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的精神,陕西中医药大学抓住机遇,以“强化传承,主动创新,推动发展”为主线,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和中医多元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中的珍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1强化传承———重经典、强思维、践师承、提能力,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1.1强化中医经典学习,重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

“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1],因此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领悟是保持中医药本色,做好中医药精华传承的重要前提。学校以“扎实基础、体悟经典”为指导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包括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依托、以中医文化导论、中医思维方法学、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的“经典+文化”课程模块,坚定学生中医信念,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制定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为基础的分级考试题库,自2005年起,全面施行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掀起了“学经典、咏经典”的热潮,培育了“尊重经典、认知经典、钻研经典”的良好学风。1.2深化中医师承教育,重视中医临床能力提升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并通过家传师承的模式得以传承,师承模式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2010年起,学校深化中医师承模式改革,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师承教育体系,探索开展“三阶段分层跟师”模式,将中医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经典研读”“临床思辨”“多元发展”3个阶段,分别由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省级名中医、国家级名中医口传心授,分层点拨,将悟经典和做临床深度结合,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其中“经典研读”阶段强调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系统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做到三因四诊五行断、六淫七情八纲辨,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思辨”阶段跟随省级名医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实现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通,提升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多元发展”阶段,通过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跟随国家级名医名师学习,运用掌握的科研能力和现代技术,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名医名师学术思想和经验。该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兄弟院校得以推广。

2主动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改革评价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让中医药源远流长

阅读全文

中医药成人教育调研

1成人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在职中医药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

成人教育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中医药成人教育而言,医疗人员医疗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主要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因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就目前而言,学历教育仍然是民族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重点,从业人员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是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在职教育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业人员可通过岗前培训、上级单位进修、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医疗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2~5年就将过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也使再教育成为必然。

2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和历史因素。在乡镇卫生院,曾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仅接受短暂的医学教育或师带徒就进入临床工作。二是国家目前尚未实施激励高学历卫生人才服务农村的政策,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出于就业等多方面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毕业生。三是经费不足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受到限制。

近年来中医药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本次调查对象均是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就目前基层中医药卫生队伍整体而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势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学历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从医疗行业本身的要求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成人高校有责任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扩充生源,为基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当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边疆,为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增砖添瓦。

3加强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情况都不理想,少数从业人员甚至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主要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由于资金匮乏,医疗单位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因此,各项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卫生系统和高校相互协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一线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本文来自于《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阅读全文

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的优化

摘要:通识教育以国家、社会需要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的,在中医药高校,只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平衡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当前通识教育较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比较生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加强通识教育方面的师资投入,才能促进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医药院校;教育理念

“双一流”政策是国家在以往教育红利的基础上为打破高校发展限制,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生机的一项有力举措。这一举措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的专业人才是从事中医药教育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意

“双一流”的提出是要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央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中心,使我国工科专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大大增强,高校数量也大幅提升,到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由模仿前苏联模式转向学习欧美模式,以完善大学的综合性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大学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都以国家发展为背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模仿先进教育体为手段。在如何使中国高等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大课题被提出时,“双一流”建设应运而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对于各相关主体而言,只有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才能从容克服困难,才能牢牢把握机遇,对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理应成为各高等院校深层次调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能力为目的培养人们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双一流”背景下通识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一方面,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一级学科建设没有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支撑也不可能建设完成。

二、“双一流”背景下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双一流”提出打破了原有高校高低层次固化的格局,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有机会参与到争一流的队伍中。“双一流”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容面对挑战,更应该积极把握住机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不再是纯粹科技主义者,而是在专业知识和权威之外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1]只有协调发展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双一流”的中医药人才。优化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通识教育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才能在本领域内为社会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优化通识教育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成、诊疗技术等方面都体现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优化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有效地拓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视野,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挖掘中医药学科本身特有的深度。优化通识教育是塑造高尚师德的需要。医学作为祛病救人的手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一致的,因此,医术被儒家称之为“仁术”,医乃仁术是医生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技术的整体、全面、深刻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其对历代从医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人格修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始终践行着欲立大医必先利大德的信条,精研医术、济世救人,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代大师。立医之本在于立德,医学人特别是中医学人,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通识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给养,以德立医,将德与技完美融合在一起,铸就“大医精诚”的大师的风范。

阅读全文

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初探

一、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契机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摘要: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文章阐述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指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可以从把握方向、建设教师队伍、改善条件、创新驱动等方面推进。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今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同时颁布。两个文件的颁布,吹响了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军号角,指明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文件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实现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认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路径,有利于加速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

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意义

1.1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在这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要求。中医药是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产业事业融合,覆盖全生命周期、覆盖全人群的行业,包括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六个领域。毫无疑问,中医药现代化也应包括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科研、文化等六个领域的现代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

1.2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

阅读全文

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陈兆华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阅读全文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发展,自成一体,兴盛不衰。其良好的疗效,广博的涉及面使得中医药成为我国一种潜力巨大的卫生资源和经济资源。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大批高层次从业人员来实现,因此,中医药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备受关注。在融合理念下,对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创新,以期培养出适合中医药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是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

关键词:融合理念;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0引言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及其从业人员的教育培养工作,21世纪后,中医药事业出现滑坡,老一辈的中医大师逐渐退出一线,新一代的中医药人才不能及时跟进,断层明显,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日益下降,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渐渐显露[1-2],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影响到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实力,更进一步影响到下一代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最终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3]。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①中医药的传承工作被忽视,传统特色逐渐被淡化,使得中医药的优势没能足够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中医药上的学术发展缓慢,未能带动中医药大步开启新的发展之路。在中医药研究生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①传承能力较弱,很少真正用中医思维去看病,临床实习中针对传统中医的培养较少;②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创新力不够,很难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进行对话,难以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中医药研究生的院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过于标准化和规模化,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客观成长规律,不能很好地让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有机地融合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中。比如,受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药的整体性被过于细化的学科所打碎,课程设置条块分隔过于明显。在课程内容中,很少做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学技术互为融合。在中医药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常忽略这门传统学科的特殊性。总的来说,现行的中医药研究生的具体培养模式未能高度重视传承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没有充分传承,也没有大力创新,还未能真正做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之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医药院校也应该抓住时机,秉承融合理念,做好新时期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1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创新

融合理念,也就是相互结合和相互借鉴等。在融合理念下提升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需坚持承不泥古,创不离宗的原则。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以承为基础,以创为目的,在传承的过程中领悟中医药文化,深化研究之后才能加以创新发展。中医药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需深度考虑这门古老学科的自身特点,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有机结合,总结提炼之后,充分认清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目的是发展中医药,服务社会。所以在融合理念下,构建中医药研究生的传承和创新能力,还要顺应时代大背景,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遴选中医药各领域的精英人才补充到现有的导师队伍中,提高师资实力,充分发挥导师和名医名家的指导作用,优化整合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设置;②提高临床实践能力;③提高科研素养能力[4]。在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学互为借鉴和互相促进的有机融合下,改革中医药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培养中医药各领域的接班人和现代化科研精英。

2融合理念下中医药研究生传承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具体实践

阅读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状与路径

摘要:文章试从中医药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医药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中医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中医发展及创新西医化等问题,提出中医教育应当尊重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树立正确的中医人才标准、合理设置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凝聚社会合力以培植中医药文化土壤等路径解决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困惑,复兴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建立中医学术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困惑与挑战。一方面,中医药发展国内外环境祥和,为越来越多人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中医药国内市场萎缩、中医人才质量下降、优势特色淡化以及本体文化传承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界也掀起了几次关于“中医存废”和“中医科学性”的大讨论。振兴中医、保持中医特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味歌颂中医药的昔日辉煌绝非明智之举,正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寻应对路径和策略才是当今中医的持续发展之道。

1中医药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

中医药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可谓同生息,共盛衰,水乳交融,难以分割。自中医学形成之初,中医药便汲取了包括哲学、天文、地理、军事、农学等多学科的养分,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文化坐标,二者在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天然一致性。中医学在起源、形成和发展中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其养生学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旗帜,强调“静”字,以“无为”方式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天文学以易学为旗帜,如五运六气便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和历法的进步。医学伦理学则以儒学为指导,并借鉴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构成中医阴平阳秘,整体和谐的健康观。此外,中医的语言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擅长移植和嫁接“气”“阴阳”“五行”等文化和哲学概念构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的基本模型。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彼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密切相关[1],其优秀也很大程度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利用。正如楼宇烈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2]。新文化运动后,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逐渐转变为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学结构,重视数量概念和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知识文化结构的冲击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领域。凭借现代科学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推广,西医的迅猛发展使得祖国医学的科学地位遭到责难和质疑。另一方面,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边缘化,使得中医教育丧失母体文化,人本主义和临床技艺被淡化,极大影响了中医特色思维的建立和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中医教育及发展创新的影响

2.1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