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美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美术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一、直观形象、动态呈现,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机械地讲述基本的知识,教学枯燥无味,而且是静态的,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的美术知识的掌握。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超强的表现效果,可以将那些原本抽象深奥的画理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表现素材之中,并动态地呈现出来,这样便可以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这样,教学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更加富有表现力,富有动态感,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学习。而且将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出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如在学习《光和影的交响》一课中关于影调关系这一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不能将这些知识用图片示范来进行讲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可以将彩色照片转换成黑白照片,将这一转换的过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生动活泼,极具表现效果,可能将学生的视线与思维集中在特定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运用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而且可以达到学生对此知识点得灵活运用。
二、创设形象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鉴赏是欣赏者通过感知,运用生活经验和专业美术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感悟,理解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美、享受美的活动。应试教育下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完全在教材上,教师只需要备好教材,运用专业的美术知识便可以上出一堂完美的美术鉴赏课。但是在当前,我们要将教学的视野引向一个更为宽广的鉴赏空间,学生也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此时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是为困惑中的广大美术教师带来了希望。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更多的美术作品充实到鉴赏教学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鉴赏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其次,以往对作品的鉴赏相对来说是单调的、封闭的,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再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可以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这样更加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够真正地深入作品,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直观的认知,而不只是就基本的美术知识来谈作品,能够明确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综合水平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总结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论文
一、充分利用校内的美术资源
1.校内图书室的合理利用
美术教师要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课前不仅要准备大量的资料,还应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农村的资源有限,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学校图书馆。如,上欣赏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美术书籍,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踊跃发言,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校走廊、宣传板的合理利用
一些农村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但是每个学校都会有走廊和宣传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下课后会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教师定期更换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可以陶冶情操。
二、巧妙利用校外的美术资源
在五年的农村教学生活中,笔者发现了农村美术学校存在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因而农村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胆地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学欣赏教学及美术教学论文
一、欣赏教学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
中学美术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既要秉承学术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遵从艺术的发展形势,把握感性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因此,中学美术教学要平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欣赏教学是美术课程中的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感悟艺术品,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思想。因此,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可以在理性教学的环境下形成感性思维,积极融入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强化美术教学的艺术特性。首先,在没有开展欣赏教学之前,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难以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品评艺术品,难以理解艺术品深层的含义。应用欣赏教学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鉴赏艺术品,并在此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艺术品及艺术品欣赏的意义。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会对艺术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建立起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感受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学生人格方面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以往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其他科目教学一样采取固有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美术学科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与固有的美术教学并不相同。美术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其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次良性交流和互动。美术教师与学生在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彼此的关系,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这为之后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学生思想上的不断成熟,欣赏教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与美术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底蕴。最后,通过对欣赏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欣赏教学并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对美进行探寻,同时还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从人文到思想,从艺术到哲学,都有所涵盖。因此,学生在接受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会在多个方面有所提高,对知识有了多维度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并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对于改善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弥补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都有着正面的作用。
二、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对欣赏教学意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欣赏教学与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转变对美术教学的看法,积极投入美术学习,并在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互动中,得到自我提升。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必须在欣赏教学的支持下才能高效、顺利地开展,并在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欣赏教学对美术教学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得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学美术教师应积极解决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欣赏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欣赏教学的质量有所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进行完善:
1.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感知
以往的欣赏教学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并使学生感知艺术品的魅力。因此,以往的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这种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审美思想和艺术构成方面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学生缺乏自己的想法,这与欣赏教学的教学宗旨相悖。因此,今后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摆正自己在欣赏教学中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美术教师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发表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要想做到这一点,美术教师需要改变平铺直叙的讲授方法,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该画的理解,并就该画的艺术成就做出自己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念。
2.营造教学氛围,强化学生感悟
卡通漫画艺术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一、卡通漫画艺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意义
作为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卡通漫画的艺术精髓,不仅能掌握卡通漫画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更要熟悉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良好的言行举止。
中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构思会创造生动的形象,其中会包含在生活中看到的人或者事物。学生感受到当今社会和学习环境的中的和谐现象,会积极的用手中的画笔加上自身的感受,通过绘画展现学生机智、勇敢以及高尚的情操。一副良好的卡通漫画作品,会让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和丑恶假。学生将自己在校园和社会生活中见到的趣事为展现题材,可以创作出趣味横生,让人一点通的佳作。而学生在创造卡通漫画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激发和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让学生自主参与卡通漫画的创作,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卡通漫画大多数反映生活中的趣事和人物。所以,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必须热爱生活,了解生活和掌握生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强调学生关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趣事进行反思。卡通漫画的创造需要大胆的想像力和夸张的意识,更需要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事物进行积累,观察和反思。培养学生认真关注生活的习惯,才能促进他们不断的发现,再集合大胆带有创意的想法,才能将有价值的题材创造成好的作品。因此,在学习卡通漫画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锻炼好观察的基本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绘画技能、增强美术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论文
一、时展,勿忘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去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崭新的衣服而是外国的品牌、不再接受白开水的止渴而是享受可乐的美味、不再接纳传统礼仪的规范而是以放任不羁的“欧美范”为荣……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充斥视野的是世界品牌、西洋风尚,民族传统文化则变成了保守和守旧的代名词,打瞌睡成了推广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零食”。在一次书法鉴赏课中,在指导学生欣赏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笔者让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书写法则,以此激励学生感受书法美感、培养良好书写习惯。这时有许多同学则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只要有电脑,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选择利用且效率高,再花费许多精力去练习书法实在是徒劳之举,笔者哑然,深深地为这代人离民族传统文化远去而倍感忧惧。
二、教育先行,重视民族传统文化
一堂美术课可以兼顾美学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一次服装设计鉴赏课中,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尝试,展示了两幅服装作品,一幅是中国汉代的服饰,另一幅是日本当今的和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其中一个小组的发言是“日本和服的式样来源于中国却能保持上千年的传统,而中国早就摈弃了传统进入了西装和牛仔装的时代,实在令中国人汗颜”。笔者抓住这个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以及世界各国如何借鉴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的,这时课堂氛围大大活跃起来,学生在看图片听故事时调动了解传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积极性,在重新捡起了对民族传统的形象理解时,增强了一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甚至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这个大计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笔者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应该洗尽铅华,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学生引领到璀璨博大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欣赏黄自元先生的书法作品《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分析了书法作品的形式美感之后,笔者突发奇想地请学生找出对作品中最感兴趣的话语并把它写出来,结果当全班同学的书法作业展示时,尽然几乎是一篇完整的《治家格言》。这说明了在这篇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积极的、有用的。此时笔者恰如其分地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讲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告诉了人们一个科学健康的生活起居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指导了一种纯朴的品质;“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更点明了终身教育的必要和人生观的至高境界。学生在美术欣赏的同时又接受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陶冶,一举两得,同时不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关系吗?那天的欣赏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笔者非常欣慰了!
三、方式多样,发掘民族传统文化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瞬息多变的多元化时代,教育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倡民族传统文化不是拖时代的后腿而是旨在古为今用,使传统更好地服务现代。笔者长期致力于将民族传统文化融会于中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实践和努力探索,总结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方法:“先进激励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进步的同学(思想和行为上),课堂上公开表扬,鼓励经验介绍,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外文化对比结合法”,通过美术视觉信息,对中外美术形式进行横纵向对比,使同学树立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但不孤芳自赏,培养健全的审美观;“游戏探索法”,用快乐游戏的方法放松孩子们的身心,实现不同孩子的思想共鸣;“辩论法”,用讨论、辩论的方法使得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自己发现值得指导学习和生活的法则同时也享受着美术符号下的视觉冲击快乐……孩子们又活跃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美术课堂中享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中国美术研究探讨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较大,随着高等美术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学转换,高校教师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长,研究机构纷纷成立,课题申报数飞速上涨,立项数不断上升①,但高品质的学术成果却并不多见,反而在总量扩大的情况下,质的相对比率反而下降。这种情况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现,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评估,对核心期刊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对课题项目后期资助的审核及资助力度,出台各种对优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各家出版社对优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计划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良的学术风气依然存在,量与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国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学科研究的整体态势是个体性的研究增加而集体性的研究减少,专门领域内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个案研究比较多,边缘性研究比较多,地域性美术研究亦逐渐增多,一些新兴学科的概论性著作也逐渐增加。整体上说明了学科研究领域的面在不断扩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国家项目的推动及省(市)、部门各级项目的立项与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大多数有研究前景的个人与集体项目都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倍增加,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在总体上还是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因为其中的开题、评审、答辩等种种环节,在掌控论文的学术质量上还是发挥了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在认真地钻研学问。 与美术史论的传统学术研究相比,创作实践方面的研究更为活跃。美术市场空前繁荣,展览不断,当代艺术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画册、期刊及各种出版物让人目不暇接,对现状的研究也随之展开,美术批评理论也随着批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展,推动了各种创作理念;尤其是设计艺术理论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创时期,亦初具规模,这与设计艺术教育的普及有关,与学科的基本教育规模与实践性有关,其研究成果大多还体现在教材与基础理论问题上。 现依据“十一五”期间美术与设计艺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情况与基本特点,分述如下。 一、基础理论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基础理论比较薄弱。与“十五”期间相比,在研究范围上无突破,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还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辅助教材为主,如“美术概论”一类,有邓福星的《美术概论》(2009年版)、赵一丹的《美术概论》(2008年版)、陈美渝的《美术概论》(2007年版)及高国良的《影视美术概论》(2008年版)、肖清风的《设计艺术概论》(2007年版)、朱?主编的《设计艺术概论》(2006年版),其特点是强调了个体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体编著的大一统模式,展开了多元论述。在门类美术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还是局限在影视美术,未见其他门类美术的著述。 在博士论文方面,则有些专题性的理论研究,如王云亮的《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术理论话语的现代问题。 在“十一五”国家课题立项中,基础理论方面的选题比例也小,占美术类课题总量约17%,其中包括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设计艺术理论、批评理论及各项专题理论研究,未见原理论研究,而且有些选题重复立项。 与美术基本理论研究现状相比,设计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略为突出,且作者队伍也趋向年轻化,其成果形式还是以教材为主。如余强主编了一套设计艺术基础理论丛书(2006年版),以及邵宏编著的《设计学概论》(2009年修订版)、胡守海的《设计概论》(2006年版)、张焘的《室内设计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编的《空间设计原理》(2007年版)、清华大学课题组编的《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007年版,“十五”规划题)、何灿群主编的《人体工学与艺术设计》(2007年版)、陆小彪等的《设计思维》(2006年版)等等。专题性研究则有桂宇辉的博士论文《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学位论文《器以藏礼:中国设计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术史研究 “十一五”期间的美术史研究依然是重头戏,成果数量不少,但值得称道的却不多。其间以教材为多,特别是中外美术通史写作,虽然看似以个人撰著为主,体现研究主体的学术立场及其观点,实际上还是取通用的体例及通常的史学观,无甚建树。五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史出版有13本,外国(西方)美术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属于简编。②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个人专著。应该说,这与“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展开有关,与设计艺术学科的兴起与普及有关,与文化研究及新美术史学观的兴起也有关系。外国美术史写作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陈平的《西方美术史学史》(2008年版),特别是他又主编了一套“美术史里程碑”丛书,包括《罗马艺术》、《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及《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是这一时期倍受关注的问题。 图像学、艺术形态学、艺术社会学及艺术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意识形态研究、比较研究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地渗入中国美术史学界,挑战传统的历史文献学及风格样式研究。 其间,较有影响的是美籍华人学者巫鸿的著作被介绍到大陆,如《礼仪中的美术》(2005年版)与《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届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会议主要着眼于青年一代的美术史学者,而来自各艺术院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两天会议不时掀起讨论的热点,如华南师范大学颜勇的论文《西学语境中的传统画论: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种现代诠释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吴雪杉的论文《清初“四僧”与历史书写———民国时期美术史的一个考察》,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张鹏有关寺观庙堂绘画、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独到之处。2008年4月第二届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其研讨的主题是“美术的地缘性”,并设六个分论题,即(1)差异与融合;美术考古的视角;(2)地域性母题的图像呈现;(3)美术及其理论中的地方观念;(4)地缘性与风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价值限度;(6)地缘性理论的回顾和反思。显然,年会的学术议题已转向有关方法论的专题研究,“研究视角”比“学术立场”更受人关注。#p#分页标题#e# 2009年10月第三届美术史学教育年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主题是“边界与范式”,曹意强与潘耀昌均关注到越界问题,即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艺术研究”;而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新视野”的专场讨论中,郑岩、张鹏等人所提交的论文依然注重图像分析,注意讨论具体的问题,由此及彼,由小见大。这样的研究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所接受。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项目。如属于“十五”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的“中国道教美术史”(2003年立项),其课题成果之一《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李淞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年),与其同时获奖的还有李超的《中国早期油画史》(2001年立项的国家年度课题)及裔萼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2001年立项的文化部青年项目)。 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在“十一五”期间依然是一热点③。已出版的专著有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年版)、张晓凌主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文献集》第一辑(2007年版)、陈瑞林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荣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原名为“中华民国美术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凯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课题组(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于2006年相继在香港、上海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海内外学者就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张晓凌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史”课题组(“十五”国家重点)也相继在北京、杭州组织召开编委会,其项目将在2010年下半年结题。郑工的《民国时期美术思潮》(2001年文化部项目,原题为“20世纪中国美术大论辩”)已于2006年结题(将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数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 如顾丞峰的《现代化与中国百年美术》(2007年版)、薛娟《中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史论》(2009年版)、马琳的《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2007年版)、华天雪的《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间,研究范围扩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强了,其特点是以现代化理论为核心,注重社会文化的整体转型,同时也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敞开学术视野,消除偏见。 中国书法史论研究在“十一五”期异军突起。说“异军”则是因为在20世纪书法渐次游离出了中国美术圈,而在21世纪,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开始有所沟通,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推出了一批成果。如丛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国书法史》丛书(2007年版),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2007年版);专题研究成果可见之南方出版社的“书法研究博士文库”(第1辑,2009年版),王元军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汉代书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一等奖。 三、区域美术(含民族美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区域美术研究比较活跃,正因为这一时期通史性的写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地域性的美术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关文化教育单位的重视,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项目进行扶持。区域美术研究的特点,一是文化中心区域,二是文化边缘区域。如北京的地区性美术研究就有两项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编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2007年版)与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前者聚集了国内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家,如李树声、薛永年、水天中、单国强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学者。二者体例不同,水平各异。相比“十五”期间出版的《上海美术志》(2004年版)和《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体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门文化局近年也资助一批有关澳门美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已结题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华的《澳门绘画史》、刘佳的《澳门设计艺术》。 由澳门基金会编辑出版一套《澳门史新编》(2008年版),收录了莫小也的《澳门早期美术史:远古至1850年》与郑工的《澳门美术史的分期与分类》。莫小也的研究课题“澳门美术史”(2003年立项的国家年度题)也基本完稿。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李伟卿主编的《云南民族美术史》(2006年版)、张亚莎的《西藏美术史》(2006年版)、范晓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术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术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台湾美术史》(2007年版)。还有一些民族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如彭林绪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史》(2007年度)、张景明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美术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复的《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钟浩的《中国朝鲜族百年美术发展历程与特性研究》(2009年度)。 区域研究的性质应属于文化研究,或者说是有关地方知识及在特定空间区域内文化关系的总体叙述,故在文化边界、共时性关系、差异性论述等问题上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只是目前美术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认识还不明确,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视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将区域美术研究作为局部范围内的一般美术史写作,即被缩小了空间范围的通史性写作。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都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相同。这一问题在2010年4月的“中国地域性美术史研究暨《北京美术史》学术研讨会”上已被提出,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边缘性的文化研究 边缘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十一五”期间,美术学及设计艺术学处于学科的基本建设阶段,新的边缘类型学科出现不多,其队伍基本是由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成,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兴起后,带动了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研究热潮,但真正理论上的带动却是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如乔晓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2008年版)、吴志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视野下的福建民间美术》(2008年版)、沈泓的《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2009年版)等。还有一些研究课题在“十一五”期间陆续立项,绝大部分都属于调查报告④,其立项在美术及设计艺术类中每年的比例数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2008年有四项,2009年有六项(其中两项为国家重点),分别为当年美术及设计艺术类总立项数(含文化部项目)的19%、10%、17%(不含工艺史研究),但重点题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为50%,而2009年则为100%。#p#分页标题#e# ⑤随着2007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艺术市场学也为人们所关注。有些学者开始研究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涉及种种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经济现象,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并涉及当代艺术的存在意义及其评价体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判定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面对艺术的公共性,面对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艺术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艺术社会学的内容必须置换,重新书写,其研究方式也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能胜任的。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研究成果多是调研报告,以及建立在宏观基础上的分析判断。中国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许多统计数字不可靠,资料来源也很复杂,给深入而客观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有些学位论文涉及到艺术市场机制、艺术市场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发展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市场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由赵力主持,并主编了一套《艺术财富》丛书,如《艺术财富》(一)(2006年版)、《艺术财富:全球艺术市场新格局》(2007年版)、《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2008年版)、《艺术财富: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市场》(2009年版);同时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还陆续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研究报告。自2009年起,国家文化部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连续了2008年与2009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管理委员会、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主办了“2010艺术经济论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其议题有宏观经济背景与目前艺术市场、中国经济发展和艺术市场复苏、亚洲当代艺术市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以及亚洲艺术市场的前景。 五、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美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来是美术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大多数著述都停留在基础性技法理论教材的编撰,也有结合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总结一些经验,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试图建构一个系统的创作理论框架,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 与原理论研究不同,创作理论的研究正在于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术性的成分比重较大,或者说,其解决的主要就是技术理论问题。特别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当代社会,艺术的创新性不断为人所重视,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却有所不足。研究比较活跃的应属设计艺术学科,如新媒体艺术、图形创意研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等,论文数量较多,也有一定的见地,而那些传统的绘画与雕塑领域,创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一些国家课题,有望在这一方面取得发展。如2007年度的“中国画写意传统中的世界性研究”(国家重点)、“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国家一般);2008年度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部项目);2009年度的“当代中国水墨语言体系研究”(国家一般)、“中国北派山水画的自然形态与笔墨形态研究”(国家一般)、“基于工作过程的服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国家一般)、“数字传媒设计中中国元素的融入及其应用研究”(国家一般)等。 六、问题及反思 问题一: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选题规划上最突出的问题是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设计艺术学的项目规划与立项,也在挤压美术学的项目资源。在国家学科分类目录上,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都是二级学科;同样,在国家学科分类及代码表上,美术与工艺美术、书法也是并置的。 因为多项学科均囊括在“美术学”内,造成每年“美术学”类的项目申报数居高不下,从而引起项目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美术学”类的申报项目被大量削减,影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出现不少学术泡沫,与规划项目扶持不当也有关系。我们往往看到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注意到项目承担者的实际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问题二:学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集体编撰的项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终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集体的智慧,否定研究课题的集体行为,否认学科带头人的积极意义,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科研立项中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与“课题性”研究的关系。所谓“体系化”建设,即指那些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建构;而“课题性”研究,则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的深入研究。从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些“通史”或“通论”,而更需要在某一课题上深入发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课题”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论”只能停留在编撰的水平,不断重复地拼凑组合,在所谓的“框架结构”上做文章。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学科的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论”上,而应该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派别,从基础理论开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构成“百家争鸣”的大局,促进学术繁荣。 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独辟蹊径式的研究,从而加强某一选题的研究力度,以点带面,拓宽研究的领域。 特别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学领域,鼓励那些最适合个体性研究的选题系列,形成几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中国的宗教美术就是一个极有学术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尚且不论四大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术,论敦煌学的影响及其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佛、道美术作品,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古代美术遗品中,半数以上应与佛、道有关。这是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具备的文化遗产与学术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样,古代美术遗址及遗迹的保护与研究也迫在眉睫。过去,我们已经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图录与图册,相关的文献资料也陆续加以整理,但深入细致的高品质论文却难得一见,相关的研究选题也很少。#p#分页标题#e# 另外,继续鼓励少数民族美术研究,以边缘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单一性的主体叙述,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新格局。同时,由少数民族美术及边远地区的美术研究拓展至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研究,提升区域美术研究的学术水平,既看到历史文化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揭示美术在地区性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问题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贫弱。基础理论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准备,尤其需要由创作理论沉积一段时间后再行引发新的突破。目前,艺术创作空前活跃,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大,但却匮乏新的理论思考及相关艺术实验的研究报告。 我们不能说美术创作中没有学术问题。过去美术家总期待着理论家帮他们解决理论问题,而理论家往往又帮不了这个忙,因为那些理论问题都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与其他的人文学者一样,美术创作者总为范式问题所困扰,而突破范式的束缚则被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力的体现。但范式的成形及传播需要知识的帮助,一个成系统的新知识才能支撑艺术的新范式。当代艺术鼓励创新,也为新的艺术理论出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种理论又会支持新的艺术批评,促进艺术创作的实践,沟通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审美联系。
图形创意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体系中,图形创意思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思维方式,其将重点集中在锻炼学生大脑反应速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思维活跃是中学生的典型特征,因此,将图形创意引入美术教学,对于更好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有积极帮助,能够保障中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自由完成美术创作,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该文分析图形创意思维在中学美术中的具体运用,希望为中学美术教师今后更好地开展图形创意思维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形创意思维;中学美术教学;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力求通过多样化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这也是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美术教育凭借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较强的实践性创作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开展“以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实践活动,力求打造一个富有特点的中学美术课堂。新美术课程标准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多种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与制作方法,开展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初步形成设计意识。通过以上论述能够清楚看到,要想真正提高中学美术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利用多种形式原理开展图形创意训练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图形创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图形创意在20世纪末期被引入我国,作为高校艺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逐渐得到相关教育部门、机构的重视。对于中学美术教学来说,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其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与成年后相比,在学生时代培养人的创造力更有优势。将图形创意理念融入初中美术课堂,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学生接受。中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有趣的创意图形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图片与文字相比,有说服力与感染力,而创意图形与一般图片相比趣味性更强,更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图形兼有可视性、生动性、准确性等特点,能够直观地将想要表达的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将其作为工具辅助中学美术教学十分适合。中学生处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象的图形引发创意更加有效。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图形创意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随处看到各式各样的创新图形,如广告、超市宣传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了多样化的创意图形,也受到了引导,被调动起兴趣,这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图形创意课程奠定了基础。图形创意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创造性思维表达创新思想,因此其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图形创意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1.以生活化的设计内容激发创意思维
电脑辅助美术教学研究
电脑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在信息的存储、交流、传播等方面,是目前任何其他技术无法与之相比的,并在教育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现了电脑辅助教学等新概念。
本人在工作中通过学习电脑技术.并把它和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已有教学资谭的再利用和不断创新
大多数美术教师都认为,中学美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每个年级都只有一名教师授课,每年只要教材不变,讲授的内容都几乎一样,而在现行教案管理制度下,教案每年都要重新书写,为了应付常规检查,不得不将教案写的象格式文本一样规范。而用电脑备的教案具有可以随时增添、侧除、修改,存储方便、容量大等很多优点。它既能保留原教案的精华,侧除自己认为不满意的部分,又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借鉴和总结出更为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就从过去的机械性重复劳动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创造性劳动中来,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各类资料上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互联网资谭的开发和利用
1.网上信忠资源的共享。以往教师备课相对封闭,主要依靠教参及自有资料等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去有些地方查找资料,但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教师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教案,只要与神奇的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教育论文等相关的信息,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提出的打破学科界限。
2.网上交流和教研。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子还不可能完全消失。美术在中学属于“小学科”,很多学校一般只有二名左右美术教师,势单力薄,学校对非统考学科都不怎么重视.把“小三门”(音体美)简单地划分为一个教研组。学校和主管部门也很少组织和开展这方面的交流活动,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时空将不再是交流的障碍,美术教师交流的机会将大大增多,从而使美术教学可由封闭走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