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住房保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论文
1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面向拥有自有产权住房的老年人的一种融资性寿险产品,目的在于增加住房产权拥有人的收入,避免其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形式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房屋产权所有者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把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后者对房屋进行综合评估后,将住房产权拥有人的房产价值在其有生之年内提前折现,定期向房屋所有人发放固定金额的养老金,房屋所有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继续拥有房屋的居住权。待房屋所有人去世后,保险公司获得房屋的产权,对该房产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将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后,剩余部分按约定比例返还其家人。简称为“以房养老”保险模式。
2我国城镇居民养老面临的资金困境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加快。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65岁以上人口超过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于2000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将于2020年达到2.43亿老年人,2025年将突破3亿老年人。从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老年人贫困化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需要适当的政策进行干预和调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全体人口中贫困人口的比例也将随之提高,因此老年人养老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显现,并将在今后变得更加严峻。另外,根据建设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城镇90%以上的退休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其中有两个数据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空巢老人家庭占30%,一个是独居老人超过了37%。这些老年人每户的平均住房面积是70平方米。这部分老年人空守着房子,拿着微薄的养老金,生活艰难。“以房养老”保险模式就是为这些老年人的制度设计,房产将成为他们的养老保障。房产既是前半生的居室,又是后半生的养老保障。参加住房反向抵押保险制度的养老模式,能为参保的老年人盘活房产价值,大幅提高退休后的收入,解除经济顾虑,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社会尊重。尤其在实行遗产税后,可以成为合法避税的途径。
3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主要由以下两个理论构成:原理一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论,是指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它也可被看作资金的使用成本。保险公司作为资金的供给方,需在按期支付给投保人资金过程完成后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保险公司通过专业评估,根据现行利率、预期利率的波动以及房屋的增值、折旧的因素,计算出抵押房屋的现值;然后根据资金供给时间、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房屋预期增值等相关数据,贴现得出每期应该支付的金额。原理二是生命周期假说①。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使用一生的收入,合理的安排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一般人在跨入老年后通常没有收入或收入大幅减少,需要以工作期累积的养老金和储蓄来保障其养老的需求。在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社会养老保险只能作为基本养老保障,不能维持其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为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需要社会提供某种适当的制度安排,保障退休后平滑消费的实现。在现有情况下,房屋的剩余寿命长于老年人的预期余命,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可以实现将房屋价值在一定时间内以现金流的形式变现,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的平滑消费需求。
4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远郊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天津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不同的特点,更面临了不同的问题。本文从远郊区小城镇发展出发,研究天津市远郊区小城镇发展现状,探析远郊区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天津远郊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远郊区小城镇;远郊城镇化;区域发展
自2005年以来,天津市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积累了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镇的发展经验,形成了宅基地换房、农村“三区”联动建设和“三改一化”试点改革等“四步走”模式,在创新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发展路径的同时,对天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影响力、辐射力、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近郊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区位、配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远郊区发展弱于近郊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应高度重视远郊区小城镇发展,从规划、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着手,带动天津城镇化水平全面提升。
一、天津加快推进远郊城镇化的意义
随着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不断发展,远郊区城镇化发展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天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加快远郊区城镇化建设能够带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天津市远郊区和近郊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实现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城乡体系,有利于人口向远郊区转移,推动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远郊区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远郊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导,推动远郊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发展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能够带动全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积极发展远郊城镇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布局。
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体系研究
1引言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2019年全国房屋建材类投诉28060件,其中与质量相关的投诉达8714件,占比31.05%(如图1所示),主要问题包括墙体及楼板裂缝、屋面渗漏、墙体空鼓、墙皮脱落等;如何提升房屋质量、保障使用人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建筑工程质量缺陷本身具有隐蔽性、后验性等特点,很多质量问题在交付验收时难以发现,只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逐渐暴露。当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后,由于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多,责任难以厘清,以及参与企业变动或注销等原因,导致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给房屋使用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普通建筑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由于房屋保修期较长,经常存在参建主体在保修期内注销使得房屋使用人面临无从索赔的情形。在使用人无法获得损害赔偿的情况下,政府经常不得不出资承担善后工作,由此给政府带来较大的管理和财政负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2005年开始,我国提出推行保险制度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DefectInsurance,简称IDI)制度的试点工作。然而,从相关规定和试点工作情况来看,当前我国IDI的责权范围仅仅局限在建设单位(业主)与保险公司之间,并且险种比较单一,保障的群体较少,难以充分发挥IDI的作用。此外,参与IDI保险的各方主体责权关系不明确,极易造成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等,因责任不明晰而产生纠纷,给IDI的推行工作造成障碍。所以,现阶段亟待厘清各参与方的相关保险责任,建立明确的责权保险体系,以保证IDI的合理运行。本文以IDI的责权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目前IDI责权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工程建设质量保险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方式,分别从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完善IDI体系建设的方案。
2国内外IDI运行模式对比分析
2.1国外IDI运行模式分析
IDI起源于法国,1978年法国制定《斯比那塔法》强制实施建筑工程质量十年内缺陷保险,规定建筑工程参与方必须投保,并且从责任、保险、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分别做了详细规定。之后,法国工程质量保险体系逐渐成熟,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借鉴了法国的工程质量保险运行机制,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形成了独特的保险体系,如表1所示。按照国外的运行模式,IDI并非单一的保险,而是由一系列保险产品组成的,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缺陷保险和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两个种类的保险,建筑工程质量缺陷险主要由建设单位进行投保,业主作为被保险人。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保险由工程建设的各参建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进行投保,并把其自身作为被保险人。
2.2我国目前IDI运行模式分析
2005年,原建设部和保监会联合《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建质[2005]133号),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2006年,保监会、建设部和中国人保财险公司联合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进行试点,但由于开发商和保险公司双方较低的意向,使得试点工作陷入搁置。直至2017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建质[2017]169号),提出在上海、江苏等9个地区试点工程质量保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质量保险制度。总体而言,我国工程质量保险制度的实践速度进展缓慢,全面推行仍然存在障碍。由于IDI在我国推行比较晚,开发商对保险的意识相对薄弱,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建设单位都在持观望态度,同时为了节约资金,工程的各参建单位也抱有侥幸心理,刻意回避对工程质量缺陷保险的投保。而当前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多停留在承保前对保险标的的识别和对历史事故经验的简单分析层面,对IDI并没有形成丰富的营运经验以及强大的数据支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规避风险,在险种条款中设置过多除外责任,这样就容易形成霸王条款,更打击了参建单位的投保意愿。近年,我国相关学者对IDI做了大量研究。申琪玉等通过对法国、西班牙和中国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体系的对比,提出完善保险体系,建立IDI信息平台,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徐波等提出建立建筑工程诚信体系,规范行业行为;王宏新提出修订住宅工程质量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住宅工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张协奎、彭奕晖指出了我国推行IDI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戴火红建立了基于IDI的住宅质量评价体系,为保险公司承保提供了依据;叶玲静从法律制度构建角度对IDI进行了研究;王亮从保险费率的确定角度对IDI进行了研究。以上学者的研究侧重于解释国外工程质量保险的先进经验,以及对我国加快IDI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但目前关于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体系中各方责权关系的研究较少。徐友全在其研究中提出责权关系是构建我国工程质量责任保险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责任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管控的基础,而在现阶段我国的IDI实施过程中,因各参建单位与业主之间的责权关系没有厘清,相关的保险政策及条款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得保险责任不明晰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为了缓解矛盾,保证IDI的合理运行,本文将结合国外IDI及国内试点城市的运行现状,探讨建立国内IDI以及工程质量责任保险从承保到理赔的运行机制,厘清相关责任制度,形成业主、参建单位、保险公司、政府多方共赢的运行体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张超 李梅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磁性医院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三个院区(本部、西院、肿瘤中心)手术室护理人员437名,将本部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23名纳入观察组,将西院和肿瘤中心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14名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两组护士工作满意度及离职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应用于手术室管理效果较好,可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
【关键词】磁性医院;手术室护理;手术室管理;离职率;工作满意度
磁性医院理念于1981年被美国护士学会(ANA)的McClure学者提出,并于1983年选出最初的41家磁性医院。磁性医院是指在护士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专业护士的加入,降低护士的离职率,拥有高质量的护理团队并能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1]。手术室是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和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而手术室护士是参与手术的主力服务人员。但手术室护士面临着工作压力大、执业环境差、执业风险高、休息时间少、职业倦怠感不断提升的问题,从而导致手术室护士对工作满意度低、离职率高,这不仅严重影响手术室护理团队的稳定性,更阻碍了手术室优质护理文化的持续传承[2]。近年来,我国护士离职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科室护理人员紧缺包括手术室护士,如何吸引和保持护理人员的稳定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思索如何切实高效地解决手术室护士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窘境,鉴于磁性医院理念在国内外医院护理实践中取得的成功[4-7]。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们拟探讨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三个院区(本部、西院、肿瘤中心)手术室护理人员437名,男73名,女364名;年龄:≤30岁266名,>30岁171名;学历:硕士40名,本科和专科397名;护龄:≤5年200名,>5年237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64名,护师和护士373名;职务:护士长13名,巡回和器械护士424名;婚姻状况:已婚225名,未婚212名。将本部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23名纳入观察组,男38名,女185名;年龄≤30岁139名,>30岁84名;学历:硕士23名,本科和专科200名;护龄:≤5年108名,>5年115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35名,护师和护士188名;职务:护士长7名,巡回和器械护士216名;婚姻状况:已婚119名,未婚104名。将西院和肿瘤中心院区手术室护理人员214名纳入对照组,男35名,女179名;年龄:≤30岁127名,>30岁87名;学历:硕士17名,本科和专科197名;护龄:≤5年92名,>5年122名;职称:主管护师及以上29名,护师和护士185名;职务:护士长6名,巡回和器械护士208名;婚姻状况:已婚106名,未婚108名。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寻(8篇)
第一篇: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一年多的执行过程中,对于暖通相关条文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应用产生不同的理解。本文将逐条进行梳理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相关条文;居住建筑
1背景
2015年1月1日起,《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正式实施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从颁布实施到现在,在具体各个项目的应用中,大家对新标准尺度的把握多多少少有些疑问,尤其对于居住建筑的暖通专业相关条文应该如何把握一直在探讨。本文根据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理解,对相关条文做出解读,希望能达成共识,起到参考作用。本文引用依据主要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条文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以下简称细则)。
继续教育与教师教育论文
1俄罗斯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法规制度
政策指导行动,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制度决定教师教育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教育质量。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宣布独立,为了促进和发展教师教育,俄罗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高、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可操可控的教师教育政策、法规、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俄罗斯教师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俄罗斯整个国民教育的发展。
2教师的培养体系
俄罗斯教师教育主要是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主要由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来组织实施,并注重教师教育的层次性和复合性。为了建立多层次的教师教育机构,1992年3月俄罗斯联邦颁发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决议》,同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建立多级结构的教师教育体制》。俄罗斯高等教师职业教育按“专业”和“方向”分为两个子系统:按“专业”培养某专业专门人才,按“方向”培养学士和硕士,并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及学位证书。2007年俄罗斯杜马通过了《关于引入两级高等教育体制的法律草案》,确定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结构,形成“学士-专家-硕士”的培养体制。副博士-博士属于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俄罗斯教师教育分为以下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包括师范中专和师范专科,生源为完全中等教育毕业生,学制3年,任务是培养学前、小学和部分初中老师。高等师范教育:包括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生源为完全中等教育毕业生,学制4年,培养教育学学士;学制5年,培养教育专家;学制6年,培养教育学硕士。学制为5年或6年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招收完成中等师范教育的学生。补充师范教育和后高等教育:包括教师进修学院、综合性大学、教师技能提高及再培训学院、教学-科研机构等,主要任务是承担高等教育、后高等教育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工作。生源为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学制3~6年,通过相应的论文答辩,毕业生可以获得副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在层次教师教育的同时,俄罗斯注重连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2001年俄罗斯《俄罗斯2001年-2010年连续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构建中等、高等和后高等教师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连续的教师教育体系,包括中等、高等和后高等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网,国家及地方教师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师资进修及再培训机构等组成部分。
3教师教育的质量标准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教师教育标准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改,日臻完善。1994年4月,俄罗斯颁布了第一代教师教育标准,包含了对教学内容,教育大纲、教学水平的要求。《标准》要求教师教育的内容要有创新,以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要求;教师教育过程,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更新。为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2000年4月俄罗斯颁布的第二代教师教育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简化,更加明确了核心内容,拓展了大学的自主办学权。为完善教师教育的内容,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确保教师教育机构的资源和物资保障,在《纲要》中确定了教师教育作为全国教育领域中优先体系的发展战略。为了使教师教育与国际接轨,2006年至2010年,俄罗斯制订了第三代教师教育标准,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在强调课程内容和课程容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即“对基础教育大纲掌握结果”。二是将课程体系分为了基础部分和可调整部分,给出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及课程容量的一个较为宽广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并在课程容量的计算中引入了学分,取代了原有的学时衡量标准。
4教育机构以及教师的资格、权力和地位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彼得原理现象浅析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彼得原理现象的成因
1.高校行政体系的组织层级制。
高校一般采用传统组织结构即科层制。这种组织结构使得目前高校层级体系呈金字塔型,成员全部由底部进入,再逐渐向上一层一级的攀升,而且这种上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很少有被提升者回到原来的层级岗位。这种提升的结果是绝大部分人都会到达不胜任的岗位,因为不胜任所以不再上升。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使得组织层级内部绝大多数岗位由不胜任者把持,另一方面也阻塞了可能胜任者的提升途径。
2.内部管理的行政化特点。
中国高校的专家学者除学术研究外,大多都会担任部分行政职位,高校里的学术教书氛围不够彻底,行政权力影响较大且常常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随着近年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很多高校逐渐弱化行政管理权力,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运行组织而言,行政管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行政权力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也是很难用去行政化就完全摒弃掉。有学术成就的人往往会被任命到行政岗位上去,最典型的就是高校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学科负责人一般都是曾经在教学科研上卓有成就的人,这类人群在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后,通过行政职位得到另一层面的认可,同时如果他们拥有这样的官职,在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特点之下,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科研教学工作。这种身份的转换,有时候是主动的有时候是被动的,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虽然在专业领域的岗位上展露才华,角色转变后因为精力有限可能无法兼顾彼此导致科研行政哪一个领域都无法有所作为。亦或如果本来在科研领域非常得心应手,担任行政岗位后无法胜任,有赶鸭子上架的受罪感,能力反而受到质疑。
3.上级提拔的不胜任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