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知识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知识管理

教师发展视角下知识管理论文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是指教师对包括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创新和从隐形到显性转化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知道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工作绩效,助力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关注知识的个性化特征,强调个人参与,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1.知识的获取

知识的获取是指从专家或其他专门知识来源,如传播媒体、学术活动等汲取知识,并向知识型系统转移的过程。在知识型系统初建时,一般只获取必需的知识,随着系统的调试和运行,逐步积累新的知识,不断对知识库进行扩充和更新。

2.知识的应用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变革中知识管理路径分析

摘要:对职业教育变革中高职院校知识管理路径进行探讨。分析了知识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提升专任教师能力,对现有松散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对现有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交流共享对已获得的知识或他人的观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培养具备知识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在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有利于对教师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优化整合,促进知识的再加工、交流、共享、创新和增值,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知识管理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落下了帷幕,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从“职教20条”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信心。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场教育变革,关系到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变革的主力军,是通过知识传播、生产和创新等重要载体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践中,探索知识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建设路径[1],通过知识管理适应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变革。

1知识管理与高职院校

20世纪末,知识管理的理论在西方国家众多企业中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和高校的专家教授开始专注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研究,部分企业逐步将知识管理真正融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渐渐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全国各地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在生产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目的。受社会、教育、生产等方面的影响,生产系统和教育系统是相互渗透的,知识管理会影响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知识结构中的动手能力培养及经验性技术训练属于隐性知识[2],而这类的经验型隐性知识一般依靠学徒制培养模式,知识存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头脑里,是各高职院校申办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资源。目前,部分院校的技术技能型教师缺口较大,有些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师没有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学生,导致知识传递出现了真空层。高职院校应树立知识管理的观念,加强专任教师及行政管理教师的知识共享和不断学习的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知识管理的全过程,适应职业教育的变革趋势。如今,高职院校也在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学模式,例如,推进部分专业申办职业教育本科等,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本省还是全国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都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进行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在国际管理领域,知识管理是一种高效、科学、较为成功的管理方法,包括对与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无形资源、资产等方面的管理,也包括知识管理本身。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应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知识管理的本质主要是由职校性质和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所决定[3]。知识经济时代下,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创新模式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相适应。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使学校无法满足知识充分交流的需要,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知识作为校内各行政管理环节运行的资源,构建部门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打造扁平化、柔性化的知识管理模式[4]。这种管理模式可减少决策和行动过程中的时间延迟,降低重复性工作的比率,使校园行政管理人员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完成工作。高职院校行政机构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要求行政部门将经验型行政工作制作成知识流程图,建立行政管理资源库,为校内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奠定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体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扭转;(2)学校知识量大,分类标准不统一,各类知识转换方式不规范。这些都需要管理者进行相应研究,不同的管理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对策,逐步实现分阶段解决。实施知识管理理念离不开知识共享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构建知识共享体系,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5]。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状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对知识共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知识共享体系建设作用不大,这一观念会影响知识管理理念作用的发挥。行政管理人员在构建知识共享系统时,可以按照网络共享系统和人工共享系统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反馈,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完善,从而保证学校管理质量。高职院校在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时,应及时将管理情况和分析反馈信息展示到平台上,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就这一阶段的管理情况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积累、沟通、传递;二是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不定期召开学术、调研等会议,鼓励参加会议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积累各种教学经验,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递。两种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有效实施了知识管理理念,显著提高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质量[6]。

阅读全文

教师知识管理提高策略(共2篇)

第一篇

1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1.1问卷设计

问卷中共设计了26个问题,问卷内容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被调查教师的个人背景,以便于样本统计分析;二是了解高校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与评价;三是调查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四是调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现状;五是了解教师间知识共享的意愿和困难;六是调查高校教师实施有效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1.2样本情况

为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有效和调查对象的覆盖面,选取了赤峰学院的13个教学院系和4个行政及教辅部门的教师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发放问卷501份,回收418份,回收率为83.34%;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3.78%.根据本研究对象的392个样本,分别依其性别、学历、专业(文理)、教龄等项目。

1.3调查结果

阅读全文

知识管理对内科医生服务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证候知识管理在提高中医内科医生综合服务水平中的应用。方法:医院中医内科于2020年1月起成立证候知识管理小组,收集医院病案信息、获取证候数据,基于证候知识理论,且经过专家评价判断后制定出各类疾病的证候知识库,帮助医生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合理、准确地分型,2019年为实施前,2020年为实施后。统计实施前后中医内科医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患者证候分型符合率、患者满意度、患者疾病好转率。结果:实施后中医内科医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水平评分、患者证候分型符合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医生解答证候知识实时响应程度的满意度、疾病好转率等,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证候知识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中医内科医生综合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内科;证候知识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应用

中医证候知识是指中医诊疗过程中发现、不断被使用并传承下来的重要资源[1]。基于证候知识高密集度、强专业实用性及隐性特征显著等特点,导致医务人员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知识难以固化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从而使证候诊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风险性,在降低中医药治疗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人身安全带来隐患[2-3]。基于此,探讨证候知识管理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综合服务水平的影响,通过制定出各类疾病的证候知识库,帮助医生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型,以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中医内科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临床专业科室,年就诊人数约4万余人次,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病、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肿瘤、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以及疑难杂病等,同时承担医院各科住院患者的中医会诊工作。中医内科目前有医师14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医师4名;工作时间为1~38年。研究期间中医内科医生人员无变动(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阅读全文

高校知识管理2篇

(一)

 

一、高校档案开发指导理念的新思考

(一)知识管理与高校档案开发的联系

高校档案开发对象是知识管理的资源基础。知识管理的适用范围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知识的获取、生产、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创造等流程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除了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外,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又是管理知识的过程。”“从知识的来源、生产、存储、整理,到知识的流动、传播、交流,以及知识的学习利用、共享、评估,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经济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知识管理,档案具有的“知识属性”和档案之所以成为档案的自身价值决定了潜在的待开发的档案信息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处于源头和基础位置,构成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校档案开发的目的与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相一致。高校档案开发过程可以看成是对高校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蕴藏于档案中有价值的、适应高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信息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利用者所利用,以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一种知识信息整序和传递过程”。高校档案开发过程的终点是以知识为呈现方式的提供利用,而知识管理同样是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利用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档案开发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不谋而合。

(二)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对高校档案开发的影响

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是指“研究组织量化知识的主要方式和本质是什么”。资本的初始含义是指用来表示贷款的本金,与利息相对应,即“生息金额”,因此,资本的概念含有增值的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纳入到了资本的范畴,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本研究学派将“知识资本”认定为“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借以取得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组织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档案资源可以看成是高校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资本之一,根据知识资本的含义重新评定高校档案内涵,即为高校档案是高校在创造价值(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等)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并借以取得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高校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是量化和整合高校知识资本的重要过程,其中凝结了开发者无差别的劳动,可以将档案开发过程看成是一个劳动产品输出的过程。而档案开发“产品”具有知识资本性质,并能带来增值作用,档案信息经过开发重新组织后利用范围增大、次数增多,其效用和价值不断增大,而且在利用过程中档案价值还能再生,在原有价值基础上派生出新价值。另一方面,档案信息经过开发后会挖掘出高校一部分具有知识性的优势资源,这些开发成果会使高校在高等教育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竞争力。从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重新审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可以恰当的回应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问题,高校档案开发过程是量化高校知识资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高校档案开发结果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对内可以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看成是固化的智力资源再生和利用的重要环节,对外为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提供确凿的量化数据和事实材料,即组织(高校)量化知识的本质是增加组织效益,加强竞争力。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资本观点重新看待高校档案开发工作,既加深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意义,又加强了高校档案开发工作的地位。

阅读全文

知识管理下课程负责人制度浅析

一、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人(包括团队和组织)、知识(包括信息)、分享和信息技术,其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加速知识在人、团队和组织中的储存和流动(信息流),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值。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只来自于信息,而很重要的一部分静态存在于人脑之中。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发掘蛰伏的这部分知识,通过促进知识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静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公共知识领域的维基百科。“课程负责人制”就是一种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模式,围绕责任人,以课程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课程为最终载体,对以往的教师管理制度(教研室制度等)进行修正和补充,得到成熟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再通过优质课程的构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化必将使课程内容标准化,课程管理制度化,从而制订专业标准,为专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二、理论研究与创新

在本研究中,我们找到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的切入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我系实际,创新“课程负责人”制度体系,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课程负责人”通过教研互动平台和对课程组成员的管理汇集各成员(教学团队)的知识与信息,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库和教育专业知识库,并对其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最终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动态管理,达到及时修改、更新、超前和升华的目的。在核心骨干课程有选择的试点“课程负责人制”,并对具体的课程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最终实现知识(课程信息)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可以达到教研室作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单元与学术研讨和课程教学相区别,并试点向教研室和课题组核拨管理研究经费的制度,将责、权、利下放,充分调动教研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过程和目标考核。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实施能更加明确课程建设发展目标,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的目标。

三、实践应用

1.实践手段

制订以“知识管理”为理念的课程负责人制度和教研室制度,改变原有的教学基层组织和教师分类管理形式,对具体的课程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最终实现知识(课程信息)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详见图2。(1)改革现有的以教研室和系为主的两级管理模式,以“知识管理”为理论依据,建立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适应课程发展体系需要的“课程负责人制度”;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2)改变我系对课程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管理方式。(3)探索适合我系特点的管理模式,打破教研室壁垒,形成横向联系,探索培养高理论、高技能的综合教师的模式与途径,建立以“课程负责人”为主的课程管理运行模式、交流平台与保障、协调机制,建立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4)探索配套的教学建设。包括系外课程协调、兼职教师协调等。

阅读全文

知识管理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究

[摘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的构建,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整体良性发展,在知识时代下,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本文主要阐述在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知识管理视角;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构建

前言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不断成熟,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现在的高校图书馆要充分的利用知识管理理论,构建服务机制,改变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形式,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产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的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一、知识服务概述

(一)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张晓琳在2000年提出的,其主要内涵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依据读者的问题和基本环境,与读者解决问题的过程相融,衍生出解决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服务”。在随后的知识服务研究中,国内的学者对于“知识服务”有了新的人资,也有人认为知识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以信息资源为根基的高层次服务,在此过程中,显性信息资源是知识的承载主体,用户将信息传递出去。但是知识服务总体来说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知识服务是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与用户的研发、读书紧密相连;二是知识服务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文字资源、图片资源、数据资源等;三是随着用户的基本需求,知识服务的类型将会多种多样,加具有深度,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四是知识服务是将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实现了知识的增值性特点,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作为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在实际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应该发挥自身能力,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多样化的知识服务,根据读者的具体问题,将各类资源进行重组、分析和创新,最终形成读者所学要的显性知识,为科研人员和读者提供良好的知识服务体系。

阅读全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事管理论文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仅强调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而且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大学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这就需要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方面不断发挥更好的作用。而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影响高校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如何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进一步融入知识管理,成为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知识管理的紧迫性

对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结构已有许多研究和描述,文献[6]很早就已经提出教师知识应包括四种类型: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及文化知识。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决定了高校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受教育的专业背景以及在某一技术领域不断发展完善的专门知识;二是教育知识。主要是为了胜任教师职业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文化知识。教师除了具备所在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知识、文化、道德的集中体现。文献[7]通过对国内9所重点高校学术道德规范文本的调查分析,充分说明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当前教师知识结构的总体水平来看,其专业知识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博士学位在教师学历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人才的培养,均以科研项目、发表文章、获得奖项等方式标志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教师的教育知识不仅明显地先天不足,而且后天营养不良,目前在教学第一线已很难看到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方法研讨和交流,针对现有的评价和考核指标,许多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教育知识的更新;在文化知识结构方面,近年来,许多大学开展了大学文化的讨论,开始正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弘扬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但大学文化建设在宏观层面的目标离不开微观层面教师的身体力行。教师要履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要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还需要踏踏实实从文化知识的不断学习做起。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加强高校人事管理势在必行。

(二)从教师的知识特征看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可以依据知识的特征和知识拥有者的态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容易表达、而且愿意积极主动表达的显性知识,譬如以学术文章、会议报告、科学公式、著书立说、实验手册等形式在组织中共享或向组织外交流;另一类是通常不易表达、有时也不愿意积极主动表达的隐性知识,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处理复杂事物所积累的感性认识和经验、长期专业训练而形成的判断能力和直觉、实践性操作技巧等等。教师的隐性知识不仅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而且蕴藏于实践活动之中,难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编码和逻辑说明,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担负着创新知识与应用知识的重任。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如何不断促进所拥有知识的增值,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实现知识的增值,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从组织知识的角度,加强对教师群体已有各类显性知识的融合,虽然高校的最大资源是知识,但绝不是分散在各个教师头脑中的固有知识,而是学校发展定位引导下的知识集群,是标志学校特色和水平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交叉、融合、集中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从个体知识的角度,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高校教师所具备的隐性知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共享,严重影响了学校总体的知识水平和学校发展的竞争力。当前,许多理论研究工作从知识管理的技术角度讨论如何挖掘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促进实现其显性化和共享。事实上,如果在人事管理的实践中从政策层面调动知识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可能使事半功倍。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