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主题思想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科技期刊英文题名突出问题
[摘要]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收录的部分科技论文,随机选取5种科技期刊,统计调查了748篇科技论文的英文题名,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定冠词多用、简洁性、单复数误用、中英文题名不一致、介词不当等进行分析,结合办刊实践提出了修改建议,为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正确撰写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突出问题;修改建议
随着科技信息交流的日趋国际化,大多数中文期刊都要求有相应的英文题名,以便被国际权威文献库收录和检索,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科技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其所含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文章能否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17年收录的部分科技论文,随机选取《植物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5种科技期刊,统计调查了2017年出版的748篇科技论文的英文题名,结合多年的办刊实践,探讨了科技论文英文题名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为科技论文英文题名的正确撰写提供参考。
一、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与修改建议
通过对上述5种科技期刊748篇文章英文题名的调查和统计,总结出英文题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简洁性、一致性、准确性、介词、拉丁名、阿拉伯数字5个方面。
(一)简洁性
题名应该简洁精炼,在能准确地概括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情况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力求简洁精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改。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选定探究
摘要:基于1+X理念下的群文阅读在实践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单篇文本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基础,我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但并不否定单篇文本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单篇阅读和群文阅读不可有所偏废。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看似复杂,通过归纳其实可主要从语文知识方法和主题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与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训练点和人文主题契合。组文是实施群文阅读的一个难点,群文阅读结构化组文,大体可以将组文方式归纳为并列类文本组文、阶梯式文本组文、互解类文本组文、多种文体文本组文等几种方式。阅读策略中重点要处理好阅读方式的选择和指导,表格的运用不失为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群文阅读;组文类型;阅读方式;课型
群文阅读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议题展开自主阅读,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语言实践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的编者也积极倡导阅读教学的1+X,即把语文教材文本的学习作为导向,把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目的,把精读课文或单元主题的有效延伸作为主要路径,进行多文本组元的群文阅读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基于1+X理念指导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对单篇文本阅读与群文阅读关系的认识
单篇文本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基础,我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但并不否定单篇文本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单篇文本阅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领会,达到精读细读的目的,能够解决“字、词、句、段、篇”的问题,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中既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的表述,也有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建议。阅读方法的学习就需要细嚼品味式的单篇文本的“慢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就需要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群文阅读。基于教材进行1+X群文阅读教学,单篇阅读可看做1,群文阅读便是X,单篇是“举一”,群文就是“反三”。
二、议题选定策略的运用
群文阅读三要素中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要素,是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出发点。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的确定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文本语言,可以是文章内容,可以是写作方法,也可以是情感表达……如果我们归纳一下会发现,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文知识、方法方面,另一个是主题思想情感方面,这是和统编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和人文主题恰好是契合的。比如“凡景语,皆情语”“于细微处品人物”等当属于前者,是围绕语文要素确定的。“东坡望月”“触摸探险者的精神世界”等当属后者,围绕人文主题确定的。但不管哪个方面,只要以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和发展需求作为导向,把握整个学段目标、文本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作用来确定议题,就能选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语文学习素养的议题。
古代诗歌现代文学论文
一、古代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改革
一、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完善理论体系与对教育过程的科学解释,成为当今的主导教育理论,对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有着颠覆性的影响。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信息量的积累,而是学生主动地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通过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在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就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来建构意义[2]。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学生应该有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也要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同时教师必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创设平台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通过共同探索、相互交流、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二、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设计改革
(一)教学目标定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打下语言基础后,还需要深层次的了解其文化,否则就不能真正地运用所学的语言,也就谈不上语言交际水平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学欣赏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西方文化小到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社交礼仪,大到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所有这些与中国文化积淀对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国和西方文化,而且可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意识。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应该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的作品阅读、感悟和赏析的过程中来,开拓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与思辨能力,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新的文学批评流派重置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为文学析提供了灵活和开放的空间,也为课程设计改革带来了契机。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评估体系都要进行改革。
(二)教材体系
现行的英美文学欣赏课课程设计类似于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课,从古英语作品开始梳理文学史,只不过课时量少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水平有限,古英语作品晦涩难懂,文学欣赏课又变成了语言课,涉及文学知识如韵律、修辞,教师只能用汉语讲解,这样就完全失去了英语拓展课的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兴趣。而且文学史链越来越长,作家作品越来越多,现有文学教材也越来越厚。所以建议根据课程目标定位自编教材,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挑选语言简单易懂,结构清晰,偏重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经典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品,如:古典主义的《鲁滨逊漂流记》,浪漫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红字》,现实主义的《简爱》、《奥利弗》、《嘉莉妹妹》,现代主义的《丧钟为谁鸣》、《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还有舞台冲突激烈的戏剧,如萧伯纳的作品。另外,典型的不同文学流派:意识流作品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后现代代表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49批邮票》,非裔作家作品如《野草在歌唱》,华裔作家作品如《女勇士》,甚至通俗小说家作品如《指环王》等都可以编进教材。这样的作家作品更贴近现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典的作家作品很多,但是教师最好挑选既能代表不同文学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到趣味性和易读性。编入教材的作品应该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营造出气氛,通过不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欣赏和参悟的作品。教材主要突出作品选读部分,只给出最简要的作家作品介绍,欣赏评论部分如果太具体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范围,抑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摘要:阅读是英语重要的技能之一,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近年来备受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希望能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阅读;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阅读简单来说就是读,但是由于在读的过程中涉及信息转换以及多种心理和思维活动,要想对阅读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阅读的理解,很多学者都从各自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古德曼(Goodman,1967)提出,阅读是一个善于接受语言的过程,是作者编码语言表层特征,读者建构意义的心理语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转化成语言,然后读者再将作者的语言译成思想。我国学者章兼(1986)中则认为:“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通过文字符号、语法、语义、修辞进行思考,预测意义和不断做出判断推理,并不断获得印证和修正,从而理解意思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智力活动。”尽管对“阅读”这一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但一个公认的观点是:阅读的中心是产生意义。
二、阅读的类型
不仅对阅读的定义看法不一,不同学者对阅读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划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阅读目的的制约,目的不同,类型也就不同。赫奇(Hedge,2007)根据学者们对阅读的分类,总结并区分了外语教学中五种不同的阅读类型。
(一)精读(intensivereading)
讲读课文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在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1]。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讲读课文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为研究基础,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为中学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寻求出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讲读课文教学;德育现状;渗透方法
党的报告中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赋予新的使命。德育不再是班主任班会课上的内容,也不该局限于政治课,而是应该融入到各学科中,成为各学科的一部分。其中,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来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应自觉加强德育教学意识,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的优势,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讲读课文教学当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一目前中学生的德育现状
(一)隐性的唯分数论,忽视德育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唯分数论这一观念依然潜藏在师生的意识中,师生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对于教师而言,衡量其能力最基本标准通常是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分数几乎决定了其人生发展方向。隐性的唯分数论是师生共同忽视德育的潜在原因。相比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大部分教师更注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对考试习题的讲解。学生也一样,学生更重视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立足于大量的习题演练之中,自身缺乏接受德育的意识。
(二)德育模式单一,过于依赖班主任和政治老师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共8篇)
第一篇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存在许多问题。从教师角度来看,首先表现为写作教学时间有限。英语的写作教学大多安排在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而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缺乏计划性,随意性较强。另外,班级容量较大,教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大多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即布置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批改时主要关注语法、拼写等语言错误,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无法促使学生把所学语言知识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写作水平进步不大。从学生角度来讲,英语写作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写作内容空洞。表现为句式表达多采用generalstatement,缺乏specificstatement。第二,写作方法单一。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只会千篇一律的采用“三段式”,即所谓的万能写作模板。并且整篇文章的衔接性较差,缺少前后照应。第三,无论是在篇章结构的布局,还是句式构成,词汇的选择上,都极大的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不少学生甚至把英语写作过程变为汉译英的翻译过程。
二、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分析范文,引导学生总结语言特征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些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样文的篇章结构、段落层次、句法特点和句子的有效性等,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并且思考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特征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引导学生研读范文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自己探寻语言特点。在学生陈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适当的对语言现象进行总结,包括选词特点、句子类型、段落的展开、段落的过渡与衔接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样文中出现的基本句式,并给出主题让学生造句,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观察英文写作的习惯表达方式,传授英文语篇模式,总结过渡词,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写作进行语料积累。例如,可以总结表示让步的过渡词,although,though,inspiteof等;表示添加的词有moreover,what’smore,besides,inadditionto等;表示总结的词有therefore,inaword,sumup等。
(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搜集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