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原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基本原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基本原理

实验诊断教学方法探析

1医德人文教育的建立

医学有中西之分,然医德要求却是共通的。全国医学院校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庄严宣誓《中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该誓词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词》、《日内瓦宣言》等医师誓词中的部分主要精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由中国官方颁布实施的针对医学生的习医行为规范。岗前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要使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明确导致医疗纠纷的危险性、责任及其职责范围。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使学生认识其角色的特殊性,认识到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社会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感。长期以来,中医院校医学生在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好,很多学生对《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篇章都可出口成诵,对历代诸位大医的高尚言行都钦佩景仰,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

2中西医学思维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偏重非逻辑思维,认识上是整体观、动态观和天人相应观的结合,理论上是医理、哲理、伦理的结合。实践中是医疗、护理和预防的结合,这些基本上代表了中医学的主体特征和特色。西医学是在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模式,用微观的变化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注重分析局部病理组织细胞的改变,观察细微而准确。中西医学的这种差别,使得医学生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要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不断转换。我们观察发现,中医院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因主要是以中医教学为主,学生大多数接受的是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其理论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在思维模式上,中医学就具有笼统、思辨、注重宏观整体而疏于微观分析的特点。同时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学制里,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对西医基础理论也不可能像西医院校学生一样扎实,这直接导致了对诊断、循证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重视和不熟悉。表现在临床工作中,部分带教医师较少开化验单,对化验单结果认识不清、分析不够,显然这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中医”。在开展实验诊断教学中,要正视区别,尊重中医思维,根据中医诊断的需要重点介绍实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达到西医诊断学服务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的目的。

3逻辑思维的训练

中医院校医学生初到临床时,因所学知识的局限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偏激的观点:“中医无用论”或是“西医无用论”。对于中医望闻问切方法和知识,妄自菲薄或过分自矜,这都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引导学生恰当认识中西医里的各种概念,认清中西医的优势和不足。临床检验医学特殊性在于其对西医知识和理化知识的要求较高,这对于习惯于中医思维的医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有些医学生高中时是文科生,化学和物理知识欠缺,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加强学生逻辑性、还原论思维训练,同时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适当补充讲解基础检验原理知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多种教学手段

阅读全文

取象比类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运用

摘要:“取象比类法”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胜,将这种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关键词:取象比类;高校思想政治;吸引力;获得感

在看“抖音”过程中,有段汉译英的视频很有意思。它是这样呈现的:[问]邮递员怎么读?[答]跑死他们(postman);然后[问]地主———懒得劳动(landlord),经济———依靠农民(economy),怀孕———扑了个男的(pregnant);最后[问]救护车———[犹豫了半天答道]俺不想死(ambulance)。特别是最后一答,笑得抱肚子。但笑后之余陷入沉思:这种取象比类的方式既形象好记又引人入胜,是革新教学方式方法不错的一种尝试。接下来,笔者从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学生获得感这个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他山之石:“取象比类法”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取象比类法”,是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这种方法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被学者们所重视。从“取象比类法”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言”、“象”、“意”三者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言”指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源于物象,也是表达物象的工具。“象”指物象,物象源于事物内在的本质,也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意”指事物内在的本质,内在的本质必须通过“象”来表现,通过观“象”并形成“言”才能为人所掌握、交流、传播。由此可见,“象”是“言”与“意”的中间环节,三者之间呈现出这样一种递进关系: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正如魏朝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取象比类法”是传统中医教育的主要思维方法,在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相类比。例如自然界天寒则河水凝结不通,植物的营养多藏于根部,小动物藏于地下冬眠;天温则河水流畅,动植物皆繁荣于外,人亦与之相应。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沉”。利用“取象比类法”很好地解释了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作出了深刻的归纳和总结: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不逾攻补。笔者以为,张景岳的抽象总结也可作具象的解读:疾病产生的原因在于“正虚邪实”,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关键在于“扶正驱邪”。人们常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痛”只是一个信号或警铃,告知人们生病了要引起注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不通”以及如何“通”。其实“不通”的原因正是“邪实”。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好比“条条道路通罗马”,要把它们输送到目的地必须有相应的“通道”。我们可以把输送气、血、津液的通道归结为“气道”、“血道”、“水道”。如果这些通道不通,必然导致“气滞血瘀水停”(邪实),造成人体和外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疾病随之就产生了。“气滞血瘀水停”与痰瘀、血瘀、沙淋有很大的关系。既然致病的原因找到了,治病的方法就呼之欲出:驱邪,打通通道,以通为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种治疗方法详细点说就是: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利水通淋。“通道”畅通,人体自然健康。应该说,张景岳的医学总结对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取象比类法”移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传道授业:“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践主渠道的功能,发挥主导作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吸引力,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听,也听不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要解决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方法革新的问题。笔者以为,“取象比类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骨干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对于其他三门课程而言,学生接受程度比较低。其原因是“原理”这门课具有理论性、逻辑性、整体性强的特点,内容精深宏大,使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涉及的理论和问题讲清、讲明、讲好,而学生的感受是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问题宏大、讲解空泛。下面,笔者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选取“哲学”、“物质”、“意识”这三个概念的解读,来谈谈“取象比类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提到“哲学”,学生一脸懵,因为相对于法学、经济学、中医学、护理学等,这个概念好像“神”一样的存在,根本无法理解。在课堂中,笔者是这样解读的:“哲”是一个会意字,由“折”和“口”构成。好比一个包子,要判断它包的是什么馅,通常的做法是把它“折”成两半,露出一个“口”来,往里一看,一目了然。所以“哲”的本意是寻求真相,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本体论层面的,回答“真相是什么?”;第二层是方法论层面的,回答“如何找到真相?”。它们是一体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方法轻本体。但如果没有本体的深化,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就无从谈起。“哲”的深刻内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明确;有了明确的目的,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哲”字还含有智慧、聪明之意。学点哲学,长点智慧,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智慧与知识不能划等号,并非知识越多智慧越高。当然,知识毫无疑问是智慧的前提。智慧是一种艺术,是运用知识的一种技巧和诀窍。聪明,耳聪目明。从中医视角来看,耳与肾相连,目与肝相关,要使人变得聪明必须增强肝肾功能。很显然,“聪明”找到了它的生理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增强肝肾功能?这是大学生关心的也是最想知道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中已经提及,那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熬夜,早睡早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与“意识”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关于物质是什么?列宁是这样定义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这里“客观实在”是理解物质内涵的关键所在。在课堂上,笔者是这样解读的: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至大无外”,比如地月系处于太阳系,太阳系处于银河星系,银河星系处于外银河星系,而外银河星系外面有更大的星系,等等;“至小无内”,好比“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总之,这个物质世界大到无法想象,小到无法理解,但它又确实存在,如果一定要用语言表达的话,我们把它称之为“客观实在”。关于意识是什么?马克思作了如下概括:观念的东西(意识)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于这个定义,笔者以为:如果把人脑比作工厂的话,那么意识就是产品。工厂加工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必须从外界移入,而“移入”的工具主要借助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原材料的丰富程度与意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听、多看、多闻、多尝、多触摸,总之一句话:勤实践,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意识水平的提高。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哲学”等概念进行这样的解读,一方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因为学“哲学”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原理”课的学习热情。

阅读全文

混合式对分课堂在中医教学的应用

摘要:构建混合式对分课堂模式,引入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厚植民族文化自信。基于课程思政,将混合式对分课堂应用于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聚焦于中医学专业思政教育主题,丰富中医学专业基础学科思政教育内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很有必要[2]。引导高校教师全方位理解课程思政意义,掌握课堂教学中思政建设要点和发展目标,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并通过学习和借鉴课程思政教学实例,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途径,切实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学、往实里干、往高处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4]。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绕“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主题,号召在中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探讨混合式对分课堂的应用效果,为中医院校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1课程介绍

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课程包括中医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内容,是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中医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5]。该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针灸、管理、护理相关专业及长学制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中医临床问题为导向,掌握中医临床科研的意义、选题、研究范围、工作任务、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能开展病因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预防效果评价及治疗措施评价的工作。目前在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有文献报道[6-8]。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将在线教学和对分课堂相结合解决中医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尚付阙如。

2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并结合当下“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从加强课程设计、重视教学环节、牢抓教学细节,到落实教学评价提出思政教学的闭环设计与实践,在提升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的同时,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力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充分发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德育作用,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现代化人才夯实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大学生群体特点;育德于教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且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随后,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融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4]。高校“育德于教”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因此形成。有机化学实验是中医药院校中药、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实验课,该课程既是整个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有与有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配合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医药专业一门能充分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理的课程。本文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并结合当下“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从加强课程设计,重视教学环节,牢抓教学细节,到落实教学评价,提出了思政教学的闭环设计与实践,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

1.1专业课程教师“轻德”“重智”

当前,国内教育功利化现象突显,“重教学、轻育人”的观念普遍存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更是处于“早期阶段”,尚未系统化,教师对思政教学的认知也不够深入[6]。中医药相关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验室开展教学工作时,一位教师往往同时带教十几位学生,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又要注重实验室安全问题。因此,教师更容易将教学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传授上,从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国内大部分高中学校开设化学实验课程较少,学生基础较弱,在大学课堂上学生首先会更关注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进行有效引导,则很难达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7]。

1.2思政教学评价虚无化

阅读全文

分析化学教学中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

摘要:为了使学生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文章首先对分析化学教学中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模拟样品教学;科研进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三方面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分析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模拟样品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在分析化学这门课中具有重要地位[1]。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经典液相柱色谱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和技术,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以及高灵敏度检测器发展而成的分离分析方法[2-4]。其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操作自动化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且由于HPLC色谱仪的商品化,现在已经成了食品、药品等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药厂、检验机构的实验室基本配置之一[5-8]。所以,在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对色谱技术基本原理掌握及HPLC色谱仪使用技能的培养。目前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本科实验教学中存在耗时长、柱效损耗较快等问题,本研究通过采用模拟样品、科研成果进教学及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检测,能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一、分析化学教学中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中医药院校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仪器基本结构、使用方法、定性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了解色谱条件的选择。通常实验是选择一个真实样品(如大黄、厚朴等),照现有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实验,一般一个组做完实验需要6~8个学时。

(一)学生不能参与色谱条件优化过程

由于分析样品为中药样品,中药成分复杂,如图1所示[9],为了实现目标峰的基线分离,对色谱条件的优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样品前处理占1/10,色谱条件优化占5/10,进样测定占4/10,学生一般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带教教师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会提前把色谱条件优化好,到实验开始时学生只需要完成进样的操作。

阅读全文

中医文化视域下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

摘要:在中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中国哲学思维始终贯穿于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并指导着中医思维。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已成为共识。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将哲学思维的训练渗透到医学教育全过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扩充、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环境的营造,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关键词:中医文化;医学生;哲学思维;培养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智慧启迪。中医学理论的许多范畴、概念及命题,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注重宏观观察、倡导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的中医思维,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中医思维的这一哲学特质,决定了强化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于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哲学思维及其特点

哲学思维是指用哲学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辨思维,也即理论思维,反映并体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哲学思维不同于具体科学思维,它不会给人提供具体知识,也不会为人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可以对一些科学难以解决而又确实需要人类必须理性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等)做出富有智慧的回答。正是这些回答,为开启科学灵感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哲学思维的根本作用就在于给人提供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并内化为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思维的这一功能是由它的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抽象性作为所有科学思维的共同特点,没有抽象思维,就没有各门具体科学体系,但哲学思维的抽象性不是以某种现成具体的东西为对象,而是把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即它是以思想本身为对象,把思想提高为自觉。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是“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1]。这一抽象舍弃的是对象的外在属性和表面联系,揭示的却是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一种比具体科学思维更高层次和更加丰富的抽象。哲学思维是是以事实和感性材料为依据,但又摆脱其直观性而进行的抽象的理性思维,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辩证性是指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处在相互联系中的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由此出发,哲学思维的辩证性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应全面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这一特性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批判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运用质疑辨析、推论判断等而得到正确结论的思维方式。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将其定义为:“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哲学思维的批判性不是指对既定的理论观点的一般性否定,也不是指与其相对抗或唱反调。而是指通过质疑和反思,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全面审视,辨明是非真伪、对错优劣,然后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批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进行质疑性分析和合理性判断。反思性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思之,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指“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哲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以思想作为中介来实现对世界把握的。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对作为中介的思想本身的反思,而且还包括对思想本身的思想的反思,即对构成思想本身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这一特性,与哲学思维的批判性有所不同,它既包括“批判性”,又具有“综合性”。哲学反思的批判性,是指通过对思想特别是对构成思想前提进行否定性的再认识,不断地揭示、辨析、鉴别和选择思想,以实现人类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上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合性”方式来实现对思想的批判。即通过在思维中的综合,以概念逻辑体系来反映和再现对象整体,从而使世界的内在联系在思维中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再现。因此,哲学思维的反思性是“扬弃”,是通过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肯定,达到对世界整体性的综合理解。通过这种反思,既可以使构成思想的前提实现重大的层次跃进,为科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可能;又能使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发扬理性自由精神,自觉形成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是超出了那种依靠感官渠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

2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对传承中医文化的意义

人类的认识活动表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并且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形象思维较之抽象思维而言,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敏捷性,但后者的深刻性、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也恰恰是前者所难以达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中医思维,虽然借助于类比推理和悟性(意象)等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所反映的内容在一定层次上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科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医思维毕竟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和主观经验,而且从获取方式上来看,又主要是通过“意会、心悟”等形成的,这无疑造成其表述上的模糊晦涩。同时也必须承认,中医思维毕竟是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其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等特点也会对中医思维产生直接影响。正是由于此,在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今天,随着人们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愈加生疏和不适应,往往会殃及到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并由此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尤其对从小到大一直受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熏陶的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早已习惯于用抽象思维来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用抽象思维的规律去衡量和判断包括中医理论在内的各门知识的科学性。所以,从已有的思维定式出发去看待独特的中医理论,它是否是科学、它难以理解等问题,很容易成为他们学习和接纳中医的障碍。因此,提升医学生哲学思维涵养,使他们学会辩证的、批判的、反思的方式对待中医,有助于他们深刻领会中医的博大精深,更有助于使他们成长为高层次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阅读全文

物理药剂学融入药剂学实验探索

摘要:总结物理药剂学与药剂学实验课程开设现状,分析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的意义,对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使药物制剂与物理化学性质密切联系,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作为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制剂过程中辅料、制药设备、制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课程[1]。药剂学实验是以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对常见剂型和制剂进行制备和质量评价,使学生对药剂学进一步学习与实践的一门实践性学科。物理药剂学作为药剂学重要的分支之一,揭示了在药剂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其内容与药剂学紧密联系,是各类药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基本原理[2],把物理药剂学的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中,可以强化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帮助其在实验过程中牢固掌握操作步骤及原理,培养操作能力。本次教学改革对物理药剂学基本理论融入药剂学实验进行了初步探索,使学生巩固药剂学与物理药剂学理论相关性,系统地了解物理药剂学相关知识,并与药剂学实验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物理药剂学和药剂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教学内容

1.1药剂学实验

药剂学实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对常用药物制剂的制备,熟练掌握主要剂型的制备方法、剂型特点等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训练独立自主、正确观察的能力。以我院的药剂学实验授课内容为例,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类,验证性实验包含溶液型液体制剂、胶体型液体制剂、软膏剂、栓剂、滴丸等的制备;综合性实验包含浸出制剂、注射剂等的制备;设计性实验为药剂的稳定性研究,具体内容见表1。

1.2物理药剂学

阅读全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中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塑造大学生执着追求的信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奋斗精神,通过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井冈山精神”,践行“井冈山精神”,自觉培养“井冈山精神”,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2]。十八大以来,先后2次踏上江西这片红土地,2016年2月2日,带着对老革命区关怀与挂念对井冈山进行视察,并对井冈山精神进行了新的阐述[3],对于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9年5月20日,再次踏上赣鄱大地时指出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他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江西视察的讲话是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更大的鞭策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国新时代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教育改革[4],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5],并已成为社会以及教育行业关注的焦点[6],近些年我国各大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甚至开办了双创学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多数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国外的双创教育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盲从性[7]。井冈山道理与精神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型巨作,我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而非盲从前苏联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并不断推进。因此将井冈山精神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理解,更能让井冈山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本文以期探索出把红井冈山精神运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方式方法,让井冈山精神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1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内涵

井冈山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革命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它一直激励着我们党在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前进,鼓舞着我们党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2016年在井冈山视察时对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内涵进行诠释:“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井冈山精神新内涵中坚定执着追理想是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坚定执着追理想的信念;实事求是闯新路是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实事求是闯新路,不能直接借用国外或他人经验,而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符合自身的解决方案;艰苦奋斗攻难关是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应艰苦奋斗攻难关,面对胜利应保持清晰头脑不骄不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最后依靠群众求胜利是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信智慧从群众中来,力量源于群众的信念。

2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各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8]中就明确提出,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各大高校落实十八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包括对于创新创业思维、创新能力、知识运用等方面的培养。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例如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指导教师培训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但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以及心理上的指导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