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课堂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灵魂、行动纲领之际,构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纵深提供了新的课题。通过对新时代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理论基础、创新模式、基本路径和支撑保障四个方面进行解析,从而构建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高等教育的德育体系纵深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微思政;专业课堂;理论基础;创新模式;基本路径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金字塔尖”,对锻造兼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国民道德具有“立德树人”层面的核心支撑功能[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出了更高的站位要求[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主阵地责任,在显性思政课程之外,探索专业课堂“微思政”教育,构建全过程广覆盖的德育体系。因此,在新时代如何发挥高等院校专业课堂的教学优势,构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纵深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通过经验传授、规范教导和价值观引导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其中以是非辨定、利益认同、善恶判断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引导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3]。作为一种伴随人类价值观念形成、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以价值观引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更加宽广而深远的内涵。实现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彼此分工合作,发挥团体依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成员间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通至关重要[4]。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中高等教育阶段均设立了较为系统的独立思政课,在我国人才培养“立德”教育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作出了突出贡献。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不能单单靠口号和空话,尤其是受教育者成年之后面临多方位价值冲击的背景下,结合发展实际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5]。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注重在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掌握尤其是高年级由校园向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浸润和强化,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的学术能力、专业修养结合发展实践与学生进行更直接的精神交流,可以通过直观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专业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激发源自内心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教育观的指导下,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体现思政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融合,更加关注见微知著的价值观渗入。师生之间在专业课程交流、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共同扩展价值交流和精神交往的范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言语说教,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言传身教。因此,构建专业课堂“微思政”,贯彻价值观引领的教育理念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创新模式
作为“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和主要载体,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变迁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嬗变。在专业教育单一传授技能知识的传统思维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出现和大规模使用之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分模块的独立课程和基于教材的理论讲授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沟通,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更多地以“显性思政”的形式体现[6]。独立而系统的思政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对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人生指引的作用。尽管如此,面临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和思想冲击使得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知识人群面临着更复杂的价值转变选项,因而亟需突破独立思政课程的单一教育的局限性,将新时代、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更宽阔的教学环节中扩散推广。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将“微思政”的基础素材与专业技能授课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
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专业课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应该成为长久探索的课题。课堂教学应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此主要探讨教师的教学投入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文章结合《海洋学》授课经历,探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投入;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大学本质上还是一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传输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同样条件下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付出,以及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值得思考和探讨。2018年8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要求高校要狠抓本科教育,拒绝“水课”,打造“金课”。在此背景和契机下,探讨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恰到好处。本文将以本校的《海洋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一、《海洋学》课程介绍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高校,目前形成了以水产、海洋和食品为主干的三大学科。海洋学科分布在海洋科学学院,本科专业为海洋科学,主要课程包括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等。海洋学是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涉及内容广泛,主要介绍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学的知识。由于学院目前为大类招生,海洋学可视为一门分流引导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二、对“教”与“学”的认识
教学过程涉及两个主体,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则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各环节,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全过程,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2]。现在大家都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也需要教师的热情投入和精心设计。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是离开了施教者,学习过程也很难完成,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可缺失。一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思考和安排,如何取舍授课内容、各章节如何衔接、如何调动学生课堂气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舍得付出。
种植专业课高效课堂论文
1遵循中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种植专业课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其容量大,内容比较深奥、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而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增强每堂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介入教学双边活动。所以在种植专业课教学中选择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要在种植专业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或联系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以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将问题化繁为简,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还可以引入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任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等。以《农业环境与植物生产》这一节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植物生产对改善环境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拍摄或从网络上搜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照片及视频等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通过小组参与讨论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找出初步防治对策,由于得到的结果是通活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来的,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并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规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差异因材施教,切实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种植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教师的讲授、示范、引导和自身的学习、模仿、反思,了解种植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操,让自己在专业课学习中成长为思想高尚、知识够用、技术精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专业课教师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做人,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如《农业经营与管理》(经济合同)这一节的教学方法,可先用案例示范教学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合同的条款和经济合同履行的内容,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程序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再用模拟教学法模拟现场,让学生扮演谈判双方的角色,就合同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双方确认后,完成合同签订;又假设双方发生纠纷时,双方如何自行协商解决或调解仲裁及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等以一系列模拟活动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重学法、活教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种植专业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以学为主、教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有效。
3遵循知识学习与品德形成相统一的教育性性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就是说,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种植专业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应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学风等良好品性。专业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如在《农业环境与植物生产》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找出本地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防御对策、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基本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利用和保护农业环境资源的意识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思想道德因素,将其自然渗透在种植专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而不能生搬硬套。
4坚持专业课的实践性原则
视觉传达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面向全社会广大师生开放的网络课程,在当下设计行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在各类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大背景下,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挑战。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跟随媒体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避免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社会技术的脱轨,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处于设计领域的前沿。
【关键词】慕课环境;视觉传达专业;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的高校以及教育机构都加大了网络课程的普及,在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的网络课程,在我国,网络课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继网络精品课程和大学网络公开课之后,慕课成为当下流行的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很多高校都积极参与到慕课平台的建设中,慕课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慕课环境及视觉传达专业
(一)慕课环境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涉及的课程十分广泛,并且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凡是有学习意向的都可以进来学,学习只需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的限制。
(二)视觉传达所涉及的内容及特点
谈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许多畜牧业相关的单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更娴熟的技术能力。基于畜牧业发展越来越朝向前沿科技的时代背景,积极探索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课堂质量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方法,希望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0引言
在畜牧业利用前沿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单位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要求学生不断锻炼自身,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对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畜牧兽医专业课堂教学的不足和问题
1.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没有创新
首先,目前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大部分为职业教育学院,教学改革落后于时代变化,教学目标也仅仅停留在提高升学率这一浅显阶段。部分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时,不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经验,没有锻炼学生真正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职业技能,而是将大堆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教学的重点和专业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学院因为其本身对于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吸收不足,对于课程的安排以及相关实验活动的展开,都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学会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
电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中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改革课堂教学,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需要学习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评价主体的改变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整合;评价主体改变
课程改革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们不能离开课堂谈课程改革,更不能离开教师的教学行为空谈课堂教学。随着中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改革课堂教学,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教师学习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学观念的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而教学实践又会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反思和改进。作为一线教师,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那些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对于课堂教学实践还是显得抽象,无法驾驭自如。因此,我们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把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与合作者。培养深厚的专业素养,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努力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电类专业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更新,应更注重突出技能教学,实施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的知识以实用为主,建立实用的知识、能力体系促进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发展,把“学以致用、识以够用”作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原则,制订完善的课程教学计划,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地规划,并对实用的项目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能把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依赖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进行教学策略的学习和研究,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要把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化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更强调所授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给予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在电类专业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相关的电路及要实现的功能。然后采用分组学习、探讨的方式,分析研究最佳电路设计和走线,做到既实用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小组组长的组织带动下,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带动了后进生,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乐于助人精神。在给定项目任务时,要注意从问题出发,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努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摘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速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新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处于突出发展地位,尤其在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同时,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人才,也要着重对传统的翻译专业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实现翻译专业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翻译人才培养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但是现实状况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材与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和难题,推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大迈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翻译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专业发展的现状
传统的本科翻译专业大多遵循着陈旧的惯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知识点、点评课后任务,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翻译的本质,但是这些案例通常不是近期更新的,这会给学生对当今世界的认识产生一定的错觉感和差异性。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沿用的是传统讲授的方式,学生活动大部分也是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另外,在传统翻译教材的后面还存在课后习题的答案,这样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传统的翻译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布置的翻译任务,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本,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采矿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摘要:
以学为中心构建采矿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以大问题作为内容整体框架,通过子问题不断引导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探索,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例,将问题设置融入,以学为中心。
关键词:
学为中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采矿工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领域等方面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露天、井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工程设计、监察、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发展,采矿工程已经建立一套科学性专业性课程体系。但由于专业知识内容的杂散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专业技能掌握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掌握上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面对如此多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学生无法找到切入点,从而降低对专业课的兴趣,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缺乏积极主动性,缺少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以及研究。另一方面大部分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中心,在课堂将大量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学生构建知识的逻辑关系与教科书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不一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书本的知识点逻辑关系转为学生便于接受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限制学生探索与研究的能力,与我国现有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目标产生冲突,因此,急需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学为中心
对有关学为中心理论中“学”的定义,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即是学生。该理论的最大缺点太过笼统,究竟是以学生哪个方面作为中心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没有进行精准的定义。第二种观点认为,目前有关学习的理论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对学习规律作出解释。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过程的隐蔽性,使教师将这些规律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困难重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学即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所谓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主要方向,通过不断启发、探索和研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对新知识掌握,不仅培养研究能力,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种观点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是构建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杜威•皮亚斯和维果斯基等研究成果,为理论的发展夯实基础,但由于这个时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为中心,其地位难以撼动,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受到一定阻碍。直到上个世纪末最后十年,构建主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到教学系统当中,构建主义理论成为教学系统中的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也从以前的以教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学为中心,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金斯和乔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