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专业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专业知识

西医专业中医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目前在我国很多西医院校都把中医学作为必修课,但是由于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引入项目教学法,以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项目教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志曾做出过重要指示,即“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85年中央书记处就曾在对中医等的工作意见中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

一、西医专业中医课程学习现状

西医专业与传统中医专业相比,两者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均不同,内容多、学时数有限以及其余诸多因素影响,加之中西医理论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西医专业学生对中医课程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均不容乐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掌握。1.内容多、课时少。目前西医专业中医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医学》,这本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所有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等,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浓缩精华本,而学时一般只有32—56学时,教材内容和学时配备完成不成比例。授课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知识体系讲完整,是必缩减大部分内容,而一旦缩减后学生听不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2.先入为主的西医思维方式。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的时间一般是大三学年,之前由于学习了两年的西医知识,“先入为主”形成了较固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西医大部分采用逻辑思维,直观容易接受;而中医则比较多的采用形象思维,比较抽象又缺乏量化的标准,尤其是已经较全面地学习过西医知识体系,此时再学习中医学常习惯套用西医理论,造成误区无法接受。3.缺乏临证、缺少兴趣。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学》,只是理论授课,没有临证机会,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相脱节。本来就缺乏中医专业的传统文化氛围,不让他们深入临床第一线,不能耳闻目睹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没有亲身验证中医药理论的机会,加之重视程度不足,学生们觉得相关性不强,并且与将来职业毫无关联,使他们无法建立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目前针对这种现状,各院校也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引进现代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积极开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及临床操作示教等多种教学方式。但应客观看到: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均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不能全面把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教学法无异于望梅止渴。

二、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借助教师和(或)同学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项目教学法用理论去分析问题,强调理论的运用能力,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6]。纵观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已是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法[7],在不同的学科中得到了应用,主要集中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上,例如语言类学科、工科和计算机应用学科[8]。中医学则是侧重于临床应用,强调实践,注重技能训练,以临床实用的诊疗技术内容为主的专业,把项目教学法引入西医专业中医课程教学中更能发挥其优势。

阅读全文

医疗需求下高职中医教师素质提升探析

摘要:通过对基层县医院、乡镇卫生室、村卫生室、社区医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特点、岗位需求,从而了解高职中医学学生需具备的从业能力,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中国特色中医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拓展思路。

关键词:基层医疗;高职;中医教师;素质提升

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应用型教育,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就无法为基层输送高技能型从业人员。如何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实现战略性提升,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基于基层医疗工作特点和岗位需求,获知学生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教师需要具备或者提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适应现代中医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实践能力要求、整体素质要求和教育背景及继续教育要求。

1对象与方法

1.1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面向各地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陕西省宝鸡市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周边凤翔县、扶风县、眉县、岐山、太白县、千阳县、凤县7个县区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山东省济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共计5家,济宁市泗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计40家、重庆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业专家(高职高专院校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基层工作10年以上临床医师37名,我院2015级在基层工作的45名中医学专业毕业生。

1.2调研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书面访谈、电话咨询、文献研究等形式进行。

1.3调研内容。本次调研设计了4份调查表:表1为人才需求调研表、表2为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表3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表、表4为行业专家访谈表。表1为了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任务、专业需求、学生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及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设置了8个条目。表2为了了解我院毕业的学生现在工作的岗位特点及基于岗位对教学的反馈,设置了12个条目。表3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设置了10个条目。表4从行业专家的角度分析医疗卫生行业现状特点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设置了6个条目。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阅读全文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育的意义及成效

一、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阅读全文

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陈兆华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阅读全文

中医文化在对外教育的意义

作者:薄彤 张杰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对外教育现状

自195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来,我国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2009年,我国4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已有25所院校具备了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接收学习中医药的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另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已增长到了5000人。

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国别逐年增多最初的中医药对外教育对象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日本、韩国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都是教学开展的热点,欧美学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随着中医药影响在世界的扩大,特别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2002—2005年传统医学全球战略》后,更多国家认识到中医药存在着巨大的现代应用价值,许多欧洲、美洲、非洲的学生也开始把目光投入到了中医药领域。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展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影响已经走向广阔的世界各地。可见,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留学生国别的增多促使中医药对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理解的缺失尤为突出。

留学生在中医文化学习中的障碍

来华学习中医药学的留学生既有来自汉文化圈的近邻,以日、韩留学生为代表,也有来自大洋彼岸的远朋,如欧美学生。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这些学生普遍都遇到了中医文化的理解障碍,并严重影响其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

阅读全文

中医院校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分析

摘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探索在中医院校开展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结合中医专业特色,深入挖掘病理学知识的思政内涵,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将思政教育渗透教学全程,努力打造中医院校课程思政“金课”。

关键词:中医教育;病理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打破传统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屏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专业课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在中医院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中医院校培养德才兼顾的中医人才,其对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乃至人民健康也大有裨益[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病理学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中医院校开设病理学课程不仅为学生未来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更是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在传授本学科所涉及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专业课程教学本身的育人功能,即思政教育[5]。当下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主性及积极性[6],甚至职业规划不清晰,因此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尤为突出。同时病理学这门课程偏形态,偏枯燥,学生的兴趣偏弱,特别是中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开展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打造一门有温度的中医院校病理学“金课”。本文以绪论为例,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病理学绪论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基本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简史。这5部分内容中有多处可深入挖掘思政内涵,开展课程思政。

1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7],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正契合这一观点。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重点要清晰,前期基础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研究重点为正常机体,而病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等。在该部分需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疾病的病因、机制和转归,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损伤与抗损伤蕴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相互斗争推动疾病的发展。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疾病,基本病理过程同样适用各论中的疾病,体现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基本内容中总论和各论体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哲学思想。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机制,学会“质疑”教材,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诊疗疾病,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区分病因和条件,明确疾病的转归。这对学生全面认识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8],并为未来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基础。

2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大会上,“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9]。这一重任则落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医学生身上。因此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尤为重要。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战“疫”有“方”。疗效就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但欲让其生命力更加顽强,则有赖于利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使其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而中医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病理学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动物病理学。目前,主要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研究人体病理学。在此部分,先让学生们了解尸体解剖的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初,病理学借助尸体解剖对寻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做出了巨大贡献。尸体解剖可以查明死亡原因,在刑事案件上还原真相;其还可为医疗纠纷提供证据,伸张公平正义;可以确诊疾病,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可以积累人体疾病资料,供教学和研究。而教学所用标本更多地依赖于遗体捐献,遗体捐献者具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社会具有崇高的奉献性。因此要教育学生对“大体老师”怀有崇高的敬意,引导医学生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了解我国遗体捐献率低、尸检率低后,带领学生们分析原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伦理的影响,我国遗体捐献率一直较低。当下,中国遗体捐献程序的不完善导致一些社会乱象,法制建设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10]。针对这2个方面,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遗体捐献的宣传,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在活体组织检查上,强调病理学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引导学生思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中要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提醒学生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鼓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对自己负责,对每一个患者负责。而细胞学检查最大的优点在于早期筛查疾病,引导学生思考健康宣教的重要性,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基本策略,和中医的治未病不谋而合。

阅读全文

中医英语翻译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深厚,导致在翻译时出现一词多意、冗杂琐碎、词不达意等问题。因此要求中医英语翻译者既要具备丰富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还需要出色的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理解能力。在翻译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西医功能对等翻译、运用汉语音译、删减翻译和配合注释翻译等方法,解决中医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为中医的英语翻译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让中医的英语翻译工作开展更加顺利,而且更加精准。

关键词:中医翻译;英语翻译;翻译问题;方法;应对策略;对等翻译

随着中医走向世界医学舞台的加快,对外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英语翻译成为中医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纽带。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学科交流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对英语翻译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以目前来看,在进行中医英语翻译的时候,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客观认识。

1翻译问题

1.1标准的缺乏

中医术语大部分来自于古汉语,与其他领域英语翻译相比,既定术语较少,各种术语的使用缺乏标准和规范。在翻译时,经常会出现某一个中医术语有多种翻译方法,或一个术语对应着多个英文词汇,彼此之间又相差甚远。这种中医英语翻译的混乱,使国外的接触者和学习者产生概念的混淆和混乱,给中医术语的对外发展和传播带来了一定阻碍,中医理念传播和中医知识传播受到严重阻碍。以三焦为例,有3种翻译方法,即threewarners、tripleheater和tripleenergizers。这3种翻译没办法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确定,为其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中医和西医对同一种疾病有着不同的认知,在病名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如现代医学之中的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相对应,世卫组织给消渴病的标准英文翻译是wasting-thirst,但是在专业教材中的翻译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教材将其称之为dia⁃betes,这一翻译的精准性相对较差,没有体现中医的特色性,而有部分教材将消渴病音译为Xiaoke。中医术语往往简洁明了,通过2~4个字就可以概括深奥的理论。但是英语翻译后却冗杂琐碎。再加之1个中医名词,可能对应多个英语翻译,就导致中医术语冗杂的英文翻译,更加难以理解和学习。如八纲辨证的2种翻译,即analyzinganddifferentia⁃tingpathologicalconditionsinaccordancewiththeeightprincipalsyndromes、diagnosisaccordingtotheeightguidingprinciple等。这些冗杂的翻译一方面不方便理解,另外一方面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理解和信息的误差,为文化传播和学科研究带来较大的难度,产生了较多的阻碍。

1.2理念的不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