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装配实训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虚拟实训教学环境设计论文
1有关需要技术介绍
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很多实验环节通过某些设备和手段传给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的解释输入给计算机,可以由计算机虚拟和仿真来实现,增加了学生对具体场景的理解和深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很好动手能力的学生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当然,更深一层的意义将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探索。在此研究中,主要针对可视化、多媒体通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2系统设计与开发
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模型。分别由用户、操作接口、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等,其中在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
2.1系统设计流程
在虚拟实训教学环境设计与研究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流程。从环境设计开始,由环境建模、资源建模、用户建模组成,然后经过动作定义,最后到达环境实现。根据虚拟教学环境设计流程,可以确定虚拟教学环境的内容,依据其体系结构建立虚拟教学环境。在环境、资源及用户建模中,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基本相同(如SPICE模型)。而为了尽量逼真地模拟出场景、仪器和元器件的外形和操作,虚拟实验一般采用三维建模和绘制技术进行环境、资源和用户的实体建模。过程如下:①建立基本模型;②确定参数;③加入随机误差和随机化初始条件。
2.2虚拟装配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的注意要点
首先,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教学中所选项目应是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大纲中知识点要渗入到各个项目中。其次,项目的操作难度应适中。项目中的内容是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水平可以做到的,容易制作成功的。好的项目应是教师能驾驭的项目,也是学生喜欢的项目。再次,项目在制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实训室的条件,能在万能板上制作,还是需要在实训台上完成。另外,根据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确定项目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和调试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电子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最后,项目应有实用价值。电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项目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技术水平,选择一些可行的项目。
二、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教学课题实例
项目名称:耳聋助听器电路装配与调试。项目要求:根据对耳聋助听器电路的要求,根据所学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及电子装配和调试技能知识,完成耳聋助听器电路的设计、制作及调试。该项目分解为六个子项目。(1)在参照图的基础上完成耳聋助听器电路的设计。(2)明确电路中各元件的参数。(3)绘制PCB印制电路图。(4)完成耳聋助听器电路样品的装配并调试。(5)根据样品的实际调试情况完善电路的设计。(6)每人制作一件。项目准备:电子元器件若干、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电烙铁等。
项目实施:(1)讲解原理:教师向学生讲解耳聋助听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尽量用实物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2)项目示范:将事先制作好的耳聋助听器展示给学生,同时讲解制作工艺。(3)项目讲解:解析项目的总体结构,划分子项目;讲解重要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训项目,并指导学生进行调试。(4)学生分组: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十人,推荐选出小组长。(5)任务书下达:教师向每组组长下达任务书,并对各小组产品提出明确要求。(6)小组设计:各组长向小组成员传达老师布置的任务书,小组成员开始进行产品的设计。小组每完成一个子项目,就向教师报告。教师检查每组完成的进度及完成产品的质量并进行评分。(7)产品的交付:每组样品制作完成并调试成功后,交给教师检查,经教师同意后,该小组内的成员开始每人制作一个耳聋助听器。
项目验收及评价:(1)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完成情况分组点评,并给出每组的考核成绩。(2)将优秀作品及设计方案在班级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船舶工程技术系统培养研究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能力要求
1.培养目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方向性,应着眼于船舶设备和船舶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不必将太多的重点放在船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上,而是要掌握广泛的船舶专业知识,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船厂生产现场实习之后,拥有了在现代造船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准。因此,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跟上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步伐,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高职系统培养方案应适用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各类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对船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英文文件能够准确理解;②能从事船体放样、构件装配、部件装配、平面分段流水线、钢材料加工与装配工作;③对船舶修造施工现场进行指导;④可以绘制设计图纸,参与造船生产设计,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查找国内外文献综述;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⑦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格,求实创新,能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以上的几点要求,就是对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标准,要求高职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二、构建中高职系统培养教学体系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船舶制造技术并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辅以现场实习,主要是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任务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我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十家船舶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探索得到了培养船舶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教学,注重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增加船舶制造业要求的技能项目训练。
1.构建中高职系统化课程体系。调研发现,目前开设船舶制造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焊接技术专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通过临时培训,进入到造船企业,来担任船舶焊接或船体组装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艺》、《船舶与制图》、《船体建造与修理工艺》、《修造船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各种实习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生产设计》、《船舶检验》、《船舶实用英语》等。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包括金工实习、船舶焊接实训、船体放样实训、船舶CAD/CAM实训等。从课程设置上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基于船舶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岗位群需求,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支撑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并且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以及德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船舶建造安全技术、造船材料与焊接、金工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和基本专业能力;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CAD/CAM、造船工程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船体建造能力、检验能力、生产设计能力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技能拓展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主机与辅机、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工程导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等课程,培养学生船舶主辅机装调能力、涂装与舾装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顶岗实习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中高职系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有效整合利用了中高职教学资源,注重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衔接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构建中高职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架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基础实验、校内专项实训。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指到大中型造船厂参观,了解船体建造流程,真正理解船体分段建造的含义,具体实践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观放样车间、成型车间布局、分段装配车间、散货船体下水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则包含了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这些实验项目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是对船舶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校内专项实训则包含了船舶焊缝无损检测培训、船舶钳工、焊工培训、船体制图、手工放样实训、船体生产设计实训、船舶装配实训等,这部分实训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船体生产设计、放样、成型加工、装配以及检验岗位能力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模具钳工教改分析
本文作者:刘晓明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模具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快速地更新模具设计、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在强化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流程,逐步健全各岗位群。
一、我国模具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及岗位群
企业调研显示,我国模具生产企业生产组织流程主要有两种,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应用FE+FP路线较多,特别在北方的模具企业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产企业。在我国南方模具发达地区,一些模具生产企业也开始使用FE+RP路线,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风险和企业运行成本,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FE+RP路线在今后几年将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产需要各个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密切协作,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由项目经理组织协调各岗位群人员,组成团队,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到模具生产制造和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降低了过程失误几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模具钳工模块》课程作用
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作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加工机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其所需学习的理论课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应模具企业设备、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机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各模块课程以模具企业工作过程(模具设计———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试模)为导向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生产的过程及模具设计、制造的各种实践技能。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将先前学习的专业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对模具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各种加工工艺及方法、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及掌握。《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狭义的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及技能,而是在“广义的包含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等整个模具生产过程”中学习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合理有效地开设及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系统了解模具企业组织生产流程、掌握模具生产各个岗位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模具企业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学期项目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学期项目为主线,将MR技术引入其中,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合并的可视化环境中完成学期项目,同时在学生与虚拟环境的互动中完成必要的理论学习、技能练习和素质培养。据此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MR技术引入学期项目课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MR技术;学期项目课;教学改革
MR即混合现实技术(MixedReality),是对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合并形成新的可视化环境,并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与用户之间搭起一条交互反馈的信息线路,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3]学生既可与虚拟物体实现交互,又可与真实世界实现交互,为学生带来良好的互动体验,增强学生体验的真实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MR突破了传统的空间、时间限制。此外MR还能为学生提供视觉、触觉及嗅觉的感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全新的移动互联终端为MR技术的扩展研究也可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1教学现状
《学期项目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题体系中重要的核心课,整个课程学生自由组合八人一组,完成一个教师指定的机电一体化项目,即项目方案设计、机械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整机装配调试。主要授课对象是大二或者大三学生。采用理论课形式或者实训周的形式,项目分成多个任务点,确定项目的功能,进行功能分析,提出功能指标,构思整机方案,三维造型,绘制加工图纸,控制系统设计,完成项目要求产品,最后书写项目报告并进行分组答辩。综上该学期项目课在实施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项目产品制作过程中,学生材料安排不合理,加工水平有待提高,故会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2)由于学生材料加工水平不同,有的学生快,有的学生慢,会造成有些组提前完成项目任务,而有些组则完不成任务,导致任务最后答辩环节参差不齐。(3)授课教师团队单一,授课团队主要由专业组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成员单一,可适当增加企业有项目经验的导师。
2教学改革目标
(1)教学中的项目均使用企业实际生产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贯穿整个课程的项目教学过程,构建基于真实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在MR混合现实世界中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依此建立完整知识体系。[2](2)充分运用MR技术实现三维造型、输出工程图、控制系统装调、整机装调等,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又可以采取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增加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沉浸在“身临其境”的用户体验中。(3)建立一套以工作量及MR输出效果考核为基础的激励制度,切实根据教师指导实绩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工作量考核。
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本文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职“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课程特点总结出“展示—分析—实践—总结—拓展”五个教学环节,重点介绍了这五个教学环节实施步骤、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
0引言
项目教学注重“做中学、做中教”,符合现代中职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一些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装配工艺,巩固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掌握电路图的分析、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几年来我们通过对项目教学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展示—分析—实践—总结—拓展”五个教学环节的“五步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我们以“555振动报警器的安装与调试”为例详细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在“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教学中的应用。
1实施步骤
逆向工程技术生产实习应用
1逆向工程技术
逆向工程技术又称反求工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正向设计工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即对某一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推导得出该产品的功能特性、技术指标、组织结构等设计要素,制作出功能相近但又不完全一样的产品。该技术的特点是能让设计者快速消化吸收原产品优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从而缩短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型设计、产品仿制、质量分析检测等领域。电类生产实习的过程一般是实现完整的产品流程,让学生从市场调研、资料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流程、生产制造工艺、成本控制、检验测试等产品阶段,从而学习体会电子产品企业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及典型开发团队中人员角色设置。大部分高校的电类专业生产实习,周期一般是3~5周,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实际产品开发任务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逆向工程技术则可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缩短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时间,从而达到实习学生完成实际产品开发任务的目的,提高职业能力。
2典型案例应用介绍
逆向工程技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产品设计方法,经实习教研组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多次交流和慎重考虑,决定在实习中引进逆向工程技术,方法是将学生按5~6人分为一个项目组,自选一个典型的现有产品作为样品,直接对样品进行分析,推导出产品的设计流程,从而制作出新的产品,在项目中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实施角色如硬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按照产品的规范开展项目管理与工程活动,每个里程碑阶段开展产品模式的阶段评审(原产品的分析测试阶段、新产品的电路设计阶段、新产品的实施阶段等),评审由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组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修改意见。在实习中,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产品的逆向工程,二是新产品的再设计。
2.1产品的逆向工程
所谓产品的逆向工程技术是在对原有产品的观察测试后,拆开产品,逐一分析单个零件的组成、功能、装配尺寸和制造过程。在电类专业生产实习中,考虑到实习目的及效果,以及当前电子行业的整体形势,中小功率开关电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的是通过典型应用产品(开关电源)的逆向工程,缩短产品的开发设计时间,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达到熟练掌握实际产品的开发流程,提高工作能力。开关电源的逆向工程中,主要环节有三:一是对原有产品的参数测定及分析;二是对原有产品的PCB板进行反演,还原该产品的电路设计图;三是原有产品的工艺分析。下面从这三个方面介绍开关电源的逆向过程:(1)原有产品的参数测定和分析。每个项目组的学生从提供的4~5种开关电源中选定要仿制的品牌,确定其参数要求,测试3~5个样品的输入输出等参数,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分析。(2)反演原有产品的PCB板,还原电路设计图。传统的PCB反演技术很多,一般分为抄板软件的辅助反演过程和手工抄板。现存的抄板软件国内主要有CBR系列、QuickPCB系列和PHOTOSHOP等,该方法仿制PCB板的过程是:给样本PCB板照相→在抄板软件中导入样本PCB板的图片→根据样本照片绘制出PCB图→逆向生成网络表→把网络表导入PCB设计软件中,如Protel、Altiumdesigner→在PCB软件中完成其它设计过程。对于复杂的电路板如多层电路板,可以考虑借助如上抄板软件来实现。在实习中,考虑到产品的简易性及锻炼学生电路掌握能力,采取手工抄板的方式来反演。手工抄板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有较扎实的电路基本功,熟悉各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抄板。对于电路板上元件较多的电路,首先将实物电路划分为多个单元模块,比如对一些稍复杂的电路,一般可划分为电源模块、采集模块、MCU控制模块及显示模块,然后针对各个模块,找出各模块中引脚多且起主要作用的元件,以这些元件作为核心,从其引脚开始画图,注意有极性元件的标志,拿不准的点用万用表测量其相连接的元器件。手工抄板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注意单元电路的输入、输出端,把握好输入输出和核心元件,电路抄板就成功了一半。开关电源电路实物与抄板得到的原理图对照。该开关电源是基于BP9021A设计的市电驱动型LED照明电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整流滤波、恒流调节和变压器隔离整流输出。整流部分中的MB6S,恒流调节电路中的BP9021A,输出部分中的变压器,以这些元件作为核心元件,从各核心元件的引脚展开作图,最终把各部分连通起来,实物的PCB抄板就完成了。(3)样品的工艺分析。在产品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工艺设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产品的方方面面,如产品的结构件设计、元件的安装工艺、PCB设计工艺等等,在开关电源中:市电输入端,在PCB板上采用U型槽隔开,增加爬电距离;高压和低压部分有较大的安全距离。灯板与底座之间涂上散热胶,通过螺钉固定,弧形的散热鳍片加大散热面积,散热效率高。
2.2产品的再设计
电工电子实习职校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实习前,一是极少接触生产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偏弱;有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导致对实习课程也不感兴趣;二是一些学生缺乏纪律观念,随意串岗走动,操作不认真,不爱护实习设备,浪费材料,工具乱放。三是自作主张,急于动手操作,不注意老师的讲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要强化实习各方面管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在实习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奖优罚劣。通过跟踪调查学校若干“问题学生”在校内和就业时的表现,结果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就因为企业工作岗位对员工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量化考核,迟到、早退、睡觉等不良违纪现象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所以建立一种合适的考核评价机制并严格执行,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评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内容可以从实习过程到结果;从实习报告到规范操作;从安全用电、文明生产到遵守实习纪律;同时注重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创新。
二、理论基础差,达不到理实教学一体化的要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不可能重复讲授理论知识,只能简单回顾复习,如果学生没有理论基础,那么整个实习过程的分析也就不成立。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结构应模块化,关联化。文化基础课缺乏与核心专业课的相关性,忽视了基础课对职业化技能的优化和补充,对课程的工具性作用认识不足。其内容设计应以岗位和职业对知识的规范要求为标准,综合考虑技能应用、知识结构和个性化需求。形成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基础课知识模块。职校生专业课内容有些重复,教师在单独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能懂,但过后就忘记。如电子装配焊接收音机,对其电路结构原理等,学生不能自行分析;如果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和实训课题关联结合,可能效果会更好。还有电工仪表,常用的万用表学生实训时能够熟练使用,但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等仪器平时用的比较少,每次实习时都得从头讲解其使用方法。
三、实习内容不够合理,与实际生产脱节
实习内容总是重复几个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和装配几个电子产品实习套件。这样的实习安排虽然有助于技能资格证考试,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和知识拓展。长期固定的实习内容和体系,缺乏与现实社会生产一线的有效衔接,实际指导意义不强,使学生缺乏运用新学知识的能力。所以实习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技能考核的要求,也要注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整体培养,注重实习内容和就业岗位要求的衔接。例如1)增加涵盖面。在内容上,可以由单独任务扩展到一个综合系统,包括仪表使用,元器件检测,焊接或连接技术,电路图设计和分析,程序编写,安装与调试,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2)改善实习内容,以实习要求和设计导向为主,在完成具体实验步骤和措施的基础上,发挥学生对实验内容步骤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实习教学方法应用不全面、模式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