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基础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基础学

中医学基础教学革新研讨

作者:李连珍 周艳 高致明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阅读全文

谈成果导向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

摘要:以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基础课中医学基础为例,探索课程诊改的方法、效果以及具体方向,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课程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教学诊改;成果导向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下发通知指出,为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学诊改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各职业院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而课程诊改又是教学诊改的核心,可以为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诊改工作。

1中医学基础课程分析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哲学理论、藏象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养生学等内容。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且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一点对于中医教学来说是束缚也是动力。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中运用“取象比类”及“推演络绎”等思维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与现代医学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在现代医学理念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中医学实属不易。借着我院进行IEET工程认证的契机,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进行诊改,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2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施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OBE)即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能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做什么的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和终点构建课程体系。OBE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核心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最后以直接和间接方式评价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达成度。在课程设计中,为培养出具有特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同时举办专业活动,来加强培养目标的达成。基本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能力训练系统交叉渗透,正式教学与专业教学活动交叉融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该课程设计能够达成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育目标。专业教学活动主要为配合正式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专业技能。如中医保健技能训练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学习创新、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运用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案例教学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从案例的选择、引入时机、分析和评价几个环节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必修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特点,其内容涉及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生理病理学说及养生防治原则。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掌握中医学其他基础及临床课程的前提,同时也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学者对于中医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实现初学者中医思维的逐步建立,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指的是利用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

1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系统学习中医知识的入门课和基础课,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对于构建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塑造中医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多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教学对象是基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许多问题和冲突,如:传统人文基础背景的缺失,学生对于中医药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匮乏,固有思维与中医思维方式的较大差异,加之中医理论的抽象和深奥,往往使这些初学者将中医理论的学习视为畏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若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和维系学生的专业自信,成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

2案例教学法简述

国内多所中医药院校已经尝试了多项针对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分组学习、讨论式教学、以及开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是中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这就要求我们从奠基性的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即贯彻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践的精髓。在中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病案”为重要载体,通过问题导向,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空间,逐步深入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阅读全文

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之特色思考

摘要: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目前,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与独立的中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可从经典传承、中西整合、双重导师、科学创新4个方面进行探索及实施,以期为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中医教育;西医院校;中医经典;中西医

结合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其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预防以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在我国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作用[1]。目前,全国独立设置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而设置中医药专业的综合或西医药院校有102所,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与独立的中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兹就于此,详述如下,与诸同仁探讨,以期为西医院校开办中医教育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与方案。

1小而精经典传承

中医经典,是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的检验、筛选,最终流传下来的,对现代仍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医学典籍[2]。经典的魅力,即在于它的亘古恒新,永不褪色。经典是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学著作中精品中的精品,它以简单、古朴、平实的语言文字,阐释出纷繁复杂的医学原理;以最为精炼的方式,诠解辨证论治的法度准则。创作经典的先贤们集众人之智慧,观察万物之情状,领悟天地宇宙之奥理,体察入微,格物穷理,令经典简洁、精粹、朴实、平正,却深蕴奥理,包罗万象,实为万法之门,万理之宗。因此,孟河医派的创始人费伯雄先生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此为经典的最佳诠释。因此,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依然需要以传承经典为核心,坚守中医经典思维,紧抓经典临床,处处体现经典,时时不忘经典。近现代众多中医名家认为,中医师要成才需遵循“早背诵、多积累、晚下笔”的规律。中医学子在年轻时期记忆力强,理解力尚弱,此时宜令学生们多背诵经典名篇,经典的文字经过反复的咀嚼、吟诵,学生思维、思想、精神长期熏陶,终身受益无穷,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可创办“小而精”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令学生从大一刚入学即配有一位名老中医为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研读经典,大一至大四,以中医经典导读、中医经典精读、中医经典泛读、中医经典临床等经典课程贯穿始终,令学生在经典的氛围中沉浸熏陶,潜移默化,从而打下坚实的中医经典基础,将来在临床中受益终身。学生在低年级即开始修习《中医经典导读》,从中医传统的“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入手,在导师的讲解下理解记忆,背诵名篇;在中年级时修习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熟悉《黄帝内经》博大的医学思想,学习医圣张仲景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度,体会温病学创立新说之灵机通变;高年级则修习《中医经典泛读》与《中医经典临床》,以增广眼界,拓宽思维,安排学验俱丰的中医专家教授为主讲教师,结合经典临床见习带教,令学生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理论指导临床,临床验证理论,使学生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会临床看病的年轻中医。

2中西医整合资源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不同,二者看待疾病的角度亦存在较大差异。中医强调诊治疾病须从整体出发,兼顾天时、地域、机体体质等的特点,多从宏观出发,更着重于患病的这个人,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既注意提高机体的正气,同时又强调祛邪外出的重要性,不使机体本身成为正邪交争的场所[3]。西医秉持科学的原则,诊治疾病讲究推求病因,多从微观出发,强调寻找病灶以及致病因子的重要性,治疗原则在于消除病灶以及清除致病因子,从而令机体恢复健康。近代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一朱沛文先生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认为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中医与西医,其医学体系虽然不同,然而,终极目的却是合一,二者皆以患者为中心,以取得临床疗效为核心,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首务[4,5]。西医院校办中医教育,在中西医整合、中西医汇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传统的各省市中医药大学,往往在中医药硬件与软件方面条件较好,但是在西医方面却有其明显的短板。而西医院校办中医,不仅可继承发扬中医药之所长,还可以将全校西医药方面的资源整合到中医药的培养教育当中,从而为培养中西医复合型人才提供优沃的土壤与环境。在师资方面,西医院校可安排西医教师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西医方面的基础与临床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在基础医学实验方面,西医院校可将西医的基础实验资源向中医专业的学生开放,在西医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基础实验的学习;在见习与实习方面,西医院校可将各大附属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安排中医专业的学生到西医院的临床科室与临床辅助科室进行见习与实习,跟随西医带教进行临床诊疗操作与临床学习。

阅读全文

中医经典古籍的选题策划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古籍超过一万种。这种珍贵遗产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的主要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每一个中医从业者,无不是从中医经典学起。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坚强的基石,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古今大凡著名医家,无不是在谙熟古籍,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的。步入21世纪,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熟读中医古籍,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如何从浩瀚的中医古籍中撷取有代表性、有影响、有地位、有价值的精品,策划出适应市场,满足读者需求的中医古籍来呢?下面笔者就以我社策划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为例,谈谈中医古籍选题策划的问题。   一、抓住机遇,抢占先机   2005年,为了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中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该计划主要内容是要精选培养200名左右中医人才,在新世纪形成一大批中医临床大家,为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再做贡献。并提出“读古籍,做临床,做名医”的培养目标。当时,我们得知这项计划后,立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围绕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计划做文章,开发选题。我们先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必读书目(70余种)中精选了中医临床各科人才必读的20种重点古籍,在我社已出版的中医古籍基础上重新整理出版,编成第一批“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该丛书出版后立即产生很大反响,重印率非常高,其中《血证论》、《伤寒论》、《理虚元鉴》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重印三次,读者购书电话不断,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我们又将余下的50余种作为第二批出版,仍热销不减。为继续引领图书市场,我们及时召开专家座谈会,在研修项目书目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认真遴选,优选出20余种研修书目以外的、涵盖中医各个学科的、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被视为实用的临床必读的重要古籍经典作为第三批必读书予以出版。至今,“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已出版105种,自出版以来市场走势良好。   二、准确定位,合理设计   本套丛书是为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而做,不难看出这套丛书读者群的定位为中医临床人员,其宗旨是为了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中医,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该丛书的读者定位决定了其框架要与以往的中医古籍图书有所不同。在框架上,为便于临床人员学习,我们在每本书前增设了导读,先对该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学术特色等进行介绍,以便读者在学习该书前对其有个初步了解。古籍图书一般没有索引,这给读者查找相关方药或病症带来不便,为此,我们在每本书的后面增设了方剂索引或病症名索引、药名索引,便于读者研习时查阅和检索。   三、精选底本,严谨校勘   因该丛书是为培养优秀人才而设,故对古籍的版本、原文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每种医籍均由各科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勘,为读者提供精准的原文。在内容上,考虑中医临床人员的学习需要,一改过去加校记、注释、语译等方式,原则上只收原文,不作校记和注释,类似古籍的白文本。对于原文中俗体字、异体字、避讳字、古今字予以径改,不作校注,旨在使读者在研习之中渐得旨趣,体悟真谛。   四、导读诠释,发皇古义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每本书前撰写了导读,介绍作者生平、成书背景、学术特点、学习方法,以及临床指导意义,对书的内容提要钩玄,启迪读者。把名医名家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加以凝聚提炼,萃取精华,突出“法”与“术”,以求“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之效。在介绍古代著名医家生平、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的同时,阐述该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读经典,做临床”,在启发“读”的同时,导读在“做”上也下了功夫。为此,在导读中重点介绍学习方法和临证思维方法,以指导和提高临证实践技能。根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在中医古籍出版中撰写导读,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意。每篇导读的字数并不多,但抓住了学习中医古籍的切入点,取得了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引人入胜的效果。   五、一流作者,塑造精品   凡是精品图书、品牌图书、畅销书,作者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选择“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整理者的时候,我们颇费心思。最后我们决定依靠全国高水平的中医文献专家队伍,其中大部分专家都参加了我社20世纪80年代中医古籍整理工作,他们拥有珍贵而翔实的版本资料,具有较高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使该书成为精品图书和畅销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注重装帧,内外兼修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精品图书完美的追求。这套丛书的封面采用了如同黄金的黄色为底色,以意境深远的淡淡的山水画为主基调,体现了中医的深邃与幽远。名医名著,高山仰止,经典宏论,旨趣无穷,给人以阅读的欲望。在版式上也作了一些创新,加了书眉和纹图,一改过去单调死板之嫌,在保持中医古籍特色的同时,增添了活泼新颖之趣。这一设计使该丛书在承载学术价值之外,还具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现在畅销,也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阅读全文

探讨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作者:盛志新 单位:浏阳市中医医院

在中医学中,保健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人们生病的原因就是天人系统失调导致。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当做基础,在宏观的角度上认识并控制人体,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蕴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的萌芽,在早期的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生态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在现代医学当中也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念过分的强调了认同自然的统一,没有关注到人体的差异性,更没有实践研究,所以使得中医学的理论具有相应的模糊特征和思辨色彩。

中医学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观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才传统文化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具有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医学。黄帝和神农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但却被我国的医学家尊为医门的圣人,后来的张仲景又被尊为“亚圣”,他著的《金匮》、《伤寒》等被中医学家奉为经典。也正是基于此,几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缓慢,基本没有范式革命。一旦某位医者提出了反对先贤医学的观点,不但不会被接受,甚至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所以在当今,要想积极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对医学经典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我国中医的发展,积极创新,勇于批判,为中医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中医学具有重神轻形特征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重道轻器,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医学中,就形成了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学的方法论上,神比形更重要,那些掌握形的只是初级大夫,掌握神的才能称之为名医。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历代都有对人体脏器官的描述,可是在中医中的脏腑功能却不是或者说不是主要从这些描述中得出的。所以中医学在诊断人的病情的时候,主要观察的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而不是具体器官形态实质的改变。这种方法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使中医学变得神秘起来,例如经络、脉象、命门等有无和定位的争论,这些名词是一种功能但不是概念,并不是从相应的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功能,而是从功能来对结构进行“虚设”。所以,必须从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着手,才可以合理解释和科学研究这些概念及理论。

中医学具有得意忘象这种思维境界象和意属于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对意识范畴。“医者意也”就充分反映了得意忘象这种思维特色。通常情况下,中医都是通过“象”,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认识,然后以象作为基本来构建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由此可知,象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人体的本质,所以必须经过“忘象”这一过程,才能“得意”,这样就能抓住人的本质。中医学的临床诊断主要以象、言作为基础,通过问得到言,通过望、闻、切得到象。再通过得象来忘言,这样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加正确和辩证。通过相应的得意忘象、忘言,从而追求直觉的体悟,这种思维境界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有效激发医生思维的想象和灵感,有较好的创造力。在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宏观的角度把握人体,从而揭示出独有的人体奥秘。可是这种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因而具有臆测性、模糊性和或然性。

要想研究中医文化,必须以我国的文学、哲学、史学为基础,将我国的中医名家、点击、文物、史迹当做对象,来研究相应的理论及规律,思想和观念、名家风范等等,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中医的进步。一般情况下,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以仁、和、谦、诚作为主体的一种文化理念,以精、慎、严、廉、作为主导的一种文化实践和以美、雅、馨、便最为主线的一种文化环境。在中医文化中,理念是根本,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重要,可以充分表现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环境最为直接,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民族性特征,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中医学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中医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具有母体文化的诸多特点,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特征,就其文化价值而言,是无法估量的。其文化核心内容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质和处世原则,因而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医学研究者,一定要在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而推动中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摘要]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高校可以利用开设选修课、网络课、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等方法进行中医通识教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医药学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几次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见,党和中央非常重视在普通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体系完备,思维逻辑缜密,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文化的一般性常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课堂。通识教育脱胎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将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或离校的知识青年成为继承、传播中医文化的活的载体。

一、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扩展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范围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还包括含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因此,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特别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更有利于为中医等传统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沃土。1.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技术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虽然多数人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仍然受到知识的局限,认为中医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针灸汤药的治疗手段而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小部分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的企业与个人,使得大众,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学识素养的民众开始以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让真正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医受了不白之屈。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进行传播,在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为中医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加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只有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绝不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包括中医医生、教师,中药药剂师等)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为其提供土壤和环境。尤其是在学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对中医药常识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知,这是构成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普通高校非中医药学专业中医通识教育,必然有利于这一基础的形成。当接受过正规的、集中的中医基础常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将客观的、正确的中医认知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杜绝恶意夸大、歪曲利用中医,或刻意诋毁、一味排斥中医的情况,为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通常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专业的划分,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加强普通高校非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中医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传统逻辑思维和科技思维的参考模式,并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多样的思维模式。4.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同时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眼界开阔,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中医药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医药学理论结合西医药理学、化学等进行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为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发展,不可能离开跨学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医通识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中医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二、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1.开设选修课。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会要求本科生选报与自己专业相异的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有师资条件开设中医药类选修课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内开设有关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吸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兴趣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应注意,开设中医相关选修课,绝不能以培养行医治病之医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并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的。2.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普通高校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选读等中医类课程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校校园网站,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并计入学分。也可要求学生注册、登录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微课、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中医药学有关基础课程,以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目的。3.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备中医药学专业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定期向学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如果不具备直接招聘、配备中医药专业教师的高校,也可以邀请临近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或中医医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医师等前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这类讲座宜浅不宜深,宜广不宜精,以达到中医知识普及、通识教育的目的。以上所涉及的几种教育、教学方式宜综合使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重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宜以严格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避免让不同学科学生将中医通识教育视为严重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