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人才培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是基于本校拥有直播实训教室、校外实训数字化基地等良好的“自媒体”人才培养环境。2015年以来,本校教师多次参加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并荣获辽宁省信息化教学比赛成果奖的佳绩。并且培养出多名职业“网红”,形成经典案例。秉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不断更新与完善的理念,以移动互联网媒体为手段应用于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信息化师资培训、实训课程设计、实训作业辅导、信息化就业创业、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实训;网红
受自媒体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时尚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近三年就业中,涌现出多名美容、化妆、美发、服装“网红”博主,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将专业知识与产品营销紧密结合,助推互联网经济发展。信息化手段在实训教学方面也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效。因此,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应把握时代契机,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信息化思维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形成一种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应用性的新型育人模式[1],培养出懂网络、精专业、会营销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国内人物形象设计学科教育现状、教学模式传统陈旧,主要教授美妆、服装、发型、营销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传统而机械,信息化教学程度也不高,开设电子商务或主持专业的院校又不能与美业技能结合。能够综合性地运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思维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属国内空白[2]。这种单一教育理念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因此,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意识、实训内容、教务管理体系都应该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思维模式创新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具有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用“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与实践性”为教学方法,努力实现“培养具有品德、能力、专长为一体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满足辽宁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掌握工业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较快适应装备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工艺管理与技术支持、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采购与物资管理等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供应链和物资管理、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等工作。按照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我院电力行业的优势,依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要求,通过分析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的特点及其对从业者特殊素质要求,归纳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素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具有管理意识、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基础理论:掌握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基本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应用性本科大学应具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能力:阅读英文原文专业领域资料及信息检索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计算机识图与绘图能力;系统规划与管理能力;设施规划与设计能力;方法与效率能力;生产计划与控制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关键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集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程现场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结合地区、学院和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围绕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组成的培养目标。
2.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充分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特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之,课程模式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
(1)积极调研,开展专业培养模式论证工业工程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自2007年工业工程专业获批以来,多次参加工业工程的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对多所院校如:天津大学、郑州大学、温州大学、东北大学等展开调研,深入多家企业进行咨询,结合东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对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进行了多次修订。成立了由多名企业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多次参与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针对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采取专业绕着市场转,课程绕着专业转、大胆改革,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2)开拓国际视野,努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我们先后深入考查了亚洲和欧美等地区大学的教学体系,找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澳大利亚的大学实施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职业和产学结合的学位教育;德国的应用型大学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培养的生产现场工程师堪称世界一流;美国的大学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推理的严谨性;台湾的大学实行双轨制,以区分研究型和应用型学生。
(3)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强调面向工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工业工程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等),得出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被提上日程,文旅品牌蓬勃发展,而文旅品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文旅融合政策的解析、当前文旅品牌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探索,提出文旅品牌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做一些有益思考。
关键词:文旅品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融合备受关注,文旅品牌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成为提升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人才的培养。文旅融合使得原有产业内涵发及产业人才需求发生结构性的变革,这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那么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如何?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该如何适应行业需求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旅品牌背景下的行业变革与人才需求变革
(一)文旅品牌发展带来行业变革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组织机构的变动,文旅融合首先带来的是行业内涵的变革。文化和旅游原本是有各自内涵的两个行业,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设定时也将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设置为两个专业,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更需要考虑文化旅游的方向。行业内也催生了一批文旅品牌。概括起来如下:第一,一批像北京古北水镇、浙江乌镇等文旅品牌小镇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文化的发展。第二,旅游演艺经济继续增长,《宋城千古情》《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演出品牌。第三,主题公园、主题酒店、民宿等以某品牌IP为主线的线下旅游娱乐产品开发越发受到欢迎。第四,民俗旅游、博物馆旅游、节事活动等文化旅游项目成为热点。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光,而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走进文化发生地,体会文化成为旅游的热点。第五,研学旅行实践教育作为重要的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教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广泛,人才需求较大,但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读意愿低,学生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只有57.43%,而国家院要求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强化对学生专业教育服务,提升学生满意度等策略促进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建设。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前言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属于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类专业,国内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330所[1],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中职汽车类专业、电子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气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汽车电子技术人才需求巨大,发展空间也比较好,可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中是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不到20%,学生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只有57.4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质量不足问题,须及时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2],因此,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汽车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
1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全国开设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高职院校330所,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读意愿不高,专业吸引力差。以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近2年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主要是第一志愿落榜,被调剂录取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而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到10%。因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不是部分学生的理想专业,学生入学报到率不到80%。因人才培养质量受学生个体基本素质、特殊素质和心理素质影响[3],由于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学校的教学模式老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师资力量不足。以致专业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毕业后,因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就业后待遇较低,企业对毕业生整体评价不高。
2高职院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河北省内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内涵发展与改革,以产学融通、应用,校企合作为主旨,课堂理论知识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广告设计专业型人才综合培养体系。
关键词:
广告设计;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
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及课堂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书本教材教育培养模式突显,不能适应广告设计专业在教学尤其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的应用及发展需求。
一、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
要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必须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尚短,在培养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既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那么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就应该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只有在切实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下,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驳杂等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办学定位;评估;课程设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决定在4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自初设至今十余年时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首批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近两百所,增长非常迅速。
一、贵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办学现状
就贵州省而言,2006年贵州大学率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授予管理学学位。截止2012年,全省开设院校共有7所。7所院校虽然都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专业所属院系各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相互各异。
(一)课程设置
“广”而“散”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实施是专业培养的根本依托。为详细了解贵州全省高校文产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情况,笔者先期进行了相关调查。经过调查统计,在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全省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多学科特征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美学概论》《艺术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传播学概论》《会展业概论》《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导论》等等。这些课程不仅跨越众多“一级学科”,甚至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博”而“杂”、“广”而“散”的倾向特别突出[1]。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改革
摘要:当下,一些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地方院校的艺术类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与部分地方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陈旧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有关。要应对这种状况,必须更新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思想,探索一条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基于此,该文分析了新建地方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建地方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超过1000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部分院校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但开设的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育目标和教学经验等方面还不完善,教学质量出现下降趋势,培养出的有些学生的专业水平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与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求。
一、新建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部分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等,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院校而言。
1.生源差异
艺术设计在培养模式上应该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基于此,不同高校的生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位于大城市的知名院校对于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优秀专业素养的学生往往有较大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新建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低于知名院校。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内容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的颁布,为职业教育迎来新发展的重大机遇。职业院校都迫不及待领会精神,落实方案要求,高职院校也都对应“职教二十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这是当下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与任务。本文针对“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析,并提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亟待改进的一些培养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职教二十条;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落实“职教二十条”的要求与目标,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与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职教二十条”背景下高职院校必然面对的挑战。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改变以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既有模式,深刻领会“职教二十条”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提出有效可行的培养策略。
一、“职教二十条”重大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提出,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方案明确职业教育同等普通教育地位,把职业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职教二十条”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国家标准”时代,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标准,职业教育质量将得到极大提升。明确“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要地位,职业教育将开启真正的“双师型”师资时代。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新时代经济快速转型发展,对于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凸显,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行业、企业输送人才的重任。“职教二十条”的颁布和实施,为高职院校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政策性指导纲领。通篇研读“职教二十条”会发现,高职院校要把推进“职教二十条”的实施,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中心工作任务,把各项改革任务做深做实,这是新时代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明确要求与目标。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育人机制探析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是“职教二十条”的明确要求。培养人才,育人先行,并且要贯穿于整个教育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