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诊疗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医疗联合体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发展迅速,与我国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尤其值得关注。中医药服务具有利于医务人员掌握、便于基层开展、患者容易接受等特点,因此中医医疗联合体有其独特发展优势。然而近几年实践中也暴露出中医适宜技术掌握不足、制剂共享存在壁垒等问题,通过对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全国各地中医医疗联合体提升中医服务能力的实践和探索,从而探讨如何促进医疗联合体内成员共同发展,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
关键词:中医;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1]。医联体形式多样,其中以中医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形式一般称为中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近几年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其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文献多归纳总结各地区模式,介绍典型案例,未能归纳出较为普遍的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为中医医联体的推广和有效运行提供建议。
1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医联体的中文期刊和学位论文,采用主题检索,主要检索词为“中医”以及“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整合服务”“医疗共同体”。共检索出132篇期刊论文、4篇学位论文,新闻、报刊、会议摘要、评论不纳入进一步分析,从数量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中医医联体的研究相对缺乏,且没有综述类文章。通过阅读摘要,纳入全文分析的文献有56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筛选出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的文献共30篇,内容包括中医医联体实践措施、实施效果、困境以及建议。
2中医医联体整合机制
根据文献阅读可知:云南省早在2003年便组建了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2];齐齐哈尔市于2011年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3],北京已有顺义区中医医联体[4-5]、通州区中医医联体、东直门中医医联体[6]等多个医联体;广东省截至2018年2月,已组建136个中医医联体;江苏[7]、湖北、湖南等省也已建成中医医联体。各省(区、市)的中医医联体有一定自身特色,本文从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和资源共享4个维度进行归纳(表1)。
中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
一、目前中医医院CME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项目水平不高
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传承精华争创一流期刊
艰难而不平凡的2020年终于过去,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一年已经开始。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艰难、奋斗和胜利,历史将铭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年。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严重打乱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统筹部署、英明指挥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打了一场壮烈的抗疫人民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疫情暴发,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但我们有中医药。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一大批勇于担当的院士、国医大师和中医药界的同道们,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在全国各地就迅速行动起来,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投入抗疫第一线,从大年初一开始,陆续带队驰援武汉,奋战80多天,终于使疫情得到控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在全球疫情普遍蔓延之际,创立独树一帜的抗疫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国抗疫的亮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杂志》同样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以我们的方式,为中医药抗疫做出贡献。从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第一天起,即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应对疫情,开辟肺炎专栏。2020年1月29日,通过中国知网首发了第一篇肺炎论文,目前下载量已达到近1.9万次,单篇被引超过400次。截至2020年12月10日,《中医杂志》共发表肺炎相关论文72篇,包括院士、国医大师的学术观点和诊治经验,抗疫一线专家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报告,涵盖肺炎的相关理论阐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诊断与证候特点分析、临床观察报告、典型病例报道,以及国家和各地诊疗方案的分析等内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已的72篇论文中,已正式印刷出版64篇,总下载量达18.9万次,7篇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极大地弘扬了中医药抗击肺炎的成果。
2020年《中医杂志》引证指标大幅上升,最新的引证数据显示,本刊复合总被引频次达到13222,复合影响因子达到2.145,网络年下载量达到81.07万次,居同类期刊领先地位。遵照中央深改会《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精神,紧抓机遇,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期刊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在开年之初,肺炎依然在全球蔓延。作为抗击疫情重要力量的中医药人,依然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致,发挥我们的力量。《中医杂志》全体编辑人员,祈愿在中医药界广大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做好有关报道工作,“抗疫三月短、格物几年许”,继续深入总结防疫经验,传承创新中医药数千年抗疫精华,引领中医药学术的不断进步。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关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研究进展,加强对心脑血管病、肺系病、消化系疾病、代谢病和肿瘤等的报道。主动加强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端领军人物的组稿工作,加强对中医药创新理论的报道,关注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的电子期刊,刨除期刊中简讯等相关不属于学术论文部分,共刊发学术论文1111篇。查阅这些文章中有无中医、中药、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等信息,结果显示共有44篇,总体占比为3.96%,占比较小。据此得出今后要加强中医药相关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国卫生法制》;中医药;卫生法律;中医药法律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7日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曾指出“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中医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可见加强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其相关法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卫生法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研究卫生法和卫生法学理论,探讨卫生法制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介绍国内外卫生法制建设动态和卫生法学研究成果,交流地方卫生法和执法经验,普及卫生法律知识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相关卫生法律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情况,并根据其结果指出我国近年中医药相关法律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医药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中医药法律相关的44篇学术论文(不包括简讯、文摘与信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被引情况逐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二)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2],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1111篇学术论文,仔细查看有无中医、中医、中医药相关信息,并将登记数据分类输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SECI理论中医学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
摘要:基于SECI理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旨在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全面发展、中医学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中西汇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SECI理论;中医学专业;“中西汇通”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医原创思维难以保持、方药性能不易领悟、临证实践技能较差、重知识和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中西医并存却不能有效汇通等,导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尤其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同时,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力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当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开设已经有六十余年,结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助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中西汇通”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及手段,加强师承教育,加强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提升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介绍如下。
1中医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医学教学的灵魂
在于实践。实践式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它的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客观性和培养人才的能动性非常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实践式教学是将传授中医学理论知识与各类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通过动物实验、中药识别、模拟接诊、经方实训、临床实操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使其在实践中领悟、掌握理论知识。中医药知识是巨大的医学宝库,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知识特征。如何有效开展中医药临床实践教学,提升中医传承的效果,是中医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中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1)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2)临床实习重西医轻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等;(3)学生实践技能较差,临床实践学习时间不足,技能培训个性化不足;(4)教育过程脱离实践,理论学习和临床学习内容脱节。当前,各级各类医院对学生临证能力、“中西汇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仅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因此,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尤为必要。
2基于SECI理论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思考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语言进行表达与传播的知识为显性知识[2],而隐性知识是隐藏在人们的头脑里面,难以编码或者不能编码的知识,但能作为技能、诀窍、洞察力、技巧、经验和群体成员的默契等很好地体现出来[3]。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阐述了知识的创造是不断自我超越、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见图1。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潜移默化”或社会化,属于个体之间经验的分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外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称为融合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内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通过吸收、消化升华成隐性知识。SECI模型准确地概括了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即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吸收和升华[4]。中医学传统观念认为“医者意也”[5]。知识分类中隐性知识的特征与中医学“意会”的特性相契合。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应用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知识体系从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隐性知识的内隐性特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量的隐性知识蕴含于其中。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且具有古代传统哲学之特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之特性,是经验科学,医者仅仅掌握显性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转化成自身的临床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实践教学过程就是带教教师将隐性知识外化和显性知识融合,形成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的知识。
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
摘要: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基础研究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推拿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众多科研院校对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此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结合近10年国内发表的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学位论文,从论文基本情况、基础研究的方法、生物力学机制、生物化学机制,及存在问题方面,梳理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
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和滑膜关节中软骨下骨的重塑,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1-2]。目前,临床推拿手法治疗KOA已初步形成相应的诊疗体系,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索推拿治疗KOA的有效机制,对丰富和完善KOA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导师团队研究成果的体现,其学术成果能够对KOA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梳理分析近10年国内推拿治疗KOA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基础研究分析
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发文量为29篇,单纯基础研究25篇,基础加临床研究4篇;其中手法的基础研究22篇,膏摩基础研究6篇,手法结合针刀1篇。其中干预手法主要为揉髌法(12篇)、膏摩法(6篇)及舒筋法(2篇)。目前,KOA的发病机制有软骨细胞凋亡、自身免疫、软骨下骨内高压、自由基、细胞因子、软骨酶降解等。学位论文中,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某种手法对KOA的病理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试图探索出其潜在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实验步骤主要为选材、造模、干预方法、组织形态学观察、指标测定,标本多选取实验动物的血清、滑膜组织、软骨、关节液,针对不同的观测指标有其对应的检测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关节软骨,并结合Mankind病理学评分标准。
1.1基础研究中的推拿情况分析
手法的选择以“揉髌”及“舒筋”为主,说明髌骨在KOA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揉髌手法多配合膝关节局部理筋推拿,牵伸旋转并屈曲膝关节,达到筋骨并治的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董思佳等[3-4]研究的是“舒筋”手法,其手法核心为揉法、拿法、分筋、搓膝。广西中医药大学导师戴七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围绕揉髌手法对软骨细胞因子学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5]。膏摩法是外用中药与常规推拿手法相结合的疗法。膏摩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薛明新团队和新疆医科大学的王新军团队,两者研究的膏剂不同,前者为羌活膏[6-7],后者为陈元膏[8-10],两者观测指标均涉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
人力资源配置下医院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止2013年12月31日该院的31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利用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采用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医院截止2013年底所有在岗护理人员,从床护比、年龄、职称、学历、科室分布、从事中医技术操作的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讨论
2.1护理人员占医院总人力资源比例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