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题设计与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问题与改进
摘要: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专题教学评价常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专题教学评价作为专题教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应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对专题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与改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
一、国内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现状
专题教学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在2017年版的新课标中,“专题”已成高频词,一共出现了88次。[1]近年,关于专题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梳理后发现,这些探讨大部分关注点在专题教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关于专题教学课程评价的涉及较少。在专题教学实践中,目前对专题教学评价关注较多的如浙江的褚树荣老师、深圳的吴泓老师、北京的李煜晖老师,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专题教学的关注大多集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题教学设计案例少有关于本专题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对专题教学评价的忽视,由此可见一斑。中学教师对专题教学评价群体性忽视,一方面与我国课程评价研究较晚有关,[2]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考”“评”分离有关。本来指导考试的考试说明最后成了指导教学的大纲,最终演变为“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沦为应试的被动活动;“评”不被重视,其标准也简单粗暴——“分数论英雄,考场见真章”。但此次新课标指引下的课程改革,很大一个改变就是评价方式的变化。实施新课标、建设新课程,教学设计必然要关注课程评价,专题教学由于其特性,更应该重视评价这一环节。
二、专题型教学应重视评价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帮助教育者制定决策及提高教育质量。新课标视域下的专题型学习,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所习惯的固有测评方式,应当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提升。教师在关注专题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时,要更多地关注课程评价,使课程实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新课标赋予“专题教学”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数据库建设文化研究论文
1大禹文化资料库概述
为了传承和弘扬大禹文化,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委托,单位成立了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并召开了多次国内学术会议。目前,在海峡两岸研究人员的支持下,研究所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大禹的书籍、考古资料。这些资料即包括已经收集到的视频、照片、古籍原件等多种实体内容,也包括被“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公元集成图片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历代典籍总目系统”、“中国数字方志库”、“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所搜录的文献,还包括以大禹文化为主题新闻与资料。纵观历史,大禹文化在发展中进步,许多事实新闻,如“五水共治”等就是大禹文化建设的补充。因此,大禹文化资料库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与时俱进的过程。
2资料库建设相关技术
2.1大数据技术
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开始发现很多主题都开始变成了大数据。目前,大禹文化研究数据虽然不多,但由于大禹的历史悠久,随着考古技术的提升、大禹的历史文化资料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以大禹为主题的传奇故事会以动漫、历史剧等形式传播出去。随着水文化得到人们的重视,融合大禹元素的水文化传播的信息也会大量增长。此外,大禹文化相关的电子商务以及无线传感、虚拟空间技术在大禹主题旅游行业的应用也会带来大数据。因此,针对大禹主题的大数据研究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可以在这些大数据中获得新的研究点。
2.2云计算
目前由于大禹文化研究资料分布在许多不同专题数据库中,需要人工进行整合。这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造成的研究的瓶颈。为此,如果有必要通过商业和技术协议将其各库中拥有的大禹文化资料共享出来,用云服务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事实上,在教育领域,CALIS等图书馆共享平台已经在提供一个通用的文献资料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大禹研究者需要更为专业的数据库,如果能够将大禹主题信息较为精确地从各大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再作整理,必然能够降低研究者检索文献的难度,增加其搜索内容的广度。因此,开展基于云服务的大禹专题数据库构建方法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谈课程产品专题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国家一流课程产品专题设计的社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立足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以社会实践体系为主导,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技能技术、专业能力等教学内容组成多个教学模块,形成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国家一流专业新形势下建设的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产品专题设计;社会实践;模块;教学设计
专业教育中,社会实践教学承载着专业价值、知识技能的内化使命,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学生才能对专业价值和知识技能产生感性认知,进而获得专业认同和能力内蕴。在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传统课程教学在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的衔接上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缺乏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撑,同时也体会到了师资背景单一、人才多样性不足所带来的制约。为此,我们以“接地气”的观念重新审视设计专业教育,努力在与社会、产业的密切对接中还原设计的本质,以培养“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从社会现实需求切入,通过设计介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从社会实践课程中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还有作为设计师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设计道德观。目前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已通过国家一流专业评定,通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培养质量是产品设计专业目前的核心任务。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正是实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和推手。产品专题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新时代创新产品设计高级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国家一流课程产品专题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必将对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课程研究意义
国家一流课程产品专题设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通过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立足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以模块化知识体系为主导,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技能技术、专业能力等内容分为多个单元组成教学模块,实现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具体研究意义如下。首先,通过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设计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构建专业知识、德育素质相互融通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通过“走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的学习体验和价值塑造,引导高校师生团队参与到基层一线、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实际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具体依托,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其次,有益于推动专业发展、学生学习与教师成长。从课程知识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成果评价三个方面研究产品专题设计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建设策略与路径,是对设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研究和成果不但丰富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和机制的相关研究理论,还有利于促进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致力于推行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对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奖励评价和体制机制等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些学者对社会实践教学,从需求评定、方案规划、工作分析、招募面谈、训练督导、激励表扬、绩效评估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和管理规划。从国内研究可以看出,关于社会实践教学建设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但仍存在对教学过程关注不足、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同时,现有研究注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与制度、教学模式,关于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具体路径与举措的研究较少。国外专家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教学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理解、提高、职业、社会和保护六个方面,对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参与方有着积极作用。综合研究现状,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社会实践教学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地方本科高校社会实践教学课程育人效果不佳,相关实施机构缺失,育人能力不强,制度规范有限;企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动力发挥不足,校企间利益关系失衡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政府的社会实践教学制度保障有待完善、经济保障有待加强、组织保障有待构建;行业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等。
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成因及策略
摘要:参与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核心,对《工业设计史》课程特性及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呆板的教学模式、片面的认知学习态度和单一的评价考核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工业设计史的课程特性,从教材提炼、授课方式、重点回顾、学以致用、课后网络平台、评价体系考核六个不同维度对《工业设计史》进行分析和挖掘,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参与度,使课程更具互动性,更有实效性。并提出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和重建课堂文化是未来《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业设计史;参与度;应对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知识和关键问题为抓手,以“先学后导”为基本特征,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学习为主要追求,以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根本宗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实践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互助、探究等积极参与的途径主动建构知识,逐步内化成能力[2]。参与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核心,美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谚语:“讲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懂得”[3]。在《工业设计史》教学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升《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同行的关注。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对影响《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影响工业设计史教学参与度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课程特性及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能从长计议
《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及眼界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其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的人类设计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发展演变脉络,包括各种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大事件和著名设计师作品的特色以及设计发展的新方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工业设计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设计经验,理清设计思路,培养设计兴趣[4]。同时,作为重要的专业理论课,通过对其学习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了解工业设计来源和内在的发展动力,深刻理解设计与时代的关系,准确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设计实践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模式呆板,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当代国内外教育培训理论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县域教科研骨干专题式研修班以“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为思路,变革培训运作方式;以“双路径”理论为导向,突破培训目标单一的技能关注;以“专业重构理论”为支撑,重视培训课程的适应导向;网络化教师培训理论催生对培训课程设计中角色相互关系的关注。
【关键词】教师培训理论;教师培训课程;课程设计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训理念、培训目标、培训需求、培训实施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当前,国内外已形成较为丰富的教师培训理论。增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意识,有助于促进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不断合理化、最优化。笔者试以所在县域的教科研骨干专题式研修班为例,谈谈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寻。
一、连续发展:规划培训运作方式
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专家克雷格(HelenCraig)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理论,成为21世纪美国教师培训活动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克雷格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6个重要观点:教师教育能够影响学生成绩;教师需要参与包括学校、教学、课程、课堂在内的变革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持续的成长与支持;教师发展是伴随连续学习的过程;教师教育要考虑大学以外的其他路径;教师持续发展需要相应条件的支持。有效的教师培训需要系列、长期的规划,需要阶段性、连环性的实施,不仅因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持续性,还因为教师面临的教育世界在不断更新。不同的研究阶段、研究经验、研究任务,都将催生相应的培训需求,这些需求既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自2017年上半年开始,江苏省江阴市教科研骨干专题式研修班将培训课程设计为全年4个班、每学期各两个班、每班集中学习时间为3天的专题课程连续运作模式,菜单式提供“教育科研规范与管理”“科研成果形成与推广”“教育文献学习与转化”“课堂观察设计与实施”等培训专题。文献学习是研究之始,课堂观察是研究之法,规范管理保障研究有效推进,成果形成与推广落实研究的意义和价值,4个专题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周期性。设置动态、多样可选的专题,促进了科研骨干教师的持续发展。参培教师每年可根据研究需求自主申报培训专题,并拥有多次申报的资格。
二、文化化人:突破培训技能关注
为了增强培训的有效性,我们向全市147所学校发放问卷,了解学校、教师对培训相关问题的看法与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对科研方法的掌握占研究需求首位。教师对方法的追求反映的立场是实用主义。那么,方法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课堂观察法”为例,观察点没有得到深入理解和探索,观察点与工具之间不配套,缺少观察后的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与研究者对相关理论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或有意无意的回避远离有关。“过度实用主义的驱使会挤占理性的空间,最终沦为功利主义,培训也随之演变为唯效用至上的技术性培训。”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宋岭老师的这一观点反映了文化在培训中极其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走向美学的教科研”是江阴市教育科研逐步形成并提出的县域文化主旨。如何形成文化的共识并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江阴市教科研骨干专题式研修班学员手册》除了对培训班具体安排做出必要的说明之外,通过制订“研修共识”表达对科研文化、培训文化的追求:①班级建设:成为学习共同体。全班努力形成好于学习、敏于思考、乐于表达、长于研究、敢于创新、善于生活的研修之风。②课程思路:问题解决与科研美学。研修班课程从研究需求出发,强调问题解决和审美取向,遵循“引领—体验—提升”的设计思路。③研修要旨:做自由的思想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主体、多通道互动,展开学习过程,分享学习体验。④管理规约:我们彼此相关。具有契约精神,按时上课;具有公众意识,进入现场时能尊重学校规章;具有人文情怀,重视精神形象,保持环境美观。文字规约反映了培训的文化追求,但只是表现形式之一,更重要的是,学员们要有可能从培训课程设计中感受到文化的要义,有可能在培训活动中以行动作为文化的体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内在提升。“从根本上看,教师培训具有两条路径:专业化路径与文化路径,教师培训必须与两个关键概念———迈向教学的专业化与文化路径相一致。”加拿大学者所倡导的教师培训“双路径”理论阐明了文化路径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活动涉及人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建立关联的过程,教师是“文化化了的教师”,同时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专题是基于数学教育关注的话题而设置的一个栏目,是对数学教育领域内一些重要现象和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成果汇总.《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设置的专题栏就是由若干篇有共同特质的论文对某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章进行探析发现,2017年12期杂志的专题论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考试题评析、数学实验教学、中小学衔接、课堂情境设计及深度学习和数学文化,每个主题中都蕴含着数学教育原理、思想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与分享的窗口.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专题式教学法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充分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灵活的安排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掌握教学计划,有效的克服教材的逻辑性不足的问题。通过专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视的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出复合型高技能的室内设计人才。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题式;教学法
室内设计课程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色彩基础、空间材料、设计方法、人体工程学、风格流派等,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课程和拟定实践课题进行练习。不同学校对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基本教学任务还是锻炼学生从事室内设计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设计出有创新性的空间。室内设计是一个大类课程,不同院校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实际需求将其分为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小的专题进行集中性教学和授课。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分别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教学。2.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3.传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实践动手能力与设计单位实际项目严重脱节。结合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的经验,近几年笔者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专题设计的实践教学,将专题教学法引入到室内设计课程中,将室内设计课程分成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等小专题进行集中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二、专题教学法设计理念
专题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将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方法;对于专题教学要立足于学科特点,服务于教学计划。室内设计课程中的专题教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室内空间特点,任何一个专题都是不同方向的室内空间设计,又可以自成体系,独立存在。一般在48-64学时完成。
专题式教学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中以综合性为主的课程,主要讲物质性质、实验操作结合起来,满足对有机化学的深层次的认知。专题式教学方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也渐渐培养出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经验,并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现象,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0前言
近些年,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一部分,高校实验教学在开设原有实验基础上,更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创建综合设计类实验,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在合理范围内创设大型综合性实验室,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条件。再加上技术手段的创新,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得教学成绩取得突出的成就[1]。同时,一些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单位先后建立,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接下来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突破现有的资源状况和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将专题式教学方式应用到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是当下应该重视的问题。
1专题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专题式教学方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率先流行于欧美地区,设计学科较广泛,包括语文、政治、医学、生物等,主要涉及的文科类型较多,引入到理工科方面的教学相对较少。专题式教学方式一般由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案等,也是学生或小组解决。专题式教学方式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完成的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供参考,不能代替学生得出结论[2]。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专题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和辅助,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导作用。专题式教学方式对课程的把握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内容相对比较多维立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其中一个维度进行,全部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状况,知识储备以及实验经验。专题式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分别向各个维度进行辐射与聚合。辐射内容是学生在浅层认识形成之后得出的多维发展的研究问题的能力,聚合是指学生在思考提出问题时可以参考的材料、素材等。专题式教学方式于传统式单元结构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分析、掌握。对比传统的单元教学,专题式教学方式更有优势,具体体现在:(1)专题式教学方式可以再学习单元之后,按照需要组合学习内容,使知识更有连贯性,同时还能及时的更新学习内容,提高知识的连贯性认知。(2)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且类型较多,通过专题式教学方式可以把要学习的有机物统一设计在专题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方面连贯性实验,包括提纯、化学反应、具体应用等,这样再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将有机化学的实验性质、实验设备、实验应用性等练习到一起,增强有机化学学习的趣味性[3]。(3)专题式教学方式能够将相应的有机化学理论具体应用到实验当中,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可以加以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有机化学也有了全面性认识。(4)专题式教学方式有同意的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验经验进行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从实验项目、内容、条件、过程等,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挥主观性,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材料,整合并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问题和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