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语文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本源探索

摘要: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国民必备素质,以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根据社会生活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本源;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其本源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确立,方能释放这门学科的持续性的力量。本文要研究的语文教育是指学校的语文教育,是作为课程的语文教育。下面,将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本源进行相关研究。

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高级动物代际间生存技能的传授是其天性,人类亦如此,并且由此演化出专门的学校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类的生存技能。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今人类的生存技能主要表现为人的综合素养,它的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理念之一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教育而言,其目标应是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无疑应是教育的中心和教学的主体。作为“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育要坚持儿童本位。叶圣陶先生的儿童本位思想,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应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要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就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来确定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教师的组织工作主要是指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从课堂的导入环节入手开展组织工作。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授《醉翁亭记》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不仅有众多壮美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在赞叹岱宗、九华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处地方,它曾经令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并因此给自己取了‘醉翁’的雅号。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都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那么让人陶醉。教师的指导工作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要的点拨。教师不能满堂灌输知识,而要尽量多给学生说话表达的机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依据。在授课之前,要鼓励学生结合预习情况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了解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为指点和引导的重点,但指点与引导不宜过多,要巧妙得当,指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与表达。

二、根据社会生活需要确定教育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适应实际需要,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学校教育培养人的生存技能要植根于社会生活,脱离社会生活需求的教育,会让人走向畸形。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旧教育的牺牲品,脱离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使孔乙己变得麻木、消沉、好逸恶劳、迂腐。因此,现代语文教育要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语文教育的内容要立足社会生活,要根据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来设定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应付未来生活。正如《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中提到的,“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师讲生听”的语文教育方式需要改变,学校需要培养学生个人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生活的技能,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为学生不但在学校要阅读与写作,而且将来走向社会也需要阅读与写作。“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因此,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运用中文来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可以细化为听、说、读、写训练,学生具备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他人之长,化为己用,具备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他人完全知晓。语文教育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不但在宏观层面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而且在中观、微观层面也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例如,对于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体裁等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如教学《孔乙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以“孔举人来到咸亨酒店”为题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育中孝文化的渗透分析

【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局势,很多家长认为提升孩子的智力技能方面应该是最重要的,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在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家庭的地位已日趋沦陷。本文围绕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孝文化,使其能够根植于中学生脑中,推动孝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孝文化;传播途径

一、中学生孝文化理念缺失原因

(一)家庭环境影响

社会物质条件的日益丰富,家庭中的子女处于衣食无忧的状态,衣食住行家长全部都安排妥当,吃苦教育、挫折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们错失了很多自我锻炼与培养的机会,严重缺乏动手操作以及自理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或者束手无措、更甚者会选择自杀。家庭溺爱氛围使得孩子觉得家长为其安排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毫无感恩意识,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二)社会环境影响

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人们急切渴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判断能力并不是很强的中学生受到很多不健康思想的侵扰,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不尊敬师长、不孝敬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许多中学生沉迷颓废于虚幻的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面对家长的苦口婆心,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许多不健康的理念以及网络信息,导致了孝文化在中学生思想中的淡漠。

阅读全文

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摘要]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古代蒙学的教育思想。古代蒙学作为优秀文化教育遗产,对在教育领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归纳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探求其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阅读全文

乡村中学语文教育的不足探讨

1、教学方法陈旧,文化氛围不强

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学生一般是由祖父、祖母或者是外祖父、外祖母照看,学生放学后,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样既无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广大中学生一步步远离了缤纷的文学世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然而在此情况下,教师一般采取增加作业量的方法,这更加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2、重视词语,轻视文章情感

在学习新课时,教师通常先讲生字词,帮助学生解决较难的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然后才是讲解课文,这几乎成为了语文课的教学惯例。而这其中的原因,只是因为各种考试要考到这些生字词,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成为所谓的“好教师”。但字词的意义在于使用,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脱离文章所描写的具体情境,词语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学生本应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被淡化了,也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3、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华而不实

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课表上虽然安排着研究性学习课,但实际上是练习课、习题课,只有在领导检查时,这节课被正式上课,像什么问题的研究,什么研究手册,什么调查报告,什么讨论结果,可谓是丰富多彩。但即便是做调查,大多也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研究性课程成为了一种领导观看的形式。而作为新课改的最大亮点,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深刻学习它的特点,并踏实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4、自主教学流于形式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生活教育研究

摘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中学语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正确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中学语文教育贴近生活实践,形成中学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策略包括: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

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阅读全文

文学研究怎样变更文学教育

作为国民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研究和教育并非处于一种动态关系。这造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育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相互疏离的状态。因此,如何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之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着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就二者各自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新的学术资源,也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反馈中学文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1中学语文教材选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

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阅读全文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措施

摘要:我国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在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阶段作为学生知识的起步阶段,也是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教育质量需要教育行业的加强重视。语文课程作为一项基础性学科,其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十分重要的。但大多数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注重“读写”,而忽略“听说”与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对农村中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利影响。本文将结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与思维,倡导从教学中塑造优秀人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灌输式的教育层面上。新的教育观念需要充分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现阶段农村中学语文的课堂情况而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低,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环节,学生对于英语课的参与紧紧局限在了“听”课上,教师也缺少对课文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把教学重心集中在“读写”上。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与感悟型语言课程,对交流能力与感悟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使英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如何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地区优质中学语文教师资源匮乏。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虽然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新课标的推广与对优秀语文教师的培养力度,但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数量仍较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语文教师考虑到生活环境与薪资待遇问题,而选择在城市就业,这也使得真正进入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人才寥寥无几。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教学能力低下,无法满足中学语文教育的需求。2.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落后。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型,但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仍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采取忽视态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大多数学校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将考试分数作为检验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指标,认为教出高分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对学生来说,将考出好成绩作为自己入学的唯一任务,只重视考试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家长来说,大多数家长一直向孩子灌输“考上大学才是农村孩子唯一出路”的想法,只注重孩子的成绩,缺乏对孩子素质培养与情感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传统老旧的教育模式已紧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各个群体都对语文中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思维发散教育进行了选择性的忽略,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发展。3.资金投入不足。一套完整合格的语文教育需要有教学素材、多媒体与专业的语文教师作为必要因素,而这些因素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使得中学语文教育的资金无法保证,也使得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水平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学语文教育情况来说,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

中学阶段正处于智力水平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教育手段将对智力发展与情感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将有利于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与情感的激发,并且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一,要培养语文教师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需组织相关人员的定期培训工作,充分学习新课标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教学经验总结,不断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并引导教师创新更多有意思的教育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在聘用相关人才时不仅要考虑其学历,更应该考虑其整体素养,严格把控考核标准,这是因为落后的教学理念必定会对工作造成影响。2.加大对语文教学中教育素材与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保证,专业的语文教育人才、完备的语文教育素材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还能提高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及教学效率。例如将资金用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外语文读物的购买及优秀语文教师的奖励资金。3.鼓励对中学语文教育方向人才的培养。充足的中学语文教育人才数量是保证语文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多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行业内的竞争,进而促使优秀人才的产出,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扩大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招生量;第二,加大对优秀老师的奖励制度,加强行业吸引力;第三,在培养教育者的过程中,突出对情感教育素质的培养,并加强师范学校对学生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全面提升情感教育水平;第四,提高对农村教师的福利补贴与薪资待遇。4.加强对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宣传,从思想上深化大众对新课标教育的认识。思想观念是左右人们行为的根本源头,因此从思想上使大家接受并支持新课标教育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从学校领导层、学生家长及学生自身强化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一套真正合格的教育体系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思想上的重视程度提升将对先进语文教学理念的建立起到思想上的基础性作用。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与科技竞争日渐激烈,教育事业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农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需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地区因其自身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使得优秀教师的流入量较少,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程度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只有从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大对语文教学中教育素材与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鼓励对中学语文教育方向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真正改变现阶段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渗透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渗透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渗透的路径,包括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深挖教材,加强礼仪教育;以历史故事为导向,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礼仪教育板块。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礼仪教育;互联网技术

党的提出,加强践行、培育礼仪教育,贯彻党的政策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而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中学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教师可发挥语文教育特性,实现语文课程知识与礼仪教育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礼仪的培育,进而为祖国繁荣昌盛培育接班人。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能够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更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一门人文性课程,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形式,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影响到人才培育质量。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方针、顺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礼仪教育,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