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然科普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普教育下科技馆展板设计探析
摘要:分析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科技馆展板设计思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为例,总结科普目的下展板设计方式。从“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运用教育模式”、“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三个方面,增加观众科技馆学习体验,提高科普教育效果。文章希望为未来科技馆展板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展览;科普教育;展示设计;展板设计;科技馆
引言
科普教育类展示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展示形式,科技馆是其重要载体。作为大型的在地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科技馆基于广泛而丰富的文物馆藏为公众提供了重要的科普教育学习机会,在参观学习过程中,阅读图文展板是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获取展品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直接的途径。在科普教育职能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科技馆展板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从文字编排和图文排版的视觉传播方式、展示内容构建、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满足观众需求等方面,都对展板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现状为例,简要阐述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展板的设计特点,探究以科普教育为目标的展板设计新思路。
一、科技馆的教育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2002)指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8]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以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作为其核心功能。科技馆通过各种展示手段,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基于科普教育的科技馆展板设计研究RESEARCHONTHEDESIGNOFSCIENCEANDTECHNOLOGYMUSEUMEXHIBITIONPANELSBASEDONSCIENCEEDUCATION动机会,以此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实现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目标。科技馆教育的非正规性,体现在与正规教育机构——学校相对比的基础上。相较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学科、教育模式上的固定性而言,科技馆教育具有全民化、终身化的特点。在教育目标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并不是根据年龄和学科固定划分。而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教育以观众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为主,并且会引进“做中学”、“寓教于乐”、“建构主义教育学习”等新颖的教育理念。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科技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实物展示、提供互动体验机会、主题式展示模块为亮点,通过展示内容设定与展示方式结合的手段,引导观众进行自主性的体验、探究、协作型学习。这正是区别于学校以老师的灌输式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因此“博物馆是典型的、自由选择的学习场所,它们往往提供观众许多机会来选择和把控。当博物馆太过模仿义务教育或是强迫公众进行特定学习时,它们会削弱自己的成功,以及作为学习机构的价值。”[9]
二、科技馆展板设计特征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确保完成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我县2020年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8.9%的最低目标值,进而实现全市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9.1%的目标,特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开拓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改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大幅提升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厚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发展基础
科学素养学科教育有机结合研究
本文作者:王文林 单位: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高级中学
1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探索与应用客观规律的学问叫科学。无论哪门科学都是如此。将科学知识包括科学内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通俗地传播给公众叫科普。通常讲的科普知识是指比较浅显易懂的、常用的科学知识。一般说来,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叫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我国(大约指大陆)公民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科教兴国”,加快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所以国家在有关文件中指出“青少年是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也有了长足进步,但还有不少青少年相信各种算命,包括生辰八字、星座以及风水等;有的还相信神灵能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有的甚至误入了邪教的圈套,受骗上当,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事实说明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亟待改进与加强,那么怎样改进与加强呢?青少年要学的科普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已写入各科的教材中,是一些最基础的科普知识,主要在课内学习;另一部分是未直接写入教材的科普知识,一般在课外学习。青少年课内要学习:语、外、史、地、理、化、生等,不仅种类多,而且每门学科要练习、复习、考试。学好每门学科,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占用了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负担是重的。笔者认为将学科教育与课外的科普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必定能减轻一些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还能扩大知识视野,是一个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方法,这是什么道理呢?事实果真如此吗?
2理论根据
根据系统论有:P系统总功能=P1(各元素功能和)+P2(各元素联系产生的功能)。系统是由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要使总功能P大,不仅各元素功能要好,即P1要大,而且P2也要大,即各元素互相协调配合要好,P2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协调配合越好,P2就越大;反之各元素不协调配合甚至互相排斥,P2就很小,甚至可以是负数P2<0,这时的总功能就很小了。比如一支足球队,可以看成由9个元素(人)组成的系统,要使总功能(战斗力)大,不仅每个队员要技术,体能好,即P1大,而且各队员要协调配合好,P2才会大,各队员协调配合越好,P2越大,那么整体功能(战斗力)也越大;反之队员如果闹矛盾,不协调配合,P2就小,如果互相排斥,也可能P2<0,这时整体功能就很差了,所以P2是很重要的。相类似的,可以把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看成主要由学科教育与课外的科普知识两大元素组成的系统,要使总功能大,不仅要学科教材编得好,课外的科普知识要选择好,而且要使两者有机结合,在学科教育时要渗透、联系课外的科普知识。这样必然会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那么怎样使两者有机结合呢?
3相关建议
3.1结合学科介绍一些科学常识
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思考
摘要
目前国内科普场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呈增长态势。本文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对我国科普场馆有关质量管理精细化实施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中发现我国科普场馆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归纳出我国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发展与现状,并就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精细化;调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技普及和交流的分支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突出。课堂外的非正规教育也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普教育更加突出其全民性和终身性。科普场馆是担负起时代重任的新型社会教育阵地,致力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科学意识、创造智慧、开拓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科普场将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最好场所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场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丰富,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多元化。科普场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科技展览馆,而是一个课堂,一个实验室,一个适合于时代和未来教育要求的特殊学校。它是学校等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和补充。到科普场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这知识的海洋中跳跃式地、自由地、积极主动地摄取科学的养分。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力军,是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常年开放场馆,主要的形式包括科学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技馆、专题科技馆等。在新形势下科普场馆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队伍人才、展项研发、公众服务和场馆运营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运营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上向管理精细化的迈进。精细化管理是标准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实现质量管理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科普场馆整体执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运营绩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科普场馆的管理水平与具有更大社会化和更广普及性的公众服务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科普场馆需要在运营管理中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才能更有效地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产品激发公众主动自主去探寻科学奥秘,实现科学传播的功能,从而有利于科技场馆的长远发展。
1国内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准确地全面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从质量管理认证、队伍建设、展项自主研究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间对国内的科普场馆开展了《我国科普场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全国各地的科普场馆(以科技馆为主)的实地考察、电话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期限内最终共成功采集56个省、市级场馆和部分专业场馆的数据,其中省级场馆21家、直辖市场馆3家等。我们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后,形成《我国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中除了对接受调研的各科普场馆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外,还对科普场馆推进精细化管理总体状况进行了统计,因其内容较为繁复,故本文仅就与科普场馆实施质量管理精细化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为我省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方针,充分发挥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体系、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机制等,以重点人群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从2007年的2.76%提升到2010年的4.9%,2015年达到8.25%、跃居全国省份第一,2020年升至13.84%、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份首位,呈现出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了新的更高起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不够显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科普资源有效供给不充分,科技资源科普化有待深化,存量优质科普资源社会化服务动力不足,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等。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肺炎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变革了既有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照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已成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提升公众终身学习能力、增创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打造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综述
作者:汝艳红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政治与艺术之关系,自其内部言之,则政治之发达,全根于理想,而理想之真际,非艺术不能发现。自外部观之,则艺术者固握政治之枢纽矣……且政学中之所谓进步,皆借艺术以成之。”[1]杜亚泉在这里所表述的“艺术”不是现在所定义的艺术,而是指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的基础,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对科学的重视,杜亚泉的一生都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从编译到著述,从教学到传播,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他对科学普及贡献卓著,被誉为“科学出版的先驱”。思想指导行动,信念支持选择,是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杜亚泉毕一生之精力投身科学传播?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杜亚泉理性持重地倾注科学传播?简而言之,是他独特的知识分子情怀。传播科学知识几乎是杜亚泉的毕生追求,从《亚泉杂志》、《普通学报》、《科学世界》到《中外算报》,杜亚泉身体力行,编辑、编译、撰写科普小常识、科技论文、引介西方前沿科技咨讯等,“在他的醉心背后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关怀在焉”[2]。这种关怀,为的是国家长远的发展,内在的发展,即国家的实力。
一、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
杜亚泉(1873-1933)生活的这几十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政治上,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文化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出现了新学堂。作为一个由“士”脱胎而来的近代知识分子,杜亚泉始终没有摆脱儒家道统的影响,经世致用,折衷调适,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呵护和捍卫始终是他心底深处最强的精神支撑。但是,杜亚泉毕竟又是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是在国门洞开、列强入侵的遭逢下,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科举废除、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他们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播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的重任,或从事理论的探讨,或从事新知的编译,或从事实业的开创,力所能及地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推动着中国的前进。像梁启超、蔡元培、詹天佑等一大批爱国人士一样,杜亚泉也可以算作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杜亚泉的知识分子情怀———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既对本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又对外来科技抱有热烈的激情,想完美地进行契合,甚至“拿来”之后进行超越,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情怀此起彼伏地隐匿在他的内心深处,既有着“士”的胸怀,更有着近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这种情怀,对他的科技传播实践以及思想文化传播都有着方向性的影响,其表现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知识,普及科学文化,并在思想上采取折衷调适,这在杜亚泉与陈独秀的文化论战中能窥一斑。
二、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
(一)科学救国思想的萌发
杜亚泉18岁的时候,觉“帖括非所学”,转治训诂学。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杜亚泉放弃了这些不切实际的经学训诂研习,开始改为专习数学,从而触摸到了科学的门径。25岁时,杜亚泉在全县的算学考试中位居榜首,从此对于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学了动物、植物、矿物、化学、物理等诸多学科。涉猎广泛的杜亚泉越来越感到中国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感到需要有人将科学知识传播进来,更重要的是对国人进行全面普及。而通过创办期刊以及撰写编译科技文章、传达科技新资讯使国人对科学感兴趣并有热情去学习和运用科学,以此达到科学的全面普及正是杜亚泉开启的科学救国的实践道路。
地域文化优势促进科技馆特色建设
摘要:2012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十八大、会议精神均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期盼。我国现代科技馆就应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地方资源,提升富有地域特色科技馆的建设速度,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提供可操作的实施经验。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科技馆;特色科技馆
1科技馆的沿革
科学技术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科技教育设施。科技馆主要是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观众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助性展示手段,鼓励观众亲自动手进行探究与实施,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科技馆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加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技馆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事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科技的日益重视,科技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科技馆是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体现和重要展示窗口。科技馆理论上的发展,必须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基础的上汲取养分。作为一个地方科技馆承担着一个地方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重任,科技馆要服务地方社会的发展,就需要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让科技馆不仅成为学科学的摇篮,更应成为宣传普及当地科学文化的主阵地。
2地域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人文性。科学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的面貌与观念,另一方面也改变科学自身的形象以及公众对它的看法。科学普及必须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将使科学技术真正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每个城市的科技馆都应该设有能够体现地域性的科技展品,展示其独特的科技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科技馆展示科技的平台,把地方代表性的科技向公众进行展示。当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没有进行关注的地方科技文化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时,所带来的震撼常常足以触动他们的心灵,会激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重新审视并了解当地的科技文化,这也是科技馆功能延展性的体现。
3地域文化与科技馆建设
应用型高校科学素质教育思考
内容摘要:当今时代,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科学素质教育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求知的自觉性,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用型高校推进科学素质教育需强化科学认知,提升科学能力,创新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精神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尤其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成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作为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阵地,在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教育的概念
“科学素质”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于2006年颁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对“科学素质”进行了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里强调了科学素质教育是关涉“科学”的“素质”,包括知识、方法、能力、精神等方面。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米勒认为科学素质是指“掌握一定量的基本科学观点方面的词汇,能够理解报纸或者杂志中相互竞争的观点;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或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解;对科学和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1]米勒突出了科学理论知识、科学理解能力和方法、科学的影响等方面,反映了科学建设的基本目标。很显然,无论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还是米勒的看法,都指向科学素质共有的几个维度:知识、方法、能力、精神等方面。与此相关,科学素质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品德,并将其运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即把外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稳定的科学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探究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由此,科学素质教育强调了“科学”、“素质”等内容,即与“科学”有关的“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包括科学的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方法教育、精神教育等。
二.科学素质教育的功用
1.科学素质教育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求知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