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省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我反省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我反省总结

自我黏合剂大学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迷茫实质基础上,给出基于内疚的引导模式,让学生自我反省,逐步自我黏合,理解自己和他人,接纳自己和他人,慢慢走出迷茫,投入生龙活虎的大学生活中去。

【关键词】内疚;自我黏合;大学教育

一、部分大二学生还处在学习、生活的迷茫期

学生对自己的迷茫和焦虑是有感知的,迷茫和焦虑的内容包括学习、人际相处和未来等几个方面。没完没了的迷茫是一种痛苦,是一场精神磨难。迷茫的极端例子是让生活失去意义,让人抑郁绝望。在这种情况下,有效认清迷茫的本质,走过迷茫,所获得的感受和经验,将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二、长久迷茫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分裂

美国当代卓越的心理治疗师托马斯摩尔认为迷茫是人生的一种黑夜。人们可能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走完这段历程。要想走出迷茫首先认识迷茫的本质。

1.迷茫的心理现实性

阅读全文

大学生自我教育综述

作者:高鹏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简单说也就是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按照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目标和要求,自身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需要增强自我教育,投身社会后更需要自我教育,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那么,大学生怎样进行自我教育呢?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是大学生具有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也就是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适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是内在条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同时也受外部环境影响。从年龄上说,幼儿时期还不了解自我意识的问题,也就不存在自我教育,学龄初期的儿童在家长和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出现一些自我教育的意识,少年期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到了青年期自我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大学生是一个人的成年阶段,他们的意识趋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别人,他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他们有自己的欲望、需求和兴趣,基本具备自我教育的主观条件。

(二)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社会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其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自我教育准备了客观条件。没有科学的、积极的社会教育作为前提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自我教育,社会的先导性在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外,社会为自我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教育始于社会的教育,没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体。当代大学生从小受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以先进的政治意识、政治理论、道德思想以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对教育对象进行疏导,到了大学使之形成比较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他们的自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阅读全文

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应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情境教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产生的,随着该教学方法在全国各地学校的普及应用,体验式教学理论体系逐渐成熟,该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可观的教学效益,对于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了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职英语;解决措施

随着学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发展、革新,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新兴事物正在逐步壮大,该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1体验式教学的概述

1.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在借鉴、吸收情境教学方式和心理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较全面的改进,既突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特征和生活实践性,又增强了认知心理学理论上的认知主体特征和情感个体化,这就使体验式教学在强大的教学理论支持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和特征。体验式教学是指在了解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实际或不断重复的情境和机会,将课本知识在情境中呈现或还原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该情境或机会,并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本知识、增强认知能力、强化情感表达、形成教学意义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响应教师的号召,积极参加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在这些有意识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观察,不断增强自身学习能力。其中,教学环节表现形式主要为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来设计的活动和游戏,就英语科目而言,主要是英语对话、模拟外国人语言行为等,该过程强调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提下,通过对各个学习情境的体验,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观察、自我更正,进而获得丰富的学习感悟。

1.2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阅读全文

园本研修幼儿教师文化研究

一、园本研修中幼儿教师的文化自觉

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提出幼儿教师应“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其中的“反思与发展”领域提出了“主动收集、不断反思、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基本要求。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构建。幼儿教师的文化自觉则在于幼儿教师能否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为内在成长的需要,自觉地研究儿童、参与教育,激发从事幼儿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教育劳动成为幼儿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讲,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该是幼儿教师自觉主动地把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身价值、体现自我意义的过程。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幼儿教师文化自觉的理论构想

通过对幼儿教师文化自觉、园本研修相关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开放性访谈,本研究设计了发展意识、交流对话、反省思考、实践研究、自主学习等五个维度。发展意识指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明确的促使个体专业成长的信念和意识。交流对话指的是,幼儿教师能够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不断固化其与幼儿教师有关的角色价值与行为规范。反省思考,是指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并反省日常生活和教学环节,并能从自身现状、教学情境、幼儿成长以及人际交流中发现问题。实践研究,指幼儿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立足个体的情境性知识与经验,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逐渐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智慧,建构个性化教育文化。自主学习,指幼儿教师个体不断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逐渐延伸和拓展个体已有的知识,重构自我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自编的包括44题的园本研修中教师文化自觉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计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以5、4、3、2、1五种记分。本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分半信度为0.86。此外还结合了包括35题关于园本研修实施的问卷,以园本研修形式、态度、内容、效果等为问卷的主要内容,对教师所在的8所幼儿园进行了同步调查。

阅读全文

仁德思想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摘要: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自我反省的作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孔子“仁、德”思想观是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对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要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价值,发挥学生自我反省的德育功能,坚持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关键词:仁德思想观;德育;人才培养;道德情感;自我反省;知行统一

一、孔子“仁、德”思想观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逐步瓦解并走向衰败,新型的封建制社会尚未形成。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已经得到确认,在土地所有权变革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关系,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政治上,建立在父系血缘制度上的周礼遭到严重破坏,周天子的权力严重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没落与新贵族势力的崛起成为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思想方面,传统守旧的思想不断受到冲击与批判,适应新时代变化的观点正在萌芽。孔子出生于鲁国没落的贵族家庭,鲁国当时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西周文化,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传统的周礼。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进步表现为:孔子关注民生,有很强的家国天下情怀,对于当时社会动荡、百姓艰苦的生活感到不满,并积极奔走呼吁统治阶级从上层进行改良。孔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保守性体现在他认为自商、周以来一直传承的氏族宗法制度、贵贱等级制度、上下级尊卑制度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不应改变的。在这种双重矛盾性思想的影响下,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德”的君子、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些人才应积极入世进入仕途,以辅助统治阶级实施仁政改善民生。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上层的社会制度下,孔子的“仁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为平民上升入仕进行政治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二、孔子“仁、德”思想观的内涵与作用

1.关于“仁”的思想观

在儒家思想中,“仁”被孔子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学习道德知识内化后对外的具体表现形式。纵观整部《论语》,“仁”字出现了109次,但是没有出现一个“仁是什么”的概念性总结,孔子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人或事对“仁”作了阐释,是对“仁”最合理的论说。“仁”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其境界必须在实践、学习、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在《说文•人部》中,孔子曰:“仁,亲也,从人,从二。”而“仁”由二人组成,意思是把对方和自己看成一体,不分彼此,强调了两个人要讲仁。同时,“仁”不仅仅指两个人,还指人在共处时所应具备的和善、友爱和平等,人与人之间互尊互爱、互助互敬。但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是一个参考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人们爱,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们憎。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说明“仁”有三层内涵:一是对亲人的热爱,二是对世人的关爱,三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孔子强调,只有他提出的“仁”可以拯救社会的衰落,社会需要仁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所以,孔子寄希望于士阶层承担起推行仁政的重任,这就是对人性的坚守。曾参对此解释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求生以害仁”为士人所不取,“杀身以成仁”为士人所称道。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尊重人的优良传统。“仁”是儒家的普世理想,它基于仁德血缘亲情而推广为普遍的处世法则,进而影响到民族性格的形成,将中华民族塑造为平和、谦逊和礼让的民族。正是孔子以仁释礼,使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王朝更替之后得到了新的解释,明确了仁政的价值指向。

阅读全文

论孔子的仁德教育办法

为了“仁德”,可以不惜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向远大的“仁者”,不会因贪生怕死损害“仁德”,而会勇敢地牺牲自己以保全“仁德”,这是对“仁德”志向的最高要求。后来,孟子据此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对人们的道德志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只要有“仁德”,即使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孔子总是教导学生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应该追求道德上、精神上的完美,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粗陋之意。意思是,读书人应该立志于道德的修养,那些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探讨问题的。孔子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强调的仍然是要以道德,即“仁德”为重,为了保全“仁德”,甘愿过清苦生活。总之,孔子认为有了“仁德”志向,立志于“仁”,才会有“仁德”品质。

克己复礼

在孔子看来,“克己”就是克服自己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思想,多为别人、为社会着想,才能培养起仁爱之心,才会有仁德。反之,如果不去“克己”,私欲膨胀,凡事总是为自己打算,那么就不会有仁爱之心、仁德品质。所以,“克己”是培养仁德的重要途径。正由于如此,孔子才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仁”与“礼”是密切联系着的两个方面。“仁”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仁”才会有“礼”。比如,有“忠君”的道德观念,才会有见了君王三叩九拜的礼仪。有“孝敬”父母的仁爱之心,才会有在父母面前客客气气、毕恭毕敬之礼。礼虽然来自于“仁”的道德观念,但礼仪形式的外在的训练也有利于内在的“仁”的观念和品质的形成。比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虽然是民间的一种过年礼仪,但有利于培养人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仁德”。孔子非常重视通过外在礼仪的训练来培养人内在的“仁德”品质,强调人们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导人要讲文明、懂礼貌,从外在的语言美、行为美的训练入手,培养内在的“心灵美”,最终得到既有内在“仁德”,又有外在文明礼仪,达到内外统一、表里如一的境界。

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就是指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从而得到理解他人,爱戴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仁德”的目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希望的,一般来说也是别人所不希望的,那么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如果把自己不希望的施加给别人,损人利己,那就是不“仁德”的表现了。孔子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在社会上立得住、能通达,那么别人也是这么想的,那就帮助别人在社会上立得住、能通达。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培养“仁德”的这一思想,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要求。意思是,由自己的父母需要孝敬就应该想到别人的父母也需要孝敬,自己的孩子需要关爱就应该想到别人的孩子也需要关爱。这一推己及人,培养“仁德”的思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的思想。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培养“仁德”的重要途径,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诚如孔子所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人追求“富贵”,厌恶“贫贱”的心态,决定了人在本性上是“好利”的、自私的,凡事总是容易为自己打算。要求时时处处都要想到别人,多为别人着想,甚至将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舍己利人,这就非常困难了。如果能像孔子说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一些人就不会做缺德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为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确实是克服私欲,培养“仁德”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我反省

阅读全文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探讨我国当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环境,针对高中生的自我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观察当下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面对实际存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不良因素进行讨论,希望能够通过提出科学的对策实现对这一问题的监督与管理,满足时展的革新要求,并为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

【关键词】

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高中生自我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高中生健康成长。

1高中生自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急迫需求

阅读全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浅谈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积累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引领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想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这样他们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也会更感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种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做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让学生感受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休体积的应用》时,我拿出一个钢球,一个长方体塑料盒和一些水,要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学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有学生试探说:“能不能告诉我们球的体积公式?知道了公式,只要找到公式中未知的量,不就可以求出钢球的体积了吗?”听到这句话,我马上补充说:“如果不告诉你们球的体积公式,能求出这个钢球的体积吗?”学生一时被问住了,不知道球的体积公式,怎么求钢球的体积呢?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求出球的体积,但是我们可以先求出水的体积。只要把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体积求出来,球的体积不就求出了。这时,我问学生:“那水面上升的体积怎么求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可以先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从玻璃容器内部量出长和宽后计算体积。正当学生为此感到高兴时,我又问:“那水面上升的高度怎么测呢?”有学生马上回答道:“先记录好原先玻璃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再测一下钢球放入后水面的高度,然后把这两个高度减一减即可。”通过上述教学,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类推,不单圆这个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2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省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知识才能形成系统,要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它成为后续学习的助推器。现在许多小学生在学习上负担过重,压力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太低,因此让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总结成败得失,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办法。每节课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如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经验想告诉大家?每周可布置学生写数学周记,写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写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写自己对今后数学学习的目标措施、写自己对某一数学题的思考过程,通过让学生写数学周记,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数学学习,从而达到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帮助的目的。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学习中学得好的方面和学得不好的地方,让学生学会画知识网络图等。

3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