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教育课程

中学英语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

现阶段,全国中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复合人才为教学要求的,其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在中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英语语法、单词以及其他知识的深入拓展。本文先阐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接着分析当前高校现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以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进而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阅读全文

中学综合艺术教育课程思考

【摘要】艺术门类教学是近些年来的新兴产物,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起初这一学科仅仅是作为对学生能力的拓展而出现的,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中学阶段的艺术课程越来越为教师们所注意。实际教学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因此教师们有必要针对现阶段的中学艺术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策略。本文就现阶段的中学艺术教学做出分析,并尝试探究教学中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育;艺术教学;舞蹈教学

引言

在中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突破的方向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办法则更重要。音乐教学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现阶段教师们最为推崇的。音乐这一门类相比其他的艺术类有着简单易操作、教学难度低等优点,但是仅从音乐这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够的,为了辅助教学,适当加入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就以舞蹈和音乐这两方面的结合作为例子来展开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融合程度过浅

综合艺术课程设计的初衷便是力求各个艺术门类的高效融合,将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综合教学这一基本点,粗暴地将舞蹈和音乐杂糅起来。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歌曲鉴赏后直接转向舞蹈鉴赏,中间不加入任何的过渡过程;或是将这些教学过程看作是任务,急功近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些错误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艺术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有效教学,还有可能顾此失彼,最后导致学生什么都没学好。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下联系,教师粗暴地忽略这些联系是对综合教学的错误理解。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它们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倘若教师无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学效果不可能会有提高的可能。

阅读全文

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探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该文研究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提炼民间文化精髓,并探讨在民间文化视角下如何构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该文旨在借助荣昌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构建一套较为成熟的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基于乡土美术资源的民间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精品课程,有利于开展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美育资源;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秀民间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促进“非遗”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遗”教育新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荣昌历史悠久,素有“海棠香国”和“渝西明珠”之美誉。在荣昌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荣昌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荣昌有着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如:荣昌夏布享誉内外,扬雄曾在《蜀都赋》中赞叹“筒中黄润(夏布),一端数金”,如今远销东南亚各国;荣昌陶瓷历史悠久,其中安陶素有“泥精”之美称,在陶瓷行业中独具特色,其产品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而享誉中外;荣昌折扇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深受人民喜爱;荣昌桥、荣昌猪、荣昌海棠花等都是荣昌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此外,还有路孔古镇、河包白塔、清升罗汉寺牌坊等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为民间文化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荣昌具有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为我们探索中学美术课程新路线提供了文化基础。因此,在现行美术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探究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1.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途径发生巨大变化,书籍、报刊、电视等途径已逐渐被网络所取代,各类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家呼吁学生的审美方向回归传统,强调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继承传统的文化符号元素。回归生活,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的乡土美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途径的有效探索。首先,师生要“走出去”。教师要走出课堂,到民间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逐渐完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实地体验和田野调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荣昌安富陶艺小镇考察、调研,参观荣昌陶艺博物馆,了解地方陶器发展史;参观夏兴古窑遗址;还可以走进镇上的陶艺手工作坊,感受能工巧匠的精思妙想,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其次,学校要虚心地“请进来”。荣昌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荣昌折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子福、荣昌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梁先才、荣昌区陶艺实践基地的陶瓷艺术家赵宁宁老师等。邀请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讲座,同时邀请他们举办展览、现场演示等各种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在享受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阅读全文

中学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摘要:

现阶段,全国中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复合人才为教学要求的,其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是在中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对英语语法、单词以及其他知识的深入拓展。本文先阐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接着分析当前高校现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中常见问题,以及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英语新课改对接的重要性,进而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索。

关键词:

英语教育;课程设置;新课程改革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英语教育相关专业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知识更加深入的探究。素质教育下,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点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团队,而英语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的摇篮。高校这方面的课程必须依照教育部最新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显现出教育的特征,这就对中学当前的新课改与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只有二者有效对接,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才可以顺利开展。

一、英语教育方面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教育部曾为规范国内高校英语学院的教学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其对国内所有的高校英语专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大纲不断结合时代特征与国家对新型人才的热切需求,指出了学校要培养复合人才的理念与目标。大纲中提到的复合人才是有着坚实英语基础,丰富文化知识,并且可以在各领域中熟练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人才。因此,教育部着眼于各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共性,精心设计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大板块,但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来具体安排三大板块的具体课程。

阅读全文

农村初中游泳安全教育课优化策略

摘要:当前有关游泳安全教育课的研究较多,但关注农村初中这一视域的较为缺少。文章聚焦于此主题,在浅述当前包括农村初中在内的学校游泳安全教育课现状基础上,认为这四个策略可促进农村初中游泳安全教育课的优化:强化观念,专注有效;提升师资,创新课程;明晰问题,完善制度;多向齐下,育植安全。

关键词:农村初中;游泳安全教育课;优化策略

近些年,学生游泳安全事件屡现报端,假期内此事更为频发,各相关教育部门对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加强学生游泳安全教育,成效初步显现。与此相呼应,学校游泳安全教育课也逐步开设和完善,旨在教会学生基本游泳技能的同时,从日常教育中向学生输灌安全理念,以更为彻底地预防游泳安全事件地发生。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各地区初中游泳安全教育课仍旧存在着形式主义等诸多问题,此现象在农村初中尤为明显。本研究聚焦于“农村初中游泳安全教育课”这一主题,结合笔者长期积累的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拟从优化策略这一角度出发,尝试较为清晰地呈现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观念,专注有效

农村初中教学有着特定的场景,受限于物质基础、安全观念等诸多方面,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讲,其对游泳安全教育课并不重视,甚至有些地区流于形式,这一课程只现于课程表中,并未在实际实施中体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游泳安全教育课的教学。具体来讲,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教学模式,将传统游泳安全教育课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积极转型,转变为活动课程、研讨课程等其他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教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二,转变教学观念。要充分重视游泳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认识到其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三,要创新教学考核形式。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在于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学习,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严格恪守,否则其带来的后果远远严重于一般学科。在强化教学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专注于有效性。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学有效性的专注和保证,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因此农村初中必须保证这一课程的开设时间。需要将其在真实行动上纳入课程表,切实保证课程的开设和效果;另一方面,教学有效性的专注和保证,还需要有效的教学教材。鉴于此,学校要认真选用权威性教材,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读和教学,以保证教学有效性。

2提升师资,创新课程

农村初中学校必须竭力提升安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这是保证包括游泳在内的诸多安全教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可采取三方面措施。第一,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学校进修安全教育课程,培养第一批游泳安全教育课的教学革新力量。第二,要积极引进外部优秀师资,或采取聘任制,或采取客座制,定时、定量为学生开展游泳安全教育课程,并进一步增强本校师资力量。第三,采取“师带徒”制度,将优秀师资力量组成工作室,对年轻教师,采取一对一的“师带徒”制度,年轻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游泳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游泳安全教育课程,要进一步创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序列创新。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的首因效应,可将游泳安全教学课融入到系统游泳课程之中,使其作为第一章节,以彰显其重要性。并基于此,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尝试和设计,以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创新与实效。另一方面,要注重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要保证吻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避免简单说教,采取知识竞赛等趣味性教学形式,进行游泳安全教育课的开展。

阅读全文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与实现路径初探

摘要: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文章简述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探讨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要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包括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形成课程体系;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自主体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手段等方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师生关系;课程体系;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1]。所以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有效教学是教育领域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如何有效,怎么有效”这两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性的特点

(一)发展性

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评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主要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与持续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更多体现在发展性,而不是矫治性。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级学校的普及率不高,很多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排入日常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多是以讲座、班会等形式存在,学校根据每学期师生的需要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频率,这些课是以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处理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带着矫正性目的。这种倾向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具有积极的潜质,当面临问题时,个体有自我解决的能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体验性

阅读全文

地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一、引言

课题组对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之顶岗支教实习项目的431位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任课情况进行调查。选择样本的原因主要基于在顶岗实习模式下,职前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完全顶替一个在职教师岗位,承担与正式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鉴于顶岗支教实习生是作为一个全职教师的身份在中小学开展实习,其教学情况、教学感受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职前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如下:一是几乎每个实习生承担2门及以上的课程教学。在初中实习的44名实习生中有15人承担了2门课,占整个初中顶岗实人数的34.09%;387人在小学顶岗实习,380人担任2门及以上的课程,占顶岗实人数的88.17%,占小学顶岗实习的98.19%。在380位承担2门及以上课程的小学顶岗实习生中,有214位同学承担了3门及以上的课程,占小学顶岗实习队的55.30%,占顶岗实人数的49.65%。数据显示,小学顶岗实习中几乎所有实习生任课都存在“一肩多挑”的现象,并且一半以上的实习生要承担3门及以上的课程;二是绝大多数实习生要兼任一门以上的非主干课程。在承担2门以上?含2门?课程的同学中有358名实习生担任一门主干课程,一门以上非主干课程;另有22名实习生承担2门主干课程。92.51%小学顶岗实习生需要承担1门主干课程以及1门以上的非主干课程。实习生兼任的非主干课程与主干课程多数要跨年级;三是很大部分实习生需担任班主任工作。兼任思想品德课程的146位同学中有81位担任全职班主任,其余65位为助理班主任。另外有234位同学作为搭班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班级管理,担任实习班主任;四是有315人认为教育实习中最大、最难的问题是跨学科教学,达73.09%。上述数据反映了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由于师资紧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跨学科、跨年级教学甚至一肩多挑现象非常普遍。相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沉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对任职教师的从业理想、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却是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就必需面对的客观现实。如何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同时结合地方基础教育实际要求,对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合格甚至优秀师资,是地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培养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是否实现。在广义的视角里,教师应然的知识结构为培养一名教师所需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专业课程,有的还把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也纳入其中。狭义的角度则理解为教师专业课程,也就是体现教师培养中“师范性”或“怎么教’的课程。本文主要基于广义的课程角度探讨教师教育课程问题。

(一)教师培养模式固化,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传统高师院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模式主要是按照中学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进行对口专业培养,采取学科专业知识加教师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等?复合模式。这种模式过分重视专业高深知识,过分突出学科专业知识门类,知识划分过细,割裂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完整理解,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整合,也使得职前教师难以胜任基础教育的一肩多挑等多元化教学要求。虽然一些学者已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弊端,但是由于师范教育传统历史久远积重难返。自建国以来,由于地方高师院校主要为中学培养师资,很少高师院校设置了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等专业。即使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小学的形势下,绝大多数高师院校仍谨守为中学培养师资传统,漠视毕业生就业现实,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理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这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深受关门办学的旧思想的影响。虽然目前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但地方高师院校生源充足且仍然保持良好态势,加上其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人民政府拨付,缺乏强烈关注地方基础教育现实的驱动力;二是传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惯性强。人才培养改革涉及面广,关系到教育教学理念、师资、学科信息与知识,教材、实验实训场所等。改革意味着放弃传统做法的便利,增加新事物的无尽麻烦,也意味着必需增加巨大投入却要承担产出减少甚至失败的风险。在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办学者往往选择墨守成规。

(二)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