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专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临床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临床专业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

一、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就制度运行而言,要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统筹临床专业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科研指导、学科集体培养与管理部门动态监督与管理。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可以起到导师与其他临床教师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兼容并蓄的效果。

二、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设置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以及相关工作,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临床技能的养成以及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这就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一方面,临床专业研究生要修完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另一方面,研究生还要具备从事临床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因此,医学院校在课程设定上要注重专门知识与临床衔接的要求,设置合理的临床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

临床实践是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为直接的考核,考虑到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中要特别强调以临床技能训练与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的内容。本校的做法是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将主要学位课程集中在1个学年内修完,然后转入临床实践,跟随临床教师提升诊断治疗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选修相应的专业课,参加专题讲座,考察临床诊疗技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调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助于其科研素养、学术素质以及临床技能的养成,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搭建临床专业研究生质控体系平台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体会研究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感到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该文就多年教学体会,对其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学;临床医学;教学

0引言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这使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感到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感到枯燥乏味。那么怎么才能有效进行中医学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1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医,提高学习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西医根据人体的实体结构,揭示其生命规律,并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诊断疾病同时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中医学是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迹、外在现象来把握生命和疾病的状态,从而分析出人体功能失衡情况,然后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临床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本理论,重点是通过“司外揣内”让学生了解中医是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来解决人体“外在现象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矛盾的;另一方面,结合近代中医的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说明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同时运用“取类比象”、“图示比喻”“模式推理”“对照对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构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体系——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步掌握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疾病的原则及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不能以西医思维模式理解和学习中医,否则就无法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与精髓。

2运用启发及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学习思路

阅读全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为提高中医课程的教学质量,借鉴“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式学情分析,探究合适有效的教学策略。结果发现本专业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学习兴趣欠缺、生师互动与课堂参与度低、对教学方式的诉求较多。研究认为应采用实物教学、角色扮演、智能化教学等多种模式交叉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合作性等。

关键词:问卷调查;中医课程;学情分析;教学实践

中医课程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形成临床中医思维、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能力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专业培养质量。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类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中医课程,奠定了中医教育的基石,其教材内容概念性、理论性较强,易造成学生在理解与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会影响学习兴趣与信心。因此,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代表性的中医理论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于中医课程的学习质量受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不能单纯关注“教”,还应全面了解“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为了有效教学而开展的对影响学生学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有关因素的诊断、评估与分析[1]。其中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和知识,非智力因素则指学习氛围、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却能影响学习活动的因素。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也是开展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顺学导教。笔者对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课程的学习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收集学情信息,了解学生对于中医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旨在基于一定的学情分析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改革。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方向为学生学习中医课程的现状。问卷调查遵循标准化原则以及控制无关变量原则[2]。问卷调查对象是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2015级、2016级、2017级3个年级的学生(本学期各年级必修中医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计89人。发出问卷89份,回收89份,有效问卷89份。

1.2调查工具与内容

阅读全文

中医临床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现状,提出以阶段性计划培养为主导的临床教学改革,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教学方案,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积累经验。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背景,总结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全面长远发展,临床规培贯穿始终”为主的“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订出以中医自身为本,临床实用性为重,独具新时代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符合自身的正确规划,各个阶段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能实现临床课程、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论文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实行临床教学改革、制订独具特色的阶段性计划培养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对中医专业学位类研究生来说,经典学习、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缺一不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制订以“中医为本,师承为主,创新为先”的指导原则,以临床实用性为评判标准,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未来中医事业发展。故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尝试联合多种临床教学方式,设定阶段性计划培养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中医临床教学背景

现代医学教育标准化改革始于美国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Report)[1-2]。在医学学科高速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3]。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进行,我国正式进入“双轨合一”的新时代[4-5]。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重临床而轻教学,忽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部分高校重教学而轻临床,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忽视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国家规培政策顺利落实,中医类临床教学需要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适应于不同科别研究生的临床阶段性计划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每一位面临就业的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现阶段中医临床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通科轮转,研究生的必选轮转科室包括中医内科(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和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中医外科(肛肠、皮肤、疮疡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辅助科室(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轮转时间为24个月。第二阶段专科培训,主要是第二专业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研究生入科前,医院规培办提前组织研究生及以导师为代表的指导小组共同制订33个月的轮转计划,学术导师、规培导师、规培基地、学院、研究生处依次审批。为保证临床培养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前3个月为“导师制”培养,重点是跟师学习,通过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个体化培养,再从内、外、妇、儿各科室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轮转顺序。关联度较高的科室安排在一起轮转,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疾病的整体把握;病房的轮转安排在门诊之前,了解基础用药后才会随证加减化裁;急危重症科室安排在后期轮转,学生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后,在面对各种多发疑难危重病情时,才能迅速正确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轮转结束后主要以试卷考核和现场技能操作方式来检验研究生临床培养是否合格,同时参考每一轮转科室日常病案书写和临床技能水平及出科考试评分,主客观考核相辅,决定最后是否同意出科。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阅读全文

SECI理论中医学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

摘要:基于SECI理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旨在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全面发展、中医学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中西汇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SECI理论;中医学专业;“中西汇通”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医原创思维难以保持、方药性能不易领悟、临证实践技能较差、重知识和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中西医并存却不能有效汇通等,导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尤其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同时,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力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当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开设已经有六十余年,结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助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中西汇通”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及手段,加强师承教育,加强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提升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介绍如下。

1中医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医学教学的灵魂

在于实践。实践式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它的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客观性和培养人才的能动性非常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实践式教学是将传授中医学理论知识与各类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通过动物实验、中药识别、模拟接诊、经方实训、临床实操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使其在实践中领悟、掌握理论知识。中医药知识是巨大的医学宝库,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知识特征。如何有效开展中医药临床实践教学,提升中医传承的效果,是中医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中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1)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2)临床实习重西医轻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等;(3)学生实践技能较差,临床实践学习时间不足,技能培训个性化不足;(4)教育过程脱离实践,理论学习和临床学习内容脱节。当前,各级各类医院对学生临证能力、“中西汇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仅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因此,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尤为必要。

2基于SECI理论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思考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语言进行表达与传播的知识为显性知识[2],而隐性知识是隐藏在人们的头脑里面,难以编码或者不能编码的知识,但能作为技能、诀窍、洞察力、技巧、经验和群体成员的默契等很好地体现出来[3]。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阐述了知识的创造是不断自我超越、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见图1。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潜移默化”或社会化,属于个体之间经验的分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外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称为融合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内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通过吸收、消化升华成隐性知识。SECI模型准确地概括了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即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吸收和升华[4]。中医学传统观念认为“医者意也”[5]。知识分类中隐性知识的特征与中医学“意会”的特性相契合。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应用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知识体系从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隐性知识的内隐性特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量的隐性知识蕴含于其中。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且具有古代传统哲学之特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之特性,是经验科学,医者仅仅掌握显性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转化成自身的临床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实践教学过程就是带教教师将隐性知识外化和显性知识融合,形成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的知识。

阅读全文

核心能力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从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出发,构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并就现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思考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核心能力;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医学教育摆在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中医药教育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新冠疫情以来,中医药的重大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从而引发学界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新路径。

1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

医学专业有“高阶系科”属性,且具有为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性质[2]。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对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更加聚焦于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随着医学高度专业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应对社会多样化需求,医学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元化目标。不同层次类别的医学生培养应该呈现不同的要求。本科生强调“核心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强调“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强调“岗位胜任力”[3]。核心能力概率是由美国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原用于描述企业的竞争力,强调其具有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性、长期性等特征,后来逐渐引用到人才培养上[4]。2002年4月,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订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就开始关注医学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的研究[5]。在此背景下学界也逐渐关注中医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能力,并在教学改革中予以实践[6]。中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应该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但是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延展性。比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移过程中,医学培养“防”“治”两种能力培养的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部分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应急处理等相关能力较弱的缺点[7]。这些问题凸显出我们中医药教育在应对新变局与新问题中的不足,促使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延展性。针对“中医学本科核心能力”,笔者通过文献采集、专家访谈等形式采集了与中医学本科相关的能力要素,通过聚类后形成了传承创新、中医思辨、中医诊疗三组核心能力以及围绕每个核心能力相关的次级能力。构建了中医药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模型,该模型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基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征和内涵来探讨中医学本科能力基本构成,不仅有助于加深关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而且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是中医学本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通过人才培养的不同特征和各个能力指标的对应关系,能够较好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医学本科生的各项能力。

2中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内涵

2.1传承创新能力

阅读全文

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育的意义及成效

一、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1.奠定学科基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认定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成熟的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护理学科尚缺乏清晰的学科专业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发展二级学科、培养不同类型的护理专科人才是护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级学科的确立需要与医学发展相匹配,其专科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未来的发展领域可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医护理学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独特的护理技术,在老年医疗、社区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培养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巩固、提升中医护理的专科地位,创立护理二级学科,可为护理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打造专业队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西医护理学校毕业生成为中医院护理的主力军,在开展中医护理时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盲区。中医基础理论薄弱、护理技术能力有限,导致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使用率低下,与技术水平下降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临床护理专科化发展程度是衡量护理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教育层面的缺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影响了中医护理水平的发挥,限制了中医护理向高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中医护理队伍现状制定中医专科护理培训内容及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中医护理专科人才规范化教育,可造就一支独具中医护理特色的专业队伍,有利于中医护理学科理论发展、临床实践的深化、中医护理水平的提升。

3.拓展专科领域

国内外研究表明,专科护士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专科护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专业护理知识不断积累,护理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临床专科护理人才发展相对落后,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梯队无层次。卫生部曾明确提出,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拓展专科领域,对专科人才培养准入资格、目标、形式、考核及管理等进一步细化。通过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完善的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培训模式,构建中医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对拓展专科人才培养领域、积累专科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