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技能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技能竞赛船舶工程技术论文
1问题提出
从近些年来看,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为了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职能,提高高技能、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都通过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有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赛、国赛乃至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世界级的技能竞赛。通过这类比赛,探索一条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造船生产设计、船舶建造、船舶制造检验、精度控制等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应用性、复合型工程技能型人才。目前,江苏省内乃至全国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暂无举办针对该专业的技能竞赛,学生之间缺少专业的交流、技能的比拼。由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江苏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船舶工程技术分会于2013年1月15日成立,共包含了事业、企业、院校等60多家成员单位,职教集团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了能为相关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正不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依托职教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之间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迫在眉睫。
2现状分析
船舶修造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船舶修造不仅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管理专家,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国外船舶修造行业,我国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严重紧缺,并在现有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这些员工的学历都相对较低,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就直接上岗,而国外的船舶修造行业中,技能型人才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并且他们都是经过专业的职业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培养后才上岗的。由于目前这个状况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用工需求,缺少技术工人,很多工程项目都由外包工来做。船舶行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引进解决,但大量的技术工人无法全部引进,只有由本地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提供。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全国各地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强,实训设备昂贵,因此一些开办时间短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满足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且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院校与行业之间没有有效的融合,因此,一些造船新技术不能及时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培养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造船企业的技能要求。而不同船厂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船厂,其中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中,都不能缺少船体装配工。因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除普通的钳工和焊工技能外,重点需要掌握船体装配这项专业技能。而目前和船舶行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以“船舶电焊工技能竞赛”为主,因此举办以“船体装配”为主题的技能竞赛十分有必要。
3船舶装配工技能竞赛方案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方案的实践研究:结合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船厂对造船生产设计及船体装配两项专业技能的要求,探究如何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竞赛,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技能竞赛方案。
3.1理论知识竞赛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革新
1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我院近年来以专业评估为起点,对各类各级实践教学环节正确引导、保证实施、促进改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我院设置有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工科类专业,做为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足当地、服务三农,为承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也就要求实践教学要理顺课程体系,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地系统训练促进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就是要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促进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优化渠道、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基本问题的思路和实践操作模式,使之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从而为持续性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结合主体性教育建设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8]。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2.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2.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一、构建全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专硕如何选导师
摘要:未来导师的专业眼界如何,能不能为你制订职业规划做向导?教学能力如何,能不能提升你的专业技能?投入程度如何,能不能常常给你激励?
导师的确定,各大学一般都是双向选择:
新入学的研究生先征求教师意见,教师同意后,双方签字确认;也可能采取导师组的形式。专业硕士将来一般要从事与新闻传播、政务传播、企业传播有关的实务工作,选择导师应该有不同于将来可能(仅仅是可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硕士的考量。理想的专硕导师当然是这样的:既长于科研,又精通实务,社会资源丰富,也愿意为学生付出,善于指导也乐于指导。
多年观摩一些优秀导师的做法、了解本校和其他学校一些学生的感受,结合自己当年读研和如今担任导师的体会,跟准备发拜师帖的专硕学生交流三点:
1.选导师如同找向导——要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大方向是你自己定,导师(甚至所有的老师)的努力不是让你成为他希望你成为的人,而是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有的学生,可能职业规划还不够清晰,但导师只是用他的视野、他的资讯、他的经验、他的人脉帮助你明晰、给你建议,而不是替你做规划;你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首先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同时参考包括导师在内的你信得过的人对你的专长、潜力和你喜欢的某一职业前景的判断。拟选导师对你或朦胧或明确向往的那一专业领域的现状和未来的洞察力、对这个职业所需素质与技能的了解程度,不希望问道于盲的你必须打探明白。
2.选导师如同找助手——知晓你的目的地、尊重你的选择,导师还要有本事助你一臂之力,让你在读研的这几年有针对性地扩展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技能,朝理想再近一步。很多大学教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未必受过师范教育,甚至连上课技巧也没有接受过培训,如何讲课、如何带研究生,往往是模仿导师、模仿同事,自己琢磨;教学理念、方法论层面,可能没有问题:既认同“教学相长”,也会采用“启发式”而非“填鸭式”教学。很多老师很会写学术论文,但在具体诸如新闻、广告、公关这些专业的实操技能上,尤其是最新技术和前沿方法,有的老师就不甚了了;而且不光要自己会,还要会教别人。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学校当然可以借助业界导师来指导专硕,但从系统训练、日常教学和毕业设计这些方面展开的细抠作品、打磨手艺所需要的人力和时间来看,最好供职于学校的专职教员不止于纸上谈兵。拟选导师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传授专业技能的操作能力,专硕在选导师的时候,要重点考察。
3.选导师如同找朋友——读研这几年,除了舍友、同学、恋人,与你相处最多的恐怕就是导师。朝夕相处,不切实际;但陪伴与鼓励,应是常态。有一名专硕学生告诉我,他读专硕两年,只见过导师两次,一次还是在开学典礼的主席台上;毕业答辩前对毕业设计的反馈意见只有签名和“同意答辩”!还有名专硕说,他的职业理想是当记者而不是学者,但导师总是让他参与课题,还是市场营销方面的课题;导师也很少指点,主要是“学长学姐带着干活儿”。这样的情况,我相信是少数,但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专硕要了解清楚拟选择的老师能够有多少时间和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读专硕当然不是上私塾,在学校也当然可以自由地转益多师,但既然实行导师制,导师在专硕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他人难以替代的责任与作用;专硕在给未来导师发出拜师帖之前,最好从上面三个方面仔细查看这位老师的官网页面、论文、论文之外的其他文章或作品、演讲、接受采访等信息,最好想办法问问已经毕业的和在读的学长学姐的真实印象。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要:对应用型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行“3+1”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质量保障体系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该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认可“3+1”顶岗实习模式。“3+1”顶岗实习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提升就业能力,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龙岩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中,创新实习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良好体现[1]。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改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其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改革的重点[3]。在学校创新实习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2019年开始构建、实施了“3+1”学年制的生物技术专业“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全体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1”顶岗实习概述
“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三层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加强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前3年大部分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除了上好理论课外,通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技能训练,结合社会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为顶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第4年,将学生派往精心筛选的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督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完成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记录,达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3+1”顶岗实习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学校《龙岩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修订)》《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修订)》等文件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3+1实习计划和大纲》,涵盖学生实习的实习制度、鉴定考核表、实习周记、实成绩评定要求等,并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条件、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生实习前,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教师已经过充分调研,每年筛选学校所在地周边县(市、区)5~8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作为“3+1”顶岗实习集中单位(均要签订实习协议),分为生物医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类实习岗位(具体内容及要求见表1)。经过2~3轮的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单位,每个企业5~10人,配置1~2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实习企业也均有指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顶岗指导。学生从每年7月初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出发前由学院统一为每个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扣除节假日,总时间维持在200d左右(28~29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到人,以微信、QQ、电话、邮件、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学生紧密联系,且每一次外出实习时指导教师均要做好现场记录登记。学生实习时每周均要撰写实习周记,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撰写的实习周记每周定时发送给岗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教师给予实习意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批阅,并最终给出实成绩(评定标准见表2[5]),记录在学生的毕业档案内。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召开一次实结大会,由每个实习点单位代表汇报实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参加人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部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代表、本届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及下一届将要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下一届“3+1”顶岗实习提供经验交流和改进实施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正常运行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近几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都比较重视,四川旅游学院也在实践教学工作中不停地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巩固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训练科研素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重要途径。
1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的与内容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等教育学校。虽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研究中也比较多,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办学层次不同,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不需要严格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求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通识理论和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良性运作,可以培养学生在各行各业中运用通识和技术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际的实践能力。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特殊教育英语人才培育方式
作者:耿直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
我院于2001年开办英语教育专业,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英语教育专科学生。几年来,我们借助特殊教育这一平台,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成果,逐步创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应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优特色、强能力”为培养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特殊学校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博爱情怀的面向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的应用性人才。他们应具有“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重要的能力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要围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在培养娴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的是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了解教育(着重特殊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技能涉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及手语翻译能力及盲文;使之具备一定的从师任教技能,学生可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来获得这些技能。第三个方面是综合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具有博爱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高职毕业设计替代管理办法探索
【摘要】文章对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和替代成果的可行性进行了剖析。通过举例将毕业成果多样化的理念运用于毕业实践环节和专业教学改革之中,在保证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效果的前提下为师生毕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值得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管理办法
1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毕业论文(设计)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在校生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要求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总体而言,高职各个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要形式(>80%),而毕业设计相对较少(<20%)。就实际效果来看,完成的论文(设计)质量整体水平较差,抄袭剽窃现象较为严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比比皆是,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因此,指导教师压力大,上级抽检困扰也大。其主要原因有:(1)写作要求过高、学生能力不足。一般要求包括: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材料可靠、说服力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及创新性,甚至不得少于8000字等。(2)论文撰写过程与顶岗实习相互交错、学生无暇顾及。期间学生既要进行技能考证又要谋划其他就业门径,有的还要进行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各种类型的考试甚至补考和重修等。(3)个别教师出题欠妥或学生自主择题不当。指导教师出题时考虑不周,过大过小、过偏过全时有发生。学生提交的题目有的五花八门甚至让人哭笑不得。(4)文献资源有限。信息来源主要在于网上搜索或顶岗实习企业产品操作说明书(手册),很少利用图书馆资源或学术期刊去扩大信息范围。(5)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从选题到开题再到中期检查以及最后的互评和答辩等过程管理宽松,很多流于形式。因此,必然导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严重堪忧。
2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已三十多年,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设计)也一直要求并延续着。众所周知,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因此,论文(设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重要性有:(1)检验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质量。既能体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又能考查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通过过程管理,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提升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查阅校内外各种图书资源和中外文献,培养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三年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5)提升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这一训练过程,提高了撰写科技文献及语言表达能力。(6)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抽检。省教育厅和学校等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对当年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检,以督促学校和专业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通过答辩,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和未来成长意义重大,很有必要,不可或缺。
3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替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