组织管理上的零散性难以保证农村自考生坚持到底。自考专业结构与二元城乡结构相背离针对这些问题,傅宝英提出了相应对策.抓好自学考试专业调整与建设,增强适农性课程,内容要考虑乡土性和实用性。命题上力求应用性和理论性相融合,考试要有弹性,组织管理应具有服务性,培养模式应具有多样性”151。李汉东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学考试服务农村建设的对策:完善专业设置,构建适农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助学网络,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政府加大对农村自学考试的财政投入,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经费问题。 3研究展望 在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建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重中之重。改革教育内容,借鉴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以培养农民的实际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同时,借鉴梁漱溟所提倡的“精神陶冶”,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政治素质。在教育方式上,以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技能。 积极建立健全乡镇自学考试工作站,利用多种教育和助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为农村考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地区学习条件困难、助学工作薄弱的状况。其次,加强对自学考试由重考过程向重教育过程的转变的研究也是今后这一领域要五丹究的重点。研究考生成绩评价方式,将学习过程引入考核中,增加平常课业成绩并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此外,政府、高教自考本身和助学网络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便于各个行为主体更好地承担责任。 农村自学考试开展顺利与否,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的理念。正确定位自学考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部署,充分认识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将高教自考列入农村教育规划,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加自学考试。
新型的艺术教学体系建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国家学历教育制度。20多年来,自学考试参考人数累计达4300万人。截至2004年,自学考试累计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共625万人,基本形成了普通高教、成人高教、自学考试“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自学考试亟需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改进并完善专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形式、多渠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有利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调整开考专业层次结构、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并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基本规范》,大力发展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教育。开考自学考试本科专业以专科基础上的独立本科段专业为主”。我院正是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认识,确定了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思路,构建高教自考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本文就我院拟定“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的具体实践,谈点对创设一种新型的自考教学体系的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构建以职业性、实践性、创造性为基本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由于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自学考试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笔者认为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考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因为参加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自学考试的人多数是在职从业人员或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读生具有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性质。另外,自学考试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应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来说,自学考试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因此,“要注重应考者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标准,要坚持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真正把自学考试办成企业和用人单位眼中、手中、心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2、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实践性的特征。专业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化的现代职教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践环节教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既强调现实性,又重视前瞻性;既强调课程功能性,又重视课程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课程评估求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效应和应用效应。 3、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而不仅仅是设计的技法教育。 例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形象表达能力也即是绘画、字体设计能力。当电脑成为主要设计工具后,手工的绘画能力、字体设计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大大降低,设计的表现和设计效果图的绘制,已不是设计的“抓手”,也不是设计师水平的标志,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创意,在于设计软件和对设计软件的应用。创意即创造性突显出来成为第一性的东西。这就要求自学考试教育把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并且在专业考试计划中列为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目标。 (二)“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范畴,广泛适用于机械制造、产品生产、广告、包装、染织、服装、环境设计以及信息传达、接受相关的诸多方面,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1998年,在“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教育观的指导下,曾合并、精简了大约一半的专业设置,以前分设的设计各专业合并成一个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做法的优点是:第一,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相对固定的教学资源(师资、设备),大幅度降低办学成本。第二,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等教学要素有机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整合相同、相近或相关学科,聚集教学力量,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科氛围,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第四,毕业生具有相对宽厚的基础,就业面较广,转岗、深造的适应性强。笔者认为,“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模式,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因为在艺术设计这个大范畴里,各方向之间彼此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宽口径、厚基础”也存在不足:一是专业知识只广不精,针对性不强。二是上岗后“顶岗”适应性差,“后熟期”较长,过宽的专业口径“四不像”,既不可能真正“专”,也就失去“专业”的本意。所以,将艺术设计专业划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方向,让学生在接受比较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学科教育基础上,再根据各自的职业去向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艺术设计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学考试一直沿用“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专业的理论性和学科的完整性。它的优点在于规范自学考试开考专业,保证自学考试专业总体规格和质量标准,便于大规模社会化考试的组织管理。缺点是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设置的公共课、理论基础课比重过大,具有岗位专业知识的课程过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考范围狭窄。虽然大规模笔试省时省力,可以保证大多数考生的水平,但这种考试方式能力测试的局限性大。如果偏重于与实际岗位知识相距较远的理论基础课,考生即使得到满分也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把知识变成能力。因此,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必须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在改革中还要贯彻以下四个原则:#p#分页标题#e# (一)课程设置要强调针对性。首先应与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对应。着手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做好职业岗位分析,主要是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对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规格要求的影响。二是进行能力分析和分解,通过分析该专业应具备或必须达到的能力要求要素,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三是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其次应与行业标准对口。将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中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接轨。消化、吸收、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充分享用人类文明成果。 (二)基础课教学要强调适应性。基础课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度”,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既不能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不能盲目追求削枝强干,而要根据专业特点,删减有别有度,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有一定的发展潜能和对应的岗位应变能力。例如,为了纠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明暗素描”为“设计素描”,并增加设计速写训练;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评判能力和创造能力,尽量避免陷入传移模写、模仿表现的怪圈。 (三)专业课教学要强调实用性。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实质上就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例如,“字体设计”教学,过去一直强调徒手写美术字训练,在电脑技术普及的今天,就显得没有必要,而应该把重心放在研究文字排版和文字图形创意上。同样,由于扫描仪、数码相机的出现,《摄影》课程中传统暗房冲洗技术和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也应取消,增加数码摄影及数码冲扩技术的讲授。另外,由于电脑写真机、电脑喷绘机的出现,依赖手绘和喷绘的传统平面制作方法也发生了改变。 Paint\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像和绘画软件所创造出来的效果,是传统喷绘无法做到的。即使是追求手绘效果的图形,最终也需要转换为数字文件以便遵循桌面印刷系统的模式。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讲授手工喷绘已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自学考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第三、坚持课程整合性原则。“整合”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或删节,有机地组合成一种新型的、实用的课程模式。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跟踪新技术发展,努力把生产第一线在用和近期将用的技术引进教学中去,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四)实践教学要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相对独立、各自连续、自成系统,又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理论课教学阶段有实验、课程设计、技术实践课等环节,在实习、设计等教学阶段也穿插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工艺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方向实习与毕业设计,与之相对应的理论教学则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概论课—宽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三段,从而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专业方向阶段。这三段里,认识与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另外,采用讲、做(设计)结合,在做(设计)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加强。 三、对目前高教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看法和改革建议 (一)目前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不足。近年来,自学考试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同时,努力拓宽发展路径,实行高教自考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的优势互补、学分互认、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但是,考试方法的改革却明显滞后于整体改革进程,“知识本位”的考试模式仍未得到大的改观,主要表现有: 1、在认识上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实践上也没有真正构建起与高教自考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考试观念和考试模式,习惯于大规模社会化考试的组织管理和费时费力的考核方法。 2、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能力和素质考核,考试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脱节。 尽管在课程设置中强调要坚持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近1∶1的原则,但在专业考试计划中技能和能力的考核比重却仅占考试成绩的30%左右。 3、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高等教育考试有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设计成果、论文、制品等)、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和观察考核等七种基本方法。前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认知领域考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而在自学考试中,许多专业考试计划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至今尚未形成。 4、概念含混不清。例如,将考试计划中三分之二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考试试题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称为国考课程;三分之一的、即部分国家未统一命题的专业课及含有实践环节的部分专业课,由省自考办命题(主考学校可提供试题,省自考办组织专家审定后使用),称为省考课程,这种提法有“知识本位”之嫌,易产生负面影响。 5、考试结果分析和总结工作不力。不少助学单位仅要求教师进行简单的成绩统计,基本不搞命题和试卷分析,不进行考试质量评估,对如何提高考试质量尚未引起学校主管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注意。#p#分页标题#e# (二)对改革目前自考考试方法的几点建议。现代教育考试的要求告诉我们:选拔、甄别人才,既要注重反映社会的需求,又要准确反映被试者在知识、技能与智力方面的差异;既要注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科学选择测试方法,有效控制测试误差,使考试的结果公平、公正、全面地反映人才质量。 1、当务之急的是要大力推进课程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要修订课程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出各课程知识、技能、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使技能和能力领域与认知领域考试内容的比例接近1:1;改变过去闭卷考试一统天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的现象。围绕能力培养,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让课程考试真正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理论知识考试中既要打破以纯粹的记忆知识为主,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把考核的重点逐步由知识的记忆和初步理解转移到对知识的捕捉和应用上来,引导应考者在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推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促进高教自考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2、建立起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要破除一张卷子、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应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考试的课程及课程的门数,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安排自己的考试进度。一次考试未通过,还可以进行多次的考试。这种灵活性的考试特点是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实现的。应考者什么时候读完规定的学分,就什么时候毕业,毕业年限不限制,在拟定专业考试计划时,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作用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仔细安排好每门课程学分的“权重”,以体现培养目标,保证各课程间课时分配协调统一。 3、发挥社会助学功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自学考试是应考者以自学为主的国家考试,主要关注考试是否通过作为根本目标,缺少中间教学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成了选拔专门人才的标准。目标与标准在定位上是有区别的。虽然应考者可以有计划地采用分科考试、累计学分的办法完成艺术设计自考本科教育,但是通过全部考试科目与能否成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有距离的。因此,充分发挥主考学校和助学单位的作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分必要。一方面,各助学单位要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除按专业考试计划进行规范化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图书馆、计算机房向应考者开放,千方百计地强化职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开发,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胜任与所学专业大致对口的工作。 四、结束语 为繁荣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改变我省一直没有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被动局面,我系对现代传播学和艺术设计学教学模式作了重大变革,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习传统与着意创新相结合,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努力打造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传媒和设计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系在确定艺术设计自学考试助学与考试的运作模式上,都力求与系的专业特色保持有机的联系,着力提高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质量,肩负起以继续教育为主体,以构建终身教育平台为目标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的使命。我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上述“创设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设想,于2005年9月向省自考办提出申请开考实用型本科专业,并起草了“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经过省自考办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的严格审核,并按自学考试专业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体系论证,包括确定课程设置和学分、课程考核方式、课程主要内容以及使用教材等。 论证通过后,按程序上报全国考办审定、批准,并于2006年6月在江西省自考网上公布实施。2006年7月,包含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高教自考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在全省正式批准开考。这一重大举措的推行不仅为工作在艺术设计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平台,也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读生提供了继续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机会,这种新型的自考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设计类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整体发展。
高教核心课程考试思考
自学考试教育是在社会自学活动的基础上,以普通高校教育作为目标参照系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考试标准的制定上,还是在专业设置上,自学考试教育均把普通高校作为基本的参照系,与此同时,也体现自己的特色。至今,自学考试开考课程设置仍局限于学科课程考试,命题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其所谓的“综合课程”考试也仍是学科考试性质,因其“综合”是对自考形式无法开设过多课程,又必须保证必要的教育内容的矛盾解决办法。例如,把“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合并为“高等数学(二)”等,这种所谓的“综合课程”本质上是将两本书订成一本书,对考生而言只是加大课程内容学习量,对命题而言只是扩大覆盖面而已。这种“综合课程”考试实际上仍是学科课程考试,命题也仍是学科命题。更甚的是,过大的学习量仅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进行检验,难免挂一漏万,影响考试效度,加重考生的学习应考负担。 一、自学考试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设想的由来 (一)基于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就人才来说,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既专且博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改变并适应不同工作类型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应用型人才而言,主要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是将研究成果向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领域转移,其知识能力结构是“综合式”的“、集合式”的,即“广而博”。显然,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要培养的。但是,在现行的自学考试课程体系中,学科间知识和能力彼此割裂、分离,同时又较少有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这一状况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格格不入。目前,自学考试各学科的考试内容更多地反映了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某一局部或某一层面、某一阶段的内容,这是由学科教学、考试内容和方法决定的。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对专业型学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即大学考试在为需要专门知识的职业作准备时应起到这样的作用:促进对构成该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理作富于想像力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进入专业技术的学徒训练期时,他们已经锻炼了那种富有想像的思维能力,即把具体事实与普遍原理相结合。[1] 换言之,自学考试要全面有效地检测和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自学考试增设专业综合能力考试,是我国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考改革经验的借鉴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在考试科目方面,新一轮改革提出“3+X”科目设置方案到“综合科目”改革实验再发展到近年的“3+综合”科目设置方案。其中,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考试,一般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它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2]这些都是对我国教育状况以及人才状况的变化趋势的客观而又积极的回应,也是对考查学生创新潜能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践,综合能力考试内容与形式不断完善,不可否认,综合能力考试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自学考试要突出创新能力考查,可借鉴高考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的经验,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 (三)增设“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人事部考试录用和人事考试中心为满足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进行了一些能力测量方面的尝试,开发了今天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行政职业能力考试(简称AAT)》和《企业管理能力测验(简称MAT)》。这为开发教育领域中的能力考试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今天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考中加强能力考查已没有争议。对于加强能力考查则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在现有考试中加强能力考查,即在学科知识考试基础上增加对能力考查的比重。另一种是增加能力考试的思路。这种思路主要是受到美国SAT和GRE的启发。SAT与GRE中均有独立于各个学科考试的能力考试。[3]自学考试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教育形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国际教育接轨,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始组织力量开发研究具有自考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这不仅是考试科目的调整,更是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深化。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它继续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这是21世纪自学考试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考试转变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之一。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要得当地运用考试,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两个方面,关于考试方法,他说:“要改变一份考卷考各个层次、各种科类学生们的做法。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办学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学术型的精英教育,又有大量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大众化教育。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同,考试内容与方法也应多样化。”[4] 二、自学考试设立“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的测量学研究 (一)“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考试目标 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是指建立在若干核心课程基础上的学科能力综合测试。它不是一个专业中各门学科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核心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综合测试。“核心课程综合考试”属于能力测试范畴,测试目标是学生的能力水平。但学科能力综合考试目标却不可能不包括知识目标,这是因为能力测试试题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具体的知识形态出现的。现行自考各专业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是基础性知识,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单一的学科能力。“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则具有综合性,所考查的能力,主要是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科目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无需准备,不会增加考生的备考负担。其考试内容是根据各专业开考的专业课程内容确定的,不必在已有的课程之外增设以应对综合能力考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同时“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也不同于现有某些专业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程考试。自学考试中现有一些专业的课程是把两门及两门以上相关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在内容上虽具有综合性质,但与“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不同。#p#分页标题#e# (二)“核心课程综合考试”的命题策略 “核心课程综合考试”命题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侧重考查考生获取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命题操作中,应注意各学科尤其是高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采用新情境和设计新题型的途径来实现自考突出能力考查的目标。广泛取材、设置新情境、采用新材料有利于摆脱教学和教材的习惯模式,排除因死记硬背或机械操练而获益的可能性,从而增强能力考试的鉴别与预测功能。尤其涉及综合的问题,任务与情境应是新的,或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教学中采用的,否则其成果可能是一个记住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学生所创造的新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应用能力,只有利用新情境(材料),才能客观、真实地考核。此外,还应重视测量载体的多样化,因为不同的测量载体会影响所考核能力类型及考核的深广度。要根据专业学科的性质特点选用不同的测量载体,注意语言文字、图形、数式、变量载体的合理配置,全面考核考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自学考试“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与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比较 (一)考试类型的不同 任何一种综合能力考试,都有其特定的测试目的。明确考试目的是我们制定测试目标、选择测试形式和内容、编制测试题目的主要依据。高考与自考的测试目的是有差别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二者的综合能力测试也是属于不同类型的。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其测试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不同程度,以选拔能够适应大学学习水平的合格高中生。其考试结果是在学生所得的成绩的相互比较中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即考试成绩反映的实际上是每一个考生在所有受测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因此,高考“综合能力考试”是常模参照测试。自学考试是一种总结性考试,是一种课程的掌握性测验。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考试的目的在于对自考生的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定,即是否掌握了所有课程或知识,是否达到一个事先确定了的目标,并以测验结果决定其可否毕业授予学历资格证书。考生的测验结果不在考生中作相互间的比较,只与既定的目标相比较,凡达到目标的考生,均可予以通过,因此自学考试的“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是目标参照测验。但需要指出的是,自学考试的成绩一定程度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选择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二)综合层次的不同 “综合能力考试”的考试内容,即考试试题的载体为经过科学概括后在各科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知识,它不能被简单地看成几门学科知识的相加或重叠,而是一种与原来学科知识有关联又相异的新型知识。如果按综合程度的不同,综合知识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学科内的综合知识,二是两门相近学科间的综合知识,三是多门学科组合而成的综合知识;四是融合学科知识与精神的综合知识。根据不同的综合能力测试需要,我们可以选择上述不同层次的综合知识,作为能力测试试题的载体,编制试卷。[5]目前高考“综合能力考试”选择的是各层次综合知识为试题的载体,但仍以第一层次即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即第二、三、四层次综合知识所占比例仍较小。 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与高考不同,它要体现其“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它所选择的是第三、四层次的综合知识。因为许多专业的某些科目本身就是边缘、交叉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由此可见,“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这条原则是高考“综合能力考试”所没有的,它是反映高等教育特点的原则。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专业性教育,因此其“核心课程综合考试”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叫“职业倾向性”。其考试内容以专业性明确的专业课程、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专业目的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但是,上面说过,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在分化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培养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要有比较广博宽厚的知识,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不应当把专业目的性或职业倾向性理解得过于偏狭,以为只有“对口”的理论才要考,只有“实用性”的课程才符合职业倾向性。 一般说来,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当具有比较宽厚的“三基”;掌握主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与专业有关的最新科技信息;还要通晓必要的横向学科;懂得一些虽与专业无直接联系但有利于扩大知识面的科学知识。但具体知识结构和高级专门人才都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因此,对于自考“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而言,同一专业的不同层次,即对本科段、专业段考生的要求是要区别对待的。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侧重点不同 高考综合能力考试的测试目标中,要求“评价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有关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这两项测试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测试内容来实施和体现:“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趋向”。 自学考试与高考不同,它的专业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体现要求比高考更为突出。“核心课程综合考试”要能考查考生的专业目的与职业道德。明确的专业目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并为过渡到从事专门职业做好准备。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一定职业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忠于职守,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一切职业的共同道德要求。每种职业还有各自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必须使学生认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技能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具有同样的重要性。#p#分页标题#e#
高等教育论文(共8篇)
(一)
一、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一)进行多方协调作用
经常与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系、各部门进行联系,特别是与本院、系的教师和学生联系,是教学秘书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学秘书成为了教务处、学生处及各院系、各部门的桥梁,完成上令下达、下情上报、联络师生、多方协调的作用。一方面,教学秘书将学校教务处的教学任务、教学信息等传达给系部领导、教师和学生,并将本系部的具体情况和工作建议反馈给教务处;另一方面,教学秘书负责教学安排、教师调课和学生反馈工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
(二)教学信息管理和传递作用
教学秘书在参与教学管理中,需要编制大量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文件或资料,相当部分要立卷归档,备日后查考。这些教学信息如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与大纲、毕业论文、试卷、成绩等有关材料,既是学校发展的见证,也是教学秘书工作岗位上的积累,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笔财富,对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秩序和推进教学工作来说,都是重要的信息内容,而这些信息依赖于教学秘书的管理和传递。教学秘书在积累和管理信息的同时,还充当信息传递的角色。学校教学方面重大的政策、规章、决定通过教学秘书传达给学院各教研室、老师、学生,而把基层学生、老师的诉求和情况反映给上层教学决策者,帮助学生和老师表达合理范围内的诉求。
(三)工作研究的作用
成人教育改革应用心理学思考
1成人自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成人教育中,经常出现学员不主动配合、不及时上课的情况,例如,某些学生在学习、考试、毕业办证等环节发生遗忘、拖拉的情况,不仅给办学单位带来通知及督促工作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存在无法统筹兼顾的情况(如家务、事务与冲突等),这一情况导致学生手忙脚乱,不仅耽误学生考试,也影响工作单位的工作效果。同时,部分学生对二学历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会出现混文凭的情况,认为只要交钱报名就能拿到文凭。学生认为学校有事儿自然而然会通知自己,不能耐心刻苦的开展学习,也无法积极主动完成相关事务,对办学单位提出的要求视而不见。有些学生因日常工作及生活习惯过于散漫,做事缺乏激情和计划,不讲究实效,因此,参与日常的学习中也表现出散漫懒惰的情况。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也因办学不严谨、工作人员方法不佳、学生指导工作不到位等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按期毕业。
2成人二学历自考教育改革的要点
二学历教育不仅包含成人教育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为确保二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保障其质量的基础上,根据特点及实际情况,必须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2.1改革过去的学年制度
学年制度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日常使用的方法,其主要展现出计划经济的特色。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二学历学生就显然无法适应该制度的内容。首先,学年制磨灭了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这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因素,硬要按照学年制的管理方法实施管理,会以牺牲水平高、素质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作为代价。其次,忽略在客观条件下的不同之处。成人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用来学习的业余时间有多有少,加之家庭负担、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这成为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教学与日常的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管理要设定严格的纪律实施约束。如果均按照一个时间进行限制,部分学生由于请假次数过多,听课无法达到学籍管理的最低学时分数不得以自动退学告终,无法展现学用结合的特点。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学习者在职,实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学历教育具有代表性的展现上述特点。但是,学年制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强调学员在某个轨道上按照一定的速度运行,执行相应的教学计划,按照设定的模式展开培养,引发学用相互脱离的矛盾。学分制是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模式,不根据学习时间作为依据,而是以学习结果评价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开展管理。学分制是以展现个人知识体系和弹性学习时间为核心,这里所说的学分制与通常意义上的普通生试行的学分制有所差别。因二学历学生无法集中到普通学生那样的程度,开展学分制只能得到学习弹性学习时间或修业年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学习负担,闲着的时候多学习、忙时少学习,最后修完这一专业所设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也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计划学分制度。如果完成学分制,可以将其与自学考试教育相互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设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学分,学生依照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时间选择相应的课程。学生所选的课程要在指导下进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相互结合,实现专业课程规定的学分,学生方可毕业。
2.2开展成人应用心理学二学历教育的注意要点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一、阶段性与总体性教育相结合
采用以基础理论、素质、规范的教育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基础教育活动模式,简称“基础包”模式。二年级侧重于理想信念养成教育。采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提升教育活动模式,简称“提升包”模式。三年级侧重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养成教育。采用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简称“实践包”模式。
二、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德育成绩三部分,其中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及德育成绩中的出勤成绩主要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问题,而德育中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社团、活动等则更多强调学生个性教育问题。传统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先进引领法、理论讲授法、警示教育法等,这些方法侧重点是问题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多运用个性教育方法,如仿真实训法、健全人格发、创业模式法、角色扮演法、工学结合法、心理辅导法、顶岗实习法等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教育。
三、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大一的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忙于做事较多,学做人的方面则较少,致使高职新生在住集体宿舍、处理人际关系时较被动,继而出现厌学及精神抑郁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中把做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慎重处理生活中每件事,即学会做事,又要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校外环境的锻炼及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学会做人。
四、内化与外化教育相结合
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已经走上了正规渠道,但是要想在企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要培养专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但是这对于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来说必然会与高等教育存在差别。因此,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人教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文章主要剖析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改新模式
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虽然在短时间之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高校土木专业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必须进行优化改革。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的质量,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土木工程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部分对待成人教育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与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上存在差别,二者财政拨款的配置有“天上”和“地下”之分。因此,一些学校必须获得经济收益来维持学校运作。对于这一部分院校来说,他们首要任务就是招生,如果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没有经济资金来源,那么学校也就难以维持[1]。为了让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部分院校可能会通过降低学费的方式来吸引生源,这样学校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那么学校的各项设施的配置就会受到制约。再加上各个院校之间的竞争,会让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的形态之中。这种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整体进程。
(二)土木工程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