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医学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
一、哈萨克医学简介
哈医药理论基础“六元论”(即:天、地、阴、暗、寒、热),哈萨克语称之为“吾孜叶格阿勒特突固尔”。其中“吾孜叶格”是指每一事物所具有的独特而核心的性质特征,“阿勒特”是六的意思,而“突固尔”是底座、立足点、支柱、根源、渊源之意,其最终含义是元。阿勒特突固尔是六大核心底座、立足点、支柱、根源、渊源之意。即天元、地元、寒元、热元、明元、暗元。这种独特运用六元论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护理、养生等方方面面都和气候、季节、时辰、属相、居住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体现了哈医药基础理论“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充分说明了人体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从中演绎出了元气学说(胡瓦特达尔)、脏腑学说(木谢勒克达尔)、对立统一学说、脉络学说、体液学说、气候学说、转化学说、星相学说、病因学说等基本理论。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阿勒特突固尔学说(六元学说)的深刻影响,它促进了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立了哈萨克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思想。
二、哈萨克医学教育现状
国务院下发的国发32号文件《关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提出的“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和近期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为哈萨克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先成立了哈萨克医医院,2008年又成立了哈萨克医药研究所,致力于挖掘、保护、研究和开发哈萨克医药,收集民间处方、文献并培养哈萨克医药专业人才。阿勒泰地委、行署非常重视哈萨克医药的发展,与自治区卫生厅、教育厅通力协作,在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率先开设两个哈萨克医药学中专班,共招收学生100名,并出版中专层次哈萨克医药学专业教材1套。新疆医科大学也非常重视哈萨克医药学的发展,积极与国家民委、卫生部、教育部接洽协作,于2010年获批在新疆医科大学开办哈医学本科班,首批招收民考民学生30名。根据医学教育本科阶段要求,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反复论证,有序开展了哈萨克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本科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作为新疆医科大学重要的方面军———中医学院责无旁贷地成为新疆医科大学哈萨克医学本科建设的承担单位。为有效地推进哈萨克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工作的协调,学院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的哈萨克医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在该委员会指导下,我院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关于哈萨克医学在教育、医疗、教材、教师等方面的网上及现场调研,以及文献整理挖掘、民间专家访谈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新疆医科大学也高度重视学院关于哈萨克医学的建设工作,多次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配套拨发经费予以支持。
三、创办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意义
2011年起,经国家教育部审核批准由新疆医科大学新增开设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这是全国高校第一次设置这个专业,这对进一步挖掘新疆丰富的传统医学资源,完善新疆医学教育专业类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青海、甘肃、西藏、内蒙古等省区也有少数分布,全国共有人口150余万人,占全世界哈萨克族人口的10%。哈萨克医学是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但由于受哈萨克医学本身传承特点的局限性和现代医学的冲击,哈萨克医学一直未形成医院形式的医疗机构,也未形成学校形式的正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我国哈萨克民族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1985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医院,1992年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医药学会,1993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药研究委员会,2008年成立阿勒泰地区哈萨克医药研究所,2010年在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开设哈萨克医医士专业教育。阿勒泰地区将迎来发展哈萨克医药产业的大好时机,哈萨克民族医药药品研制、保健品开发,以及常用药材的驯化、种植工作,哈医医院特色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都需大批哈医专业人才。因而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哈萨克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哈萨克民族地区对哈萨克医医学临床和医药产业人才的需求都很大。新疆医科大学开设哈萨克医学本科专业正好可以解决发展哈萨克民族地区医药事业对人才的急迫需求。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对我区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变我区传统医学的现有布局结构,特别是丰富了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广大哈萨克人民的就医形式,使他们在就医时有更多的选择,对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也有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的哈萨克族只占世界哈萨克民族人口的10%,一旦我们成为哈萨克医学教育、医疗和科研的中心,这势必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医学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同时通过职业资格认定、纳入社保体系、优化知识体系(突出实用性)、构建教育体系、整理民间文献等一系列工作,以期使哈萨克医学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快轨道上来。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出现有利于民族医学在各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博采众长,已而推动祖国医学的长足发展。哈萨克医学有其悠久的历史,集聚了非常丰富的哈医特色及高效的诊疗经验,同时哈萨克医学又融合了多种传统医药知识。那么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升,系统地传授给接受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的学生,让他们切实感受本民族优秀的医药精粹,努力学习传承并服务于本民族乃至更多的人民群众。
四、哈萨克医学高等教育工作
中医文化思想对临床医学生的作用
摘要:中医学课程是非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理论初始正规教育,可以成为中国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中医学课程可以兼具临床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双重作用。中医的文化思想(天人一体的精神内核,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仁和精诚的人格追求,精神内守的修养要旨)对临床医学生医德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医思想;中医教育;人文素质;医德教育
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呼唤“文化自信”,现代医学呼唤“人文回归”,中医具有厚重的人文底蕴,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在要求。中医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华文化以道德追求为最高境界,决定了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是一种修身明德的培养,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天人一体、仁和精诚、致中尚和等思想,贯穿渗透于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思维体系、技术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医的理论、方法、技术、教育全都以此为根基,从“神”到“形”、从“道”到“器”,浑然一体。离开了中医的精神内核,中医临床思维、医术医技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有形无神。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并存,是中医医疗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独特之处。然而,西医处于主流医学地位,在日新月异的西医理论和技术冲击下,中国医生、医学生,尤其是非中医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医的误解、质疑、轻视甚至抵触,对独具优越性、超前性的中医思想知之甚少,也很难形成对祖国文化思想的尊崇和自信。中国医生、医学生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医的正确态度和信心。中医,不仅仅是中医医生的医学,更应该是中国医生的医学。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医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学教学几乎是唯一的一次中医理论初始正规教育[1],是学生形成对祖国医学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的关键性课程。中医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应该成为中国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如果医学生能将中医文化思想融入到临床学习和工作中,把中医道德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医生的坚定信仰,外化为医生的自觉行为,将对临床医学生医德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1天人一体的精神内核
“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中医养生、诊病、治病各个领域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医学上主要是指人体内部、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中医将人视为自然之子,将天地自然视为人之父母,把人放到化育人类的整个天地自然中去研究。中医这个整体思想扎根于“天人合德”的“道”思想———天人合一、效法自然、阴阳谐和,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是萌发于中华民族、起源于农耕、仰仗自然的民族特质。“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自然的内在本质规律,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追求,最终都可归结为“道德玄同”,即人之思想行为全然冥合于天道之运行,也即是达到了“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道”思想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使整个文化体系有着高度的、内在的精神统一,宇宙、生命、道德、治国、历法、兵法、医学、术数、建筑、器具、书画、音律……无不如是。可以说,中医的思想内核,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智慧是一体两面。学习和运用中医的过程中,无处不感受到“道”思想的至简、至深,这对心灵的洗涤是潜移默化的。在探求中医医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思考和研习中医的文化精神,遇到许多难点不得其解的时候,始终需要回到中医的思想原点才能有所突破。单凭智能意识无法真正深刻理解中医,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素质。当“天人一体”逐渐内化为个人对待天地万物的基本认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间转变,精神和道德的修持也逐渐变成发自内心的追求,这是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
2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
“致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表现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前面所讲的“天人合一”,表现在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人伦和谐”,表现在处理人体内部的健康与疾病就是中医“调和阴阳”“以平为期”。阴阳和合,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核心。天地得其和,则风雨有节,寒暑适时,人得其和,则起居服食、视听言动、喜怒哀乐无有所过,心和、形和、气和,而天地之和交应,这是中医养生防病之道。中医不仅要在诊断治疗上整体审查、调中致和,还要在医患关系、同道关系上以和谐为目的,信和、谦和、温和,是中国医者的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
中医儿科CBL教学中医案库的应用
摘要:CBL教学法对中医儿科的教育是一次改革,尤其名医医案库的建立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的医案是学术讨论的重要载体,丰富的名医医案以及多层次的体系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最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最强大的知识储备。
关键词:医案库;中医儿科;CBL教学法
国之根本在于教育,只有打好扎实的根基才能高楼林立。同理,医之未来更是在于教育,医学关乎着人类的存亡,其中中医儿科更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她需要庞大的专业性理论知识为基础,开阔和精准的思维方式为先导。这使得中医儿科优秀人才的培养面临步履维艰的困境。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行之有效的医学思维方式?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归根结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正确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将无数的人才引导到正确的杏林之路上。
1医案库的重要性
经过无数的教学实践,CBL教学法开始逐渐地应用于中医儿科临床教学中,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育相互独立的局面中,CBL教学模式和传统医学而言,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掌握,促进医学教学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1]。何谓CBL教学方法?CBL教学法中首先选择医案,让学生提前准备知识和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补充检查,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以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探讨、分析。老师再对学生提出病例中的重点及问题引导和点评。对病例涉及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然后同学归纳总结众多观点,提出初步结论。学生结合病例系统讲解该类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教师最后对讨论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对本疾病涉及的知识点达成共识、所有同学共享学习成果。带教老师着重对病例总结归纳并解析,引导同学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详细地解答。在CBL教育法中始终贯彻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能找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技巧。那么在执行CBL教育法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医案。实际教学中影响因素太多,在教学中也无法做到让同学见到每个病典型临床患者,也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配合临床教学。所以医案库的建立对临床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医案库中医案的选择对学生的作用
CBL教学法特点和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2]。医案的选择可以说关乎着整个学习的走向,选择对的医案会使同学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也会使中医思路快速建立,那么医案的选择就是整个CBL教学法的重中之重。
中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
一、目前中医医院CME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项目水平不高
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探究
摘要: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构建“一个管理平台、一个考核平台、N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实现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带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更新教育,是随着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多样的终身性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任务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增新知识的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继续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是目前的主要需求,需要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方法[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建设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学分审验、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普遍开展了与信息化手段相融合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包括自行开发在线学习课程[2]、慕课教育模式[3-4]等网络资源,同时搭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管理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积极性与满意度[5-6]。
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现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学科门类齐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影响力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在繁重的临床医疗压力下,积极开展了各类别人才培训。2017-2020年,共获批并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61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00项,培训省内外人员逾1.4万人次,对各级医院中医人才培养起到助力作用。
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构建模式
本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1个管理平台、1个考核平台、N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扩展覆盖人群,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
远程教育在中医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
摘要: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通讯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多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本文从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首先对其在中医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作出阐述,再以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性、可行性为目的,简略提出远程教育在中医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远程教育;中医教育;继续教育;大数据
为培养出高水平、可持续发展、高实践技能的临床人才,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素质,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强调医学继续教育围绕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中心内容,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需每年取得25的学分,进行终身性、连续性的医学教育。
1远程教育在中医继续教育中具有必要性
1.1开放性
远程教育实现了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国中医从业人员缺口较大,且继续教育发展也呈现出地区上的不平衡。经过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者多在县市级医院工作,而在乡村卫生院、村卫室需要提供中医医疗来服务更多人群处,在职中医药人员普遍存在无学历、低水平的问题。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项课题显示,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中,无学历者占36%,无职称者占17.95%,无执业资格者占15.16%。由于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程度低、农村诊疗设施落后、资金和时间受限,故通过进修、参加培训班、研讨会来进行继续教育,其落实度和效果性都未能达到理想水平。而远程教育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在实现继续教育的广普性方面作出了跨越性的进步。即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可随时进行继续教育,掌握新理论、新技巧,“工学矛盾”得到缓解[1],对我国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意义匪浅;而对于中医专业人才,远程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继续教育的便捷,支持了终身教育的社会化。
1.2交互性
医教协同创新高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基层中药人才的供给问题严重制约常州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常州地区唯一开办中药学教育的学校,人才培养必须综合考虑常州社会民生的需要,充分体现常州地区特色。通过组建校院联盟,聘请具备相应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遵循传统方式带徒授业,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构建以服务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医教协同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中药学专业;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的第一资源。院校培养是现阶段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1],然而全盘院校教育并不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其弊端逐步显露[2]。迄今尚无医教协同培养中药学人才的报道,仅有高职中药学专业的现代学徒制[3-4]和新型学徒制的尝试[5],并对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6-7]、办学模式[8]、双导师制[9]、教学管理机制[10]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国中医药人教发〔2016〕39号)》规定:“鼓励各省根据实际,建设一批省级、地市级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实施区域培养”。本着立足地方,植根地方,服务地方,体现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本校选择与地方特色鲜明的中医院开展合作,以探索院校和师承相结合的医教联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1常州中药人才现状
常州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打着孟河医派烙印的中医药学是常州中医学的特色,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孟河医家对中药见解独到,炮药强调精制纯正,用药讲究和缓醇正,其代表人物费伯雄、丁甘仁等还著有《食鉴本草》《药性辑要》等,然而如今该流派的中药传承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常州地区的中药人才需求数量极大,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中缺口最大的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部分社区诊所、乡镇卫生院为了提供中医药服务,让西药从业人员甚至非药学类人员从事中药相关业务,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可想而知。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特别是医养结合的推进,养老、养生机构的中药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笔者调查还发现外地学校培养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中药学人才鲜少愿意到常州基层一线岗位工作,来的也基本留不住。从以上分析可知,人才供给问题已成为制约常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健康常州2030”规划纲要》《常州市卫生计生“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常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的实施又使人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2常州及周边中药人才培养现状
紧邻常州的无锡、泰州、镇江、湖州、宣城等城市均无学校开设高职中药学专业,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虽有多家学校开办中药学专业,但都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常州及周边区域的中医药流派众多,且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常州不能指望外地学校为常州培养深具常州特色的中药人才。目前常州及紧邻地区从事中药学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只有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因此本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承载着常州特色中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寄托着常州当地人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待。
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要:自新医改以来,分级诊疗成为助推医改进行的重要措施,而医联体作为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来得到飞速的发展。各地陆续出现多个医疗体和医疗集团的医疗综合体。而我国中医药服务具有患者易于接受,治疗方式对人体伤害较小以及基层易推广等特点,使中医医联体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而在中医医联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医疗共享存在壁垒和医疗技术不足等缺点,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建设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分级诊疗;中医医联体;发展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国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预示着我国新一轮医改的开始。为更好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随着国务院于2017年《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医联体的建设,以医联体为载体助推分级诊疗的进行,促进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医联体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形成技术和人员的联合,从而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和技术等医疗资源的整合[1]。医联体的构建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2],符合分级诊疗的推行策略和要求,促进医疗资源的下沉,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而中医医联体作为我国特有的医联体形式,一般是指以中医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在近几年,尽管中医医联体得到蓬勃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使预期效果未能完全发挥出来。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医医联体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中医医联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为中医医联体更好地发展和推广提供有效的建议。
1医联体的发展历程
医联体作为进行医疗资源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3]。第一个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兼并、集团化和托管等模式为主,其中沈阳市第一医疗协作联合体就是当时医联体的主要代表之一[4]。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的模式为主。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发展至今,自2009年以来,随着多项医联体相关政策的,各种新型医联体的模式逐渐发展起来,如上海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等。据报道,截止2014年,全国有28个省有医联体的建设,医联体已形成上百个,但主要是各省份的省会城市为主,这说明医联体的推广主要还是在发达城市进行。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以松散型为主,其中以大庆油田总医院的“三级管理模式”、厦门模式和上海“法人管理化模式”为主。随着医联体的推行,近几年来医联体的模式越来越多,而中医医联体在我国尝试也较早,早在2003年便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首先做出尝试。截至2018年2月,在全国已有136个中医医联体,分布于多个省份,并根据各省份各自的特色,形成的中医医联体也具备自身的特点。
2中医医联体面临的挑战
2.1医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