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生德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信息的中学生德育论文
一、网络信息对中学生德育的冲击
网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虚拟性,它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使中学生的德育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量到质的积累,经历了“知、情、意、行”的循序渐进过程,即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网络信息渗透并影响到中学生德育形成的各个环节。
1.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认识。
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因包含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德育不能及时跟进给予正确引导,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学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环境下,易使他们在网络上寻求慰藉。笔者查看了受调查学生的手机,在随机调查的20位同学中90%的屏幕保护都是网络游戏的画面或动漫画面,其中一位学生屏幕保护上写着“青梅已枯,竹马已老;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显而易见,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认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前文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十分普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虚拟性和便捷性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网络视域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严重受制于网络信息的影响,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孩子因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出现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的现象。《中国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近60%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刷微博”成为学校的流行语。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培养中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强烈受到网络的影响。
农村初中学生德育发展
【摘要】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发展,社会过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农村地区的很多问题被忽视,比如说有关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已经十分的严峻。本文以农村初中学生德育为题进行研究,从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和德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意义着手,分析在现实教育情况中,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及其背后成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帮助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加强德育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改善德育工作效果。
【关键词】
初中学生;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德育;价值观
1.概况
1.1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性特点。我国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通常拥有比较相似的特征:家中多为老年人陪着未成年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条件较差,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和动力,很早就辍学打工,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被我们忽视,社会的普遍关注点都集中在那些好的一面中,经济背后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1.2德育的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意义。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有所陶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春期阶段,这是一个从孩童到成人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开始接触到真实社会的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会面对很多的诱惑,也会面对很多的困惑。
网络文化中学生德育探究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对学生个体而言,网络文化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他们的交往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充实了他们的心理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同质化,网络上浩瀚的知识,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实验的园地,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尽情畅游,结交朋友,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心理上最渴望能与别人交流,网络平台的交流超越了时空的制约,学生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都是十分自由和方便的,而且虚拟的网络中可以避免由于面对面直接交流产生的语言摩擦与情感伤害。从一种匿名的视角寻求友谊,依赖彼此信念的互相肯定与支持,共同的话题和类似的爱好可以超越学生之间外在条件的悬殊,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契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的天性和自主意识得到更多的展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交流、沟通、学习和理解的需要。
2.网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浩瀚的网络资源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网络上的新、奇、怪的信息层出不穷,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而言较少,而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世界,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接受的信息量极大。
3.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络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到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又可以通过网络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网络文化一方面促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高中生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抵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有一些反动的、迷信的、黄色的、暴力的等消极内容,容易导致学生传统伦理道德丧失,导致学生信仰弱化和价值观偏移。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弱化,逐渐走向堕落,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化却把个人主义强化了。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利己心理,大大地消解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二、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怎样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方法:
论中职德育在中学生中的影响
一、在中职德育中凸显主体性教育的必然性
1.教育过程中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和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自我发展、人格完善的过程。学习者全身心卷入其自发学习,也就是智力和情感都共同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入的学习。罗杰斯非常重视情感、态度、自我观念等非理性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也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学生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而言,外部的引导是重要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性体验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
2.德育中的主体性教育。
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的主体性,就是培养完善的有道德的人。在德育过程中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分,但两者必须也必然在人的主体性上统一起来。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德育的主体。德育活动中的两极都是具有主体性或具有潜在主体性的人,而且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柯尔伯格指出:同教师和成人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将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将儿童看作道德哲学家,指的是儿童能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要看到,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会以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来影响甚至制约教育者德育活动的开展,他们在不同的成熟阶段上,经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会自主地发展起自己的道德判断方式。
二、德育教学中的主体性现状
1.教师观念难以实现真正转变。
初中学生德育工作思路
一、利用教师引导,开展德育教育
在学校教育环节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教育元素,其能所体现出的教育作用不单单是在学科教学中,更体现在德育教育中。从班主任角度出发,其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来进行德育教育,从任课教师角度出发,起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德育渗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系列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道德品质。系列性德育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在德育教育的具体形式上,教师可以借助“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纪念日来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例如演讲、红歌演唱、知识竞赛等等。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学生对于教师具有非常高的依赖性,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除了基础德育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道德品质模范作用,来感染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
二、发挥课堂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基地,任课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可以通过德育内容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来发挥出课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以及《孟子》两章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内容,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道德品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当中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民族团结与统一》等内容也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渗透教育内容,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都具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实践探真知的思想意识,这些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良好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德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在基于品德这一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并不具有具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教育的复杂性的无形性,也正因如此其没有办法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学科。针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性特点,学校教育环境这一无形性客观条件会对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来完成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例如可以定期在校宣传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爱国主义板报评比,或者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在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做好人好事,并建立志愿者协会长期性的去到敬老院当中做志愿者,为爷爷奶奶们服务等等。这些事情看上去虽小,但想要真正的做下去并非易事,学校开展上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还可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为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建立打好基础。
四、实现德育创新,开展网络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的渗透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其学习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的有效方式进行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中学教师开展中学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研究
在当前的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中学生作为心理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并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能好的记性日常的学习,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2]。心理健康是判断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中学教师要不断地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正确的引导,促使自身能够全面的发展。
1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不断发展,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当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在德育教育中不断地进行渗透。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直接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中学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渗透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中学的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道理发展,因此在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得到帮助教师进行引导,并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其次,中学教师能够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思维,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得更好地发展[3]。最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的有效方式
现阶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广泛关注,中学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增长。
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语文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语文课堂;高中;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人文道德素养,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因此,为了保证高中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学习,教师就要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让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
一、将课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语文的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最好的德育学习就是从课文的学习中进一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语文学习的要点。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有古诗、文言文、戏剧、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其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之后才形成的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教师可以让高中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较深刻的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除了要让高中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写作的特点之外,还要进一步分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深刻意义。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的艰难时期,学习任务大、精神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结合史铁生的人物故事与高中学生的学习相结合,从而鼓励高中学生不断努力进取和不放弃希望的良好品质。史铁生作为一个双腿残废的人,仍然感恩于自己的生命,坚持写作,追寻人性的价值与光辉,是平常一般人做不到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到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通过与史铁生生活的相比较,学生就能感受到我们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我们当下的生活,尤其是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史铁生相比更是小菜一碟,这样在经过了课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之外,高中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幸福就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高中学生的意志,从而逐渐培养出高中学生更高的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优势,然后分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包括有助于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中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助于中学生良好法纪意识的养成;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德育;法纪意识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和主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我国从小学开始便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可以看出国家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学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及作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及优势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在诸德育形式和途径中有着特殊的德育地位,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共同决定的[1]。“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要途径和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师担负着与班主任同样的教育职责,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负责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德育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