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入门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入门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微型讲座探索

摘要:临床医学知识纷繁复杂、枯燥乏味,采用微型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早接触与临床常见疾病有关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型讲座是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究临床知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微型讲座;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知识

刚刚进入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但是大一与医学有关的只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中医学概论,其他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学生常常会有疑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我们是西医临床,为什么还要学习高深莫测的中医?”由于学习的知识与学生梦想相差甚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面对厚厚的医学专业书籍以及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受挫感。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具体是做什么的,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占据主动。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入校一周就开始接触患者,包括角色体会、床边访谈等,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入门教育非常有必要[1]。但是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刚入校就去临床接触患者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大一学生中有效渗透临床医学知识,让学生在入门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临床。我们学校是由辅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的工作,班主任主要从学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因此,为了让学生提早接触临床知识,我们班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学生微型讲座,使学生对临床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1微型讲座的模式

大学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对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学术讲座一般是专家将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演讲传授给学生[2]。学术讲座一般专业性很强,对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达不到讲座预期的目的。我们组织的这种微型讲座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讲座,学生是主角,即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然后自讲、自评、自我探究、自我总结和分析的小型班级讲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讲座的主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术讲座有所不同,微型讲座强调的是小、实用和有效。“小”指的是针对一个临床小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开展的班级活动;“实用”和“有效”强调的是讲座主题要围绕与临床或正在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展开,其目的在于消除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疑虑和神秘感,减小学习医学的难度,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是临床的灵魂,并充分体现了临床紧密结合的教育理念。

2微型讲座开设的步骤与方法

2.1选择合适的主题

阅读全文

辩论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概述辩论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分析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并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辩论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期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应用与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存在差异,其学科属性具有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偏重数理推论,学生们从中学跨越到大学,初次接触到《中基》课程时会遇到一些问题[1]。针对《中基》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在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辩论式教学法概述

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归纳为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表达的一种训练过程[2]。辩论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可以采用标准的辩论赛赛程,辩论赛程看似是一个直线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过程。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还是比赛中与对方辩友辩述过程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辩论双方需要再次搜集资料进行迅速有效的分析判断,再予以精彩表达。这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所以,通过长期、规范的辩论训练,学生将逐渐具备出色的研究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中基》课程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手段。大部分学生习惯灌输式教学模式,能认真地听讲,期待从老师的讲述中获得知识。但是,中医学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的知识,很难全盘接受《中基》教材上的内容,逐渐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使得《中基》教学愈加难以深入。小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中医理论,试图通过自学探索中医知识。由于缺乏认知基础,在探索中往往也是徒劳无功的。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命题、学生思辨,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基》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问题,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了学生对中医认知不够的缺陷。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潮流,也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形式之一。《中基》教材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为内容蓝本,用现代白话文表述,采用分章节的编写体例。各章节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段落之间因果联系、前后连贯,文字表达平铺直叙、侧重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难以抓住重点、内容枯燥乏味。引入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抓住重点难点、提炼总结辩题,学生围绕辩题积极思考、收集资料、整理论据再恰当表达。这个过程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生动化,又可以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老师在学生辩论中发现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中基》课程开设对象一般为大学一年级新生,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查找文献的习惯。辩论式教学法应用于《中基》课程教学,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论据过程中去查找文献,从大一开始养成查找文献的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查找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阅读全文

国外医学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方法及课程设置

1.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现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统一教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运用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从案例的选择、引入时机、分析和评价几个环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生理病理学说及养生防治原则。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掌握中医学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前提,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学者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初学者中医思维的逐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指的是利用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构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塑造中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多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和冲突,如:传统人文基础背景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固有思维与中医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深奥,往往使这些初学者将中医理论的学习视为畏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和维系学生的专业自信,成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

2案例教学法简述

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已经尝试了多项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中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从奠基性的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即贯彻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践的精髓。在中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病案”为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导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逐步深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阅读全文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更新缓慢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未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本文建议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改革中医内科学教学,并总结了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教学实践的体会: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加深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突出中医学特色;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方药、外治、调护等多方面中医学相关内容,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圆周式的发散性思维,掌握对具体病证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多学科合作;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重要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通过近年来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笔者体会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中医经典理论著作精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中医思维,在坚持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愿与同道商榷。

1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师为主体,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积极性

目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输,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比较便于管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作为依据,教师能较为顺利地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其缺点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常常是教师讲得滴水不漏,可是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有的学生跟不上节奏、越差越远、最后干脆玩手机、打瞌睡了,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消极。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就会被动地死记硬背教材,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从心底里热爱中医学,教师成了凶神恶煞式的债主,师生之间缺乏和谐平等的交流。

1.2教学内容陈旧,更新缓慢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1依托“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阅读全文

盲人按摩人员中职教育发展路径规划

摘要:中职盲人按摩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要结合学情特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做好公共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互支撑和渗透,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阶段化、全程化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盲人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和行业特点来规划、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明确实现发展目标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中职;盲人按摩;职业发展规划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知识、技术和技能,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1]。中职盲人按摩专业要结合广大盲人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经济困难,在认知、情绪特征、人际关系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与同龄健全人差异较大[2],社会竞争力较弱等实际情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德技兼修。培养广大盲人学生成为具有初、中级盲人医疗按摩职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使其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能自强自立并回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是中职盲人按摩专业的教育目标。结合盲人学生自身特点,按照“2+1”实际培养模式和高素质劳动者、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中职盲人按摩专业学生一年级开始,就从综合素质、职业技能、职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按学年分阶段实施课程教学,这对盲人学生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1第一学年:打牢基础,构建基础知识框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1.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盲人学生综合素质,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育人优势,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盲人按摩专业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必修课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结合学情特点,学校可以针对盲人学生设置心理课程,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帮助盲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基本职业道德、法律意识,锻炼身体素质,为成为自信、自强、自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奠定基础。

1.2循序渐进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激发专业兴趣,夯实专业基础。按照专业特点和盲人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一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西医学基础课程,以搭建按摩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其中按摩学基础、实用人体学两门课程作为按摩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时按照一学年设置,以充分保证课时和学习效果。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按摩学基础、实用人体学。其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也是推拿按摩专业的奠基课程。按摩学基础课程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重视功法及手法实践训练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地练习每一个按摩手法,打牢手法基础。对于盲人医疗按摩而言,熟练稳重的手法、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是盲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必备的素质。因此,按摩学基础课程要在职业启蒙的同时渗透稳扎稳打的职业要求。实用人体学课程让学生对人体的内脏、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等结构有充分认识,为今后学习内、伤、妇、儿科按摩学和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做铺垫。第二学期开设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课程。其中实用人体学、按摩学基础课程延续第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中医诊断学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推拿实践课程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辨病、辨证思维的关键课程[3]。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经络疏通、穴位点按是传统按摩的特色,是对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的准确运用,在内科、妇科、儿科临床按摩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几门基础医学课程相得益彰,一方面体现了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契合中职盲人学生的学情特点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构建学习框架,明确学习内容,为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引领在校期间的总体学习状态和方向。

1.3明晰个人兴趣和特长,树立职业理想,做好3年学习规划。在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课程进入课堂,通过完整、系统地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知识,引导盲人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职业规划理念。针对盲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盲人按摩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想要改变自身弱势、摆脱家庭困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强自立的要求[1],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所需职业素养,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初步做好3年学习规划。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依托盲人按摩的专业特性,联系盲人学生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分析职业特点、职业前景,激发专业和职业兴趣。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盲人按摩专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了中医按摩基本知识,了解了即将从事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有了初步规划,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翻转课堂下苗医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苗医基础主要介绍苗医基础理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组方特点等内容,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苗族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此,将翻转课堂与PBL教学相结合,构建翻转课堂与PBL教学相结合的苗医基础教学模式。初步探讨其在苗医基础中的应用,以促进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苗医基础中的应用,确保苗医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关键词]翻转课堂;PBL教学;苗医基础;教学模式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民族医药主要以苗族医药为代表,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称[1]。贵州中医药大学基于独特的苗医药文化、资源和地域的优势,以及在苗医药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淀,在苗医药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专业的人才培养队伍,撰写了相应苗医药系列教材,开设了苗医药相关的课程[2]。苗医基础是中药学、中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限制性选修课,是苗医学入门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苗医基础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苗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苗医的基本观念(人天合一的自然观、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源于实践积累的经验医学),苗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三生成学说、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九架组学说等)、苗医对疾病诊断基治疗的方法(内治法、外治法、奇治法)、苗医传统疾病的分类与证治(风类疾病、惊类疾病、翻类疾病、痧类疾病等)及苗医组方的基本原则及特点[3],为学习苗药学、方剂学等打好基础。目前,苗医基础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法,苗医基础理论中苗医生成学生、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三肚论、交环学说、魂魄学说等抽象难懂,对刚刚学习苗医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知识理论体系。苗医基础课程学时为36学时,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难免出现学生学习被动、学习不积极等问题。因此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苗医基础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苗医特有的思维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与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相结合,探索适合苗医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1苗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药学、中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苗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名词,如事物生成的三大基本要素“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等概念较为抽象性。大部分难懂且又需要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苗医生成学的三大辨证观点:三本一体观、事物演进观和破坏均衡观,其中破坏均衡观认为“人体是在趋于平衡而又破除平衡这对矛盾的变化中生存的”,这种观点与传统中医追求的阴阳平衡的观点截然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苗医外治法是苗医治疗学的一大特点,包括灯火法、拔罐法、履蛋法、扎针法等四十多种,内容较为抽象,仅靠老师的讲述,学生对其方法很难理解和掌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基于翻转课堂与PBL教学模式构建

2.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翻转课堂主要以学生为主,在十九世纪初期由西尔韦纳斯·塞耶将军提出,主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指导预习,课中对课前预习遇到的困惑进行讨论交流,翻转课堂的形式大部分以视频方式呈现[4]。翻转课堂主要通过线上及线下结合、学习通、雨课堂等,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班级互动的效果,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翻转课堂注重个性化的教学,课前可在学习通上视频,如“传奇的苗医药”、“本草中华”、“蝴蝶妈妈”等网络视频,加深学生对苗医药的认识;也可苗医药内治法、外治法、奇治法等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方法。学生也可关注与苗医药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关注苗医药的最新研究进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