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主权基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型期刊转型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报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技期刊最根本的优势和价值还是在于内容,优秀的内容策划才是期刊创品牌、提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关注多是学术热点问题,而报道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的文章一般都刊发在科普类期刊或报纸上,地方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服务能力,如果创造性地从科技期刊的角度贴近百姓民生,寻找读者关注的关于日常生活常识、疾病控制及环境治理等热点问题,具体包括疾病防治、大气污染指数、噪音污染、饮用水源保护、污水的处理和排放以及超标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尝试性地策划刊发了一组相关内容的论文,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媒体的正能量的传播能力,为向着服务型科技期刊转型做准备。近几年,辽宁大学学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策划刊发了一组论文,包括《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沈阳市市区噪声检测———以地铁一二号线为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路径分析》《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桓龙湖水库生物监测及水质预警》。通过选题策划、内容确定、标题制作、版面形式等多方面的精心加工,使这六篇百姓民生的系列文章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集中发表,反响很大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科技期刊出版过程的数字技术应用
摘要: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过程变得日益数字化、可控化,XML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正在逐步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行业的生产流程、附加价值甚至组织决策。为了论证特定数字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相关技术应用开展的可能性。本文结合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的数字化工作实践,探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XML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及现实意义,以期为相关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数字出版;XML技术;大数据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提出将支持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抓住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的重大机遇”[1],”以数字化重构出版流程,推动融合发展”[2]。在上述背景下,许多高校期刊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己任,立足高校、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致力创建高水平期刊集群,通过积极运用数字媒体新技术,在高校科技期刊行业中,树立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集群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示范,进而起到引领作用,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3]。包括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简称“中心”)在内的多家科技出版单位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以促进期刊数字转型,升级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只就目前对期刊影响较大的两项技术展开讨论,即XML技术与大数据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的XML技术已从单纯对已进行结构化处理,转变为在排版过程中即开始XML元数据的解析。在集成的平台中,图片、文字、表格,甚至是标题、作者、基金、关键词、摘要等信息都被有序的存储在相应位置,等待随时搜索、调配、整合。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量巨大而知识量小[4],获取切实有用的数据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数据即价值,用户访问网站会留下数据,投递稿件会留下信息,每一次的交互或者关联都存在潜在的价值。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近几年主动尝试将XML结构化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积极尝试提升论文衍生价值,同时,应用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期刊传播效果进行提升,希望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心期刊出版过程全面优化、升级。
一、相关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1.提升学术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当前,在维护我国学术成果自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改变“借船出海”的现状,探索“造船出海”的路径,突破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践行“互联网+期刊”的思维举措[5],提升学术论文的传播能力,实现一次生产,多平台传播,精准推送,准确洞察作者、读者、专家的需求后做好定向服务,最终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2.探索全媒体出版模式。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通过使用XML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灵活运用多种内容展现形式进行发行和传播,实现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融,促进内容资源的增值、增效,逐步推进全媒体出版的进程。例如,通过移动端和Web端的同步出版,实现多渠道的内容传播;借助移动端传播的优势,推进富媒体内容、科研数据等多种出版形式的内容传播,满足读者对于碎片化、知识化等方面的阅读需求。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特定的学术内容被推给特定的受众,根据科学的数据算法与统计,按需出版、定制出版都将指日可待。
3.推进出版流程全面数字化,提升作者服务能力。国外期刊出版在生产方面,已经实现全面数字化,并普遍采取基于XML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大型出版集团内部采取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生产方式,实现数据的有效联通。通过整合加工多种类型数据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出版物的出版形态。在内容审校环节,国外的出版机构将刊物以集群形式进行划分,优质稿件在集群内部通畅流转,刊社内部也采取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保证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6]。在国内,传统的期刊社办刊模式使得编辑只负责一本期刊的内容。刊物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优质稿件无法在刊物之间无缝流转。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在已有数字出版流程重塑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协同办公,完善在约稿、投审稿、排版生产等环节中的交互能力,在提升出版效率的同时,增强出版单位的作者服务能力。
争创一流科技期刊的对策
科技期刊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具有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社会功能[1],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过去的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都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2]。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我国学者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2位,国际论文被引频次排名世界第2,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在世界第3位[3]。但是,绝大多数最新科研成果首发在国外英文科技期刊上,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数量偏少[4]。若要改变“中国人撰写发表—中国人花钱在国外出版—中国人再花钱购买阅读版权”的怪象,将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5]。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领域,在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倡导学术争鸣、激发创新思维、引领学科发展前沿、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河北省的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与建成科技创新强省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河北省科技期刊繁荣发展,增强科技期刊科技创新、学术引领能力,河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接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课题“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搜集、现场调研、专家论证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深刻地剖析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发展经验,提出了河北省科技期刊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目标的对策建议。
1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期刊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但1977年以前仅有27种,目前的期刊总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81种,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省内主管74种(68.6%),中央部委主管34种(31.4%),中央部委主管期刊占比居全国之首。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4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36种(33.3%),科研院所主办期刊24种(22.2%),学/协会、基金会主办期刊19种(17.6%),省属企事业单位主办期刊17种(15.8%),信息中心主办期刊11种(10.2%),其他1种(0.9%);主办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家,主办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12家,主办1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6家。在108种科技期刊中,属于非法人编辑部的期刊共80种(74.1%),属于企业法人的期刊共19种(17.6%),属于事业法人的期刊共9种(8.3%),可见,具有法人治理期刊仅占1/4。河北省最早创办的科技期刊是1917年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1.2期刊覆盖学科比较全面
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8种(7.4%),理学类期刊5种(4.6%),农学类期刊10种(9.3%),医学类期刊26种(24.1%),工程类期刊42种(38.9%),科普期刊2种(1.9%),其他类期刊15种(13.8%)。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26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24.1%。绝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为学术类期刊,也包括一部分技术类期刊,涉及到工业、医药卫生、地质勘察测量、建筑工程、石油煤炭、物理化工、农林牧渔、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材料等领域,期刊覆盖学科相对比较全面。
1.3期刊经营状况尚可维持
科研院所主办期刊影响因子提高策略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值,是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重要数据,一般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1]。我国是期刊大国,目前有期刊9000多种,科技期刊6000多种,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这些期刊主要由杂志社、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主办[2]。那么如何从众多科技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期刊是值得每个科技期刊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以长江水产研究所主办期刊《淡水渔业》为例,结合刊物影响因子现状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从办刊者角度出发,探讨提高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方式方法,为刊物未来的发展提出指导建议,也给其他同类刊物以借鉴。
1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平台,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为依据,统计了2013-2017年《淡水渔业》的期刊计量指标、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年发文量、年度平均时滞的变化情况,并针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原因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期刊计量指标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和来源期刊计量指标进行评价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水平[3]。可被引文献量反映了能被学术创新文献引证的一次发表文献。复合总被引、他引总引比显示了期刊论文被其他更多期刊引用的情况,反映了期刊被读者使用的程度。基金论文比也是期刊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刊物报道和关注的重大课题多,对影响因子的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从2013~2017年统计数据看(表1),《淡水渔业》在每期页码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可被引文献量从2014年开始呈每年递减趋势,相邻年份发文量最大差达到10篇。复合总被引在2015年和2017年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表明刊物被引情况不稳定,呈波动变化。而他引总引比和基金论文比几年间比较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这些计量指标表明5年间刊物不仅没有任何进步和发展,甚至有些指标还有退步。
2.2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现状
摘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完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分析了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工程中心;成果转化;创新机制;优化布局
1概述
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秉承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宗旨,围绕国家及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战略需求,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大力培养集聚工程技术优秀创新人才,大力提高一流科研实验条件,着力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着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开放共享能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效发挥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1999年湖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第一家省级工程中心以来,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共建有工程中心356家,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4家,省级工程中心342家。总资产达1253.9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56.74亿元,流动资产691.47亿元,对外投资58.96亿元,其他资产146.76亿元。
2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建设布局与人员结构
从建设产业领域看,新兴产业领域建设数量较少,如图1所示。在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材料领域共建有工程中心220家,占总数的61%,在人口健康、信息技术、资源与环境、社会事业领域建有工程中心160家,占总数的44%,而海洋工程装备、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领域工程中心建设数量较少。从建设地域来看,分布发展不均衡,如图2所示。湖南14个市(州)中,长沙市建有195家工程中心,占总数的54%;株州31家,占总数的8%;湘潭23家,占总数的6%;而其他11个市(州)仅建有107家,占总数的30%。从全国各省国家级工程中心建设数量排位来看,湖南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少,如表1所示。全国各省共建有国家级工程中心346家,湖南省仅有14家,排第八位,仅占全国总数的4%。从人员结构来看,高层次创新人才较少。湖南省工程中心研发人员总数有18486人,高层次创新人才仅267人,占总数的1%。其中两院院士39人,长江学者22人,“千人计划”入选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38人,湖南“百人计划”入选专家40人,芙蓉学者10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39人。
谈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十年回顾
摘要:经过十年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但学位授予总体规模偏小。实践创新能力是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点,“两段式、双导师”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最有效途径,高新科技企业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坚定力量。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首次增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启了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会议还审议新增另外18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等文件,标志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1]。2017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增长幅度达到43%,远超研究生总招生数20%的增长幅度[2]。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发展专业学位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截至2020年1月,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开展十年,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由2010年首次增列的43个增加至48个。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迈向新征程之际,笔者回顾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总结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基本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继往开来,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以全面提高本校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1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
1.1招生规模与质量
1.1.1招生规模
2011年至201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12倍,由2011年首次招生的4人,增长到2019年48人,占全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比重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36.4%。与之相对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年均增长率仅为0.1%,见表1。
应用型金融学综合改革方案
【摘要】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研究生培育改革回顾及探索
作者:周兰芳 单位: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多种类型、不同规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研究生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和就业指导。因此,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武汉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4年率先实行2年制硕士,通过弹性培养的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逐步建立了科学研究以导师为主导的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导师责任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改革的核心。合校以来,我院紧跟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步骤,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先总结如下:
1培养目标的调整,优化培养方案
当今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单纯培养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还应积极培养能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1]。根据当代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点,我院侧重于基础性的科研,要求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主要是培养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武汉大学从2004年全面推进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围绕这一新的改革举措,努力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行按一级学科培养硕士研究生,并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力度。将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英语课程改为"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部分。"公共英语"着重培养硕士研究生英语的听、说等应用能力;"专业英语"着重培养研究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对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所有课程均按"专题"讲授,确保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术前沿性、系统性和时效性。
2课程体系搭建和教材的改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不断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院根据武汉大学的培养目标及结合我院培养的实际要求,构建了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通开课及专题讲座等四大模块组成的基本知识平台,它们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以培养类型及专业划分班级的基础上,按需设课,建立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前者侧重于传授专业基本理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训练实验技能或科研基本功,后者则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院主要以建立科学学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大大拓展了不同专业研究生对综合性、交叉性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选择范围,而一些课程的边缘性、前沿性,又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空间。教材建设是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又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经常更新,通用的研究生教材出台很困难,而选用教材往往带有较多的不适用成分,因此,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是比较好的方式。为了确保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教学整体水平,我院遵循"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优先选用优秀教材、精品教材,优先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的3个优先原则,严把教材的选用关,另一方面加大研究生教材建设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编写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在加紧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创新工程:
2.1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公共课改革,大力推进学科通开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