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铸造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铸造技术论文

面向工程研究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

[摘要]我国科技界正经历从“唯论文”到分类评价的转变,鼓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此背景下,该文通过对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工程化应用研究的组织与实践进行剖析,总结了作为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金属材料类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工程化应用研究顺利开展的保障措施。首先,对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及情况进行了基本介绍;然后,通过从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实验平台及场地保障、团队构建及人才服务保障等三个方面开展阐述;最后,分析了某新型高强耐磨铝青铜合金制备及成形技术的推广应用案例。

[关键词]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应用研究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及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我国确立了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1],由此,我国科技界正经历从“唯论文”到分类评价的转变[2]。特别是对于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正在践行“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3]。适逢其时,正式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要求。华南理工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其基于科技创新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成果势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本文依托该校建设的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对象,探讨高校金属材料类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工程化应用研究的组织与实践。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情况

金属新材料制备成形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建设。是华南理工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时也是“985工程”材料制备与成形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心涵盖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金属材料高效近净成形铸造技术、先进金属粉体材料高效近净成形技术、先进金属材料高效精密塑性成形技术。中心目前总面积22600m2,包括:基础研究基地2600m2,中试开发基地2000m2及产业化基地18000m2。共有设备1700余台(套),总资产达7000余万元。实验室具备了从事铸造、粉末冶金、塑性成形技术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工程化研究的良好条件。

二、工程化应用研究的组织与服务保障

(一)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中心现有实验装置1700余台(套),总资产达7000余万元。由于所从事的研究多为开创性的工程应用研究,故实验设备具有鲜明的自开发特点。譬如:研制的40MN挤压铸造机为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挤压铸造装备,16MN挤压机和25MN卧式双动挤压机也为同类平台翘楚。材料制备与成形平台是为新金属材料研发、制备及成形提供服务,可分为铸造类实验设备、粉末冶金类实验设备及塑性加工类实验设备。对于铸造类实验设备,主要包含各类熔炼炉、挤压铸造机、连续铸造机及离心铸造机等设备。粉末冶金类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大吨位系列粉末压机、烧结炉及喷射成形装备等。塑性加工类实验设备主要包括:卧式挤压机、矫直机、轧制等塑性加工设备。材料检测平台是对新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成形后进行性能检测及测试提供服务。主要包含有美国Optima3000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德国SRV摩擦磨损测试系统、万能材料试验机、德国IM6ex电化学工作站等测试仪器。计算机仿真平台具有全套美国MSC公司CAE分析软件包、日本QUALICA公司铸造CAE软件包、计算机网格计算平台等,可为铸造、塑性成形、粉末冶金等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服务。

阅读全文

工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内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工科研究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搭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平台,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实践,探索研究生能力培养新模式,构建研究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开展了工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索,为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多元化评价

一、引言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类实践型人才。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目前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高层次学术人才向高层次专门人才转变,研究生的就业去向越来越多偏向于企业而非事业单位,但存在融入迟缓、成长较慢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就业状况[1]。而社会实践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2]。针对目前高校内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研究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4],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工科研究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须开展提高工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新探索,为创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

(一)搭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核心、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5]。江西理工大学(原江西冶金学院)早在1958年建校时,就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校实习工厂,下设机械加工、铸造、锻压、炼钢等教学实习车间。经过60多年来的不断的改进、扩建与发展,成为现在的工程实训中心。除了最基本的金工实习教学,还满足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的工程素质教育,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拓展型能力平台。此外,学校还有各种国家平台及其他重大平台,包括与江西铜业、中国瑞林、江钨集团共建的国家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与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及各种中试基地。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的社会实践平台,也是让研究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校办资源,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企业研发任务,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开端。

(二)引导研究生参与企业实践。跟企业需要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让研究生关注现实、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2018年,江西理工大学与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共建了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将逐步形成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产学研体系。重点瞄准铜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以项目、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共同争取国家、部委及省市重大的科研项目及科技专项,服务鹰潭市铜产业的发展。学校以此为契机,引导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与铜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通过企业实践,有助于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服务社会,在培养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引导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导师起到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我校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的电工钢课题组导师带领学生深入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生产一线,进入新钢集团、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工艺及生产装备调研,熟悉企业环境、进行数据采集、现场取样、完成跟踪实验,增加研究生与生产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课题研究背景,熟悉了生产工艺流程,也潜移默化增强了研究生就业能力。

阅读全文

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区域、产业布局不平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聚集资源能力不强,创新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应强化顶层设计,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根据创新链部署资源链,形成多元化资源配置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体系;需求导向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具有聚集研发资源、促进关键技术研发、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等作用。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对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1996年开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宁夏陆续组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截至目前,宁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积极探索平台建设发展思路,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一)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截至2018年底,宁夏先后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7种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共计420家。其中重点实验室35家(包含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包含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74家,企业技术中心89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家。依托单位主要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事业单位,并在全区5市均有分布,涉及工业、农业等社会发展的不同产业领域。从区域分布来看,银川市274家,吴忠市44家,石嘴山市41家,固原市40家,中卫市21家,首府银川因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地位,聚集了较多创新资源,地域优势突出,一半以上的创新平台坐落于此;从领域分布来看,工业领域215家,农业领域125家,社发领域80家;从依托单位来看,高校38家,科研院所14家,企业323家,其他45家,企业创新平台比重达到了76.7%,体现了企业作为创新活力的主体地位。此外,工业领域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是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三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潜力产业。农业领域中,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是自治区明确的“1+4”特色优势产业。自治区紧紧抓住这些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启动了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将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结合在一起。其中围绕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了193个创新平台;围绕农业“1+4”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了66个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宁夏重大科研成果产出、高水平人才集聚、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效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

摘要:文章详细总结了地方高校组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活动形式,并通过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结果,以期为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建设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学风主要是指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态度、风气和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建设中既要包含治学的精神、态度和原则,也要包涵必要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中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甚为重要,对于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生涯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引导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引领社会风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二、宣讲教育活动开展

每年年底,学校会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年会活动,以年会活动为契机,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与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之风来规范、指导学术交流,同时在学术交流中又充分体现了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及策略

随着新媒体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微信公众号成为学术期刊扩大传播和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1-2]。关于学术期刊建设微信公众号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不同种类的中文期刊,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尤其是SCI收录的高水平科技期刊的研究内容较少,或者只是夹杂在某一种分类中进行合并统计研究,并未进行单独归类和分析[3-6]。中国SCI收录的高水平科技期刊虽然多为英文期刊[7],但是华人作者和读者仍然占比较高,因此建设微信公众号对于其扩大传播和提高期刊影响力同样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SCI收录期刊建立了相应的公众号平台[8-14],考虑其语言、研究领域和受众群体的特点,有必要对其微信公众号整体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并对其中优秀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为其他英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升提供指导和借鉴。

1统计源与研究方法

以2019年6月科睿唯安的SCI收录的213种中国大陆期刊为研究对象[7]。借鉴相关学者经验[3-5,14-15],采用普查法进行调查。通过微信通讯录中的公众号模块,对期刊中文名称或英文名称或英文缩写逐一检索并添加关注。为了提高数据准确性,通过输入“英文版”“编辑部”“期刊”“杂志”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最后再通过纸质期刊、官方网站和主办单位网站等多种途径查找期刊的相应信息,添加或扫描成为关注对象,并通过历史消息的阅读获取运营现状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8月5日。同时,通过清博新媒体指数检索对应期刊的微信传播力指数(WCI),对比评价微信公众号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情况,调研起止时间为2019年7月6日至8月5日。

2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现状

2.1开通数量

据统计,在213种SCI收录期刊中,有124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占比58.22%。按系统可查到注册年份或第一次推送消息时间进行数据分类统计。2015年和2016年是SCI收录期刊微信公众号注册开通最为活跃的时期,其次为2018年和2017年。总体开通比例高于不同类别的中文期刊,可见,近年来SCI收录期刊对于新媒体工作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

2.2基本信息

阅读全文

教师师德修养问题思索

师德与师魂的科学内涵

一个人不能只指望享受某一行业的特殊权益,却不愿意承担这一行业的特殊义务,当然这是以自愿为前提,如果某一位大学教师不愿意遵守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全可辞职。如果某一位求职者觉得自己不愿意接受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或者自知做不到,那完全可以选择其它行业。其次,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师魂,师魂是指一位大学教师伟大而又高尚的灵魂。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高昂的工作激情,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对党和人民高等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积极进取,勇于拼搏,敬业爱生,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清贫廉洁的高尚品质。仰望师魂,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感受一位大学教师的精神,可以用“师爱”为魂,来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就是大学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高调提出强化师德教育与师魂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师德缺失、弱化、滑坡甚至沦丧的现象:⑴福建仰恩大学某教授做生意,想要成绩拿钱来。学生考试不及格,一科老师索要230元即可过关;⑵浙江大学某副教授8篇学术论文造假、剽窃、抄袭,一稿多投被开除;⑶云南大学后勤的某老师给女生免费充值水电费,但条件是女大学生要陪吃、陪唱、陪睡;⑷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英语4、6级考试,向学校交纳1.2万元现金,可免作弊学生被开除;⑸华中科技大学某教授因科研成果造假被曝光,雇凶打伤打假斗士方舟子;⑹中国政法大学某教师因和女大学生关系不清,被女大学生的男朋友杀害;⑺江西九江学院政法学院的院长李长江被副院长张俊杀害;⑻北京大学的某教授在云南丽江给高三的女生见面后发展为情人关系,答应让其到北大就读;⑼西安交大、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通告,决定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人2005年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⑽上海交通大学2006“汉芯”科技成果造假;⑾个别大学的辅导员以及有关领导收取学生贿赂后答应发展为中共党员,大学生得了奖学金或困难补助,令其大学生返还辅导员或相关领导一定比例的获奖金额……综上所述,在大学教师队伍当中,虽然这些道德败坏的教师为数不多,但却玷污了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玷污了大学校园这片净土。

师德教育与师魂精神出现缺失弱化和沦丧现象的根源所在

首先,和上世纪末各大学实施扩招有关。自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教育的局面,不少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各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国外一流大学比的是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在我国大学曾一度比的是占地面积和楼房的高度,校园的漂亮程度,以及办学规模,就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大都在15000人以上,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未能完全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学生没有固定的场所上课,有的学生一个月都见不到辅导员一面,班级例会无法正常召开,上级的精神以及学校的要求不能完全准确、及时的传达贯彻到位,老师和管理者疲于应付,是师德出现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部分高校教师个人意志不坚定。个别高校教师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不坚定,做好高校人民教师的意志薄弱,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免疫力不强,不是精益求精地给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千方百计在大学生身上做文章。再次,师德缺失、弱化甚至沦丧由社会大环境所致。邓小平讲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现实告诉我们,物质文明抓住了,精神文明抓了,但没有抓死。总理最近和国务院参事在讨论工作时指出;“社会上一些商人丧失了道德底线”。马克思也讲过:“商人当利润达50%就会大胆,当利润达到100%就会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200%时就会不顾人间一切”。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教授在接受《?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政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都不同程度的出了大问题,随着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但越来越差,有些方面甚至极其糟糕,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个人诚信方面,政务诚信是关键”。大学教师也是人,当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出现大问题的时候,高校教师的师德和师魂肯定会受到冲击,进而导致大学教师的师德缺失、弱化和滑坡。

师德师魂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阅读全文

四个视角统观生态批评的发展

 

“超循环”是圈行系统中的各部分以及整体,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与旋升。②它融合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思维之道与存在之道、研究方法之道与研究对象之道,是世界万物生发的格局与态势。近代,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地球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生发了拯救人类精神生态,呼吁环境保护的生态批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生态批评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生态批评产生。中国生态批评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生长态势自然也遵循了超循环之道。   一、“依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看似一体”   生态批评起源于欧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见端倪,九十年代兴起。在中国发出的最初声音是司空草1999年11月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学的生态学批评》一文。真正传入中国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潮是在2002年,以王诺教授的《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为标志。国内关于生态批评的综述文章主要有: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以及其硕士毕业论文《生态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1999—2005》、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等,另外在鲁枢元教授的著作《生态批评的空间》和刘文良教授的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以上学者在阐释生态批评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时候,一般都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文学归入生态批评的发展中来。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17年发展综述》,文章把生态批评兴起的时间定为1987年,其根据是文艺学家鲍桑葵1987年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中的词条“文艺生态学”;把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定为1994年,其根据是有关“生态美学”论文的发表。[1]周玮露的《欧美生态批评在中国》一文提到了生态批评在中国起步的标志———司空草1999年发表的文章《文学的生态学批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她在提及国内生态批评文章和专著的时候把曾永成教授的专著《文艺的绿色之思》、鲁枢元教授的专著《生态文艺学》、姜澄清教授的专著《艺术生态论纲》和徐恒醇教授的专著《生态美学》列为生态批评的代表作,而且文章后面把国内的生态美学会议看成了生态批评研讨会,把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和生态批评看成了一体。[2]刘文良教授的《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一书中有关生态批评发展综述的论述在前言的第二部分———“当代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崛起”,刘教授虽然没有把生态文艺归入生态批评,但是文中提到“2000年出版的鲁枢元教授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2002年出版的张皓等人的‘文艺生态探索丛书’、2000年出版的徐恒醇的《生态美学》、2003年出版的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等,都宣示着中国生态批评研究已经‘渐进佳境’。”[3]第三部分“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到“国内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几次有关生态批评的大型学术会议,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张皓等人的‘文艺生态探索丛书’(《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老庄生态智慧与诗艺》、《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小说因素与文艺生态》)等生态批评研究的学术著作陆续推出。”[4]也没有把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分开。然而,中国生态批评起步期为何会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看似一体”?原因就在于这时候的中国生态批评是“依生”于西方生态批评、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而成长的。   二、“竞生”和“共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耦合并进”   生态批评在中国兴起后,马上引起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两个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关注有其必然性。首先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本是同根而生;另外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彼此有着学科互补性,能够耦合交融。生态批评属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应用研究维度,生态批评的发展能够促进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构建,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理论构建又能反之为生态批评提供更好的哲学支点和理论规范。中国的生态批评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国本土又有其知音———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所以生态批评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有两支主流。一支主流是最初把生态批评从西方引入中国的那一批专家学者,这批学者在研究生态批评以前大都是从事比较文学或外国文学研究,一般英语水平高,能直接阅读欧美的最新学术成果,及时了解西方的学术潮流。比如王诺教授还曾去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为王诺教授在哈佛大学一年访问的学术成果。除王诺教授外,这一支流的代表人物还有韦清琦教授、宋丽丽教授、胡志红教授、刘蓓教授等。另一支主流是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传入中国以前就从事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代表人物有袁鼎生、鲁枢元、曾繁仁、曾永成、刘文良等专家学者。   前一支主流我们主要看王诺、韦清琦教授的生态批评研究。王诺教授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研究生态批评以前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开始发表关于生态批评的文章,主要有:2002年发表《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2005年发表《先秦儒家思想的生态意义》,2006年发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三人谈》、《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核心问题》、《“我们绝对不可等待”》、《从生态视角重审西方文学》,2008年发表《论华海的生态诗》、《从寄居意识看“圣经”中的生态尺度》、《“生态批评读本”述评》、《生态批评的思想文化批判》,2009年发表《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梭罗简单生活观的当代意义》、《“生态的”还是“环境的”?———生态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2010年发表《从表现到介入:生态文学创始人卡森的启示》、《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从王诺教授2002年到2010年发表有关生态批评的文章特点来看,主要有两方面转化:一是其生态批评逐渐把生态美学的审美性批评引进生态学、文化学批评;二是其生态批评不断扩展批评空间,从起初的对生态文学、自然写作作品及作家的批评扩大到了对整个西方文学、中国传统经典的批评。韦清琦教授任教于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也是在2002年开始发表有关生态批评的论文。2002年发表《用生命铸造的生态经典———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的春天”》、《方兴未艾的绿色文艺研究———生态批评》,2003年发表《全球化时代的“非典”及生态学反思》、《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生态批评:完成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最后合围》,2004年发表《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访劳伦斯•布伊尔》、《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2005年发表《生态意识的文学表述:苇岸论》,2006年发表《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生态批评三人谈》,2009年发表《农妇•剪纸•狼———重读贾平凹的“库麦荣”》、《生态批评家的职责:与斯科特•斯洛维克关于《走出去思考》的访谈》、《生态批评家的职责———与斯科特•斯洛维克关于“走出去思考”的访谈》,2010年发表《走向一种人文仿生学———论当代中国自然写作的一些特点》。和王诺教授不同,韦清琦教授较少的将中国的生态美学思想引入生态批评,韦教授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一是努力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引入国内,以促进中西生态批评的融合;二是提倡生态批评对文本的解读,注重对生态批评的实践应用维度。#p#分页标题#e#   另一支主流我们主要看袁鼎生教授、鲁枢元教授的生态批评研究。袁鼎生教授是国内生态美学学科领域的大家之一,之前从历史、逻辑、应用、比较、元学科等五个维度系统构建生态美学学科。袁教授2009年出版著作《生态批评的中国风范》,2010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生态批评的规范》。在《生态批评的规范》一文中,袁教授指出了“西方生态批评因强调生态功能的价值取向,忽略了文本审美批评的基础,忽略了文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结合,偏离了文学艺术本体批评的宗旨与规范。”[5]提倡中国风范的生态批评应当吸收中国生态美学的审美性因素,而构建一种文化、艺术、哲学等中和价值更为完备的新批评。鲁枢元教授是国内生态文艺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发表过很多生态批评论文。主要有:2002年发表的《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2004年发表的《精神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2005年发表的《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现代都市: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生态批评》,2007年发表的《生态批评的视域》,2009年发表的《生态批评中的“自然”含义》。鲁教授生态批评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于《生态批评的空间》一本书中,对生态批评研究的贡献主要在“生态批评的空间”这一范畴上。鲁教授指出了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是以生物学知识系统为背景的知识空间,它不同于之前的神学知识系统和物理学知识系统下的知识空间。古代文论的形态更多的体现为“精彩灵动的话语片段”[6];现代社会的文学批评让文学艺术创作服从机械的科学定律,其理论形态多表现为“冷漠坚硬的结构”[7];当代社会的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既自成系统又充满活力的批评。”[8]鲁教授认为生态批评的对象“不仅仅是环境文学、自然文学和公害文学,表现人类在社会中地球上生存状态的整个文学系统都可以用生态学的眼光加以透视、研究、批评。”[9]两支主流在“竞生”和“共生”中“耦合并进”。进而为下一步中国生态批评在“整生”中的超循环发展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整生”视角下的中国生态批评———与中国对应学科“超循环”发展   “整生”视角下中国生态批评的超循环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态批评的空间、对象的认同上;另一个是对生态批评原则、规范的探讨上。   (一)空间、对象认同的超循环   生态批评刚传入国内的时候,生态批评的批评对象一方面是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及其作家,另一方面是中外的现当代文学及作家。前一类多以古代自然山水诗人的诗歌、生态文学、环境文学作家的文学作品及其作家为对象,比如何悦玲2001年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花源诗并记〉生态美学解读》是对古代文学中自然山水诗人的作品的解读;张志平2001年11月于《名作欣赏》发表的《对一种生态伦理的诗意想象———贾平凹近作〈怀念狼〉解读》是对生态文学的解读;老树2004年10月于《森林与人类》发表的《草原尽头的狼风景———〈狼图腾〉与生态文化》是对环境文学的解读。以自然、生态、环境文学作家为批评对象的文章,例如李玫2005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发表的文章《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后一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的生态批评,如张艳梅2005年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中国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的生态伦理叙事》;对外国现当代文学解读的生态批评,比如王育烽2005年11月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的《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随着对生态批评认识的加深以及生态批评学科生命力的日益显现,国内专家学者认识到了生态批评批评对象应该扩展至古今中外整个文学系统,显示出对生态批评空间、对象认识的超循环。鲁枢元教授的专著《生态批评的空间》中认为,生态批评的研究对象“不应仅仅着眼于文学作品的题材,仅限于环境文学、自然写作、公害文学的狭小范围内。概而言之,迄今为止的文学所表现的无外乎人类在社会中、在地球上的生存状态,都是可以运用一种生态学的眼光加以透视、加以研究的。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到古代希腊的神话;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从印度的泰戈尔到日本的川端康成;一直到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巴金、王蒙、张承志、莫言、王安忆、韩少功、张炜、阿来,无不可以运用生态学的批评尺度加以权衡批判。……甚至不只是文学艺术,还应包括一切‘有形式的话语’。生态批评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批评,也可以涉及整个人类文化的批评。”[10]王诺教授在论文《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也指出“生态批评的研究和评论对象是整个文学,绝不仅仅是生态文学,绝不仅仅是直接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更不仅仅是‘自然书写’。……从根本上说,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思想文化因素,对它们进行生态批评完全具有合理性。……正因为如此,生态批评对文本的解读和评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代文学;传统文学,特别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经典作品,也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对象。”[11]王诺教授2005年发表的论文《先秦儒家思想的生态意义》以及2008年发表的论文《从寄居意识看“圣经”中的生态尺度》都是生态批评空间、对象扩展研究上的实践。袁鼎生教授在《生态批评的中国风范》一书中也指出“文学艺术批评的空间与质域,应由文本的审美批评、审美文化批评、艺术哲学批评构成。生态批评,则相应地由文本的生态审美批评、生态审美文化批评、生态艺术哲学批评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质域。”[12]袁鼎生教授从生态学中提炼出生态艺术哲学、生态美学超循环理论和生态学术方法,将更有利于扩展生态批评的空间、对象,审视文本、社会、哲学、艺术中的生态关系。#p#分页标题#e#   (二)原则、规范探讨的超循环   2007年左右,国内生态批评研究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中国生态批评的原则与规范,展示了中国生态批评的超循环发展。这方面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是刘文良教授2007年2月于《理论探索》上发表的论文《试论生态批评的原则》。文章提出了生态批评的四条原则:一是“以文化批评为本,但不忽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二是“跨文明,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审视”;三是“‘深层’透析,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四是“‘以人为本’为归指,‘生态为本’为内核”。[13]2009年4月又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发表《本土精神:生态批评的创新之基》,认为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要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练生态智慧,重视本土文学,拓展批评空间,彰显自主思维。[14]袁鼎生教授在《生态批评的规范》一文中,指出了“西方生态批评因强调生态功能的价值取向,忽略了文本审美批评的基础,忽略了文化批评与审美批评的结合,偏离了文学艺术本体批评的宗旨与规范。”[15]提出了“生态和谐标准”、“生态中和标准”和“生态大和标准”生态批评的三重标准,以及“艺术审美生态化”、“生态艺术审美化”和“生态艺术审美化”生态批评的三大规律。2006年王诺教授、韦清琦教授、宋丽丽教授在《三峡大学学报》一致认为中国生态批评需要以一种东西联合的精神进行研究,中国生态批评既要立足本体,又要突破本土而走向世界。[16]之后王诺在《欧美生态批评》一书中结合西方生态思想和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列举了生态批评“生态美的自然性”、“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和“生态审美的交融性”三条原则。[17]鲁枢元教授认为生态时代中国学术将走向一个新格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开始发挥独立自主的作用,并成为构建当代世界生态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8]   基于此,鲁教授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列举了生态批评的九大尺度:(1)“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2)“人类……不应为了一己的利益、尤其是为了那些已经显得很不正常的利益去无度地掠夺、挥霍大自然。”(3)“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4)“不能忽视人的自然醒,人与自然的一体性。……”(5)“决不能把全球化单单看作全球经济一体化,更不能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破坏全球生态一体化。……”(6)“……诗意的生存,是一种低消耗的高层次生活,是人类有可能选择的最优越、最可行的生产方式。”(7)“生态文艺批评忧患中不丧失信念,悲凉中不放弃抗争,绝路上不停止寻觅,……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文艺批评。……”(8)“生态批评……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感、一种体贴和良心、一种信仰和憧憬。……”(9)“……生态批评并不排斥包括形式主义批评在内的其它各种类型的文艺批评,因为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共存’。……”[19]可见,中国生态批评的当前探讨都一致性的强调了生态批评的审美维度、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提倡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学术资源。这将是对西方生态批评单调的强调生态功能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一种超越,同时也是中国生态批评超循环发展的一种显现。   四、结语   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遵循“超循环”的生发路线主要经过了上述“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四个阶段。从“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四个视角统观而看,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从起步时与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看似一体”,到后来与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耦合并进”,再到目前与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超循环整生发展,显示出其健康的生长态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生态批评一定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体系完备、话语健全、具有中国风范的成熟学科。

阅读全文

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解决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1.确立价值目标。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的办学远景:努力创建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全国重点和示范性职业学校,适时申报创建为高等职业学院;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升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以技能为本位;以质量为核心,以实训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为重点;工作方针:适扩规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重抓质量、铸造品牌、创建特色、提高效益、构建和谐、确保安全、保持稳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要求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或劳动者;校训(校风):厚德、重技、勤奋、和谐、创新;师德要求(教风):敬业、爱生、博学、严谨、团结、育人;学风要求:志远、尊师、乐学、诚信、健体、实干;学校办学定位:(1)专业定位:以机械、电子类专业为主体,以汽车、信息类专业为两翼,不断向商务类专业拓展;(2)层次定位:坚持中职学历教育,向下延伸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向上联合或独立举办高等学历教育;(3)服务区域定位:立足全广西,服务华西南,走向全国和东南亚;(4)服务行业定位:立足服务机电行业,积极服务工业与信息行业,拓展服务商务行业。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科组文化建设,培育“厚德、博学”的人文精神。目前,全校师生严谨治学,积极向善,奋斗目标深入人心,学校发展振奋人心。

2.营造育人氛围。我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增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近一万平方米。如今,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楼、实训楼、文体综合楼廊张挂了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等,其他张贴物中以学生的书画作品为主体,使之更具鼓励和示范作用。教室内悬挂国旗、校训、《中职生守则》、《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每班有学习园地;按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每班确立一个主题,布置各具特色的课室文化。

3.建设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为此,学校修订补充完成了100多条近13万字的《专业规矩成人成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读本)。还制定了近15万字的《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职工校本培训学习材料)(2010年秋季学期),制度体现了“全”、“细”、“严”三个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学校主要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4.倡导优良教风。学校倡导教师上课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学的流程管理中,强调六个精心: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练习,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学困生,精心组织考试。一直以来,学校开展教师文明用语活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和谐、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心智健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5.丰富文化生活。把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会、专题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常规活动;把各种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把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实践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延伸;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开展各类活动时,我们力求做到班班行动,人人参与。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6.提升文化品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我们根据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工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工作总结性论文,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并集结编印,组织专题研究和学习。全体教师加深了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出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途径,提升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7.凝聚文化底蕴。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实行管理质量和工作数量相结合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班主任联谊、工作经验交流活动。通过树典型、以老带新等形式,促进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班主任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每学期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开展“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活动、各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加强学生会、校团委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优势,使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学生管理的桥梁。三是创建德育导师队伍。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我校从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各班授课骨干教师中,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德育导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学法指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