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药基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发展,自成一体,兴盛不衰。其良好的疗效,广博的涉及面使得中医药成为我国一种潜力巨大的卫生资源和经济资源。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大批高层次从业人员来实现,因此,中医药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备受关注。在融合理念下,对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创新,以期培养出适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是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

关键词:融合理念;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0引言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工作,21世纪后,中医药事业出现滑坡,老一辈的中医大师逐渐退出一线,新一代的中医药人才不能及时跟进,断层明显,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日益下降,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渐渐显露[1-2],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影响到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实力,更进一步影响到下一代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最终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3]。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①中医药的传承工作被忽视,传统特色逐渐被淡化,使得中医药的优势没能足够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中医药上的学术发展缓慢,未能带动中医药大步开启新的发展之路。在中医药研究生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①传承能力较弱,很少真正用中医思维去看病,临床实习中针对传统中医的培养较少;②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创新力不够,很难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进行对话,难以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中医药研究生的院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标准化和规模化,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不能很好地让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中。比如,受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药的整体性被过于细化的学科所打碎,课程设置条块分隔过于明显。在课程内容中,很少做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学技术互为融合。在中医药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常忽略这门传统学科的特殊性。总的来说,现行的中医药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模式未能高度重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没有充分传承,也没有大力创新,还未能真正做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医药院校也应该抓住时机,秉承融合理念,做好新时期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1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融合理念,也就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借鉴等。在融合理念下提升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需坚持承不泥古,创不离宗的原则。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以承为基础,以创为目的,在传承的过程中领悟中医药文化,深化研究之后才能加以创新发展。中医药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需深度考虑这门古老学科的自身特点,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有机结合,总结提炼之后,充分认清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目的是发展中医药,服务社会。所以在融合理念下,构建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还要顺应时代大背景,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遴选中医药各领域的精英人才补充到现有的导师队伍中,提高师资实力,充分发挥导师和名医名家的指导作用,优化整合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③提高科研素养能力[4]。在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互为借鉴和互相促进的有机融合下,改革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医药各领域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科研精英。

2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传承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实践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医药事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义尚不明确,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制度,这些都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中医药事业走出国门必须从以上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家认可程度不均衡,仍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医药列为补充替代医学,甚至把持着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问题根源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短缺和层次不足,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核心,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应对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

国际化人才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外向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综观我国学者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外语能力、国际理念和规则、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展开,总体方向一致,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新时期国际形势千变万化,中医药国际化不仅包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海外临床接诊,更要注重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制定以及中医药科学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因此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扎根于当今国际形势,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推动中医药科学实证研究及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合。综上所述,目前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涵盖了各方面要求,但指向性不够明确。结合我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可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进一步归纳为:①除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外,还需具有中医思维,明确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差异,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先进理论和实验技术,扬弃地对待传统医学;②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解读国际医药标准和规范,开展临床接诊、贸易服务、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的能力;③在通晓国际准则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熟知中医药国际市场经营规范、国际贸易纠纷处理惯例等法商知识;④在良好的个人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基础上,有借助国外资源将中医药本土化的谋略及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的能力。

二、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明确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了解当前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的现状,发现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的现存问题,结合国家政策与中医药文化自身特点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社会各界对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曾在报告中提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瑰宝,同样也是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价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院校开始开办中医药文化学专业[1]。随着对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愈发深入,标志着中医药文化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而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的人才,但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完善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有必要在《中医药法》的保障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2]。

1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经过千百年不断与疾病斗争积累留下的丰富医学经验,同时融入了人文精神的一种优秀文化。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5个词进行概括: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调和致中、天人合一[3]。这5个词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总结,涵盖了中医药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理论体系,也是对我国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高度总结。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传承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12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的发展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首先,中医药是我国迈向世界、维护国际和平以及国际医学重组的重要手段;其次,中医药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譬如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帮助邻国提高药学研究等作为双方合作的契机[4]。中医药高等教育至今有6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有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专业人才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让我国中医学迈步到大教育、大卫生行列,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铺垫。伴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的逐步实施,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被大众所认可,同时中医药在“治未病”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目前在我国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也将愈发浓厚[5]。

2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现状

我国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但整体研究成果并不够系统,并且中医药文化也尚未有一些内涵概念的提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作用逐渐凸显。中医药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大群众认知,并随着社会发展其核心价值被广泛认同,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渐成熟与系统,学科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一批中医药文化学重点学科单位,此后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办中医药文化学科以及中医药文化专业,中医药文化硕士、博士点开始逐步建立,中医药文化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开始逐渐兴起[6]。中医药文化学科通过对中医药学术与社会文化价值的研究,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进行综合,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偏差,同时弥补当前现代中医药实验研究的不足,通过传播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了中医药的发展研究方向并提供动力源泉。目前中医药文化学科内涵的逐渐明确,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方向也正在逐渐增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对象也已经达成共识,是中医药文化学科发展的必要基础。随着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的逐渐综合,中医药文化学科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中医药文化学科建制已经基本形成,最早在199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随后199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7]。至今为止,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都已经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并开办中医药文化专业,与此同时有些院校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为中医药文化课程教学提供师资力量。在199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成了中医药文化分会,此后中医药文化研究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国家目前也已经开始重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8]。

阅读全文

中医药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利于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了顺应时展,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基础上,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因地制宜融入中医药文化;突破语言障碍,打造中医药文化交流新表述;规范道地药材管理,从源头把握中医药疗效;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借助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增加英语交流模式。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任重道远,新媒体作为科技时代的趋势。中医药文化交流需迎合发展,寻找新媒体国际传播的突破口,传播养生、治未病等特色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语言;新媒体;人才

1中医药文化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三个层面,笔者将她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对于中医药文化,“心”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制度、行为和管理,“脸”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医药文化形象和品牌[1]。中医药文化作为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保持健康、延续生命的理论结晶,是炎黄子孙展现智慧的经验印迹。

2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2.1时代的必然要求以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放眼世界,现在中医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它很可能为世界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作出重大的贡献。”“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以中医药为载体,让更多的国家认识了中国,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法宝。2016年是既中医药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中医药学者为之振奋的一年。新世纪首次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中西医发展并重,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摆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中医药的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2]。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此法律作为我国首部为振兴与发展传统中医药而制定的国家法律[3],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中医药法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保留了中医药得天独厚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中医药法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针对性的规定,严厉打击中医药违法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4]。中医药法的通过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5]。

2.2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传统医药由于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特的优势,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中医药仍在我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断向国际彰显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代表,中国作为唯一幸存的文明古国,也将中医药文化很好的继承和流传下来,并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中国一张闪耀的名片。它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担负着保卫健康的责任,为华夏儿女繁衍生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对人类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文章阐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指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可以从把握方向、建设教师队伍、改善条件、创新驱动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今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同时颁布。两个文件的颁布,吹响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角,指明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文件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路径,有利于加速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

1.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在这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中医药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产业事业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覆盖全人群的行业,包括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六个领域。毫无疑问,中医药现代化也应包括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等六个领域的现代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

1.2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

阅读全文

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海外的传播亦更为广泛,使得高等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药得到更好地发扬传承,进行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多元化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1];同时中药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保持中药特色已成为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的瓶颈[2]。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中指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双思维并重”即指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培养并重,尤其为中医药思维,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3]。这是中药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迄今中药学专业教育中所缺失的,更是培养本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应对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给与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2]。目前中医药思维的诠释已比较完善。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具特色,是当今中医药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4],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药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阅读全文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在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提高留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然而,目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足等,文章从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留学生走出本国人的舒适圈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是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医药院校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代哲学、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都带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从传统文化入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培养留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

1.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跨

阅读全文

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

摘要:当前,科学与文化之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依然明显存在于中医学的实践之中,给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需要大力加强中医人文学科的建设,以在组织和知识建制上作出安排,消弭两者之间的斗争冲突、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沟通。在推进中医药院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当进一步认识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对其建设路径进行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以形成更大、更有力的建设性力量,促进科学与文化乃至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中医药;人文学科;学科建设

中医学是生命之学,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科学与文化的共同载体;就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的思想来源而言,人文属性恰恰是中医学的第一属性。由于知识类型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科学与文化之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依然明显存在于中医学的实践之中,给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运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此,需要巩固和加强中医人文学科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求实”,解决科学问题的“求真”与解决疾病问题的“求善”结合起来,使得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超越科学与人文之争,从而自然地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也为当代医学的进步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中医人文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学科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学科本身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及自主发展的学术空间,部分院校还独立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院等实体学院,建设了一批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除了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等传统学科外,中医文化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哲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成熟。在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当代社会和科技条件下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中医人文学科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符合中医药思维特质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并且应当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文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中医药学科的整体框架之中缺乏应有的位置,更未在兼顾历史传统和当代条件下的情形下,较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对于中医人文学科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相互关系的认识也缺乏足够的视野和格局。在当代学术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人文学科的作用,需要我们首先正视当前中医人文学科发展的问题,并藉此重新认识中医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中医人文学科的建设路径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中医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1.1学术评价体系制约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

尽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文学科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大学为了迎合和适应政府和各大排行榜上的量化评价指标,往往在具体举措和制度上忽视甚至抑制了中医人文学科的发展,使得其涵养和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作用无法发挥,导致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这些潜在的影响即使通过中医药立法也无法立竿见影地获得解决。这其中,既有一般人文学科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中医人文学科发展遇到的特殊问题,在这些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周期长、成果考核难,无法用现行的一些量化指标进行评价的中医人文学科自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自然也无法获得丰富的学术资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