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医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医毕业总结

中医临床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现状,提出以阶段性计划培养为主导的临床教学改革,制订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教学方案,为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积累经验。通过分析现阶段教学背景,总结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科研思维能力,全面长远发展,临床规培贯穿始终”为主的“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制订出以中医自身为本,临床实用性为重,独具新时代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中医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三阶段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因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符合自身的正确规划,各个阶段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能实现临床课程、规范化培训和科研论文三者之间的平衡,因此实行临床教学改革、制订独具特色的阶段性计划培养教学方案刻不容缓。对中医专业学位类研究生来说,经典学习、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缺一不可。因此需要改变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制订以“中医为本,师承为主,创新为先”的指导原则,以临床实用性为评判标准,以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未来中医事业发展。故针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尝试联合多种临床教学方式,设定阶段性计划培养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如下。

1中医临床教学背景

现代医学教育标准化改革始于美国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FlexnerReport)[1-2]。在医学学科高速发展和医学生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教学改革同样是大势所趋[3]。201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全国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学位教育并轨的“双轨合一”模式,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同时进行,我国正式进入“双轨合一”的新时代[4-5]。但目前存在部分高校重临床而轻教学,忽视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的建设;部分高校重教学而轻临床,偏重于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忽视医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改革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刻不容缓。为了保证国家规培政策顺利落实,中医类临床教学需要根据中医自身特点,制订出具体的适应于不同科别研究生的临床阶段性计划培养方案。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创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给每一位面临就业的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2现阶段中医临床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通科轮转,研究生的必选轮转科室包括中医内科(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相关疾病和肿瘤、内分泌、血液、神经、风湿等)、中医外科(肛肠、皮肤、疮疡等)、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推拿科、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辅助科室(心电图、影像、中药房等),轮转时间为24个月。第二阶段专科培训,主要是第二专业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研究生入科前,医院规培办提前组织研究生及以导师为代表的指导小组共同制订33个月的轮转计划,学术导师、规培导师、规培基地、学院、研究生处依次审批。为保证临床培养的合理性和独特性,前3个月为“导师制”培养,重点是跟师学习,通过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个体化培养,再从内、外、妇、儿各科室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轮转顺序。关联度较高的科室安排在一起轮转,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疾病的整体把握;病房的轮转安排在门诊之前,了解基础用药后才会随证加减化裁;急危重症科室安排在后期轮转,学生基本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后,在面对各种多发疑难危重病情时,才能迅速正确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轮转结束后主要以试卷考核和现场技能操作方式来检验研究生临床培养是否合格,同时参考每一轮转科室日常病案书写和临床技能水平及出科考试评分,主客观考核相辅,决定最后是否同意出科。

阅读全文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的革新

1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虽然中药学各专业学生就业出口不在临床一线,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离不开临床,所以他们也需要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而药学各专业课程设置都没有中医临床课,因此《方剂学》在使得中药学各专业学生获得临床用药知识方面就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多数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课时设置反而比中医专业少。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如何适当调整中药学院的《方剂学》教学方法、内容及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使中药专业学生在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兼顾与本专业特点有关的《方剂学》相关知识,又能拓展与就业有关的实用的知识面,在应用能力上有提升,即保证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学时里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实力,又不缺少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方剂学》课程应有的作用。

2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中药学各专业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将《方剂学》核心知识与中药学院学生的特殊需求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方剂学》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核心知识、基本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专业需求。

3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使中药学院的学生通过《方剂学》有限的学时获得最佳的知识结构,为了既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兼顾就业市场对中药专业学生的特殊要求,又保证学生能系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核心知识,我们采用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3.1教学中必须保证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授课内容

阅读全文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论文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表现

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发展较快,本专科院校在校生人数猛增至49万余人,各中医药院校二级学院异军突起,改革创新的成效鼓舞人心。它加快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进程,有效缓解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经调查,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具有青少年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情绪特点,例如,情绪情感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既有丰富性又有易受感染性;既具有稳定性也有强烈的冲动性。同时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还具有其群体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自卑、失落、压抑、疲惫、焦虑、紧张、抑郁、苦闷、无成就感等方面。造成以上情绪特点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专业学习针对性极强,学制长,课程多并安排紧凑,中医要背、西医要学、临床要上。二是中医药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身上肩负着家庭“望子成龙”的强大压力。三是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因无法走上专业较对口的工作岗位而纷纷转行。所以,能否使这些情绪得到良好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方法

1.明确自身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的角色

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上主要有三种角色“: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良性情绪的传播者”和“负面情绪的疏导者”。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绪变化比较频繁。这时辅导员就是“学生情绪变化的发现者”,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也最广泛。情绪具有传播和感染性,通过辅导员“良性情绪的传播者”这一角色,让个体情绪变为集体情绪,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和互相关心,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化解不良情绪。面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又要成为“负面情绪的疏导者”,通过个人疏导或团体辅导等方式传授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做好心理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从而让学生能够情绪稳定并转化为良性情绪。

2.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理论知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辅导员需要掌握情绪波动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外在的情绪表现,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接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具体可行的工作经验。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作为与大学生密切接触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的情绪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因为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人格魅力和对工作、生活所持态度的影响,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生。所以必须强调,辅导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开朗的情绪。

阅读全文

非医学专业人才中医继续教育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展,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随着其他学科的进步而日益完善,一些中医分支学科或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的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在此大背景下所带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严重。当下的中医研究人才仍主要来自于正规的学院教育体系(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且以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目前的中医研究生录取和培养模式并不具备主动吸收来自于其他本科专业人才的能力,且缺乏对高级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经验。本文从传统中医学全面发展的角度,尤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探讨如何通过继续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教育、在职进修教育、函授、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各种培训班、学术交流会及在职自学等)将其他学科优秀人才引进到中医领域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中医教育;非医学专业;继续教育;高级复合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在一个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中医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高级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结合传统以及现代中医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如何将其他学科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医的科研工作中来,丰富中医科研团队的学科背景,提高整个中医学科的科研能力水平?让非医学专业的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基于其本科非医学专业的学科背景进行有目的地培养,然后将这些本科非医学专业的中医人才投入到中医理论的科研或实践领域中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构想。

1历史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对现在的启示

中医从四大经典完成至今,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并成为了一门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的医学体系。回顾中医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中医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民间传授、官方办学以及自学成才。这些方式虽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医对知识广度和个人文化水平的高度要求。

1.1民间传授

这其中包括了师承教育、家门传承,直到近代,这种模式一直为中医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根据对《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名老中医之路”专栏在1980—1982年所刊载的较为完备的66名有突出贡献的全国名老中医的统计发现:通过家传师承学习中医者在所调查的名老中医中占了绝大部分(54.69%)。说明中医先驱者的言传身教对于一名中医成长之路的重要作用[1]。历史上诸多名医也有明确从师学习的记载,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医圣”张仲景师从张伯祖;叶天士更是有师从十七人而成一代大家的美谈。其余医家更是不胜枚举,都足以说明这一教育模式在我国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全文

新时代下健康服务和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摘要: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的新专业。自2016年第一批高校开设该专业以来,如何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近几年专业建设所做的各种探索,提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遵循中西医协同、医教协同、医药协同、医文协同4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要从紧扣相关国家政策,专业建设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导向;凝练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拓展专业就业渠道4个方面开展。

关键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大健康健康服务与管理

专业是2016年国家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至今已有百余所高校纷纷设立了此专业。作为一门隶属于管理学的新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因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专业建设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和成熟。

1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已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期的各类服务供给。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近年来教育部新设立的本科专业,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新兴专业。健康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随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开始效仿和实施健康管理。进入21世纪后,健康管理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与发展[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目前本科专业目录尚无健康管理学专业,与之相关的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2016年,广东药学院、成都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5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新专业;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等21所高校设立了此专业;2018—2021年,分别有35所、25所、23所、15所高校设立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各大高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介绍内容来看,该专业的主要课程由3个部分组成:医学基础知识、健康辨识与干预知识、管理学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有医疗卫生单位、健康管理公司从事健康评估与干预工作,或者从事管理工作。该专业的培养周期为4年,与医学类专业五年制的培养周期相比,既要掌握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时间较为紧迫,对学生来说压力较大。虽然在健康评估与干预服务中,不可避免会涉及部分医疗行为,但该专业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无资格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因此该专业毕业生择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2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建设原则

目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尚无成熟的模式,每年虽有多所高校因应时代发展和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了该专业,但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尚无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总结近几年来专业建设的各种探索,笔者认为本专业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阅读全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和运用

摘要:单科性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学生人文底蕴亟待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需进一步推进。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锤炼“精诚、至善”“两个文化”精神,坚持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三条主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软件与硬件、传承与创新“四个相结合”,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凝练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二三四五”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人文素养;医学生;医学教育

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视域中,培育人文素养都是一个重要元素。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系统总结6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锤炼“精诚、至善”精神,紧紧把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3条主线,紧密围绕校训精神、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改革、社会实践5个方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取得一定成效。

1现实与困境:中医药教育在人文素养培育上的缺失

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投身抗疫一线,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医药教育的人文属性不够彰显,有的学生在素养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科学素质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学习意识不够、中医思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1单科性院校人文学科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基本上是单科性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中医药为主体。截至2018年,全国24所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开设78个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1]。这也直接决定了大多数高等中医院校教师主要是毕业于医药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力量相对薄弱。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目的性及职业倾向性,导致文化通识课处于相对次要和从属地位。虽然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渐趋于合理化,但教学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存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人文教育的现象,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作用没能很好发挥。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经验

[摘要]总结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至今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中医药体系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培养出的人才对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成就;经验

1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1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

以1956年高等中医学院成立为标志,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式出现,从此中医药教育步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1993-1995年,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199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和山东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06年,湖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0年,福建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2013年,安徽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同年,教育部批准河北省独立成立河北中医学院。至此,全国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达到24所,其中17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除了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外,还在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扬州大学、三峡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医药院校或农业大学中成立了中医(药)学院,开设了中医药类专业。不断发展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说明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科学化、法制化、多样化,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的医疗、科研人才已经成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机构有中医执业医师267,225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2,047名,中药师(士)100,116名。2011年,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5.66%。这些人员绝大部分为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医疗卫生、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在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之外,还有很多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此外,中医药院校培养的非医药类专业人才也在管理、经营等领域作出了贡献,还有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的支持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阅读全文

校园中医教育的不足及思考

教材匮乏影响教学效果中医学起源于中国,比西方医学的起源要早得多。其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到实践都与西方医学迥然不同。因为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不可能与其他学科一样有国外现成的原版教材可以引进,所以一直以来都缺少权威的、完整的双语或英文教材,不少教学内容都是教师自己临时编排,因此课程既缺少教学大纲,又缺少课程标准,由于不同的教师对教学深度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差异,由此导致教学效果可能受影响。学生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差异我校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既往学习背景及知识水平有很大差异。

如有一位学生来自加拿大,已获得博士学位,因为对我国传统医学有浓厚兴趣故而来我校学习。该学生英语流利,知识结构完整而丰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深度也有更高的要求。而超过80%的学生刚刚高中毕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学习能力有限,这就给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要兼顾有特殊需要和要求的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理解困难中医学理论是在古代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理论、经络、针灸、中药、方剂、辨证论治等。中医学的认识与思维方法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两千多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5],因此,它与西方医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留学生主要来自•53•东南亚、非洲和美洲,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很多中医学理论、概念、中医术语等留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想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或西医术语来表达清楚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针对上述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提高教师中医英语授课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进行英语培训,强化口语训练语言障碍是中医学全英文授课的最大困难和障碍,为了强化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一方面学校可针对性开设英语教学培训班,邀请有经验的外教上课,以提高教师的听力水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在另一方面可尝试开展留学生教学观摩课,挑选有留学经历并具备丰富英语授课经验的教师来上课,利用他们的示范作用,指导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全英语授课能力的青年教师。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有资料[6]显示,中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5∶1,而英文教学的备课与授课时间比为20∶1。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英文授课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教案和幻灯片课件,熟悉上课内容,尤其对本节课可能会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一定要多读多练,直至熟练为止。这些工作做好后,可自己模拟上课情景反复练习,直到发挥自如。准确翻译中医专业词汇及中医理论由于缺乏权威、系统的中医学英文教材,许多中医专业术语如何准确地译成英文,国内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借鉴前人经验,并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参考国外原版英文文献,力争准确翻译每一个专业词。对某些中医理论中特有的概念,如“气”、“阴阳”、“三焦”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此时音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学生反映理解基本没有障碍。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保证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一环。结合中医学的授课特点,在设计中我们努力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注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由教师及时归纳总结,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注重使用丰富多媒体资料由于留学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在教学中对中医文字描述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因此多媒体资料的配合使用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使用多媒体资料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又可以弥补留学生语言理解上的不足。如在对四诊的讲解中,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等概念学生理解困难,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可使留学生记忆深刻。再如中医学中的特殊概念、名词,如“疳积”、“乳蛾”等病证表现,以文字、语言形式很难解释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但如果换作图片资料,则可充分展示其形、色等特征,使文字表述更加直观,便于理解。

结合临床见习,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学习的中医课程尚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留学生们进一步加深理解,从中收获更多。但学生尚未进入临床阶段,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患者,因此我们在课程进行中特地安排了两次临床见习课程,由带教教师带领前往中医科病房进行临床见习。通过临床见习,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中医特殊症状、舌诊、脉诊,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结合典型病例展开病例讨论,将课堂所学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对中医学的兴趣,深获留学生好评。随着我校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而中医学课程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和文化的代表,在留学生班进行全英文授课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同时努力学习中医英语专业词汇,思考中医理论的解释方式,丰富教学方法,让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作者:王玉 黄光英 张明敏 刘艳娟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