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与不足
1、实验教学经费和条件有限,仪器设备大大落后于临床
近几年随着高等医学院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由于实验教学经费有限,致使师资力量、实验场地、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资源不足。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速度一日千里,医院检验科的生化仪更新周期大约在5~8年,且生化仪器价格昂贵,几十万元至数百万元。学校为非盈利性单位,无法与医院检验科相比。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上受一定的限制,目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使用的仪器仅仅只有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简单落后的仪器,学生大部分生化实验时间都是在重复使用分光光度计。所以,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较落后,使学生对现代化实验室的技术和装备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维护等缺乏应有的基础。
2、实验成绩内容单一,占总成绩比重低
过去的实验成绩只有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这一部分。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且学生在实验课上都是“照葫芦画瓢”,只知道根据老师课堂讲解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得出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做完整个实验,通常没有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完全没有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效果。从而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临床教学改进措施
1、适时调整实验内容,跟上临床发展步伐
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1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背景
1.1培养目标的改变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仍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但是实际上,我国一、二、三级各级医院并没有检验医师这一职位。2007年秋季,卫生部第一次下文举办本区域乡镇检验医师培训,由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委托在我校举行,近年来,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和工作目标等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专科、中职毕业生并没有得到规范化的检验医师的临床培训,所以往往很难适应检验医师的岗位;同时,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现在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显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实践和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需求。
1.2课程体系落后
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教学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既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课程体系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医学人才。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该种课程体系不仅不利于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也无法突出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因此,课程体系的落后,是医学检验教学需要改革的重要原因。
1.3实验教学弱化
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医院的检验工作仍然离不开手动操作,所以,手工检验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广泛使用,临床实习的手工检验作用在逐渐削弱,进而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弱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
探讨专业评估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
摘要:通过研究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从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专业评估引导专业建设两方面分析了计算机类专业评估的意义,同时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探讨了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专业评估;专业建设;计算机类
专业教学为贯彻落实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安徽省教育厅依据相关文件要求,结合省内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特制定了《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9年试行版)》,对计算机类本科专业进行专业认证或评价。本评价指标体系很好地融入了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是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专业评估可以促进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快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
1专业评估的意义
本次专业评估是对安徽省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也是对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估。专业评估并不是增加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工作负担,而是一种促进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使高校逐步健全教育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专业评估将促使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以培养人才为本,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
1.1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成果,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誉以及特色项目。在这些一级指标中,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实践教学环节,科研水平和社会声誉,属于重要指标,且在其二级指标里,都有明确细化和量化的观测点[1]。本次专业评估实行“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评估体系。“保合格”(C级)是达到“三基本”,即基本的本科办学条件、基本的管理水平、基本的质量保障体系;“上水平”(B级)是达到省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追卓越”(A级)是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本次专业评估旨在促进高校专业围绕“培养目标”,对培养标准进行科学定义,并且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进一步规范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使高校明确自身在优化专业建设方面的责任,提高专业教育质量。同时,专业评估的指导思想也契合了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2,3]。
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摘要:戏剧影视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新媒体语境做好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布局,能拓展戏剧影视专业教育内容和提升教学质量。新时期我国新媒体语境下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必须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深化教育实践与教育探索,加强对部分基础教育问题的分析,并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为后续更好提升新媒体语境下的戏剧影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教育保障。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新媒体发展加速戏剧影视艺术创作,传统媒体发展对戏剧影视艺术的定义,无法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推进,也应基于新媒体时代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对新媒体语境的解读,做好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新时期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性与实效性,为未来阶段戏剧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
一、新媒体语境下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一)推进戏剧影视专业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开展
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好教育创新,使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能根据行业发展变化科学进行教育布局。基于新媒体语境发展,推进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是新时期加强戏剧影视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开展的关键,对于解决戏剧影视专业部分教育滞后问题及提升教学质量均有一定的帮助。其中,戏剧影视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运用对新媒体教育元素的吸纳,帮助教师、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语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态的掌握,使教师能在有效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各阶段学习表现及行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科学进行后续阶段教育决策。因此,以新媒体发展为核心,利用新媒体语境推进戏剧影视专业教学改革,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及保持教育的前瞻性具有积极帮助。
(二)拓展戏剧影视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动画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思考
摘要:随着动画专业的发展,固有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素描思维和习惯,已经难以满足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所以必须对设计素描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该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入手,对动画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动画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人才培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动画专业人才
在动画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按照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动画专业人才。其一,培养学生的快速捕捉能力。造型是动画创作过程中对事物进行形象化表达的前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观察对象,从复杂的形态中快速找出其本质,描绘出造型特征。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素描的观察方法是立体和动态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快速捕捉能力。其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而言,素描教学应减少静止物体、石膏人像方面的内容,多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中事物的形态和色彩,借此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触发其创作激情。其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素描并不是简单地对形象进行还原,而是将所听、所感用视觉语言描述出来。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命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完成命题创作,在创作中提高自身的思维拓展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突出动画专业的特点
设计素描教学要结合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六项内容。一是结构造型素描教学。教学中重点让学生掌握透视学原理,运用结构素描的用线方式表达对象的组织关系。二是写实素描教学。写实类人物角色在动漫作品制作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写实素描教学可以辅助学生准确掌握结构造型关系。三是光影素描教学。在教学中,可加入自然光、灯光、漫射光等多种光照方式,训练学生在光影条件下进行写生,培养学生素描的光感能力。四是创意素描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要求学生抽象、简化、概括、归纳物象结构,通过重构物象多样化地展现物象的含义。五是速写教学。通过速写教学使学生掌握捕捉对象动态的方法,结合简笔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作设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自然而动态地衔接角色动作。六是线条教学。在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使学生准确掌握线条的比例尺度,赋予素描画面美感和韵律。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设计素描教学的目的性
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如何保证学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针对技能大赛的影响进行论述,分析了技能大赛的意义,并就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途径加以探讨,认为可从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调整思维,引导学生对技能大赛的正确认识;优化师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改革教学管理,优化中职院校的自我定位等方面实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最传统的人才培养基地,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群众基础优势。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也相对增多,中职院校面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化。为了保证中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其必须要通过多个平台来展现其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内部竞争比较激烈,各个院校为了彰显自身的实力,每一年都会开展一些技能大赛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技能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技能大赛作为最直观的技能展示平台,也成为中职院校教学关注的核心点。
一、开展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成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其也是职业院校得到社会认可的必然途径。再者,随着当前社会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下,中职院校必须要就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注重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从而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为社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自然,中职服装专业也具有自身的技能大赛,且每年都有学生和老师参加这项竞赛。但是,从近几年的中职院校参赛状况而言,多数学生学习质量欠佳,教师水平较低。且在比赛完结后,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使得部分缺失环节长期存在。再者,该种技能大赛针对人群有限,考核区域相对受制,自然部分院校都没有认识到技能大赛的重要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提升中职院校对该项竞赛的重视,方可以为学院教学提出新的方向,也为学院发展提供一定的渠道。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材,引入《服装CAD》的教学内容及专业基础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一、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状况
教学内容、形式单调落后,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很多学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学生从基本的理论课程到后续的操作技能课程都采取统一选课、授课的方式,弱化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体制观念的束缚,再加上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以及课时压缩,教师在教学中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来讲,在课程中需要对色彩、设计图案、立体空间等通过主观思维及实践操作形成多方面的认知,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很多院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的教材,对现阶段的社会、市场需求缺乏一定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社会需求方向,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备受打击。
二、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进
1.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树立职业生涯教育思想
生源问题是现阶段无可避免的大趋势,因此,要积极改变学生的态度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思想,让其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正确分析自身的优缺点,进行职业定位,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和理想,加强学习的动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针对每堂课的内容都有所思考、创意和总结,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中,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养,并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2.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紧跟社会市场需求
在教学安排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及特点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接受教学,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认识。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如课程设计方面选择当前需求趋势最大的方向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多聘请校外专家对有关的潮流热点进行讲解分析,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放眼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适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实习,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并让知识得到实际运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行业发展态势,紧跟社会方向,对自己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学习。还应对教学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进,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实地设计等方式,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探究
摘要:艺术学门类下设计学的12个专业独立且彼此相通,其用造物的方式呈现科学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功能和美学。基于此,设计学旨在培养学生齐力造物的综合素质,其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以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策略,优化课程体系和学科生态。
关键词:高校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策略
设计学是一门较新的交叉学科,理学、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交错,科学与艺术交织。在学习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环境下,人文主义的基础与技术主义的驱动使高校设计学科发展态势强劲。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下的设计学共有12个专业,分别是属基本专业的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和作为特设专业的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设计(国家控制布点)、新媒体艺术、包装设计,12个专业涵盖了广泛意义下的人类全部设计活动。学生的造物能力养成是设计学科教育的目标,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此过程中承上启下,连通高中与大学,贯穿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乃至建构一种终身的思考方式。由此,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策略研究大有可为。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和思维活跃,然后做训练有素的公民,通过专业学习最终成为设计拔尖创新人才。
1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
1.1专业基础课教学共同体设置。基于2014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调查报告,笔者关注到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资源共享,打破高校的藩篱,出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高校不再孤立存在[1]。在线内容、实体学校、社会和人际环境、工作场所、文化机构等,都成为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途径,形成一种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共同体(见图1)。此类实践的形成也因为设计和教育本身都蕴藏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基于此,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或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课时严格、学生集体听课、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维度课堂空间,学生学习时间弹性化,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七分指导学生,两分传授知识,一分在线检查。建设设计学专业基础课的教育社区,学校和教师仅是体系里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学习者、家长、旁观者等。教学允许任何人参与、提意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教育批评家,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并非封闭体系,应与社会相关,并获得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2课程内容标准化与个性化设置。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式来自于“教育工厂”模式,这在现代教育的起步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对“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的探索中,发现其植根自然人性之上。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推行启迪自我认知和对情感的教育,设置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一生幸福为本的课程。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出现更多的订制的个性化内容,减少一致的标准化内容,更好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以适应其需求。因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结构与情感异同量身订制,因学生直觉表达出的个性特征施教。通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发现自己的某项才能,以诱发本能的方式,重组知识和习惯,思考环境带来的刺激,并处理这些信息,是从直觉到抽象的设计力、造物力不断进步的过程[2]。为配合个性化的培养需求,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也将超越知识,认知力与非认知力同行。认知能力培养包括语言、数学、逻辑、推理、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培养包括人的性格、态度和积极性,如经验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情绪稳定性。课程内容设置会指向生命与真善美。设置如小班级、自选、长短周期、跨学科、实验、体验式、情景式、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网络学习、游学、学徒、社会实践等,乃至对中国文化深入学习。通过专业基础课学习引导学生走上正面的、积极的方向,获得潜能待开发的好状态,为渐进的专业课学习,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的养成,乃至终生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供给“养分”。
1.3专业基础课设置架构。现代设计教育中,被研究较多的课程设计主要集中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共同基础课”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专业基础课”,这二者有一定的前后即起关系。包豪斯设计学院共同基础课更为宽泛,在选择专业之前,考虑类似通识教育以及与相关专业的联系性,重视艺术探索,不过度重视目的性,如图2所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更强调与专业的关联性,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在院长马尔多纳多的推动下,有更为理性的课程被引入,例如数学、拓扑、符号学等内容[3]。我国高校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更多从艺术角度出发,例如,三大构成课程就是其中的重要课程。现今一些更具抽象性的思维方式也应该被引入,例如,乌尔姆学院的拓扑学内容,可以帮助艺术气质浓厚的学生补充抽象思考能力的短板。无论在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中,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元认知的实验。在作为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左右脑都需要进行开发,感性和理性并用有助于学生成为真正理解设计全貌的人才。让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设置从日常生活出发,训练自然分析基础上的抽象提炼能力,从直觉到科学,寻求灵感与创造力。例如以综合训练的方式,从自然中抽炼出色彩、质感、比例、构成、结构、构造6个方面内容。6个主题无先后循环,开放式课程架构,探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