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临床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心衰患者中医临床医学论文
一、临床资料
1.1全部病例30例:选自本院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心胸外科中医治疗方案实验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9~78岁,平均73.5岁;原发病中冠心病13例,高心病5例,退行性瓣膜病6例,肺心病6例;病程7~12年;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5例。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参照《内科学》4版教材;心功能判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AHA)1994年修订标准。
1.3治疗方法:以益气活血中药组成的强心通脉汤:黄芪40g,人参20g,丹参30g,桂枝25g,红花15g等,每天1剂,煎取300ml,每次100ml,每天3次口服,不能顿服者,可分多次服用。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心衰完全控制或心功能提高>Ⅱ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Ⅰ级,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5结果:显效16例(53.33%),有效10例(33.33%),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
二、讨论
仿真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在2011—2021年发表的689篇虚拟仿真相关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旨在对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介绍和探讨。文章借助Excel、NoteExpress文献统计软件、RStudio云图制作等软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制作图表,进而从文献产量、质量、内容、应用领域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和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各中医药院校虚拟仿真相关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但论文质量不高;研究热点内容多集中在虚拟实验教学、虚拟筛选、分子对接等方面,且虚拟仿真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中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最后就此次文献研究中发现的虚拟仿真技术在院校间的发展存在差距,学科发展不均衡,期刊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虚拟仿真;文献计量学
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该技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最初被美国军方用于对飞行员和宇航员的模拟训练。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虚拟仿真技术逐渐转向民用,并逐渐应用于教育、医疗、工业、科技、交通等领域[1]。近年来,国外高校在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实验教学的融合,不断强化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提倡高校建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014年教育部批准了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2020年,教育部开展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中医药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也正在大力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与崛起也为中医药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些年,中医药高校在学校的建设中,已将虚拟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中药、中医诊治、中医教育及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等领域[3]。当前,中国的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学术成果、论文产出的重要基地。文献作为科研产出的主要形式,其数量和质量能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最新进展[4]。在2011—2021年十年间,中医药院校的虚拟实训平台建设情况如何?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2011—2021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和传统医学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三大中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全国独立法人建制的24所高等本科中医药院校为检索对象,其名称如下(以首个汉字拼音排序):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选择数据范围为期刊论文;选择时间范围为2011—2021年;以“虚拟+中医药”为主题词检索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相关文献,然后查看题目、摘要、确定文献是否符合入选标准,如不能确定,则查看内容并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只纳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论文为该校论文;用Excel软件,借助Note-Express文献整理工具和RStudio云图制作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文献产量、文献质量、文献内容和应用领域的图表分析与结果研究。
2图表分析与结果研究
2.1文献产量分析。共筛查到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2011—2021年虚拟仿真相关期刊论文689篇,利用Excel软件对筛选出的论文按照年份进行统计归纳,生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21年,全国24所中医药院校有关虚拟仿真方面的文献量总体是增加的;随着2014年教育部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投入,自2014年开始虚拟仿真相关文献的数量出现明显增长,且在2015年后增速明显;2016—2019年间发文量略有下降但保持稳定状态;2019之后增速明显,这种增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国家和教育部对虚拟仿真项目的更加重视[5]。该研究对各中医药院校的发文量进行进一步筛选统计,发现发文量位列前五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64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7篇)、山东中医药大学(50篇)、广州中医药大学(48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42篇),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相关文献最多(如表1所示)。这5所院校也是国家最早兴建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学术声望和优质的科研资源[6],近些年在虚拟仿真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前列。从表1不难看出,单就发文量来说,各院校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各院校虚拟仿真技术的各项投入和建设情况的差异,位于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省份地理位置优越、科教规模大的中医药大学,其虚拟资源的投入和论文析出情况均优于其他地区院校。
中医临床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现状,提出以阶段性计划培养为主导的临床教学改革,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教学方案,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积累经验。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背景,总结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全面长远发展,临床规培贯穿始终”为主的“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订出以中医自身为本,临床实用性为重,独具新时代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符合自身的正确规划,各个阶段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能实现临床课程、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论文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实行临床教学改革、制订独具特色的阶段性计划培养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对中医专业学位类研究生来说,经典学习、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缺一不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制订以“中医为本,师承为主,创新为先”的指导原则,以临床实用性为评判标准,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未来中医事业发展。故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尝试联合多种临床教学方式,设定阶段性计划培养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中医临床教学背景
现代医学教育标准化改革始于美国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Report)[1-2]。在医学学科高速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3]。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进行,我国正式进入“双轨合一”的新时代[4-5]。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重临床而轻教学,忽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部分高校重教学而轻临床,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忽视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国家规培政策顺利落实,中医类临床教学需要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适应于不同科别研究生的临床阶段性计划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每一位面临就业的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现阶段中医临床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通科轮转,研究生的必选轮转科室包括中医内科(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和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中医外科(肛肠、皮肤、疮疡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辅助科室(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轮转时间为24个月。第二阶段专科培训,主要是第二专业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研究生入科前,医院规培办提前组织研究生及以导师为代表的指导小组共同制订33个月的轮转计划,学术导师、规培导师、规培基地、学院、研究生处依次审批。为保证临床培养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前3个月为“导师制”培养,重点是跟师学习,通过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个体化培养,再从内、外、妇、儿各科室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轮转顺序。关联度较高的科室安排在一起轮转,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疾病的整体把握;病房的轮转安排在门诊之前,了解基础用药后才会随证加减化裁;急危重症科室安排在后期轮转,学生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后,在面对各种多发疑难危重病情时,才能迅速正确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轮转结束后主要以试卷考核和现场技能操作方式来检验研究生临床培养是否合格,同时参考每一轮转科室日常病案书写和临床技能水平及出科考试评分,主客观考核相辅,决定最后是否同意出科。
传承精华争创一流期刊
艰难而不平凡的2020年终于过去,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一年已经开始。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艰难、奋斗和胜利,历史将铭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年。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严重打乱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果断决策、统筹部署、英明指挥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打了一场壮烈的抗疫人民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疫情暴发,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但我们有中医药。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有一大批勇于担当的院士、国医大师和中医药界的同道们,在武汉疫情暴发之初,在全国各地就迅速行动起来,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投入抗疫第一线,从大年初一开始,陆续带队驰援武汉,奋战80多天,终于使疫情得到控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在全球疫情普遍蔓延之际,创立独树一帜的抗疫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国抗疫的亮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杂志》同样和大家战斗在一起,以我们的方式,为中医药抗疫做出贡献。从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第一天起,即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应对疫情,开辟肺炎专栏。2020年1月29日,通过中国知网首发了第一篇肺炎论文,目前下载量已达到近1.9万次,单篇被引超过400次。截至2020年12月10日,《中医杂志》共发表肺炎相关论文72篇,包括院士、国医大师的学术观点和诊治经验,抗疫一线专家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报告,涵盖肺炎的相关理论阐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诊断与证候特点分析、临床观察报告、典型病例报道,以及国家和各地诊疗方案的分析等内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已的72篇论文中,已正式印刷出版64篇,总下载量达18.9万次,7篇论文的单篇被引频次超过100次,极大地弘扬了中医药抗击肺炎的成果。
2020年《中医杂志》引证指标大幅上升,最新的引证数据显示,本刊复合总被引频次达到13222,复合影响因子达到2.145,网络年下载量达到81.07万次,居同类期刊领先地位。遵照中央深改会《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精神,紧抓机遇,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期刊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在开年之初,肺炎依然在全球蔓延。作为抗击疫情重要力量的中医药人,依然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致,发挥我们的力量。《中医杂志》全体编辑人员,祈愿在中医药界广大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继续做好有关报道工作,“抗疫三月短、格物几年许”,继续深入总结防疫经验,传承创新中医药数千年抗疫精华,引领中医药学术的不断进步。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关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研究进展,加强对心脑血管病、肺系病、消化系疾病、代谢病和肿瘤等的报道。主动加强对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端领军人物的组稿工作,加强对中医药创新理论的报道,关注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针灸临床科研的反思
作者:王天俊 单位:英国东伦敦大学
分析了到2009年9月为止符合条件的35篇中文和21篇英文文献,结果是大多数的研究报告(80%)显示针灸有显著的疗效,该系统回顾的结论是“随机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对中风的康复是有效的”。但是在2010年第8期的《中风》杂志上发表了英国半岛医学院补充医学部的EdzardErnst博士写给编辑的信[8],这样评论吴的综述:“由于这些(来自中国的针灸)研究反复一再的表明几乎都没有阴性的结果,这让人怀疑其可靠性”(…Chinesestudies.Thesehaverepeatedlybeenshowntovirtuallyneverproducenegativeresults,whichcastsdoubtontheirreliability)。结合自己的综述其结论是:在中风的康复治疗中,针灸是没有依据的(acupunctureisnotanevidence-basedtreatmentduringstrokerehabilitation)。但是在同一期的《STROKE》也发表了WU博士对Ernst博士质疑的回复[9],其中也对此进行了回应,认为系统回顾应该包括来自中文和西方的所有文献。这样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科学界对中国针灸临床科研的怀疑态度。因此,在西方的针灸综述性的文章很少引用来自中国的论文,即使这些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有些学者也对这样的现象进行了分析[10~11],认为不将来自中文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是不公平的。
西方针灸临床科研基本方法和现状
按照西方科学界公认的标准,高质量的针灸临床科研设计方法必须包括双盲或单盲、随机、对照等。但是在针灸如何盲法、如何对照这些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论。目前比较常用的盲法和对照是采用安慰针灸(placeboacupuncture)或者假针灸(shamacupuncture)。现代西方针灸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设计大约有以下几种[12]: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等候病人对照(wait-inglist)、安慰针灸(placeboacupuncture)、假针灸(shamacupuncture)对照、与常规治疗对照、针灸加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对照等。一般认为,只有被称为金标准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trial,RCT)才能够提供最为严格的科学依据。双盲是指接受治疗的病人和施行治疗的医生或者治疗师都不知道哪个病人是真治疗、哪个是假治疗或者安慰治疗,最近甚至有人提出了需要三盲,即评价疗效的人员也需要盲。但是这样的标准对于针灸临床研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针灸的治疗需要个性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也是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最为困难的是如何盲针灸治疗师,就是个非常难于实现的目标。目前西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就是安慰针灸和假针灸。
安慰对照是研究筛选药物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用糖或者面粉代替治疗性的药物,以排除心里安慰的作用。安慰针灸(placeboacupuncture)就是参照了这样的研究方法,用特制的针具,扎在穴位的表皮上,但不刺入皮肤,让没有针灸经验的病人以为自己接受了针灸的治疗。这样特制的针具最著名的是1998年发表在《TheLancet》(柳叶刀)杂志上的那个专用针具[13]。也包括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stimula-tion(TENS),即在同样的针灸穴位上施以电极的电刺激。许多这样的安慰对照研究结果是,真的针灸与这些安慰针灸的疗效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受到了来自中国学者以及部分西方学者的挑战,认为这样的皮肤刺激虽然没有刺入皮肤,但是也已经通过皮部络脉产生一定的经络作用了。
假针灸对照是在真正的传统穴位旁边一定的距离不是传统穴位的地方进针,以此来研究和判断针灸尤其是传统针灸穴位是否有特殊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传统针灸穴位与假穴位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14~15]。也有把非穴位设计在离传统穴位完全不同的位置,比如肩痛的只针小腿上非穴位的位置,其结果是传统针灸优于非穴位对照组[16]。自然的,这样的对照也受到了质疑:距离多远才不是穴位,1cm、1寸、还是1m。而且不是传统穴位的位置上,针灸是否也可能通过其他经络系统对这个经络和穴位产生作用。最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对照研究方法。比如针同样一个穴位,比较不使用手法或者不用电刺激与常规针灸同样是否有效。
思考与对策
中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
一、目前中医医院CME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项目水平不高
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基础研究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推拿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众多科研院校对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与此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结合近10年国内发表的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学位论文,从论文基本情况、基础研究的方法、生物力学机制、生物化学机制,及存在问题方面,梳理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治疗。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推拿;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
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和滑膜关节中软骨下骨的重塑,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和畸形[1-2]。目前,临床推拿手法治疗KOA已初步形成相应的诊疗体系,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进一步探索推拿治疗KOA的有效机制,对丰富和完善KOA的临床研究及诊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导师团队研究成果的体现,其学术成果能够对KOA治疗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梳理分析近10年国内推拿治疗KOA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基础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基础研究分析
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发文量为29篇,单纯基础研究25篇,基础加临床研究4篇;其中手法的基础研究22篇,膏摩基础研究6篇,手法结合针刀1篇。其中干预手法主要为揉髌法(12篇)、膏摩法(6篇)及舒筋法(2篇)。目前,KOA的发病机制有软骨细胞凋亡、自身免疫、软骨下骨内高压、自由基、细胞因子、软骨酶降解等。学位论文中,手法治疗KOA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某种手法对KOA的病理组织学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试图探索出其潜在的发病及治疗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实验步骤主要为选材、造模、干预方法、组织形态学观察、指标测定,标本多选取实验动物的血清、滑膜组织、软骨、关节液,针对不同的观测指标有其对应的检测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关节软骨,并结合Mankind病理学评分标准。
1.1基础研究中的推拿情况分析
手法的选择以“揉髌”及“舒筋”为主,说明髌骨在KOA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揉髌手法多配合膝关节局部理筋推拿,牵伸旋转并屈曲膝关节,达到筋骨并治的功效。成都中医药大学董思佳等[3-4]研究的是“舒筋”手法,其手法核心为揉法、拿法、分筋、搓膝。广西中医药大学导师戴七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围绕揉髌手法对软骨细胞因子学说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5]。膏摩法是外用中药与常规推拿手法相结合的疗法。膏摩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薛明新团队和新疆医科大学的王新军团队,两者研究的膏剂不同,前者为羌活膏[6-7],后者为陈元膏[8-10],两者观测指标均涉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以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