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脉诊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脉诊新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中医专业本科生5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新教学法相结合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采用诊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相比,脉诊实训成绩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脉象鉴别考核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病例脉象操作验证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教学模式满意度86.90%。结论“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实训;教学改革;模拟;自测;临床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6年7月—2018年5月将五年制中医专业学生59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名,对照组30名中再随机分为6组,每组4~5名学生。对照组中,女17名,男13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18.72±0.92)岁,入学成绩76~84分,平均(81.79±1.16)分,专业基础课成绩70~81分,平均(74.75±1.33)分。试验组中,女16名,男13名,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18.90±1.21)岁,入学成绩74~85分,平均(81.87±1.13)分,专业基础课成绩71~82分,平均(75.25±1.31)分。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及前期专业基础课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应用统一教材,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6]。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试验组采用“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理论-模拟-自测-临床”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根据我院编制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实训培训。理论课结束后,实训前一周,对每组组长先进行培训,对机器操作熟练。第一次,脉象实训时,简单讲解如何把握每个病理脉象的指感,之后,每组根据配备的仪器学生先进行指感训练;第二次,每组进行模拟诊脉,组间互诊,有分歧点的脉象根据脉象自测系统连接关部,查看脉搏图,客观判断分歧脉象;第三次,安排中医院老年病房进行脉诊实训。三次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归纳疑点。
谈成果导向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
摘要:以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基础课中医学基础为例,探索课程诊改的方法、效果以及具体方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诊改;成果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通知指出,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学诊改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而课程诊改又是教学诊改的核心,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工作。
1中医学基础课程分析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哲学理论、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养生学等内容。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且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一点对于中医教学来说是束缚也是动力。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等思维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与现代医学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在现代医学理念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中医学实属不易。借着我院进行IEET工程认证的契机,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诊改,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施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即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做什么的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和终点构建课程体系。OBE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核心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最后以直接和间接方式评价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达成度。在课程设计中,为培养出具有特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同时举办专业活动,来加强培养目标的达成。基本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能力训练系统交叉渗透,正式教学与专业教学活动交叉融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该课程设计能够达成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教学活动主要为配合正式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专业技能。如中医保健技能训练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学习创新、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制约因素和策略
[摘要]分析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现状,重点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两种不同模式进行对比,深入剖析目前“互联网+”中医医疗面临的瓶颈,并提出建议:推动中医诊疗技术革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互联网+”中医医疗医保政策,健全“互联网+”中医医疗法律规范,加强中医药教育、培养公众线上诊疗习惯。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医疗;互联网
医疗模式;瓶颈2015年,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中医药第一次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被提出。随后,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助力“互联网+”中医医疗。之后,中医药健康服务、“互联网+”相关政策接连出台,两者融合发展成为发展趋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医药电商成为抢购口罩、消毒液等产品的重要途径。受疫情影响,各地中医院纷纷拥抱互联网,主动提供在线咨询、线上问诊服务,公众开始使用线上问诊,医保互联网支付政策逐步完善,这些都对“互联网+”中医医疗加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我国“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现状
“互联网+”医疗首次出现后,互联网中医企业不断增加,中医O2O、中医线上问诊等形式不断显现,主要提供轻问诊、按方抓药等服务。2018年,互联网医院新政出台,各地中医院着手筹建线上医院,如山东潍坊中医院、广东佛山中医院等。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的“非接触式问诊”爆炸式增长,互联网医院数量迅猛增加。其中,上海龙华医院等在疫情爆发前已有很好的信息化基础,推出APP和小程序提供便民服务。截至2021年8月,中医互联网医院共有61家,其中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57家、互联网企业与公立医院联合建立的中医互联网医院4家;三级甲等医院44家、三级乙等医院4家、二级甲等医院7家。互联网医院建设起步较早且数量较多的省份是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除此之外,还展现出一大批互联网中医医疗平台,其中中医问诊占多数,如甘草医生、白露中医、优医365、平安好医生等;而上医仁家、小鹿医馆、金华佗、快问医生等,则是集问诊、购药为一体。这些企业先建立线上平台,后自建医馆或加盟医馆,从线上医疗服务回归线下中医诊所或医馆。也有一些传统中医药企业,如固生堂、君和堂、泰坤堂、颐清堂等,依托线下连锁诊所、医馆,打通线上渠道,涉足“互联网+”中医医疗。目前“互联网+”中医医疗主要以轻问诊、慢性病、在线复诊为主,初诊患者或病情严重的患者仍需到医院诊治。但是随着医保支付的逐步打通,以及舌诊仪、脉诊仪等现代中医诊断仪器和标尺开始用于对疾病的量化诊疗,“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前景广阔。
2“互联网+”中医医疗模式对比
2.1公立中医互联网医院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麻黄汤教学设计
摘要:方剂学是联系中医药基础和临床不可或缺的桥梁学科,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学习深度不足,因而学习难度较大。麻黄汤是方剂学教材的第一方,本文以麻黄汤为例,探讨其主治证及病机、用药要点,分析精选经典案例,探究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课程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中药学专业学生医药兼通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方剂学;麻黄汤;中药学;教学设计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治疗疾病的必备工具。但是,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方剂学只是一门考查课。虽然是考查课,却也不可或缺。方剂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古人云:“用药如用兵”,方剂通过药物的合理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发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药学专业学生只有学好方剂学,才能体会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并建立中医药知识体系,促进方剂学知识体系与其它中药方向学科的串联、融会。由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深度不足,没有中医诊断学等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仅凭中药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难以理解方剂学方解中对病机、治法的分析,老师也感觉授课吃力。本教学设计旨在初期循序渐进地进行案例教学,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中医常见疾病的辨证和病机知识,逐步过渡到案例讨论式教学,以期达到中药学专业学生医药兼通,能指导临床用药的教学目的。考虑到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缺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初期采用引入式、注解验证式进行。本设计以《伤寒论》经典名方麻黄汤为例,探讨解表剂的案例教学设计。
1展示方剂组成
按教材要求采用PPT展示方剂的组方药材和剂量,并补充药材图片,以加深学生对组方药材的印象,复习《中药学》药材内容,也为后期学习《中药鉴定学》打基础。麻黄汤的组成如下: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2阐明方剂的主治证及病机
2.1阐明方剂的主治证
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探索中医学医学模式及价值
作者:王玉芳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学模式”是一个理论概念,是指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总的看法。西医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相应,形神统一”,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形成,而且几千年始终不变,形成了中医学的特色,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足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明则形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对肠梗阻疗效影响
【关键词】肠梗阻;归桃承气汤;按摩;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
肠梗阻是外科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排气、排便障碍等,情况严重者可出现肠壁供血不足,甚至肠道坏死,威胁生命安全.本病反复发作,变化快,并发症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称肠梗阻为“肠结”,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腹痛”“积滞”“腹胀”“便闭”等范畴,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可分为热结腑实、寒邪直中、虫积阻结、血瘀气滞4型.本研究依据肠梗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3月至2011年1月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270例肠梗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中医辨证,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护理.其中男183例,女87例;年龄17~85岁,平均42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42例,粘连性肠梗阻11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65例,麻痹性肠梗阻51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低位者明显)、腹部绞痛,疼痛多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高位者出现早且频),多无排气、排便[1].查体见: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及蠕动波(低位者明显),腹部触诊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多局限性)、反跳痛及轻度肌紧张,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肠鸣音高亢或消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绞窄性肠梗阻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在15.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加;血清CO2结合率降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低钠、低氯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X线检查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
中医急诊多元化教学措施及作用
作者:赵海滨 李冬华 张秀静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1],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多元化教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相结合,讲授、讨论、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2],笔者将之应用于中医急诊学教学实践,效果颇佳,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从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应用必要性、基本方法探讨、问题展望3方面详述如下。
1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急诊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在临床急救医学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医急诊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急诊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该学科临床实践性极强、难以掌握等自身特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3]:(1)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学能力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医急诊学多元化教学具体方法探讨
多元化教学基于“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结合中医急诊学的学科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