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辅导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教育辅导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教育辅导

团体辅导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阅读全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因素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朋辈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努力。在众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因素中,教师和家长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教师担当了实施者的角色,家长扮演着中坚力量,朋辈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的自我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结合心理学、健康教育等理论,结合校园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辅导和咨询,普及健康知识,协助学生在成长中解决和疏导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文献研究显示,中学阶段是遇到心理问题最为集中的时期,如何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朋辈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努力。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本文仅从教育主体因素方面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中学生群体中彻底贯彻实施,离不开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具有较高专业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托一支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及专业技能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团队。从数量上看,如果教师队伍的人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出现任务量过大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根据国外相关研究显示,教育机构中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最适合的比例为1:1000,这时可以取得很明显的效果,违纪和学习中的问题明显减少。再从质量上看,当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明显偏低,不能较好地胜任自身工作。因此,要加大投入,给每个学校配备足够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备的基础。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情,同时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必须在义务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范围上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人员的教学上,特别要防止对心理健康教育作片面的理解,杜绝形式主义。各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善于借用授课技巧,通过不断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形象影响学生人群。教师自身的品行对学生后期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深入开展性格教育工作必须强化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要发挥教师榜样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成长。为人师表,教师要具有严谨的师德作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确立良好的心态,通过教师形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教学理念,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将热血奉献给祖国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更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心理内容的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提升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内心的自信,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和教师是教育的两个支柱,二者缺一不可,单纯地强调学校和教师的作用是认知不足的表现,是片面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矫正的功能,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学生教育的作用。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通过强化教师和父母的功能角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不断地强化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素养,形成一种在家教导有方,在校教导有度的新模式。家长还要有参与意识,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平时有问题要随时向学校进行咨询,及时对问题进行根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调整教学方式,对于心理适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弱化考试结果的作用,强调学习知识的效果。重点肯定学生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刻意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家长要和学生不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学生内心的适应性。因为心灵的成长需要父母给予正面的肯定和极大的宽容。除此之外,父母要提高孩子对生命的敬畏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让学生明白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家长的榜样行为、家庭的良好氛围、正确的教育方式等教育孩子。不能忽视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长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强化作用。在孩子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有两个教育者,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在孩子教育上,这两者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存在分歧时要及时沟通协商一致。

阅读全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讨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的知识后应具有的、与本学科基本特征相一致的重要成就,是该学科对人教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本文将心理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基础,以高中生认识自我的教学设计为例,从辅导理念的澄清、辅导目标的设定、辅导活动的设计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辅导

自从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教育概念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

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内容,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2]。①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②学科学习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达到一种有效学习的状态;③人际交往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妥善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状态;④环境适应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畏惧挫折,珍惜生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面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补充,都是该学科“心理和谐”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培养内容。

2基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下对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

①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而心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心理的自助力、心理的调适力、心理的发展力和心理的实践能力;②心理自助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③心理调适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④心理发展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潜能的激发,获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⑤心理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阅读全文

基础教育阶段课外辅导

一、支持课外辅导的观点

1、人们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未成年人的可塑性比成人要高得多,对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的投资更有价值。国家不能剥夺个人寻求私人教育资源的权力,如,接受课外辅导。第六,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课外辅导投资属于私人教育投资。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公共投资,私人投资虽没有公共投资占的份额多,但是也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在此阶段,日本和韩国的私人教育投入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0.9%,教育总投入分别占GDP的5.1%、7.6%;美国的私人教育投资、教育总投入分别占GDP的0.3%、7.3%;OECD国家的平均值分别为0.3%、6.3%。据2013年1月份的报道,在我国,“历时近20年首次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所以,我国与上述国家地区相比而言,差距很大。一般来说,私人的教育投资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对国家人力资源储备的支持。

2、家庭教育投资是社会资本发展的自然产物。课外辅导作为家庭教育投资的非选择性教育支出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

3、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课外辅导机构帮助家长解决了问题。如,帮助家长接孩子;帮助学生复习、预习功课,检查作业,签字等。

4、课外辅导给学生带来好处。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某一学科技能,提升兴趣,培养专长。其次,激发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兴趣,发挥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再次,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最后,便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潜能。

5、课外辅导可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利于减少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二、反对课外辅导的观点

阅读全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越来越重视.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学阶段学习的知识是基础知识,所以学生充分掌握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提出学习要求,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能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挖掘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拓宽优等生的知识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学生科学分层

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全面深入地调查学生的前期情况,主要有学生的家庭背景、智能、心理、技能、数学成绩、在校表现等,综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并做好分类归档.基于此,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A(学习水平较高)、B(学习水平一般)、C(学习水平较低).在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需求、能力与兴趣给予充分尊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基于课本的基础要求,适当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分层

将学生科学分层之后,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按照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针对各个层次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彻层次要求.教师可将教学要求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了解、识别,感受、理解,经历、模仿,反应、认同;(2)理解、独立操作,领悟、内化;(3)掌握、应用、迁移,发现、探索.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组学生达到(1);B组学生达到(1)~(2);A组学生达到(1)~(3).例如,在讲“三角恒等变换”时,教师对C组学生的要求是熟记公式,正确使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对B组学生的要求是对公式推导进行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公式解决综合三角函数问题;对A组学生的要求是能自主推导公式,熟练应用公式处理难度较大的复杂三角函数问题.

阅读全文

中学图书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新人,这种高素质就包括了心理素质。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这个阶段引导教育得好,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拥有丰富馆藏的中学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1]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和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对不良心理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保持积极、平稳的心理状态,使心理活动正常地发挥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与心理问题,开展心理障碍咨询与辅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

2中学图书馆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如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变化给中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但其中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是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会使中学生的信心、成就感普遍增强;负面、消极的影响是价值观念多元化所带来的心态失衡,竞争加剧、升学应试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休学退学,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心理困惑、抑郁,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某些社会负面现象也会带来心理干扰,甚至导致犯罪,所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机构,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所作为。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中学图书馆要充分挖掘潜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及时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阅读全文

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一大主体,应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切实系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做了梳理,以期实现不断优化改进,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在全国中小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背景下,省、市、区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意见与具体要求。学校作为区属重点初中,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教育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作了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晰规划健全机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2006年以来坚持不懈,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1.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明晰。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尊重个性,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个性飞扬的学园,智慧润泽的乐园,幸福成长的家园”。时刻注重营造“家”的氛围,让师生在和美温馨的校园氛围之中幸福成长,真正将学校作为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特别强调要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创建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特色学校模式。为了更好的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专门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年发展规划。2.工作机制健全。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每学年均召开2次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及时总结与完善,由心理辅导室负责落实,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各自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活动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并在工作中加以渗透[1]。3.规章制度完善。为了保证有效落实,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制度》、《心理教师工作守则》、《心理教师从业道德规范》、《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心理辅导室值班人员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

1.心理辅导室建设进一步规范。为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学校于2015年扩大了心理辅导中心规模,考察采购了先进的“学校心理管理系统”,规范了心理档案管理;制定了心理辅导室建设方案,在校园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增建了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沙盘游戏室、自信提升室、团体辅导室,并将心理辅导室升级为心理辅导中心。2.打造心理专业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2名,国家心理咨询师15名。学校建立了以心理咨询师和德育老师为主要成员的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共22名。学校制定专门计划加强对心育师资的培训,坚持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至少1次培训;加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培训15课时。针对新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等不同教师群体进行自我认识、心理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班主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较多,更为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对班主任简单的心理内容的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学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2]。

阅读全文

中学班级管理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政府也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当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然而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现状。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教育不公平问题非常普遍,使得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进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学班级管理活动中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班级管理;教育公平;对策

一、前言

班级管理问题涉及到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问题,因而对于班级管理者来说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非常必要,而如何做好班级管理教育公平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任务。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公平的学习氛围。

二、中学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