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策略
本文作者:陈兆华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根基。因此,中医院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把中医药文化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一、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医学生的身心修养
从古至今,我们都将中医称之为“仁术”。“术”乃方术,即医家救死扶伤的技术,只掌握这门技术而缺少“仁”只能算是“工”。而“仁”指的是“怜惜、疼爱”,即是“人命至重,以贵千金”。正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等名句所言。因此,必须将中医药文化中的“仁”渗透到医学生的教育中,使其具备仁爱之心,身体力行,对患者不论贫穷贵贱都一视同仁,视患者为亲人,视他病为己病。
2.加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必不可少。营造良好的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医学生会将自我生活方式和中医药文化相互联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习兴趣。
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状与路径
摘要:文章试从中医药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医药教育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中医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中医发展及创新西医化等问题,提出中医教育应当尊重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树立正确的中医人才标准、合理设置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凝聚社会合力以培植中医药文化土壤等路径解决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困惑,复兴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建立中医学术发展理念、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困惑与挑战。一方面,中医药发展国内外环境祥和,为越来越多人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中医药国内市场萎缩、中医人才质量下降、优势特色淡化以及本体文化传承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界也掀起了几次关于“中医存废”和“中医科学性”的大讨论。振兴中医、保持中医特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味歌颂中医药的昔日辉煌绝非明智之举,正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寻应对路径和策略才是当今中医的持续发展之道。
1中医药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
中医药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可谓同生息,共盛衰,水乳交融,难以分割。自中医学形成之初,中医药便汲取了包括哲学、天文、地理、军事、农学等多学科的养分,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生存、发展的文化坐标,二者在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天然一致性。中医学在起源、形成和发展中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展示。其养生学以道家及道教理论为旗帜,强调“静”字,以“无为”方式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天文学以易学为旗帜,如五运六气便源于对天象的观察和历法的进步。医学伦理学则以儒学为指导,并借鉴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构成中医阴平阳秘,整体和谐的健康观。此外,中医的语言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擅长移植和嫁接“气”“阴阳”“五行”等文化和哲学概念构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的基本模型。中医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彼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密切相关[1],其优秀也很大程度得益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利用。正如楼宇烈所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2]。新文化运动后,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逐渐转变为以数、理、化为基础的西方科学结构,重视数量概念和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知识文化结构的冲击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医学领域。凭借现代科学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推广,西医的迅猛发展使得祖国医学的科学地位遭到责难和质疑。另一方面,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不断边缘化,使得中医教育丧失母体文化,人本主义和临床技艺被淡化,极大影响了中医特色思维的建立和中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中医教育及发展创新的影响
2.1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缓慢
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在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提高留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然而,目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足等,文章从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在实践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留学生走出本国人的舒适圈几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是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留学生教育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医药院校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留学生培养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古代哲学、易经、儒家和道家思想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都带着传统文化的烙印,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留学生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对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意象思维、取象比类等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从传统文化入手,“以文化解读中医,用中医诠释文化”,培养留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
1.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跨
传统文化中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
摘要: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蓬勃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等德育教育相对滞后,影响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改革;高专院校;中医学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都取得长足进步,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等德育工作则相对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德医风的树立,还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医疗诊疗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始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演化而来的民族文化,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汇总演变,更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宝贵土壤。现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针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没有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没有构建切实有效的教育模式,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医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或者流于形式,中医教育已进入瓶颈期。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摘要]“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正在来临,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变化。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利用网络优势来提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让校园传统文化宣传搭上互联网快车,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载体,开展传统特色文化主题活动,搭建校园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平台,推进“互联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让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堂;利用微信设立传统文化传播公众平台,营造清朗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环境”,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遍及的意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播需要学校教育相配合。传统文化入校园,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校园,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嵌入到学生的脑子里?
1“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互联网+”环境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多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也最直观最具体。在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兴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利用新媒体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是客观且必然的。互联网传播手段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带来了新契机。借助“互联网+”环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1.1“互联网+”时代学生网络运用的常态化
人们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呈现出创新化的新特点。目前的在校大、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大户”。他们出生在扩大开放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透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通过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找到属于自己同类。互联网完全渗透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懂得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解疑释惑,网上听课,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随着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学生上网更加方便,所以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大、中学生学习及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
中药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将先进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思想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现在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和认识比较欠缺。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西化”、“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等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与广大杏林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任何一名大学生,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大学生,认识世界需要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培养起来,但是学生素养中的诚信、负责、协作、包容、耐挫等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中药学发展史上进行渗透
医学高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
摘要:基于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以弘扬仲景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为目的,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探索,采用“互进互融”模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师资培训、文化宣传、情景教学、体验教学、教材开发等方法共同开展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尝试解决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存的师资、教材不足,活动难以常态化、持久性问题。
关键词:中医院校;传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而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从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医药启蒙教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倡导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举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帮助广大青少年拓宽认识,健康身心,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第三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重点课题“大思政背景下仲景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立项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与中小学密切合作,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1坚持问题导向
确立方案设计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国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研究在发布工作方案和实践模式、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编写特色教材和文化读本、开设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的有效性、融合度欠缺;(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千篇一律,缺乏创新;(3)“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大多缺乏谋划长远、持之以恒,难以形成可持续、易推广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4)中医药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师队伍不足;(5)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适应中小学生特点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南阳医专与南阳市中小学密切合作,不断探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养与实践的新模式,利用医学院校自身优势,结合地域特点,以“互进互融”模式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因地制宜、深度交互融合,尝试解决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存的师资、教材不足,活动难以常态化、持久性问题。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持久化。(1)南阳医专教师到中小学开展现场教学,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南阳医专接受中医药文化师资培训。(2)南阳医专医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宣传中医药文化志愿者活动,中小学生到南阳医专接受体验式教学。(3)南阳医专师生到中小学承担中医药文化宣传区(板报、报栏)的内容制作、更新,南阳医专中药专业教师指导中小学在校园部分绿化区种植中草药。(4)利用智慧校园,共享中医药文化网络课程资源。(5)南阳医专与中小学教师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特点共同开发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材。这样最终医学高校与中小学达到“互进互融”的效应,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持久化。
2利用资源优势
活动落到实处我校中医学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学校获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仲景学术传承集体奖,2位中医系教师被授予河南省仲景学术传承奖先进个人。中医专业为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设专业,2017年开始开办中医养生保健专业。
中医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研究
[提要]中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医药院校的莘莘学子是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基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科特点把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当中,以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值得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该文以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为例,践行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医药学院;教育,医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吸收并结合自身积淀而形成的个性化的文化结构[1],其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既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方向,亦能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人格完善、品质塑造和品位提升[2]。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三观及品行美德,尤其在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大力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活动,并且形成有核心价值、标志性意义的活动精髓[3]。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稳定的环境教育力量,如何把这种意识形态的育人载体转化为能够对高校学子潜移默化的具体文化形式,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引领,是值得当前高校教育思考的共同课题。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及重要载体之一,渗透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4]。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的重大使命[5]。中医药院校学科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特色鲜明、传承创新且能服务社会的。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同时保持坚定的文化自强、自立,积极进行文化的创造和重建,还要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谦、自律,汲取和接纳可为我所用的进步文化[6]。就文化的导向性而言,校园文化旨在创设主体校园生活环境氛围,实现对主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长期与中医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理所应当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构成校园文化的主流,并在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下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7]。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医药博大医学思想与医学精神[8]。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各种文化思潮汇聚碰撞,类型不同的高校通过凝练自己的精神气质、文化核心来进行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更利于精神的彰显与传承[9]。作为中医药院校,要善于通过校园多媒体平台和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认同、崇敬,从而坚定学生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信[5]。
1坚持先进的思想道德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文化风尚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结合中医药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有机管理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每年开展“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始终,如在“学雷锋活动月”中,广泛开展“弘扬钉子精神,奉献手留余香”“拔草”“学雷锋,营新境”等为口号的义务清洁活动,学生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增强了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学校向广大学生传达了一个信念———无论哪个时代,不管什么行业,雷锋精神永远长青。在“安全教育月”中,学校组织各年级班级举办了“法律入心”“崇尚科学,反恐入行”的主题班会,从细微处入手,时时讲安全,时刻抓安全,使学生们初步地了解到我国反恐怖主义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应对恐怖主义的方法的同时,也有效地强化了职业安全意识,普及了职业安全知识,增强了应急能力,以胜任日后高强度高压力的医疗工作环境。在“党团建设月”中,“弘扬长征精神,彰显爱国情怀”“传承长征魂,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的巨变沧桑,回首凝望曾经的苦难和光辉,加深学生对理想信念远大征程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漫漫医学长征路。与此同时,紧跟时代的脉搏,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把感性鲜明的德育教育素材灵活地结合中医药文化的“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和内涵精髓,找到德育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强化学生的的思想政治教育。
2载体建设助力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助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载体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0]。学校依托学校学科建设、专业特色、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特色优势,作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环境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