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装备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装备实验教学教育技术论文
1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1.1复杂演示简单化
大多数装备结构复杂,许多实验受器材、设备的限制,实验现象无法展现。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使复杂演示大大简化,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某些设备原理、构造课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发动机燃油系统原理、构造时,部件结构与连接传动的关系相当复杂,教学难点很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各部件内外部结构、各部件零件之间的连接和燃油供给情况,可使复杂结构便于观察,复杂演示简单明了,缩短了授课时间,较好地解决了复杂结构在课堂上讲解难、表述难和演示难等问题。
1.2昂贵实验模拟化
新设备价格昂贵,实装短缺,使新装备在实验教学中面临着很多困难。进行多媒体训练模拟化教学是一条低耗、高效的道路,学员在计算机上可进行各种设备使用维护技能的模拟训练、排故训练和应急情况处置训练。近年来,研制了一系列与装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些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可进行空中操作模拟教学。应用这些教学软件缓解了新装备短缺的压力。在实验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员掌握各种设备的维修能力、排除故障能力和各种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处置能力。
1.3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装备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是在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用一般的实验设备无法验证或显示。对于这类知识,学员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模拟装备教学中要求的理想状态,将高度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学员理解概念、原理,方便记忆,从而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旋翼桨叶轨迹检查和调整的实验课上,分析直升机在垂直飞行状态下旋翼旋转过程中桨叶在挥舞平面上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变化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各片桨叶旋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锥角大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便于掌握。
特殊气候环境下工程装备技术管理论文
1维和支援国家气候环境特点
1.1刚果(金)气候环境特点
刚果(金)大部地区受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降水量可达2000mm以上,形成了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在其沿海区域,由于高温多雨,以及受海洋气候影响,会造成空气中盐分含量较大,具有潮湿盐雾的气候环境特点。
1.2利比里亚气候环境特点
利比里亚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形成高温酷暑气候环境。其内陆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几乎无雨,气温日变化剧烈,日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气温可高达60~80℃,昼夜温差大,每月1~2次的南风会在大部范围内引起沙尘暴,具有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
1.3苏丹气候环境特点
苏丹全国气候差异较大,由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干旱季节炎热少雨,雨季则湿热多雨,极易遭受旱、涝、沙漠化等自然灾害。其北部形成沙漠沙尘的气候环境特点,南部则具有高温酷暑气候环境特点。
安全技术装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在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各级领导要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生产管理思想,充分执行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落实各种安全措施,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和职责意识,确保电力安全生产万无一失。以GB26860-201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为基础,充分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将常规的“事后”管理和防范事故的重点提前到“事前”发现、鉴别和判断,充分分析电力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危险源,并建立有针对性的控制防范措施上,尽量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建立包含电力现场作业终端信息采集的企业级安全管理网络,明确电力生产全过程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并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安全优质地进行。
2认真落实电力生产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或部门,应在充分正确理解《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企业安全作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按岗位安全责任制要求,将电力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确保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增加员工的安全忧患意思。组织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实际的、可行性高的、落实度高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奖惩、表彰等经济措施激励,增强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生产观念意识转变。“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全面管理,从而减少或避免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发生。
3规范安全生产全程管理,加强现场动态管理,杜绝违章行为
要切实履行好电力生产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做到安全生产认识到位、监督职责管理到位、事故应急预防工作全面的基础上,强化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服务意识、从严意识、协调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电力生产一线班组的动态管理,组织编制简明详尽、操作性强的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和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责任心、责任感和严谨公正态度。在新市场环境电力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安全与稳定持续发展”等3者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素质水平,使各操控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觉服从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手段,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第一”方针真正扎入每一位员工较高的思想高度。充分贯彻落实“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记录)和“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未受到处分不放过、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管理原则,并实现全方位考核,认真做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违章行为是电力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在作业性违章、装置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4个方面。违章是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中的杀手,不仅要强化作业人员的违章危害意思,还要建立集“事前、事中、事后”等为一体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有效防止电力生产设备和人身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的反违章意识和“四不伤害”能力。全体人员应将反违章作为日常安全生产作业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安全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认识到违章现象、违章行为和违章事件的沿袭性、潜伏性和顽固性,认识到反违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和“反违章是员工基本技能素质”的操控理念,铲除违章作业的思想根源。坚决消除偶然性和习惯性违章,坚持安全作业规范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电力安全生产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4加强安全技术装备的管理
期刊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
科技期刊是展示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思想最重要的载体[1]。据报道,世界上70%的最新科研成果首先是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人员的成果一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包括首发权在内的成果权属就得到了同行乃至公众的认可。因此,科技期刊,尤其是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和重视。就国家层面而言,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5052种。尤其是近10年来,涌现了一批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形成了一定的示范带动效应。但是,与美国等西方期刊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界的永恒追求。《中国舰船研究》是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该刊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以及DOAJ收录期刊,是舰船行业唯一的省级“十大名刊”。近年来,该刊在提升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将结合《中国舰船研究》的办刊经验,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期刊界同仁交流。
1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
特色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邹韬奋先生曾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那么,期刊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第一,特色取决于期刊定位。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目标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方向。作为办刊人,要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找准期刊定位、坚持为读者提供特色化的内容服务,努力形成办刊特色。第二,特色来源于主办单位。对于专业性期刊,刊物选题应聚焦主办单位的主业;对于综合性期刊(如大学学报),也应聚焦于主办单位的优势和重点学科,通过挖掘主办单位的优质稿源来形成特色。第三,特色依赖于编辑创造。品牌策划、栏目策划、专题策划是编辑创造的重要内容。要通过编辑创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切忌“尾巴主义”,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即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进行选题,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跨越式发展。
2多措并举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助力舰船行业创新
2.1积极跟踪和报道科研前沿和热点
为了落实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的办刊宗旨,《中国舰船研究》高度关注舰船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尤其是可能孕育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方向。舰船装备研制能力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集中反映。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非常重视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从过去几十年来看,导弹舰艇是对鱼雷、火炮舰艇的颠覆,垂直发射装置是对倾斜发射装置的颠覆,相控阵雷达是对传统雷达的颠覆。这些颠覆性技术无一例外地促进了舰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舰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高度重视对舰船领域重要技术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专家问卷、会议研讨等方式研判技术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期刊报道重点。目前,舰船行业呈现出以下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1)数字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对于高校人才建设来说,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步骤,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理论的强化,也是强化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检验。现阶段过控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这也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对过控专业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要想顺利完成改革,就要明确现阶段过控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制定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过程装备;控制工程;毕业设计
一、前言
过控专业研究的主要是过程工业,涉及到很多物理手段和化学反应,主要是为产品生产提供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因此各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过控专业,因此该专业的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口径比较宽。现阶段过控专业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毕业设计要考验的就是毕业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发展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要保证毕业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找出现阶段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计现状
1.管理监控不严格
合格的毕业设计需要在每个环节上确保质量[1]。现阶段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文件,这说明毕业设计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包括毕业设计的组织、目的以及相关教师的职责,并制定了论文的具体规范,只是这些是文件上的规定,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高校还是缺乏管理的,高校没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监控,也就是说各个环节都是处于无监控状态,难免会有一些环节出现问题,这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毕业设计共有的一点问题,缺乏监控机制。
BIM技术下毕业设计实践探究
摘要: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三大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基础应用、技术融合与软件研发,以同济大学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毕业设计案例,提出了增加前沿课题数量、加强校企合作、重构现有课程体系等用于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建议,可以为BIM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技术融合;软件研发
引言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后建筑领域出现的又一次革命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等领域。BIM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是工程信息的高度集成,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工程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自2002年以来,BIM逐渐被引入工程建设领域,现已被全球建筑界广泛认可。虽然BIM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整个市场尚未成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业主对BIM的认知与认可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应用价值被挖掘出来,整个BIM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毕业设计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践环节,通常设置在最后一学期,是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其相关课题正在逐步被引入建筑学[1,2]、土木工程[3,4]、工程管理[5]等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教学成果。但仍存在前期课程设置不合理、课题方向前沿性不足、软件研发类课题偏少等问题,亟须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归纳总结了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并给出相关案例,提出了提升毕业设计效果的几点建议,可以为BIM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课题方向
目前与BIM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聚焦于基础应用、技术融合和软件研发等三个主要方向,如图1所示。
1.1BIM基础应用方向。BIM基础应用多数是基于BIM软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是目前毕业设计的主流课题方向。如采用Revit软件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施工图深化、碰撞监测、进度模拟、工程量统计、造价分析和三维动画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对象以房屋建筑为主,目前已拓展至桥梁、隧道、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在BIM应用软件方面,建模软件以Revit最为常用,碰撞检查和动画模拟多数采用Revisworks软件,工程算量和造价分析则常采用广联达和鲁班等国内软件。总体来看,该方向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应用为主,课题的完成情况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早期以多高层房屋为对象的“建模+动画+算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已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该类课题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层建筑、大跨空间建筑、钢木结构建筑、地铁隧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项目;研究内容也延伸至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同时,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实际工程,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已成为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如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期刊,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影响因子方面均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2018年6月26日WebofScience最新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主办的期刊已有46本期刊进入Q1区,然而据笔者统计,其中绝大部分期刊为生物、物理、化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学科,而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科技期刊仅有2种,占比仅为4.3%。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技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科学以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因此,办好这类期刊的责任重大。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当前中国论文唯影响因子评价导向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办刊困境。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期刊难担此“龙尾”和“龙头”的重担。
1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
1.1稿源匮乏
与生物、材料等基础学科期刊相比,工程技术期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系列期刊;世界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系列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动辄大于10相比要低很多,大多仅在1~3之间徘徊。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则还要弱很多。由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唯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导向,造成许多原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找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关系不密切,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基础科学类期刊(其中不乏所谓“灌水”期刊),以便于其职称晋升或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由此出现大量优质工程技术类稿件外流至基础学科期刊,或是外流至国外知名工程技术期刊的现象,导致许多国内工程技术期刊稿源匮乏,发展举步维艰。试问如果一个期刊的稿源都已成问题,又何谈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1.2稿源质量不佳
当前,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仍然是以跟踪型研究为主,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的关键产品与国际最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代差,如航空发动机、汽车、通用机械行业等,行业提出的需求没有学术引领性和巨大挑战性,基本上可以按照国际上的既有路线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一个现象:一方面,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项目很多,投入的经费很多;另一方面,其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距离世界一流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我国要想办世界一流工程技术期刊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牢记为读者、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多种途径与措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并将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以响应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困境的措施
行业科技期刊如何在办刊中服务科学
长期以来,服务特定行业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行业热点信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责任。[1]也可以说,行业科技期刊是因行业的存在、延续、发展而举办,其命运始终与行业的盛衰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某个行业的内涵、管理机构与服务范围亦不断变化,行业科技期刊如何在遵循办刊规律、扩大办刊影响、提升办刊效益的同时,深度融入行业的科技发展、及时报道行业的科技创新、充当好行业发展的智库显得十分重要。《森林防火》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主办的行业科技期刊,扮演好服务行业科学研究的角色是期刊不断提高行业站位、校准办刊方向、争取办刊资源、彰显办刊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刊物立足行业而走出行业、创立品牌的关键抓手。
一、捕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引导科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
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述及基础设施装备落后时明确指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管理、林业执法、有害生物防治等现代装备手段落后,协同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严重缺乏,高新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2]为了引起森林防火的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结合无人机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进展,编辑部研究后认为,森林防火工作对于无人机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的新成果推广应用领域,其结合实际的开发应用必定成为一个森林防火装备发展新方向,于是决定策划组织一批相关论文刊发。《森林防火》先后刊发了杜建华等撰写的《森林火灾探测扑救中的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2013年第4期),郭伟等撰写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与图像处理技术》(2014年第4期),周建等撰写的《关于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应用的探讨》(2017年第3期),李建有等撰写的《无人机在森林消防领域的应用概述》(2018年第1期)等一系列论文。由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设有森林消防学院,而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学校,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引起了行业专家的关注。防火管理部门及学校着手通过无人机研发应用的政策制定、机构设置、主办研讨会、组织实战演习、举办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工作引导相关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比如: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森林防火办主办、丽江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承办的“国家森防办无人机飞行测试会议”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2018年8月1日至25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首期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资质及战法应用培训班在仙林校区开班,来自广东、贵州、江西、青海、湖北、湖南、福建、河南、江苏等省森林公安机关的32名学员参加培训;2018年4月27日,学校与深圳市科卫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无人机森林防火灭火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此外,2017年12月3日,森林消防学院举办第四届技能节暨首届“科卫泰”杯小型无人机森林防火技能大赛;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4日组织了由南京钟山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福建农林大学老师、刑事科学技术系老师、森林消防系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点烧试验和扑火实战演习,于2013年11月14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5月21日分别开展了以“无人机检测林火技术研究”“小型无人机在林火监测和扑救指挥中的应用”“基于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特征匹配方法的无人机遥感影像自动拼接技术”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无人机研发、推广活动为抓手,以期刊有关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系列论文或成果的刊发为引导,在贯彻行业发展规划中起到了引导行业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方向的良好效用。
二、通过有效的选题策划聚集研究力量
行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可以有效地追踪行业的研究热点、报道重大的行业或学科研究项目、聚集新兴学科重要专家的成果、引领行业政策的关注与制定;同时,还可以针对行业的发展需求,引发基于某个方向或主题的特别关注和集中立项,不断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带动行业的高效发展,最终形成研究力量的聚集,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或管理瓶颈。比如,《森林防火》刊登的《关于加大森林防火行政问责力度的几点思考》、《用制度屏障构建森林防火责任体系》等论文,切入点在于讨论如何完善森林火灾的责任追究体系,稍远的目标是为国家防火指挥部制定相关督导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讨论成果的不断推出,引出了众多专家的建议与思考。这时,作为防火专家的《森林防火》主编,适时申请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立项,经过几轮专家研讨会以及遍布全国的各级森林防火机构的工作调研,最终形成了《森林防火督导暂行办法》这一政府层面颁布的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可见,行业科技期刊以持续推出行业科技新成果为主旨,以敏锐把握行业政策方向为引领,结合编辑部工作人员丰厚的专业素养,就能通过精准的选题策划,聚集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研究力量,形成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智库型资源。
三、利用丰富的产品信息提供或矫正研究方向
作为森林消防行业唯一的一本科技期刊,《森林防火》(季刊)的广告资源历来为广大生产与消防相关产品的商家所青睐。2017年本刊共72个版面的广告。广告的内容包括:森林消防水罐车、水泵,森林防火监控预警系统及相关设备,森林消防服装,森林灭火机具,森林防火多媒体智能调度平台,森林防火智能语音警示器,野外通信器材,无人机消防装备,应急处理信息化工作系统(包括电子沙盘作战指挥系统、智能野外巡护终端、北斗智能终端、航拍处理系统),林区入口监控及防火警示系统,森林火灾扑救仿真模拟系统,应急通信的空地联动解决方案等。比如,2016年底我刊收到一篇研究某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的论文,审稿专家认为,论文中未给出最佳洒水灭火的高度数据,建议作者做进一步实验并修改论文。由于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高校、研究所、生产单位三方的合作项目,编辑部认为如果修改完善后刊发,对提升一线防火单位使用直升机吊桶洒水扑灭森林火灾的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在此之前,某生产飞机洒水灭火用吊桶的厂家正好在本刊过一则广告,信息里包含了相关机型对应的最佳吊水量和洒水高度的范围值。因此,我部编辑就及时为论文作者与产品生产厂家牵线搭桥。最后,作者的单位在该厂家重新购置了标准的吊桶,并在厂方专家的指导下调整了研究方向再次实验,找出了该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的最佳高度范围,成功在我刊发表了《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研究———以K-32直升机为例》一文。可见,关键数据的求得往往决定了一项研究成果的水平,也成为论文是否符合发表标准的通行证,而源自生产厂家长期积累的产品信息资料,则很可能为相关科学研究缩短摸索时间、获取重要数据提供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