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初步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初步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初步知识

中医外科床边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周君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对理论知识具有很高要求的同时,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枯燥简单,不但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循规蹈矩、惰于思考的习性。本校自2004年起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理念,将三年级中医专业学生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的同时,完成临床课程或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1]。针对这种始终围绕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结合中医外科学的自身教学特点,积极有效地探索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显得刻不容缓。

1树立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治疗和诊断水平高低的标准[2]。

1.1逻辑思维能力是临床思维的核心

实践证明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而基于朴素系统论的中医学则更加强调了一种通过对于临床表象进行客观描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归纳,以获取病机进而处方用药为目的的思维。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坏病中所阐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辨原则,当代中医学家则表述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模型就是从纷繁的结果中去伪存真,归纳类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代高等中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外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

1.2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要求

阅读全文

高职高专中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结合非医药高校中医药氛围薄弱、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主动性偏低、基础知识储备量偏少的特点,通过对中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研究,重点关注课程导入形式、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多样化、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四方面,着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深感性认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药学基础;教学方法;高职高专

中药学基础作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我校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和各类中药的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等方面开展,通过教学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中药,热爱中药。由于我校并非医药高校,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意识均较薄弱,因此根据专业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对中药学基础建立初步的认知,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丽与现代中医药技术的发展,为后续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高等专科院校学生基础知识储备量偏少、学习主动性偏低的特点,欲在有限的学时(48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精心准备教学设计,组织安排好每一堂教学活动,采用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优秀的教学课程,离不开精彩的开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偏低[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课程导入环节显得至关重要。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导入方式。

1.故事导入

中医药文化渊源流长,关于中药的典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具有神话色彩或传特色的故事。以故事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深刻地记住与故事相关的中药相关知识,同时扩增见闻。例如介中药的发现起源时,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导入,让学生树立“药食同源”的意识,了解中药是通过口尝身试、经验积累共享传承而来,是数代人智慧的累积,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介绍中药采收时节时,以华佗编写“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治黄痨”这首《茵陈蒿歌》的典故讲予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药采收的时节引起重视,还能让学生记住中药青蒿治疗黄痨(黄疸)的功效应用。

阅读全文

中药学实践教学的创新

一《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1.建立中药材辨识体系

1.1中药饮片的识别

认药和辨识中药饮片是中药学实践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让学生能够看、闻、摸、尝中药材(包括生品和常用的炮制品),使学生了解中药的性状特点,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穿插安排,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达到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借助饮片实物,给学生讲解常用中药饮片的特点,相似品种的鉴别,让学生在上课中可以直观触摸到各种药材,激发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1.2真伪中药材对比

针对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多种假冒药材,尤其是名贵中药材的伪品,如人参、玲羊角、天麻、鹿茸等等,专门购进真伪中药材进行对比,为真伪中药鉴定提供实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挑选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伪品深人讲解,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

1.3基原植物的辨识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摘要]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高校可以利用开设选修课、网络课、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等方法进行中医通识教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医药学

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学子座谈时,几次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可见,党和中央非常重视在普通高校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体系完备,思维逻辑缜密,蕴含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潮气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将中医文化的一般性常识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课堂。通识教育脱胎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设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精神成人’,具体来说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强调的不是将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为本科生开设中医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课程,让在校大学生或离校的知识青年成为继承、传播中医文化的活的载体。

一、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意义

在普通高校的非医学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扩展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和范围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还包括含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因此,在普通高校学生中,特别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识教育的形式将基本的中医药知识传播开来,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自觉性,有利于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更有利于为中医等传统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沃土。1.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非中医专业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树立对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技术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目前虽然多数人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中医药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仍然受到知识的局限,认为中医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就是针灸汤药的治疗手段而已。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上出现了小部分打着中医药旗号招摇撞骗的企业与个人,使得大众,特别是有一定知识水平、学识素养的民众开始以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来对待中医,让真正的、科学的、传统的中医受了不白之屈。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科技进行传播,在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为中医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2.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加深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只有在继承、传播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绝不仅仅是中医药从业者(包括中医医生、教师,中药药剂师等)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为其提供土壤和环境。尤其是在学历、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对中医药常识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认知,这是构成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普通高校非中医药学专业中医通识教育,必然有利于这一基础的形成。当接受过正规的、集中的中医基础常识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会将客观的、正确的中医认知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从根本上杜绝恶意夸大、歪曲利用中医,或刻意诋毁、一味排斥中医的情况,为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众所周知,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经历通常会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思维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专业的划分,多数学生所接触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相对单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模式。加强普通高校非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中医通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传统逻辑思维和科技思维的参考模式,并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供多样的思维模式。4.在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的良性发展,同时提高中医与其他多学科交叉共进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必须眼界开阔,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中医药学也不例外。目前中医药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几乎都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医药学理论结合西医药理学、化学等进行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为整个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说现代化发展,不可能离开跨学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中开设中医通识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中医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二、普通高校开展中医通识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医类专业开展中医通识教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1.开设选修课。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会要求本科生选报与自己专业相异的选修课,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有师资条件开设中医药类选修课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校内开设有关课程,并赋予相应学分,吸引对中医药学有一定兴趣的非中医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但应注意,开设中医相关选修课,绝不能以培养行医治病之医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并强调其通识教育的目的。2.利用网络课程教学。普通高校可以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选读等中医类课程录制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校校园网站,以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并计入学分。也可要求学生注册、登录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等微课、慕课平台,在线学习中医药学有关基础课程,以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目的。3.开展校园中医药文化通识教育讲座。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备中医药学专业教师,并由这些教师定期向学生开展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的讲座。如果不具备直接招聘、配备中医药专业教师的高校,也可以邀请临近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或中医医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医师等前来开展不定期的讲座。这类讲座宜浅不宜深,宜广不宜精,以达到中医知识普及、通识教育的目的。以上所涉及的几种教育、教学方式宜综合使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重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宜以严格的考试形式进行考核,避免让不同学科学生将中医通识教育视为严重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

阅读全文

床边教学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常规教学手段和床边教学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7年9月中医内科专业接收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床边教学组,分别实施常规教学手段和床边教学方法。结果床边教学组学生对中医内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将床边教学作为主要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中医内科;床边教学;教学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7年9月中医内科专业接收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床边教学组,床边教学组23名:男:女=12/11,平均年龄:21.04±0.03岁。传统教学组27名:男:女=14/13,平均年龄:20.80±0.29岁。

1.2方法

传统教学组: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为学生示范各项操作。床边教学组:实施床边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教师应不断拓展教学的途径,引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2)教师在床边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PBL理念的渗透。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实现了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借助于床边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向医者思维转化,引导学生由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作为过渡,向学生阐释中医治疗的优势,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模拟住院医生,引领学生熟悉医院和病区环境,提升学生对医院正常工作程序的认知程度,将经典病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予以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3)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现对中医内科学相关知识的拓展,并对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批评和指正,促使学生能明确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重点,并将其作为各项临床实践的指导依据。

阅读全文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5篇)

第一篇:高职药学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1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职业岗位情况分析

1.1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

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有药品调剂、药库管理、静脉药物配置、制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品及中药购销等。其中,药物制剂、中药制剂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药营销等专业的就业面向,有药品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药品流通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职业岗位群,除生物技术制药(品)岗位群外,相近职业岗位群中也有医药购销。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药学类专业80%以上的毕业生近5年来就业去向为医药经营企业,各医药连锁公司对药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求情况来看,经培训后进入医药营销、医药物流、咨询服务等岗位的高职院校专科层次药学类专业学生占75%以上。

1.2岗位工作任务需要

在以医药经营企业为主的顶岗实习及就业趋势下,专科层次药学类专业人才从事的药品营销岗位工作,而医药购销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中,常有中药、中成药类药品的经营,必然涉及中医药知识的咨询、服务运用。顺应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在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许多院校将中医药课程都纳入其中,如开设《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基础》等。优选教学内容,实现中医药课程的教学目标,适应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实施教学,服从、服务于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2课程教学设计

阅读全文

中医文化与预科教育综述

作者:薄彤 张丽 张岩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汉语进修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元素,并立足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和中医专业特点,研发出版了一套将汉语学习和中医文化教学相结合的中医汉语教材———《实用中医汉语教程》。其他中医院校也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探索,河南中医学院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2],浙江中医学院近几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等课程[3],这些都是典型的范例。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加大中医文化内容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文化素材、加强中医文化的渗透力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展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学习障碍

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障碍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受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自然、社会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而欧美学生,“从小生活在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这种思维习惯与中医理论的直观整体思维没有同构关系”[4],因此当他们看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灵枢•终始》)等内容时,完全是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理解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至于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留学生,虽然本国文化中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中医思维模式的理解障碍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用于由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的概述和说明,也大量见于具体形象代替抽象概念的推理。中国人善于把形象相似、情境相关的事物,通过比喻、象征、类推等方法,使之成为易于理解的认知对象。”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医学说明四季常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其中“规、矩、衡、权”将四季常脉的脉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5]。然而留学生习惯的是逻辑思维,善于描述客观事物,因此很难进行联想,难以接受注重经验和直觉的“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

预科教育中的中医文化教学

树立“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周思源认为“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6]。程裕祯则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他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意识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而未上升为哲学理论的东西”[7]。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古代哲学,是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既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等经典论述,也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合理内涵,还借鉴了天文、数学、自然、历法等自然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只有随着中国文化的开放传播,中医药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对于广大中医药留学生来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见,“以文化解读中医”是中医药专业学习的根本和捷径。

阅读全文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摘要:中药炮制学在中药学专业中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传统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有关理论知识传授很多,同学们上课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这与中医药文化自信缺失,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我们在课程中适当补充中医药文化,并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利用实践实习,弥补辨识药材不足,增强感性认识,通过教学改革,以便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同时如何在有限课堂上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同学们认真思考的动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利用微信师生互动,从师生的内求和教学手段的外求两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最终把中药炮制学这门传统学科打造成老师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同学们乐于接受、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和善于思考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炮制的传统理论、炮制原理、制备工艺、品质标准及历史沿革的一门学科[1],它是基于在中医药理论,与中药学、中药化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基础应用性学科。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理论,学生被动听讲,没能把最新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缺乏新颖性,已经很不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2]。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合理的“教”与“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中药炮制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授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将《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改革总结如下。

一、实施多学科交叉横向联系式教学

《中药炮制学》包括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应加强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及中医临床知识的联系[3],由于《中药炮制学》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以后开设,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以前开设,中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不上中医临床类课程,因此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差距较大,对知识的相互联系性也较差;所以就需要授课教师一方面串联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相关知识,另一方面,给学生补充中医临床类的知识,以实现《中药炮制学》课程不脱离基础知识,不脱离临床实际,不仅教会学生药物炮制的工艺,也要教会他们炮制工艺的临床应用目的,明确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药炮制学》目的是为了中医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服务。例如大黄的炮制,有酒制、醋制、熟制及大黄炭之别,教学时联系大黄与不同中药的方剂学配伍及中医临床如何根据病证选择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进行交叉横向联系性讲解。

二、发挥多媒体视频课堂授课效果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成为课堂教学重要教学方式,一方面补充了传统授课模式不足,另一方面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技术改革进程[4-5]。我校教室均已覆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提供了保障。我校《中药炮制学》课程的理论实行多媒体教学,部分章节以教学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集体备课时,教研室组织和分配授课教师搜集和制作《中药炮制学》相关章节视频资料。比如,授课教师去中药企业和中药房自行录制中药炮制典型炮制过程和炮制程序。如蜜炙黄芪,制作其主要蜜炙过程,该视频从直观的角度补充了理论课相关章节中关于蜜炙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蜜炙的制备过程,进而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和领悟[6]。同时我们在开始验证性实验课,前要求授课教师在前一次理论课上,针对性安排学生收看实验课相关章节中药炮制操作的视频,使学生提前对下一次实验有初步了解。授课教师在验证性实验课讲授时结合视频再对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以强调,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该炮制方法、过程及其作用的掌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验证性实验布置的相关内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