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题研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干部新型教学培训路径探析
本文作者:鲁春艳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培训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在培训中出现了抓小放大、包办过多过细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施教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统筹;干部所在单位及干部本人对培训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培训效果差,存在学员学用脱节现象。干部调训部门对干部参训计划不做统筹,引发了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多年不训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主体间统筹协调不够,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协调造成的,这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培训效果,又使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融合及合理利用。需求调研分析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按需施教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从培训管理部门到培训施教机构都很少能够全面的进行需求分析,存在对干部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全面、对干部的培训经历缺少分析、对干部的近期培训需求缺少更新,缺乏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忽略了不同岗位具体要求和公务员个人特征的差异性等问题,从而使得培训内容安排传统单一,存在着“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并存在培训内容异化现象。培训计划主要基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来安排,而不是以实现组织战略为目标来制定,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从而使培训实效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现阶段,培训质量评估主要由培训机构自主评估,大部分局限于培训学员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教学实施环节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估,缺少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等组织部门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和培训效果的反馈;在仅有的学员评估中依然存在指标设置针对性不强,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不高,属于封闭式评估,缺少贯穿于教学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使得评估流于形式。对培训的评价多数停留在“效果不错”,“收获颇多”等状态,那么究竟哪里不错,收获在哪里,没有明确出来。公务员培训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如果公务员培训缺乏完整的体系,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为基础,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的培训目标,而且还使培训投资白白浪费,甚至还会使公务员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在培训设置没能很好地结合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可用培训资源等现实条件,致使培训不能为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与提升竞争力服务。在培训成果转化方面,因缺乏同事、上级领导的支持,使得在培训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并不能有效的运用于实际工作,导致培训效果无法实现等等。现阶段培训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教务管理与学员管理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务教学不深入班级,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学员的切实体会和需求。上述问题具体应该如何解决,笔者通过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教学团队的不断交流和探讨中,逐步进行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模式创新研究。
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改革模式实证研究
笔者以辽宁行政学院于2011年3月初举办的“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为依托,重点研究探索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培训需求调研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形成模式、培训教学计划实施模式、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提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1]如何既能提高和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培训机构的积极性,是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县域产业集群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首先,由业务主管部门和施教机构共同商讨确定培训主题初步意向。其后,共同就专题研讨班的选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同时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就专题研讨班选题和内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对象为县域产业园区主任,培训时间两周。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模式实现了一种由培训管理主体和培训实施主体联合主导的重点专题研讨班培训计划生成的新模式。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需要进行多样性、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原则,项目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分析。首先要求相关人员做好调研前期的相关知识准备工作,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初步了解,从战略高度,系统的把握国家、省里的要求与园区现实建设的差距;其次,到省内三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就县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园区建设的需要和学员自身的需要。再次,对实地调研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与省直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组织发展规划与组织需求。最后,学员在培训期间,针对学员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科学的、规范的深入调研,并做好理论分析。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相关项目人员进行培训需求基础分析———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学员深入交流———业务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学员问卷调查的需求调研模式。这种调研模式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以及学员的个人需求,从而为有效的开展培训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探索
摘要:2020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文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中若干篇目为例,从研讨目标、研讨对象、研讨任务和具体操作等方面,对跨文化研讨学习任务群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
引言
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人们过去单一化的生活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也应随着时展改变思维方式,以全方位、整体的思维模式,面对现实生活与文学。高中语文“跨文化专题教研”学习任务群应运而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新的探索,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列举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17个,是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若干专题。
一、确定研讨目标
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有鉴于此,我们处理这个任务群应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不停留在研读一部外国文学或理论著作,注重打开视野,深入挖掘中西方文化层面的异同。以《老人与海》为例,小说本身的情节和主题都不太复杂,但是如果把它放到跨文化专题研讨的视域中来考察,小说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及传播现象就很有研讨的价值。而分析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基督教因素,如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名字、他航海前后经历的天数、老人最终回到小屋躺下的姿势、在海滩上发光的马林鱼骨架等,都饱含对基督教文化的隐喻。小说中主角人生受难的经历,所体现出的韧性与坚强精神,可以说,就是耶稣受难救赎人类的主题的艺术化再现。那么,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讨文化背景和信仰因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老人与海》等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及其在西方受到膜拜的现象。
二、选择研讨对象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
摘 要: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够从文献检索、PPT制作、学术交流讨论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我们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对研讨式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本文主要从教师讲授、研讨内容确立、专题研讨、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我们的课堂实践进行介绍,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与不足。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大学语文在初级指挥官中的教学侧重
一、侧重明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它是由知识逐渐转化成的一个人最关键的品格特征,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灵魂。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员良好的文化修养,在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使学员具有较高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深挚情感,养成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其次在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熏陶中,使学员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第三,要在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中,培养学员高雅的艺术追求、较强的审美悟性;第四,要在各种实践活动和小组研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第五,在文学各文体演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学家的求异精神,在研讨交流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员探索的勇气、求知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第六,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员勇于面对现实、切实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
二、侧重设计科学高效的教学过程,做到环环相扣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因而,要充分体现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化原则。
(一)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文学作品选、军事应用写作、军事演讲三大部分。精选体现军人精神风貌和人格情怀、凝结中华文化经典底蕴的文学作品,并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精选贴近军队生活、结合学员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范例,总结具体的写作指导方法;精选军事特征明显、艺术性及实用性强的演讲范例,传授演讲的基本技能。三大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呈“读—写—说”由易到难递进式安排;相互关系上,文学为写作能力所需要的思想底蕴、语言功底奠定基础,演讲能力是人文修养、文化底蕴和写作等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教学环节灵活有序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课内教学和课外体验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采用“精讲—自学—专题研讨—实践—参观见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研讨式、案例式、表演式、参观见学式、学员授课式等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精讲”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教员按照教学进程对重点内容统一组织;“自学”是根据精讲和学员能力培养的需求,由教员提出建议,学员对拓展内容自主安排;“专题研讨”是在精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四种文体对学员人文素质各有侧重的影响,以学员行政班为基本形式,组织学员进行典型观点交流,任课教员指导并进行点评;“实践”强调学员读、写、说的能力训练,在课堂精讲之后,强调学员参与写作、演讲、戏剧表演、经典吟诵、学员授课、演讲比赛活动组织等课堂实践活动;“参观见学”选择与精讲文学作品或我国文学发展历程有密切关联的名胜古迹或文化景点进行现场体验和参观。
三、侧重以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到充分激活
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网络为专题教学法的运用提供良好条件,有利于突破时空束缚,提供丰富的专题教学资源,让专题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网络环境下将专题教学法用于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应该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研讨互动、课后总结反思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让专题教学法取得更好效果,提升高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专题教学法;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课堂研讨互动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采用专题形式讲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专题教学法应用。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专题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及时更新,这在这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拥有海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能为高职工商管理专题教学提供新颖的资料,有利于任课老师把握教学前沿动态,引导学生掌握最新学习资料,最终让专题教学法取得更好效果。
一、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丰富,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为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采用专题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一)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不仅丰富多样,同时还随着工商管理行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它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因此,纸质教材存在明显滞后性,难以与最新颖、最前沿的内容紧密结合。而采用专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将最新颖、最前沿的内容引入课堂活动,密切理论与实践联系,有利于高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商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思索
一、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燃气工程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燃气专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城市燃气安全建设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安全教育必然成为燃气输配工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文章梳理燃气输配工程教学中涉及的安全教育内容,介绍了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安全教育方法,提出评价安全教育效果的思路。
关键词:燃气工程;安全教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规模推广,工程类专业高等教育从培养目标、授课内容到考核评价方式等各个环节正在全面进行改革,工程类专业课程与工程实际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安全、环保等意识的提高。这使燃气输配、燃气燃烧与应用等涉及高危行业的课程对安全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
一、燃气输配工程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气输配工程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全。对多年来发生的燃气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涉及违规操作、第三方破坏等人为因素的事故达到78%,其余事故也多与设备故障等有关,燃气行业的管理、人员的培训、法规建设和执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1]。燃气输配工程的设计、建设,后续常年的安全运行、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危行业对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使得安全教育在燃气输配工程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燃气输配工程教学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
燃气输配工程是一个能源供应系统工程,从供气源头到居民、商户、工厂等用户,涉及诸多与安全紧密相关的内容。
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摘要:“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有助于金课建设,对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及其一流本科专业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依据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构建“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一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即围绕行业实际问题,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对策”三步教学程序,运用“案例教学、应用研究性作业、讨论与质疑”三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金课;应用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1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观点。8月,教育部印发文件,要求各高校“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大学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关键问题,并提出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课程要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让学生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统筹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具备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此之后,如何打造金课,成为中国高校本科教学研究的热点。
1.2研究意义。“应用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致力于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大学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将应用研究融入教学活动,本质上是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模式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中的实践形态。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营造情境,让学生像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那样独立思考,运用理论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或构建应用原理性新知识,培养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应用研究性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对策研究能力,即创造性地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至于应用理论研究能力,则是应用型硕士和应用型博士教育阶段的培养任务。综合来看,“应用研究性教学”应成为应用型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工作的重要途径,与应用性科学研究共同构成应用型大学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突出特征。当前,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作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类型,“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金课有五种类型,但“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符合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有助于金课建设,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及其一流本科专业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2“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在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合肥学院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模块《旅游管理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中,依据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结合教学效果反馈,构建了可以推广实施的“应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一三三”教学模式,即围绕行业实际问题,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对策”三步教学程序,运用“案例教学、应用研究性作业、讨论与质疑”三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下面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以三种教学方法为线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