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劳动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劳动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劳动教育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现状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认识到高校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利用高校专业社团在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方面的优势,针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从“教劳融合”“劳技结合”“劳有所为”和“劳有所获”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社团劳动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专业社团

我国一贯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多项劳动教育政策,随着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尚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念功利化、劳动技能缺失。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阐述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指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局限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且更加强调精神层次上的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着国家对高校劳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视,高校育人工作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1劳动教育是高校学生端正劳动观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弱化,学生从小受到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娱乐综艺等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学生受到“一夜成名”“流量经济”等现象影响,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不踏实、不成熟的倾向。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是端正劳动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困境和对策

[摘 要]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文章分析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现状困境,以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为例,提出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和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路径

引言

不知几时起,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等奇谈怪论,导致许多年轻学生盲目推崇追随,出现不想劳动、“啃老”等现象,这是一种极为不负责的态度,也表明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亟待提高。因此,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0年3月我国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有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劳动教育要重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严谨细致的优秀工作做法。当前的劳动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被弱化、软化、淡化属于常态化,这也折射出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价值畸变。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劳动教育研究,特别是深度渗透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研究十分必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如何基于专业课程的实际现状,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至专业教育,目前鲜有关于环境保护类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本文以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为例,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现状困境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导,在专业课学习、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毕业顶岗实习等过程处处体现劳动因子。但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困境,需进一步解决。

(一)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亟须提高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探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把劳动和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五育并举”方针的重要一环。立足于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探索劳动教育与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以提高劳动教育实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技、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劳动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模式指明了方向。现代畜牧业要求的是高技术技能型、高知识技能型、高复合技能型、高经营管理型的“四高”人才[2],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是畜牧兽医行业的现实写照,大部分工作岗位除了需要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性强等职业素养[3]。只有具有劳动精神,在工作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在畜牧兽医行业扎根岗位。因此,探索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提高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意义不明确

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和脑力相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4]。但当前,劳动教育在“五育”中不被广泛重视已成共性问题[5]。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往往出现“重技能、轻劳育”的失衡现象,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劳动教育实施载体单一

阅读全文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思考

[摘要]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梳理了劳动教育的概念,总结并分析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优势,提出了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职业精神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在讲话中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申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对劳动认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培养等的教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可分为对生产技术劳动的教育、对社会公益劳动的教育以及对生活服务劳动的教育;从地位上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一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水平不高,认识层次还停留在“体力教育”“劳动改造教育”这些陈旧的观念上面,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媒体被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财富、追求享乐的人越来越多,享乐主义、丧文化横行,人们对于劳动越来越不重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

2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实施的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后续劳动力的质量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进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阅读全文

高校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摘要: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现阶段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被弱化,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边缘化等问题。现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当前实训室劳动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高职院校农机实训室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室劳动教育工作的前提是理清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训室劳动教育不单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整理场地、出力流汗,还需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获得自豪感。以农机专业实训课程为例,学校在教学中大都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往往会忽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如将现有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套用在实训室劳动教育中,很有可能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和现有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1.2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1],片面地将实训室劳动教育课程理解为打扫卫生,觉得没有技术含量,认为自己是来学习专业技能的,不是来做体力劳动的,所以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缺乏配合度。

1.3学生的劳动意志不够坚定。在职业谋划方面,部分学生不愿从事与体力劳动相关的工作,更多的是想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因而,在实训室开展劳动教育时,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劳动的重要意义,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由于长期缺乏劳动锻炼,久而久之会形成惰性思维,劳动意志力也就逐渐消退。

阅读全文

区域推进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策

摘要:针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资源、缺规划等问题,采取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以系统内部整合实现资源的融通共享的策略,通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实施层,双向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共识,形成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实现区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策略;推进机制

对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而言,须从课程的整体着眼,重点改变区域劳动教育资源零散不集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形式缺实质、多盲目少规划的现状,强调区域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的课程建设思路。区域推进应是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重要主体,区域整体统筹规划资源,重点保障课程和基地建设;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为推进过程中的协同主体,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助推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解决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集聚效应不凸显、课程结构离散、课程实质偏失、课程开展缺规划等问题。

一、以共同体推进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建设愿景的凝练达成。具体实施层面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落实区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区域各学校形成“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理念上认同和行动上落实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二是学校以校本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基础,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学生愿意参与、教师主动开展、家长支持协同的“学校劳动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成都市金牛区在推进过程中明确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引领,构建“全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1]。通过区域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培训、家校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教育宣传引导,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教师、家庭从认识走向理念的同步,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共同体、学校共同体”。

二、以发挥优势特长实现多方的协同联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发挥学校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现课程建设的主动作为,还要凸显学校课程内容和实践形式的特色化表达。从学校劳动教育整体着眼,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科研部门三者协同联动,采取行政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教研助力课程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实用化,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育行政部门重点采取行政推进,本着区域整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大格局,坚持政策导向、统筹资源、加强规划、保障到位等理念,以区域性统筹支持为策略,着力于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等,融合劳动教育与现有课程体系,挖掘学校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实践于融合与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育科研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体现劳动教育学科素养、实施中确保凸显劳动教育本质特征、评价中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等方面,助力区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将劳动价值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劳动价值观的准则及其要求,使其积极参与到内化进程中来。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客体,教师、实践载体等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介体。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劳动教育内容以及教师等内化要素功能,形成劳动教育良好生态;搭建“劳动+”育人平台,创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劳动教育介体;构建劳动教育的组织体系、支持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理解、认同、接受和遵循劳动价值观的准则及要求,使之成为自身的劳动素养,以及终身受益的良好劳动行为品质。内化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是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内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2]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本质上是劳动品质的内化,也是道德品质的内化。道德内化是个体经过一定社会方式的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等转化为相对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的过程[3]。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各类环境的熏陶下,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学生是劳动教育价值观内化和劳动素养形成的主体

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身心参与、手脑并用,通过劳动教育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已有研究发现,52.5%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技术能力不足”,87.5%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91%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工作态度消极”,7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劳动技术能力较差,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4]。当前,高职学生的劳动品质与用人单位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好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认知、认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内化的进程中来,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在高校就业中价值和实施探讨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增加就业知识技能储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教育平台不健全、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落实制度保障、制定评价标准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就业;高校;创新创业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将劳动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应对新发展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一支知识性、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民族发展、国家复兴的重任,其就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据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预计达到.909.万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想要破解时局,需要大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充实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增强创业创业能力。本文通过研究劳动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时代价值,提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试图构建破解就业困境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近年来,劳动教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教育体系构建、历史演变、时代价值、实施方式等研究成果不断[2]。随着《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施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有了明确的依据,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不少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培养;只注重劳动结果考核,轻视劳动过程开展;只注重劳动实施形式,无视劳动育人内涵。例如,很多实践类课程的最终考核,都是以上交的纸质总结材料为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在此过程付出的辛苦劳动。不少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单视为体力劳作,只让学生做些打扫卫生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忽视脑力劳动活动开展。这容易使得劳动教育形式化和边缘化,被贴上了“固化”“一刀切”的标签[3],导致大学生不尊重劳动,甚至讨厌劳动、逃避劳动,更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承担繁重工作,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