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培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
摘要:为满足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需求的精准对接,研究建设中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教育技术知识库包括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能力评价两部分,是开展相关培训的基础。知识库针对中医高校教师的特点设计知识模块,根据教师不同学科分类设计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开展相关讲座和确定参加教师的依据。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障教育技术学习、能力评价、培训、知识库更新等活动良性运转,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持续高额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1]。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存在多头开展、重复培训、缺乏保障、针对性差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导,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学习、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要求。
1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设置均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教师的群体特征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的专业主要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为主,医学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其余教师中语言类、体育类、思政类教师占比较高,而信息技术类教师比例不足2%。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新就业的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28岁以上,在其学习经历中信息技术课程较少,基本没有教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2]。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大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达56%,其次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学校培训占13%,书本仅占13%。教师资格培训仅在入职时开展,而从人事处口径统计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比较单一,且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2]。
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探究
摘要: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构建“一个管理平台、一个考核平台、N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实现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带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更新教育,是随着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多样的终身性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任务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增新知识的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继续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是目前的主要需求,需要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方法[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建设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学分审验、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普遍开展了与信息化手段相融合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包括自行开发在线学习课程[2]、慕课教育模式[3-4]等网络资源,同时搭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管理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积极性与满意度[5-6]。
1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现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学科门类齐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影响力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在繁重的临床医疗压力下,积极开展了各类别人才培训。2017-2020年,共获批并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61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00项,培训省内外人员逾1.4万人次,对各级医院中医人才培养起到助力作用。
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构建模式
本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1个管理平台、1个考核平台、N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扩展覆盖人群,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继续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淫、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中医临床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现状,提出以阶段性计划培养为主导的临床教学改革,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教学方案,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积累经验。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背景,总结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全面长远发展,临床规培贯穿始终”为主的“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订出以中医自身为本,临床实用性为重,独具新时代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符合自身的正确规划,各个阶段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能实现临床课程、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论文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实行临床教学改革、制订独具特色的阶段性计划培养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对中医专业学位类研究生来说,经典学习、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缺一不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制订以“中医为本,师承为主,创新为先”的指导原则,以临床实用性为评判标准,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未来中医事业发展。故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尝试联合多种临床教学方式,设定阶段性计划培养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中医临床教学背景
现代医学教育标准化改革始于美国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Report)[1-2]。在医学学科高速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3]。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进行,我国正式进入“双轨合一”的新时代[4-5]。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重临床而轻教学,忽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部分高校重教学而轻临床,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忽视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国家规培政策顺利落实,中医类临床教学需要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适应于不同科别研究生的临床阶段性计划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每一位面临就业的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现阶段中医临床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通科轮转,研究生的必选轮转科室包括中医内科(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和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中医外科(肛肠、皮肤、疮疡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辅助科室(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轮转时间为24个月。第二阶段专科培训,主要是第二专业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研究生入科前,医院规培办提前组织研究生及以导师为代表的指导小组共同制订33个月的轮转计划,学术导师、规培导师、规培基地、学院、研究生处依次审批。为保证临床培养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前3个月为“导师制”培养,重点是跟师学习,通过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个体化培养,再从内、外、妇、儿各科室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轮转顺序。关联度较高的科室安排在一起轮转,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疾病的整体把握;病房的轮转安排在门诊之前,了解基础用药后才会随证加减化裁;急危重症科室安排在后期轮转,学生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后,在面对各种多发疑难危重病情时,才能迅速正确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轮转结束后主要以试卷考核和现场技能操作方式来检验研究生临床培养是否合格,同时参考每一轮转科室日常病案书写和临床技能水平及出科考试评分,主客观考核相辅,决定最后是否同意出科。
中医急诊临床技能训练及考评
作者:李雁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我国教育传统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导致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临床医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亟待改进[1]。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我们进行了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30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5、2006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实验组(85人)和对照组(94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
1.2教学方法
①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通过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及规范化示教,掌握急诊急救技能应掌握的内容,学会正确操作的方法及实施技术要点,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进行订正。②实践技能训练。实验组,第一步: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模拟临床病例进行培训。第二步: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教师设计各种抢救现场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分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地抢救模拟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急诊学培训模式,即利用中医急诊模拟示教室,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的训练。
教师教学与微格教学能力提升
摘要:
如今各种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高校院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收集的分析和整理,结合我院微格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运行,探讨具有信息化与数字化特征的微格教学模式对中医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优势和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数字化;微格教学;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医院校走上讲台的教师,除了外语、体育等公共课程的老师是师范院校毕业,经过了专业的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外,大多数专业基础课程、临床课程的老师,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仅经过了短时间的岗前培训,便走上了讲台,那么,对于医学院校老师来讲,职后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各种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高校院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我院在各级领导、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教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提出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特征的微格教学模式,以期促进我院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应用微格教学提升中医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多数中医院校新近教师在上岗前,一般会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岗前培训一般都是集中式培训,时间在1个月左右,多是一些讲座形式的听课安排,新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战演练并不多,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结果。可想而知,新手教师在经过泛泛的岗前培训后,在教育教学理论不太深入,而临床经验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上岗后的教学情况,频繁发生照本宣科,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则不足为奇。尤其在医学院校,专业技术往往被提到较高的位置,老师们入职后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提升,几乎没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故这点是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教育的弱点所在。由此可见,提升中医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势在必行的,但各种现实的原因又阻碍了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合理的实现,故可以考虑利用微格教学这种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1]。现代微格教学作为在职教师的补充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提高性教学的一种有利方式,缘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培养教师过程中的基本技能训练。我院组织各级专家经过充分的论证后,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现代化的微格教室,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微格教学全程真实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部门将录制视频反馈给教师反复观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充分实现教师自主地反复练习,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反思教学效果[2]。信息化和数字化特征的微格教学模式,使教师能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恰当的技能训练,显著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基地发展
1发展战略
1.1以国家中医药政策为导向
高校中医药继续教育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中医药政策为导向,培养政策敏感度,力争为中医药发展战略服务,为培养国家所需中医药人才服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政策,《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都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以高校发展继续教育必须加强与政府、行业的合作,保持沟通与联系,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企事业用人单位是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要市场,高校应该加强与中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深入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研,了解其组织需求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自身培训需求,并定期调整培训内容,积极吸收中医药领域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以迎接“消费教育”时代的挑战。
2发展定位
目前,在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由于继续教育未被纳入高校整体规划中,致使其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然而,随着国家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加之继续教育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必须对继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第一,继续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将其提高到战略的层面进行规划;第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坚持以从业人员为主的非学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向;第三,继续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学校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在国外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有很好的体现,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它坚称的首要使命是教学和科研,同时有一条指导原则,即教学和科研要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MIT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正是遵循了教学与科研要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原则,也就是在行使其服务社会的第三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