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业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建设

动漫专业建设反思

 

动漫专业的教学为了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项目制作经验、能够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实用型人才。近两年来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邀请湖南三辰卡通、宏梦集团等多家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通过对湖南省动画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动漫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就业、思维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我们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共同建立现有紧缺和潜在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动漫专业以动画制作流程为依据,以就业为主导,按照教学由浅入深的原理全面改革、整合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动画生产流程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融动画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以提高创新素质为目标,改进动漫教学方法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特别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创新。当前制约中国动漫产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优秀的原创作品和原创人才。作为培养动漫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以创新为标志的核心竞争能力。围绕培养原创人才,推进动漫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传授者转为教学活动组织者,从单纯教学演示角色转变为一个复合型的教学导演角色。在具体教学中,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重点强化学生设计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的个性与独创。由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变成教师组织策划、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讲评,使教与学双方都处在一个互动的模式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本位”。将单纯的课堂讲课与多媒体教学演示、课堂教学讨论、项目团队协作、创意设计答辩、案例教学等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艺术感受力激发出灵感,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走好培养动漫人才的校企合作之路   (一)企业参与课程设计   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可以使课程安排更系统科学,更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二)充分有效地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   学校在硬件配备上的投入是有限的,而且一般学校只能建设一些基础性设备,一些高、尖端的设备引进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动作捕捉仪可以根据真人动作在电脑中实时生成相当于传统一分钟1000帧画面的高连贯的动画动作。但这些设备资金投入相当巨大,只有专业的动漫公司才有可能配备。所以与有一定实力的动漫公司合作办学,可以安排学生到公司实训,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落后。   (三)逐步实现企业项目的引入   开展项目带动课程,课程辅助项目的互动机制。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学中心放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性质。学生学习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已具备了基本制作技能,这时可以通过兼职的动画师尝试从企业引进一个或若干个项目,导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通过讲解知识点,分解项目开发流程,将学生编成项目小组,让学生跟随产品完成进度完成各自项目,最终按项目结项的原则进行教学上的课程考核,并从商业化和产品质量的角度最终对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些项目做相应的市场调查了解前期策划、市场运作等方面的情况。   (四)聘请企业的动漫师担任导师   聘请企业的动漫师担任导师,采取导师工作室制度,指导学生创作。这样可以使专业变得具有更强的商业气息和实用价值,更贴近市场,为市场培养实用的人才。企业的动漫师处于这个领域的最前沿,他对自己工作室的主张、追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根据导师的主张,创作出与导师的主张和追求相近的动漫作品。   (五)校企合作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在教学中注重实际学习效果的检查,这是检验教学效果所必须的,其中尤其不能忽视过程评价,要求所有的科目均需提供作品作为平时作业,学生便可以在毕业时拥有一份自己的作品集。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控,企业参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四、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本专业近年来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设计。三年级下学期刚开学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组织规划,或独立完成,或分小组完成。按照商业动画制作流程进行分工,由指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指导。   每位学生从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课题选定、初步设计概念、设计方案深化、动画策划书制作、动画分工制作,直到后期合成和完成一部完整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会独立或协作完成一部动画短片。   动漫专业建设规划应着眼于产业链结构的框架进行专业的内涵建设,着重于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及职业素养进行教学改革,走培养新型动画人才的特色之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动画专业人才。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就业率比较高,专业对口率高,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更加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比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建立仿真临床检验中心,增设新的培养方向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希望以上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专科;就业

韶关学院医学院座落在广东省粤北山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招生始于2007年,专科班招生始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也一直把立足粤北,面向广东,服务各级医院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目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我们也应该认清当前专业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校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检验技术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对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来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一、医学检验技术本、专科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2014届、2015届及2016届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学生共141人、专科学生共125人。现对本、专科就业情况进行如下统计分析:注:镇级、社区、县级、地市级分别指相应级别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包括独立检验机构及其它公司。从就业情况可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如就业率高达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达88%以上,本、专科相差不大,但是收入方便,据调查本、专科稍有差距(本科人均3240元、专科人均2650元),虽然与学生期望值有点距离,但任何医院检验科的奖金收入都是比较高的,就业转正以后情况就会好起来的。从就业方向可看出:检验本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检验专科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乡镇、社区医院检验科及独立检验机构(如广州金域检验中心),这说明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方向稳定,就业前途理想,基本上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本、专科的就业情况良好,但是如何加快培养适合临床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定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出发,立足粤北、面向全省,服务各级医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打造粤北地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达到上述办学目标,促进学科建设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首先我校医学检验本、专科专业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满足医学检验专业一般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专业老师可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从专业培训的综合要求出发,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筛选、补充、综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次结合临床实际,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的临床检验中心可通过实验室开放或者见习的方式,熟悉或掌握医院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流程,日常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我们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设专科层次的病理检验技术方向和输血检验技术方向,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临床医院病理科做技术员,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要是在医院血库及各级血站检验科工作,这样既顺应了临床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总之,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希望我们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可以为其他院校检验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阅读全文

体育康复专业建设分析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大专业建设改革力度,产学合作教育结合紧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日趋完善,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   1深化校企合作,走紧密型产学结合之路   1.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成立了以安徽省运动医学行业、相关企事业和各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专家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建设。   与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安徽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等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09届订单培养毕业生占本专业毕业生的34.5%。依托康复保健的相关行业和部门建立了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田径游泳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体操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等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合作单位的专家在专业定位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学生专业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与我院进行了紧密型的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了紧密型产学合作教育的局面。   1.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三块并重,二层深入”的教学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三块并重”即“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职业资格证书”三块同步要求,同步进展,主干课程强调实验实训,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进程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资格证书教育环节紧扣,将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全程。“二层深入”即实训实践、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抓落实,促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学能致用。   通过对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入分析,经过几年的探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条主线,三个循环,二个阶段,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个循环:即实训、见习和毕业实习环节层层递进。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5个学期,按照专业培养方向,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   第二阶段即最后一个学期,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些准用人单位进行,以毕业(顶岗)实习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培养较高的职业素质,提前融入职业角色。   三个方向:即把就业岗位定位在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公共健康指导三个方向,突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行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着重进行了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依托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从第二到第五学期,每周进行至少6学时的专项技能训练,将学生按小组分到各优秀运动队、康复机构等实训基地。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在实训基地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1.3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双师队伍   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与运动管理中心、康复治疗部门等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伤科推拿学实践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等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实训教材和《运动解剖学》、《康复护理》、《创伤急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真正体现出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   与行业、企业之间通过人员互兼互聘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聘请合作单位的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定期请专家给师生开办学术讲座,就业指导和成才教育,对学生实行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指导专业实习实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专业教师积极为体育行业、康复机构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加强了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为教师创造了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2.1构建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安徽省体育行业和康复治疗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全面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服务竞技体育并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康复保健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来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的调研、讨论,不断修订、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按照运动保健技能、康复治疗技能、公共健康指导技能三个培养方向的要求确定三个子模块内容,进而形成专业技能模块,再由专业技能模块开发出专业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等四大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基础课突出应用和适度,专业课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p#分页标题#e#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四个重要环节构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几年来不断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较大幅度地调整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的结构,如将较综合的《运动医学》细化为《运动医务监督》、《营养学》和《运动处方》。   2.2实施“双证融通,一教多证”教育   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的培训鉴定相衔接,进而形成了专业特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的“职业资格”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如要求在《运动伤科推拿学》课程结业时必须达到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同时还可考取保健按摩师中级证书;《营养学》课程结业时,学生可考取公共营养师资格证;体育技术课结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考取健美操、跆拳道等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已毕业的三届学生中,85%以上的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取得了按摩师证、营养师证、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层次,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余地。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实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格证书”教育又促进了核心课程的建设,使《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等核心课程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不断改革,打造特色   3.1立足体育行业,服务竞技体育   以“立足体育行业,面向康复保健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为指导思想,在我院积极推进“教科训一体化”的建设中,充分利用独特的教学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   专业教师为安徽省奥运会冠军邓琳琳、摔跤奥运亚军许莉等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为备战全运会的运动训练队担任队医。   这些服务工作的开展,为安徽省竞技体育“奥运夺金、全运突破”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连续几年承担了安徽省举重队、体操队、跳水队等多个运动队运动员的推拿按摩与运动恢复,及运动创伤的康复与治疗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也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实现了“双赢”效应。   3.2面向康复保健市场,体医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立足体育行业,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根据独特的资源优势,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了不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体育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专业。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体医结合”和“以中医传统保健康复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两条主线。在医学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放在传统医学上,如推拿学、针灸学等;在体育学科方面突出健身体育、保健体育、康复体育、娱乐体育等各种体育锻炼方法。   将相应的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人体科学、体育科学、传统医学、运动医学和保健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了“服务竞技体育,服务大众健康”的专业教育理念。   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伤科推拿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一批“体医”知识交叉与渗透的特色课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运动创伤的防治、运动性疲劳恢复、人体运动机能评定等知识和技能方面特色明显。   运动保健、康复治疗和公共健康指导等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突破了传统的体育院校窄口径的人才模式,使学生成为“体医结合,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就业面宽,发展空间较大。   自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康复医学以来,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活力。同时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火爆以及现代疾病、人口老龄化和伤残人口的增加都急需一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人才。而懂得医学知识的人不一定了解体育运动的有关原理,了解体育运动的人又缺乏医学医疗知识,体育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与体育的有机结合,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弥补这一空白。

阅读全文

专业评估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介绍安徽省普通高校专业评估的概况,说明安徽省普通高校专业评估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主要从突出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度细致的完善和建设,全面提升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办学实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1-4]。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5-7]。本文以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为背景,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办学特色,分析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1专业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了有效评估各专业办学水平,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在以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评估通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的通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同时按照《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在通用性标准基础上,增加水利测绘类专业的补充标准。通用标准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共24项,另加特色项目,其中重要项目14项,分别为:(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2)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教材选用、教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水平教师、教师数量与结构、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装备及利用、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及其利用、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成果;(5)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6)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改革;(7)科研水平。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8)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9)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就业、社会评价;(10)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专业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特色。专业补充标准包括:(1)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论文;(2)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国际化背景;(3)专业条件。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基地。

2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测绘工程专业于2005年立项申报审批,2006年09月正式开始招生,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办学,我校测绘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全面建设,有利于我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及诊断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专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阅读全文

专业建设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1存在的问题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始终贯穿学校办学过程之中。从目前高校运行机制来看,二者往往分属高校不同部门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1要厘清二者内涵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等。专业建设涉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学科建设中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含学科发展成果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等,为专业建设创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有利于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教学内容,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同时,通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促进学科的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仅不是互不相干,而且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2要明确二者目标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建设内容主要是明确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更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内容主要是学术梯队、科研平台、学术方向等方面建设。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打造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可以是培养了高素质创新人才。有学者提出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一部分。学科发展的目标实现必须是在专业的基础之上。没有专业支撑的学科是“根松枝疏”,专业的设置又必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没有学科支撑的专业是“无本之木”。

1.3要统筹二者资源

阅读全文

建筑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思路

摘要:本文以教育部关于建筑学专业评估为契机,根据我校发展现状和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需求,并考虑到今后建筑学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试力图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重视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形成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建筑学专业培养特色实验室。

关键词:建筑学评估;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建设

1前言

中式建筑因其所蕴含的文化理念而特立于世界,但由于历来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我国并未自发出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新式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伴随着国门的打开才建立起来的。建筑学作为工科分支,且关乎民生,是我国大学体系初期建设的重点。自1927年起便在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东北大学等建立起系统培训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国家发展新环境,经全国统一部署与院系调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八所大学设有建筑系,业界俗称的“老八校”,即现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老八校”因其学科建设早、科研实力强,且各据一方,各有所长,在较长时间内其专业优势难以打破,构成了中国高校建筑教育的隐形“堡垒”,影响着其他院校的发展。我校地处西北地区,且与老八校中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毗邻,我校是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办学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设计型技术人才,承担从“原理”到“方案”的转化。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些要求对于我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重大意义。建筑学专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无论对于建筑设计学生的在校培养,还是当前社会对学生建筑技术能力的更高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专业的实验设备,实现实验室建设的最优化,并结合时代需求形成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建筑学专业培养特色实验室是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

2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研究立足于现有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选取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分析其实验室建设方向与框架、学科应用等内容,提出实验室建设规划的设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①本校实验室的分类、现有设备及使用情况研究;②对所选学校实验室的现状调查研究;③对比不同学校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开设情况;④学科建设方向研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建设国家级建筑技术科学重点学科时,建立起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为天津市及国家重大城市建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决策技术支持,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实验室;(2)城市与建筑生态环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3)建筑信息数字化测试与模拟技术;(4)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基础,通过整合以下目前已有的科研基地而形成,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联合国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建筑声学实验室、视觉与照明艺术实验室、造型艺术实验室、先进城市能源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及其他若干研究所和研究中心。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城乡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以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紧紧围绕城镇密集区发展预测和动态监控技术、城市建筑群生态化模拟集成技术、既有建筑/历史建筑诊断与生态改建技术,开展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集群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力,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依托西部独特地缘条件,秉承学科优秀传统,结合有重大影响的地域建筑创作项目的持续支撑,形成了西部绿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西北脆弱生态条件下城乡宜居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特色学科方向。先后创建了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

3我校建筑学专业实验室现状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研究实践

一、研究与实践体系的构建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摘要: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模具制造作为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在职业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专业非常重要,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建设是关键问题。文章对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为推动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模具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科目,尤其是在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由此为职业院校培养模具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职业院校在模具专业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对专业人才“量”的发展,更要重视对“质”的追求。所以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从社会需求性,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用工为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模具专业建设思路

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模具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主要应该坚持与现代制造业对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才能够有效提升模具专业教学水平。所以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从课程体系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环境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为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模具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措施

(一)合理确定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