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专题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专题式探究
摘要: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内在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有效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教学;融合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模式反思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师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成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需要。从开展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西南科技大学自身的培训经验,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模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互联网+
一、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中国现在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高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高校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提高,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有适应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信息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教育的形态[1],现代教育技术是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中都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育教学手段。高校教师能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对每个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何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是当前各个高校必须加以重视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中国学校的一些具体培训模式
当前,中国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辅导工作,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途径[3]。大部分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是以工作坊、讲座、论坛、培训班等形式,以某个单一的技术内容为纲为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组织形式多以教师自主报名参加为主、集中要求参加为辅开展工作。通过比较和分析,中国主要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的做法,发现其培训内容都紧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方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极大地开拓了教师视野,为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培训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方面还需加强,对教师的持续跟进还存在不足。
三、学校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模式
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专题是基于数学教育关注的话题而设置的一个栏目,是对数学教育领域内一些重要现象和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成果汇总.《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设置的专题栏就是由若干篇有共同特质的论文对某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章进行探析发现,2017年12期杂志的专题论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考试题评析、数学实验教学、中小学衔接、课堂情境设计及深度学习和数学文化,每个主题中都蕴含着数学教育原理、思想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与分享的窗口.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专题学习美术教学实践
摘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都无法脱离的新兴技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专题学习网站也被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专题学习网站对于美术教学实践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根据现阶段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的相关情况,对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和影响,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用于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专题学习网站;美术教学;影响
专题学习网站作为一个资源学习型网站,早已被运用到美术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随着专题学习网站的出现而发生了质的改变,时代的要求催生着专题学习网站的大量涌现。专题学习网站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教学的发展前景。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学的关系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美术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程的路径
摘要: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基于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高职院校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劳动属性更为突出,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着重探究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提出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渠道开展劳动教育、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实行劳动教育,以考核机制为保障来实现劳动教育,切实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对劳动教育做出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基于此,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成为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不同,侧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劳动属性更为突出,由此,本文将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有机融合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要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明晰什么是“劳动”。在《当代汉语词典》中,劳动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1]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2]在恩格斯看来,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在人类脱离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三个维度对劳动的价值做出过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劳动价值论。概言之,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强调,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政治经济学角度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教育学原理则强调,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4]。“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通常是指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价值观一般包括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而劳动品质则包括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按照基本内容划分,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的任务[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自2006年出版以来,为了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对教材进行了7次修订。这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课程内容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也增强了该课程的指导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然而,随着十八大以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尤其是近期《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的整合,使之更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要求。
高职学前教育改革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图书馆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摘要]大学生活本是美好快乐的,但由于学业、就业、恋爱、离家等因素,大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自杀、抑郁、人格扭曲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形式局限性、教育效果难以深化和跟踪。图书馆作为高校的资源中心、文化中心和校园生活的第二课堂,应该充分履行其教育职能,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与环境优势,主动参与并承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可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如系列专题讲座、建设专题阅览室、追踪借阅数据、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荐图书、与校内其他部门合作等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路径
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价值观模糊、人格扭曲等现象十分普遍,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层出不穷。医学生群体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而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遇到心理冲突的概率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群体,更易引发心理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笔者在医学图书馆工作以来,深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完善,而图书馆非常适合参与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一)形式具有局限性。目前国内高校多以设置课程、宣传讲座和心理咨询室这三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前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受到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内容不系统,讲授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会由于不信任相关教师或表达不清楚,难以触碰真正的心理问题。
(二)针对性不足。国内目前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虽然听众覆盖面大,内容涉及范围广,但难以对个体情况进行逐一了解,因此无法面向个体的实际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会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更是无法帮助同学解决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遇到的心理问题,难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效果难以追踪。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问题咨询几乎都是即时的、口头的,甚至是无记录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开导和提供的意见,能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尚未设置有效的反馈机制,难以追踪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专题式翻转课堂运用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专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化沟通,知识的内化更加高效。研究从开展专题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改革视角,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专题教学;翻转课堂;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多年。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使用母语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让大学语文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从而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非常丰富,但是大学语文的课时却相对有限,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在自学原则的指导下教育学生端正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态度,以此激发生学学语文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师能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大学语文课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的主要方法。因此,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应当可以从专题翻转课堂教学入手,专题翻转课堂教学能突破传统意义上“篇章讲授”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在内容上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在教学顺序上进行重新调整,让文学知识在课堂上基本实现内化,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审美得到提升。本文将对大学语文改革中专题式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有益探索。
一、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是指选取中外文学史上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各类文体作品,通常都是名家名作,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教育、思想品格教育、人生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将选取的篇章重新按照专题进行组合,每个专题都有一个专题核心内容,围绕专题核心,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更理性的思考人生、认识社会。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优势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语文的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确立为“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文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课堂教学不仅弘扬人文精神,而且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篇章讲授转化为专题讲授
对于阅读欣赏类的大学语文篇章,课堂上的讲授方法一般都是逐篇课文地讲解。而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篇章较多,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课时又都比较有限,课堂受到既定课时的限制,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挑选经典篇章精讲,其余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外泛读。教师在对经典篇章进行精讲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总体包括: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简介、梳理讲解分析作品等,这种模式的大学语文课堂常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高四语文”的讲授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情绪不高,学习倦怠,没有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这与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大学里探究学习的氛围极不协调,因此传统的大学语文的篇章讲授方法,亟需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思维的多元性,在组合专题时不再遵循以往的纯课文讲解的局限,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按照专题的核心意义进行组合,使专题教学的内容兼具文学审美和时代气息,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个性化的课堂交流,使得专题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兴趣,大量的课堂互动能活跃课堂氛围,大学语文的课堂不再是灌输式的授课形式,专题式授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才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才可称之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专题核心,设置灵活而开放的多种问题,在问题的带领下,拓展知识面,见识各种文学体裁,体验从多种视角去解析作家作品的文艺性和审美价值,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也随之充分挖掘专题的内涵和外延,如此,在专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慢慢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学语文在高校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程,采用的也大都是分班教学模式,在分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程中专题的讨论与学习,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平等交流、展现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整个学习成果的汇报和总结,对专题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传统的篇章讲授向专题授课转化,让学生成为整个专题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专题学习进行梳理,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