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外语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外语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外语论文

专业外语课程建筑学论文

1教学改革措施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阅读全文

专业外语教学桥梁工程论文

一、总体图形教学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一般都非常长,作为普通本科生而言,他们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到学习桥梁工程专业外语的大四时,他们最少有九年的外语学习经历,有些从小学开始接触外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更长,但是中国学生的外语从听、说和写三个角度来看可能还不如美国本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在教和学上方法不得当。在讲授桥梁工程专业外语时我觉得图形教学法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图形教学可分为总体图形教学和局部图形教学两种,桥梁中常见的梁桥,在介绍梁桥的时候,可以用来讲述梁桥主要构件对应的专业外语,包括主梁(Girder)、桥墩(Pier)、桥台(Abutment)及基础(Founda-tion),这即是一种总体图形教学法,即对桥梁的总体进行介绍,是以大部件为主体的学习,不对局部构件进行深入的介绍,总体图形教学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桥梁的主要构成,非常容易掌握,激起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二、局部图形教学

关注的是桥台这个构件的构造,也即是这里所说的局部图形教学。在讲授时给出桥台的构造图,并且每个部分都用英语标出,学生不仅从图2学到了桥台的基本构造,还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每个部件的名称,这种图形教学法具备清楚、简洁和明了的优点,学生也很容易记住,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对专业课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分类教学

桥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记忆的词汇量也极大,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的方式去进行记忆。譬如说,按照结构可将桥梁分为:梁桥(Girderbridge)、拱桥(Archbridge)、斜拉桥(Cable-stayedbridge)、悬索桥(Suspen-sionbridge);按照材料分可将桥梁分为:木(Wood)、石(Stone)、钢(Steel)、混凝土(Concrete)、复合材料(Com-posite)等类型的桥梁。实例中是按照结构和材料来分类学习桥梁工程专业词汇,在桥梁工程专业外语中,各种分类太多,这将增加了专业词汇量,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得法,勤加训练,这些难度就会被克服,并且能够极大的增加自己的专业外语词汇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些分类,对比记忆对应的专业词汇。

四、类比教学

阅读全文

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摘要】概述、梳理英语教育专业的相关研究。选取三所外语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统计,对三所外语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汉语语言和文化课程;整合相关语言技能课程,增加学术写作课时;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课时,提供教学实践课程;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延长实习时间等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育;课程设置;外语院校

引言

英语教育指的是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学科教育学,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英语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个专门服务于英语教师教育的独立学科(胡银萍2016)。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且英语教育专业一直承担着培养英语教师的责任,因此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方式逐渐受到英语学界的广泛关注。英语教育专业通过“英语+教育”的模式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合格外语教育人才。本科学校建设英语教育专业,能够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质量。

一、相关研究综述

英语教育专业在国外又称TESL、TESOL、ELT、TEFL、EE,美国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李辉2011)。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着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目标能否实现。在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课程设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季舒鸿(2012)提出了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思想性、实践性、师范性和学术性;刘蕴秋和邹为诚(2012)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教育见习课程对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职业需求的影响;陈卫安和申玉革(2014)认为运用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类课程。孙旭春和刘立伟(2014)对两所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所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均不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李宏强(2018)研究发现西北6所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没有开设,因此他提出要合理开设英语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师。现有研究主要以高职院校和地方师范院校为研究对象,针对外语院校的研究几乎没有;另外,以往的研究者只选择课程类别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对课程设置的全面研究较少。外语院校开设英语教育专业,旨在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英语学科教学和英语师范教育专业。本研究选取三所重点外语院校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的现状入手,具体分析课时学分、课程组织和课程内容,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建议。

二、课程设置分析

阅读全文

高校行政管理论文(共2篇)

(一)

一、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应立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一样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现实。从事纯行政工作和纯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要到其他领域就业,未必都适合做纯学术型选题。明智做法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通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论文选题是在构思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或者明确一种立意。选题“既可从实践和社会需要中选取,也可以研究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或前沿方向,还可以对发生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及针对学科交叉的空白区的研究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治素养的提高。行政管理论文大都涉及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确立这些方面的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二是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行政管理论文面向实际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教育、医疗、住房无所不包,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学生所需确定相应选题,就可带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三是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论文选题都关涉行政能力和职场知识,为此,研究生入学就应该确定导师和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将其与选题结合起来,也可在工作中完善选题或发现新的选题,这样的论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强,对学生初步工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四是提供就业指导。现行入职考试都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大量内容,而且行政活动还与其他领域工作联系紧密,导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题目,在撰写论文同时也兼顾着备考和了解所关心领域的知识。五是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其一,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知识,便于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其二,针对行政管理论文大多涉及行政活动中复杂问题处理的特点,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其三,针对驾驭目标多重性选题难度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训练。其四,针对行政管理论文都关涉行政伦理问题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了解,学会怎么更好地做人和处事。通过上述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既懂得了为人的道理,也受到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处事训练。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就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目标多重性出发确定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源于学生多方面需要,是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写作论文,避免了空洞乏味和拼凑应付,学位就会保值甚至增值,为解决当下研究生就业难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质量目标多重性论文可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行政管理论文政策对策性非常强,具有政策咨询功能,师生都应把自己当作外脑和智囊,将联系现实的论文视为政策咨询报告来对待,答辩实际上也是政策辩论。一是师生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工作,有一定实际工作经历更好,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或调研。二是侧重对策性研究,包括对问题及原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经验介绍及启示,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政策的指导作用,站在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角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研究。四是可聘请与选题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帮助解决论文中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论文和论文答辩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推动本部门工作。这项工作从确定选题后就应该开始,学生可到相关部门调研,请有关人员指点,还可聘其为副导师,或吸收到答辩委员会中,既可全程跟踪,也可只在某个环节排忧解难。当然,这种副导师制是随机的,前提是师生都非常困惑或选题对这些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五是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把一些疑难问题交给学校作为论文选题,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机构作为智囊和外脑承揽的一些相关项目,也可吸收有这方面选题的研究生参与,其参与部分可同论文结合起来,也可分出一个或若干个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高质量论文可推荐到相关部门作报告或咨询,由此可知,这种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三位一体的选题模式,使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互通有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

三、系统规划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学生和导师的个体行为,学校、学院、答辩委员会都要协同配合,总体设计,周密部署。

阅读全文

医疗卫生职称改革策略

作者:熟仁含     单位:安庆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现状

1.外语考试。按现政策规定,各地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考试,参考者一次及格,可在两年内有效。用此办法,来促进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学习外语,提高整体外语水准,是很有帮助的.但在一些地区,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一些人外语基础很差,靠熟记中文套外文的办法,考试能顺利通过.如果在考前提示重点和范围,这种办法更能奏效。而有些正规的本科生,有一定外语基础,却不一定能完全通过.因此,目前施行的外语考试内容、方法不能正确的反应参考者所掌握外语的真实情况。

2.文凭是反映一个人接受基础和专业教育,掌握科技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目前职改中不可缺少的参考条件。现在不管学识如何,只要有文凭就行。有些人确实没有什么学识,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却持有大学本科、专科、中专文凭。这种学识和文凭不统一的现象,有些是前一时期.社会乱办学、乱办班造成的。给文凭认可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投机者钻了空子,占了便宜。职改部门只重文凭忽视学识,给不会投机钻营而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的职称晋升带来了困难.

3.,在中、高级职称评审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当今,只要有钱,就可买到刊、书号,只要舍得花钱,就可以发表文章,也可以拿到论文证书.论文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目前我国卫生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拿得出高水平科技论文。而亏搞叹称评定的人员及专家评委们,不同论文质量如何,只要有文章发表就行最多过间一下文章是否对口,或刊上的间题.从不进行论文评审,也没有更不可韶进行沦文答辩。

4.职称评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细致而又比较公杂的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单位安定和评审对象切身利益.要求尽盘做到公道、合理、不拘私情.而当今社会上,存在一些消极因索和不正之风.也确实影响或左右着评审工作.出现一些不公、不合理现象.因此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住。也给单位安定和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原因

阅读全文

学校图书馆资源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温捷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电子信息资源类型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所收藏的电子信息资源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图书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图书,如光盘版《四库全书》、《百科全书》等。许多图书经数字化之后被收入电子图书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另外电子图书有时也泛指所有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期刊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期刊,许多电子期刊也同时被收入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馆自建或多馆联合建设的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及社会上公司企业生产的各种数据库产品。网络信息资源则是计算机网络上可以利用的各种电子资源的总称。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笔者以我校图书馆为例,介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应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它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基础。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并连接校园网,高职院校师生读者就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检索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及查询个人借阅情况,并可以办理预约和续借手续。馆藏书目数据库是由本校图书馆自建,要对图书馆藏书手工输入书目信息,工作量较大,所用时间较长,因此可以利用有关图书数据提取和转换。现在出版社都会定期将新出版的图书书目电邮给图书馆,各图书馆可以将自己所购买的图书书目信息提取出来,添加到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中,或从其他有关书目数据库中下载自己所需的书目数据。我校图书馆现已建成23万册馆藏图书的书目数据库。

各馆可以直接购买现成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和论文数据库常见的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学位数据库》等;外文期刊常见的有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EBSCO-ASC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笔者上网查阅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福建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37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有90%的高职院校使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2%的高职院校使用《万方学位数据库》,我校图书馆也购买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使用较少,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本科院校常用的是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

阅读全文

汉英翻译人才培育方式

 

一、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同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遗憾的是,我们在文化输出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如果这种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局面长期继续下去,势必会造成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国的文化在世界影响越来越小,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越来越模糊,甚至逐渐失去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在东西文化趋同过程中被融合乃至消亡。”(包惠南、包昂,2004:序言)基于“文化逆差”现状,中国政府在不同场合强调了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总书记在2003年12月5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2004年6月,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研讨会”,就中国文化企业如何才能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对汉英翻译人才的需求   为贯彻“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举行“中国文化年”、召开世界汉语大会、主办“汉语桥”演讲比赛等等。在所有的措施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汉籍英译,中国外文局支持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翻译出版工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汉籍英译需要大量合格乃至优秀的汉英翻译人才。自明末清初至上世纪末,汉籍英译大多由西方译者完成。但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汉籍英译既需西方译者鼎力相助,更需中国翻译家勇挑重担。中国译者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长期浸润在中国语言文化语境当中,翻译时能够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正确理解原文,做到忠实传达原文内容、尤其是忠实传达原文中的文化成分;西方译者英译中国文化典籍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再者由于受自己所处文化立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翻译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操纵,结果导致中国文化经典在翻译过程中的扭曲和变形。但是,目前中国合格的汉译英人才十分缺乏,高端的汉译英人才更是寥若星晨。针对这种现状,中国译协副会长、国际译联理事及副主席黄友义先生呼吁中国教育界抓紧时间、花大力气培养更多合格的中译英人才,以便承担起汉籍英译这项历史性的任务。   三、汉英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笔者结合当前中国外语院系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英语专业设置“汉译英”课程   根据穆雷教授(1999:33-38)的调查,尽管国内几乎所有的外语院系都将翻译列为英语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但课时数有限。笔者调查了省内外一些兄弟院校的外语院系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情况,发现由于受总课时数的影响,大部分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只在大三学年开设一个学期的翻译课,约32-36个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内,有些教师只讲授“英译汉”;有些教师则既讲授“英译汉”,又讲授“汉译英”。很少有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独立开设“汉译英”课程。要想培养合格的汉籍英译人才,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汉译英”这门课程很有必要,通过为学生讲解汉译英基本理论和技巧,为他们的汉译英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对汉英翻译人才的需求,独立开设“汉译英”这门课程。   3.2 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现在,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面对一个个汉译英翻译任务时要么显得束手无策,要么翻译出来的英语译文错误百出,令外国人看得如坠云雾。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翻译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致。英语专业汉译英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外,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因为翻译能力是一名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与技巧能力、翻译技术能力以及交际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汉英双语能力是根本,因为汉英双语能力是确保译文准确和通顺的必要条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的外语院系大多忽视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能力,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汉语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可以提高汉语水平的书籍。其次,培养学生的百科知识能力也不容忽视。翻译家不但得是个“专家”,还得是个“杂家”。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对中西文学、历史、艺术、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各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再次,培养学生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能力也至关重要。一名合格的汉英翻译人才应该精通并能够灵活运用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教师在汉译英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解异化和归化、全译和变译这些基本的翻译策略,告诉他们什么时候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什么时候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什么情况必须全译、什么情况最好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译手段。再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层出不穷,如机器翻译软件、电子语料库、在线词典、桌面排版系统、本地化工具、搜索引擎、网上百科全书和网上报刊杂志等等,有效使用它们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美国学者Angelelli就曾经指出,“能否熟练地使用翻译工具,是翻译新手和资深之间的一大区别”(肖维青,2011:44)。教师在汉译英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些常用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最后,也是最值得强调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如如何与客户谈判、和其他译者合作、恪受翻译职业道德等。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强调翻译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树立严守翻译职业道德的意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p#分页标题#e#   3.3 改善翻译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国内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是沿袭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首先由老师向学生讲授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然后给学生布置翻译练习,最后对答案。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纠错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为终极目的,存在如下几个弊端。首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其次,教学方法缺乏现代翻译技术的参与。最后,学生翻译实践机会不多。翻译水平的提高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为基础的。传统翻译教学中,除了教师平时布置的少量课后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其它的翻译实践活动,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翻译理论同翻译实践脱节这种“致命伤”。正是由于以上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近年兴起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可以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许多弊病。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提倡用“学生中心”替代传统翻译教学的“教师中心”,其指导性原则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翻译经验,发展翻译能力。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 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练习转移到实践(Project-bas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to praxis); (2) 提倡重视翻译实践的课堂;(3)教师是翻译项目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示范者、鼓励者和帮助者;(4)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翻译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显而易见,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在注重学生与外部环境互动和个体对经验的构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上具有积极意义”(薄振杰、李和庆,2011:79)。在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基于真实翻译项目的过程教学法”,即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到翻译教学过程中,从而将翻译练习转变为翻译实践,增强翻译教学的真实性。例如,笔者将本校外国语学院承担的学校所在地市政府的英文网站建设项目引入到汉译英翻译教学过程中,将整个翻译教学过程分为“确定翻译项目—分配翻译任务—小组翻译—班级讨论—翻译评估”五个阶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翻译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这个环节。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学生毕业时都需要用英语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大多集中在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等方面。其中翻译又是一个热点选题范围。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每年翻译选题约占了论文总数的30%。由于学生数众多,每年翻译选题中都会出现重复现象,至于不同届学生之间的重复选题现象则更加普遍。此外,由于太多的学生以翻译为选题,导致论文内容陈腐,很少有新意,且许多学生的论文存在抄袭现象。凡此种种,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因此,笔者建议:对于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将一篇长度和难度适中的中文文章翻译为英语,并就翻译过程的某个问题写一篇1000英文词左右的评论。这样既避免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弊病,又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翻译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译介到其他国家,既需西方译者鼎力相助,更需中国译者勇挑重担。因此,我们自己应该培养大量合格乃至优秀的汉英翻译人才。中国高校外语院系的英语专业是培养汉英翻译人才的起点,我们应该重视外语院系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翻译教学,从“汉译英”课程设置、加强学生汉英翻译能力培养、改善翻译教学模式三方面进行改革。

阅读全文

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概要总结。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分析工具,对2011至2020年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检索统计,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等维度进行进展分析。研究发现知网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视角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未来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需要走“外语+医学”跨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以培养更多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