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药健康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中医外科适合技术探索
作者:张董晓 张燕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滞后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降低农民群众看病费用,同时培养农村医药人才,使更多的基层医生掌握常见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提高他们的医疗诊治水平,使农村医药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已成为我们必须提上日程的任务。
相比较西医学而言,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医特色技术特别是中医外科一些非药物疗法,不依赖于大型诊疗设备,不受场地、医院规模、药物等因素的制约,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乡村医生容易掌握,便于开展,看了就能懂,学了就能会,会了就可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方法多用来治疗一些常见、多发病,患者受益面广,且医疗成本低,患者负担较轻,因此大力推广具有疗效成本优势的非药物中医外科特色技术,是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注册乡村医生治疗水平、带动基层健康医疗队伍的重要手段,并可通过培养当地3~5名乡村医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促进现代乡村医生治病水平。许多三级甲等医院既往已培养了诸多博士、硕士、进修医师,但对乡村医生培训较少,缺乏对乡村医师进行授课、示教的经验。事实上农村中医药人才对切实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需求十分迫切,其通过掌握中医适宜技术,不仅提高个人水平,甚至可以通过某种技术救活一个医院,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相关区县该病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农村地区中医药卫生人才是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强对乡村优秀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是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技能、繁荣农村中医药市场、促进农村医疗发展的重要手段。我院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211工程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既往积累了一些乡村医师培养经验。总结既往的人才培养经验,我们认为针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项目筛选
项目筛选十分重要,要注意乡村医师自身特点及所推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向乡村医生培训推广的中医外科适宜技术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所选项目必须是目前正在使用的、疗效确切的、群众反映良好的、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二是要安全、有效,便于基层医生学习和掌握;三是要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疗效较好;四是成本要低,只有如此才适合在乡村推广;五是要适合农村和基层应用。在治疗多种外科疾病疗效显著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我国外科疾病发病特点及中医外科外治优势,总结在既往学术交流、授课过程中乡村医生较感兴趣的中医外科特色诊疗方法进行总结。初步确定一些适合培训和推广的项目,(1)排乳手法治疗早中期急性乳腺炎;(2)埋线配合外敷神阙穴治疗慢性便秘;(3)针药并用治疗泌尿系中小结石(9mm以下);(4)中医外治法治疗肛瘘;(5)肛门给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症等。
2项目具体目标
如果能通过1年的时间,在各市基层重点培养当地3~5名注册乡村医生,使其掌握上述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医外科特色技术的要领,并能够熟练使用,建立一支基层中医外科医疗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则能不断促进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学高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
摘要:基于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以弘扬仲景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探索,采用“互进互融”模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师资培训、文化宣传、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教材开发等方法共同开展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尝试解决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存的师资、教材不足,活动难以常态化、持久性问题。
关键词:中医院校;传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而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从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举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帮助广大青少年拓宽认识,健康身心,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第三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重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仲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立项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与中小学密切合作,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1坚持问题导向
确立方案设计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国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研究在发布工作方案和实践模式、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编写特色教材和文化读本、开设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有效性、融合度欠缺;(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千篇一律,缺乏创新;(3)“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大多缺乏谋划长远、持之以恒,难以形成可持续、易推广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4)中医药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师队伍不足;(5)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适应中小学生特点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南阳医专与南阳市中小学密切合作,不断探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养与实践的新模式,利用医学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地域特点,以“互进互融”模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因地制宜、深度交互融合,尝试解决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存的师资、教材不足,活动难以常态化、持久性问题。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持久化。(1)南阳医专教师到中小学开展现场教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南阳医专接受中医药文化师资培训。(2)南阳医专医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宣传中医药文化志愿者活动,中小学生到南阳医专接受体验式教学。(3)南阳医专师生到中小学承担中医药文化宣传区(板报、报栏)的内容制作、更新,南阳医专中药专业教师指导中小学在校园部分绿化区种植中草药。(4)利用智慧校园,共享中医药文化网络课程资源。(5)南阳医专与中小学教师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特点共同开发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这样最终医学高校与中小学达到“互进互融”的效应,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持久化。
2利用资源优势
活动落到实处我校中医学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学校获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仲景学术传承集体奖,2位中医系教师被授予河南省仲景学术传承奖先进个人。中医专业为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设专业,2017年开始开办中医养生保健专业。
中医药成人教育调研
1成人教育是提高民族地区在职中医药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
成人教育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中医药成人教育而言,医疗人员医疗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主要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因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就目前而言,学历教育仍然是民族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重点,从业人员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是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在职教育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业人员可通过岗前培训、上级单位进修、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医疗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2~5年就将过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也使再教育成为必然。
2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和历史因素。在乡镇卫生院,曾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仅接受短暂的医学教育或师带徒就进入临床工作。二是国家目前尚未实施激励高学历卫生人才服务农村的政策,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出于就业等多方面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毕业生。三是经费不足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受到限制。
近年来中医药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本次调查对象均是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就目前基层中医药卫生队伍整体而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势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学历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从医疗行业本身的要求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成人高校有责任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扩充生源,为基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当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边疆,为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增砖添瓦。
3加强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情况都不理想,少数从业人员甚至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主要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由于资金匮乏,医疗单位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因此,各项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卫生系统和高校相互协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一线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本文来自于《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基地发展
1发展战略
1.1以国家中医药政策为导向
高校中医药继续教育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中医药政策为导向,培养政策敏感度,力争为中医药发展战略服务,为培养国家所需中医药人才服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政策,《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都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以高校发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强与政府、行业的合作,保持沟通与联系,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企事业用人单位是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要市场,高校应该加强与中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深入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研,了解其组织需求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自身培训需求,并定期调整培训内容,积极吸收中医药领域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以迎接“消费教育”时代的挑战。
2发展定位
目前,在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由于继续教育未被纳入高校整体规划中,致使其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然而,随着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加之继续教育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对继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第一,继续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将其提高到战略的层面进行规划;第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坚持以从业人员为主的非学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第三,继续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学校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在国外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有很好的体现,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它坚称的首要使命是教学和科研,同时有一条指导原则,即教学和科研要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MIT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正是遵循了教学与科研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原则,也就是在行使其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
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初探
一、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契机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制约因素和策略
[摘要]分析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现状,重点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两种不同模式进行对比,深入剖析目前“互联网+”中医医疗面临的瓶颈,并提出建议:推动中医诊疗技术革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互联网+”中医医疗医保政策,健全“互联网+”中医医疗法律规范,加强中医药教育、培养公众线上诊疗习惯。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医疗;互联网
医疗模式;瓶颈2015年,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中医药第一次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被提出。随后,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助力“互联网+”中医医疗。之后,中医药健康服务、“互联网+”相关政策接连出台,两者融合发展成为发展趋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医药电商成为抢购口罩、消毒液等产品的重要途径。受疫情影响,各地中医院纷纷拥抱互联网,主动提供在线咨询、线上问诊服务,公众开始使用线上问诊,医保互联网支付政策逐步完善,这些都对“互联网+”中医医疗加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现状
“互联网+”医疗首次出现后,互联网中医企业不断增加,中医O2O、中医线上问诊等形式不断显现,主要提供轻问诊、按方抓药等服务。2018年,互联网医院新政出台,各地中医院着手筹建线上医院,如山东潍坊中医院、广东佛山中医院等。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的“非接触式问诊”爆炸式增长,互联网医院数量迅猛增加。其中,上海龙华医院等在疫情爆发前已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础,推出APP和小程序提供便民服务。截至2021年8月,中医互联网医院共有61家,其中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57家、互联网企业与公立医院联合建立的中医互联网医院4家;三级甲等医院44家、三级乙等医院4家、二级甲等医院7家。互联网医院建设起步较早且数量较多的省份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除此之外,还展现出一大批互联网中医医疗平台,其中中医问诊占多数,如甘草医生、白露中医、优医365、平安好医生等;而上医仁家、小鹿医馆、金华佗、快问医生等,则是集问诊、购药为一体。这些企业先建立线上平台,后自建医馆或加盟医馆,从线上医疗服务回归线下中医诊所或医馆。也有一些传统中医药企业,如固生堂、君和堂、泰坤堂、颐清堂等,依托线下连锁诊所、医馆,打通线上渠道,涉足“互联网+”中医医疗。目前“互联网+”中医医疗主要以轻问诊、慢性病、在线复诊为主,初诊患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仍需到医院诊治。但是随着医保支付的逐步打通,以及舌诊仪、脉诊仪等现代中医诊断仪器和标尺开始用于对疾病的量化诊疗,“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前景广阔。
2“互联网+”中医医疗模式对比
2.1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
中医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研究
一、寝室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相辅相成
1.中医药文化内涵是寝室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是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石。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应该吸取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医文化整体上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中医文化体系的诸多理论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如人体的“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提示寝室文化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病理诊疗的“有诸内,必行其外”与“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着高取之”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处理好该外表与内涵以及各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健康观念强调了寝室文化建设应与学校实际、社会主流以及时代主旋律保持一致。
中医文化的辨证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个体性、差异性。如脏腑辩证生理基础中“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指出寝室文化中应有一定文化核心和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表现寝室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中医文化的人文、医术及医德理论强调了一方面要注重寝室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及求真务实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人文、医德精神建设。如对医师的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是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全面整体并体现以生为本思想;医德方面的“医乃仁术”表现了寝室文化建设的道德内涵建设。
2.寝室文化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
寝室文化的核心具有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和潜在性的特点。这些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寝室文化的感染性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寝室文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无意识、不自主的接受。中医药文化通过寝室成员特殊的群体感情、情绪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二是寝室文化的倾向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医药文化氛围充斥于寝室环境之中,寝室成员对中医药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固有认识,并能在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性;三是寝室文化的动态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打开了新的的视角。大学生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寝室成员不同思想的碰撞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四是寝室文化的潜在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文化的渗透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启蒙而非一味的灌输。寝室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院校更应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文化。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寝室文化建设构建思路
传统中医文化的影响
作者:邓翠荣 单位: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医与良相同论,说明中医在古代得到老百姓较高的认同。不仅如此,传统中医文化在当代社会也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较大的影响力。在港澳台地区,中医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如在香港,香港东华三院的综合性医院内设立有优质中医药中心,为香港民众提供优质中医服务。香港博爱医院致力于推动中医服务发展,与医院管理局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2所全新中医临床教研中心,自资开办了5间综合专科诊所及10部流动医疗车,积极组织各种中医养生展、中医义诊活动等,服务覆盖港九新界各区,深受香港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信赖。孔宪绍博士伉俪的中医药博物馆作为香港首家中医药专题博物馆,通过展示与香港中医药有关的内容丰富的文物、图片、实物等,介绍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澳门自回归后,其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机构正逐步建立、完善,为保障居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澳门中心”挂牌揭幕仪式于2007年6月在澳门举行。该中心充分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实力、人才与知识优势,结合澳门优越的国际平台,建立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医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培训国际型的中医药科研和管理人才,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使用中医药的历史比港澳地区还要长。台湾的“中国医药学院”1966年就设立了中医学系,至今已有毕业生3000余人。近几年,台湾与大陆在中医药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如2007年签订了“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交流与合作。同样,传统中医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很广泛。早在唐代,《伤寒杂病论》就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日本尊其为“东洋医学的宝典”,并形成了“汉方医学”。
朝鲜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韩医学”,英译本《伤寒杂病论》译者认为其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原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到了近现代,由于华侨对中药的需求,海外中药市场兴旺。在抗战前,药材占我国出口的第二位,仅次于蚕丝。1973年4月,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合法地位,美国第一个《中医法》在内华达州诞生,美国现在中医诊所约有5000个。在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常使用中医药,每年在中医等传统医疗方面的消费开支达1.3亿英镑。2008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伦敦中医孔子学院,主要学习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在德国,有四到五万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还不是华人,德国慕尼黑大学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东南亚国家如泰国于2009年由泰国国王正式签发了中医立法文件,泰国卫生部把中医药列入疾病治疗辅助医科,并列入《国家从医条例》。东欧国家如捷克,有以针灸和推拿为主的中医药服务,在捷克行医的人员几乎都来自中国,2009年该国有10万人曾经接受过中医药方面的服务。中东国家的伊朗也与中国建立了中医方面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学习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文化在文化统战中的作用
文化统战工作应基于大文化、大统战理念,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大众文化的社会感化功能,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络功能[1]。传统中医文化恰恰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能增强海内外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传统中医文化的引导作用传统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文化的精华,“医乃仁术”,这个“仁”就是儒家的“仁”。孔子把“仁”作为人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国家君王要“施仁政”,所有人都要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的思想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能引导人们避恶向善、讲究礼仪,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理是一样的。中医倡导“天人合一”的医学价值观,如《灵枢•邪客》说的“人与天地相应也”,与道家倡导的“道法”是一样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要人们善待万物种类,尊重生命,对人宽容友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变化运动规律,反映了道教中和谐、平等的思想,所以《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医很讲究一个“和”字,如《黄帝内经》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邓翠荣:弘扬传统中医文化,推动文化统战工作开展体。人体内部的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合的。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也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尊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一样的。中医的人文精髓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人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引导作用,也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写照。
(二)传统中医文化的凝聚作用传统中医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繁衍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已深深植根于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之中,并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包容、发展、创新,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中医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汉以后的中医融合了儒、道、佛的精华,从儒家那里接受了伦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医德规范,从道家那里接受了养生思想。同时中医也对儒家、道家乃至佛家产生影响,从而成就了儒医、道医和佛医。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在不同朝代又融合了匈奴、女真、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荔枝核、檀香等,渐为中原医家所采用,中医也被一些少数民族接受并融合形成了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维医、蒙医、藏医等。中医并不排斥外来医学,如在西医传入我国后,清朝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撰写了《医林改错》,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和治疗体系。古人云“有容乃大”,中医文化正是因为它的巨大包容性和融合力,使它历经不同文化的冲击而保存下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和满族统治的清朝时期,中医仍为主流医学。在元代,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成为医学祖神,供奉于三皇庙,由医家专司祭祀。清朝由政府命令编纂的《医宗金鉴》是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中医书籍进行校订、编辑而成,包括医学理论、方剂、针灸等内容,是清朝太医院医学生的教科书。现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医热”,其影响逐渐深远,也证明了传统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华儿女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中医文化也在长期的融合中因民族的认同而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文化认同表现在许多人移民到了国外,仍然信赖中医,在生病时仍想到中医,并把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带到国外,服务于广大同胞,也服务于所在国的人们。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由此可见,中医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