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思政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思政教育

中学思政教学感恩教育论文

1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策略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2020年初肺炎疫情给全国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变革。本文对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揭示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并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发展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

1前言

“课程思政”虽然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但其理念、价值可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落实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向好发展。

2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健体育魂:保身心健康,促全面发展。后疫情时代,国民的身体健康显得更为重要,体育锻炼更加被人们重视,在中学传播这一理念卓然关键。中学体育课程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健康理念深入全民的后疫情时代下,更应该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养成主动健康、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内化、外化统一,落实体育教育理念,实现社会的教育目标。

2.2创先争优:推动课程进步,助力教育改革。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改革。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学的体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突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保证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让学生能够积极寻找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或教学任务,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进而推动课程进步。在课程中把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将体育运动领域内存在的现实困难克服,从而助力教育改革。

阅读全文

中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实践

1、艰苦专业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

(1)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党的后备力量的工程。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受众,他们思想独立、追求创新,而大学校园也是先进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代表着社会中的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未来社会人才储备的主体力量,更是党的后备力量的基地,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培养党的合格人才的必然过程。

(2)艰苦专业学生的党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需求。艰苦专业学生普遍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对于新知识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艰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经过党建工作进行开展。

2、高校艰苦专业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招统分政策已经作古,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艰苦行业(采矿、地质等)的“用人难”的现象越来越凸显。作为这些行业的后备力量,对于高校艰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1艰苦专业在校生的思想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形式,它的建立与发展唤醒了人们的自由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公正公平观念、信息市场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等观念,但也带来负面效应。艰苦专业学生在目前的总体形势下,也迎来了许多的挑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生源质量较差。报考艰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来到大学后不能够及时适应大学的环境。同时,大学中的学习节奏和生活方式与之以前的习惯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艰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思想情况较为混乱。艰苦专业学生中也有部分来自城镇地区,家庭条件较好,专业中贫富差距极为明显,经历过大学初的磨合期后,各种矛盾都将慢慢显现出来,如何处理好各种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第三,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所差别。艰苦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是艰苦行业内的工作,刚入校园时,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工作还没有特别多的接触,在三年的时间里,经过校园内与校园外的学习、生活与实践,部分学生就会对于艰苦行业产生抵触情绪,并不希望做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这种择业观与就业观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严重脱节的,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

语文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语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仁爱孝悌、谦逊礼让、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中华优秀传统理念。语文课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分析,挖掘思政内容,积累思政素材,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育人能力同样重要,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合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散文、小说、话剧、古代诗歌、现代诗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进一步的要求则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并不断积累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价值观念,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最终达到育人目的。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舒婷的《致橡树》、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入选教材的名篇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除了把字词、句段、篇章讲解透彻,还需要稍加引导,发挥其思政作用。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设法使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提升、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完成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家国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1]。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教师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引[2]。语文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紧扣学校育人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理解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提升成为政治素质强、眼界视野广、道德品质正的人民教师。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语文教师在思政中的引领作用。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加深对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了解和研究,还必须精读大量文学作品与思想哲学方面的书籍,深入思考,进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持续提升和发展自己。语文课堂是教育的首要阵地,是能够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渠道。强化课堂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业已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师一定要厚重课程知识,涵养专业能力,升华专业精神,以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需要和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紧扣教育基点,构建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

学校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语文同其它学科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另外一方面,要构建和谐校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住并利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助力,也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培养体系,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宜人的校园文化,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学校紧扣教育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学生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情感,对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对其产生影响与熏陶,能够提高自身的应变、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在活动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做到文艺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

三、增强思政能力,提升中学教师思政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律己,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也决定着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传承主体和实施者,其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生会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换句话说,只有品德高尚、举止端正的教师才可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务必首先做到,而且要完成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折服,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切实开展课程思政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厘清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并认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两点是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也是核心教学能力之一。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师心中扎根,也才会在课堂上实现思政与教学的真正融合。经过此过程,教师也能够洞悉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决策、教学研究与评价标准等层面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思政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不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是在教学中促进思政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这才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或者名著时应该教给学生的处世智慧,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最终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消化过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设定语言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在接受思政元素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巧妙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完善用于传递思政元素的语言策略。(2)课堂上,精心组织开展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灵活运用思政素材,融入思政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时,教师应选择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必要时可以选用感染力强、恰到好处的表情、肢体动作。(3)课后,设计围绕教学的课后作业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化思政教育成果。教师只有主动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恰当地运用思政素材,才能把握住课堂,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做个引领者。

阅读全文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整合策略

【摘要】在高校内开展思政教育,既是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必经途径。除此之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的重要部分,面对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管理工作,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于此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整合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深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高校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肩上不仅担任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保证合理管理学生工作的前提下,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结合,培养及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为学生以后快速适应社会和工作,以自身的优越性在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做准备,打基础。

1.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思政教育问题

1.1思想观念陈旧思政教育意识不强烈。高校中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但随着多媒体、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可接收到的文化、思想、思考方式与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都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但作为高校或是老师而言,还存在思维依旧比较陈旧,高校不能针对当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不仅会影响高校健全管理体系,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外,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简单的当成任务做,对学生缺乏耐心与责任心,对学生管理中涉及到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化。

1.2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无联系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好,父母多少都会对孩子有些溺爱,从小父母会以教育为主,其他事情都会替子女去做,导致有些学生进入校区后,自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性不强,缺乏集体荣誉感。那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从学生思想层面改变想法,才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但大多数高校在学生的管理与思政教育是分开的,分别会有不同的老师作为独立个体,两者之间无联系。在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有限的课程开展学习,课程中教师也只是机械式进行思政知识讲解,学生学习效果仅仅只体现在学期最后的科目考核。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只有层面的认知,教师对待思政教育更是不走心,结果就是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思政教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应付科目考核。思政教育得不到贯彻,无法发挥作用,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思想转变,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另外,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与思政教育工作分开,学生的管理工作只体现在学习与生活中违反校纪校规上面,这方面的工作是有辅导员。如此看来,学生的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被分为两个单独个体,分别由不同教师进行指导,无联系性,无法将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做整合。

阅读全文

思政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思考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学科特点、学科培养目标等都蕴含大量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素材。挖掘并使用这些素材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实现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又可以有效开阔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视野,提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效果。文章从挖掘素材,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渗透思政教育,塑造良好道德情操;开展物理学科思政教育的注意事项三个方面,阐述思政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物理;教学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的许多规律、定理的得出都基于大量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努力追求,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物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科蕴含大量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素材。合理创新地使用物理学科素材,挖掘物理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中物理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且重要组成部分。

一、挖掘高中物理思政素材,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

1.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挖掘物理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文字记载,例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墨子及其徒弟的《墨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考工记》、王充的《论衡》等。另外,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四大发明不仅向学生再现了中华古代技术文明,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了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挖掘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素材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全文

新媒体下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也使得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取得良好成效。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网络新媒体不但拥有良好的互动性,也能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效能。通过国内权威机构统计的数据可以了解到,目前新媒体已替代传统媒体成为高校学生社交与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新媒体由于具备较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与资讯也掺入其中,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本文阐述了新媒体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并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新媒体环境的冲突,给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等建议,以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现代化教学提供了重要助力。将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不但有效扩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而且还给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的方式进行传播、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升。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平台所具备的虚拟性、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特点也让其他错误的思想(悲观、拜金、追求物质化生活等)有机可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不利甚至是严重阻碍。当前高校00后大学生身心处在极其重要的转型阶段,如果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必须改进与创新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那么要如何才能够在新媒体环境当中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的积极影响。第一,完善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轻松找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相关的资讯,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之后就能够将其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库。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可通过这些资源来强化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序稳定的环境。新媒体的引入能够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交流环境。例如,在校园内主流的各类论坛或者贴吧,这些具有开放性质的信息交互平台不但有效摆脱了传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把原本归属于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解放出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按照自已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1],这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将原本固态化、单一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第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能感。新媒体可以利用网络将当下热门的信息或者群众所关注的焦点内容及时上传、分享,而且不会受时间或地点影响。它能够让全体师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并极大提升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因此它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的消极影响。第一,信息复杂且不易管理。新媒体中一些消极、负面、有害的信息内容不仅会给高校学生接受信息造成困惑,而且一些自制能力差的高校学生还会因这些信息的影响在网上搜索色情、暴力、赌博等违法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正确三观的确立是极为不利的[2]。第二,新媒体对学生的道德行为造成影响。新媒体高度自由、极度虚拟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扮演任何角色,自由地表达观点,这就促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带有消极性质的内容,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阻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造成影响。第三,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容易迷失自我。高校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将交际范围变得更加宽泛,这是由于新媒体所构建的平台是一个基于平等、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会因为高度的自由性和交互性使学生沉迷其中[3]。在高校学习的过程当中,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受到课业或者生活中的压力时不敢面对,只愿意躲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并沉迷其中,逐渐迷失自我。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新媒体环境相冲突

阅读全文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的渗透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修内容,对于学生思想发展和意识培养都有着积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塑造优秀品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健康向上的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偏颇,导致思政教学着重偏向理论知识的刻板记忆,忽略了理解和感悟。文章基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展开论述,探讨相关教学策略,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渗透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教学管理者着重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对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的优越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文章就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分析教学现状,探讨相关教学策略。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现状

(一)学生思想觉悟不高,思维意识有待强化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和信息软件的不断应用,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信息渠道的变得多样化,方式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创新,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和文化接触较多,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工具,容易接触到多样化的内容,与之相比,传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乏味性。再加上内容过于书面、刻板,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相关的学习意识。学生思维固化,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线和标准较为模糊,使得自身的身心成长和三观塑造都有一定偏移。网络和社会外界上不良文化的侵蚀对学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养成不良坏习惯和负面心理。初中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束缚,对于一些事物和行为有错误的认知和看法,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指正,为学生引领方向。

(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