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学化学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逐步深入,微课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巨大作用。有关微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广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而微课教学以微视频为载体,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满足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本文在对微课教学理论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就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实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理论;实践策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重视先进科技的融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一种简便、高效、有趣的生活、学习方式,因而促生了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字号队伍。自此之后,我们逐渐迈入了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微课教学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实践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微课教学理论概述
微课教学理论为我们实践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们只有清楚、深刻地理解微课概念、特点及其设计原则,才能更好地付诸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关微课教学理论的认知表述如下:
中学化学教学创新实验分析
摘要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创新也是实验的灵魂。化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能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所以创新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实验;中学化学;应用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又是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很多发明与实验都有赖于化学实验,所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创新实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源泉,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化学知识,也能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加强创新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创新实验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中学化学课程的新变化
与传统的化学教学相比,新时期中学化学教学呈现出时代特色。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的作用。二是,中学化学课程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学模式多样化、科学化。四是,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学生学习化学的趣味性。这四方面的变化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做出的总结,在促进自身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背景下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新时期,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快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各中学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推进化学教学改革。
三、推进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系统地理解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直接执行者,保障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有效实施,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系统地领会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贯彻落实在一线教学中。新时期,中学化学教学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平等对待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学习基础为其安排与他们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与课后练习。
学科素养的中学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探索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学科素养;课堂教学;化学
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长时间内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学科基本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代教育的潮流[1]。教育部颁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注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开展了很多年,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素质教育改革还没有取得好的社会效应。这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施,实现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不断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2]。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值得探索的课题。鉴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从传授学科知识到培养学科素养的转变,本文仅从教学角度提出几点见解。
1重视化学史
每门学科都有一段丰富的发展历程,化学史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演变历程的描述。从道尔顿在1803年提出原子论为标志算起,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已经有210多年的历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增加化学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思维方式,间接体验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例如在课堂教学元素周期表时,如果仅介绍每一周期元素、每一族元素及其相关性质,就没有突出化学史的教学,没有发挥化学史的教育作用。元素发现史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掌握元素化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严谨的科学价值观。首先介绍几个元素的发现故事。例如1766年,英国科学家凯文迪西分别使用铁、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收集后,发现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会发生爆炸,称之为“易燃空气”。1782年,化学家拉瓦锡重复实验,把过去称为“易燃空气”的气体命名为氢,并确定氢是一种元素。然后介绍化学家发现几个元素性质相似现象。例如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观点,从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找出15种元素,并分成5组,发现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接着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原子量递增把60多种元素排成序列,得到了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并且发现元素的性质发生周期性的递变。讲述完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体现了哪些创新?元素周期律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最后介绍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讲解周期、列、主族、副族概念后,提出下列问题:对比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维尔纳的长式周期表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这种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历史过程的了解和对探索过程的领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也避免了高中教学中存在只注重单个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没有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发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搜集化学理论突破创新的例子和教育素材。例如在酸碱电离理论的教学中,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化学史。首先品尝感到酸的物质定义为酸,感到有涩味的物质定义为碱;随着电化学的发展,形成了酸碱电离理论,能电离出H+的物质定义为酸,能电离出OH-的物质定义为碱。接着根据酸碱的对应关系、质子转移关系进行拓展讲解质子理论。这样的讲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学科,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学科,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因此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成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认识物质和学习化学反应可以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训练。例如在铁还原硫酸铜的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获得学习兴趣[3]。首先提出问题:铁钉表面的颜色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思考获得:银白色的铁钉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铜,这样学生从宏观上可以区分铜和铁。再从微观上探析铁把溶液中的铜离子还原为单质铜,然后用元素符号把这个氧化还原反应式写出来。然后着重分析反应前后电子得失和化合价的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铜元素化合价从+2变为0,因此氧化铜为氧化剂。铁元素反应前为单质,失去电子生成铁离子,化合价从0变为+2,因此铁为还原剂。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实验情景,设计好问题,反应前后电子的总量有变化吗?让学生思考讨论,获得成就感。教师总结:虽然铜元素、铁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但是电子得失相等,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学化学教学慕课的应用
摘要:
为了满足化学教学发展的需求,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文章主要对慕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包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根据化学知识特点,有选择地“翻转”;获取多方支持。
关键词:
慕课;中学;化学教学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慕课”应运而生。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性的网上在线学习课程。与其他网络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在慕课平台上的学习者可以实现课上学习、交流探讨、完成作业、课后小测的整个过程。慕课的诞生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新的曙光,它将成为我国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形式。
一、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2014年5月15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大会上强调: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可见建立符合中学化学课程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化学教学理念,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使课程多元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化学人才。慕课这一教学形式由高等教育发展到基础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将慕课与中学化学有机结合,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的需要。
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意味着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究将成为贯彻发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路径。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分析与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知识体系、总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情境案例、创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趣味实验等,为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质;有效教学设计;趣味实验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1],从“功利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2],成为了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重大趋势与热点。中学阶段,化学学科是一门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理论与实验学科。关于化学学科的内容一方面包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研究得到的化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包含着化学家们观察与研究物质的方法、动手实验的实践经验[3]。这些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经验等都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将以上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成为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除此之外,通过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的探索,可优化化学课堂模式,转变教师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因此,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设计是非常有意义的。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1.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如图1所示的几个方面,它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学习中学化学时,既要求学生能从最基础的宏观角度去观察物质结构,又要求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角度去解释结构特征。总的来说,素养一要求学生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去学习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上,物质的变化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因此,在学习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关注反应前后物质转化过程,又能用变化的观念揭示各类化学变化的特征与规律。这就体现了素养二的要求。在化学学科中,化学原理、定理、结论等并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科学家们根据各种证据进行假设、分析,进而得到证实,最终确立的。因此,素养三就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认知模型来解释物质的结构特征。更高层次是,学生能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主建构认识模型,更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化学学科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要实现科学探究就需要做到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操作规范等。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能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去思考化学问题。这就是素养四的要求。素养五强调在化学实验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此基础上要求实验操作时要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同时,素养五也提出学习化学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1.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上的意义
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一、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检验的是中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实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的过程检验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解答化学疑难问题,并举一反三,领悟透彻。但是由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及化学课程实验的复杂性,学生往往难以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快速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有效地参与实验检验,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疑难点。例如,“乙醛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变化?”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感到棘手。对于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化学现象,化学教师通常情况下是这样向学生讲解的:碳氧及碳碳双键相似但也有不同,C=C能与Br2加成,而C=O却不能与Br2加成,溴水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将乙醛氧化从而形成乙酸,所以乙醛能使溴水产生褪色反应,即氧化反应。通过一系列乙醛与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即可较圆满地向学生解释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氧化反应。此外,证明检验乙烯的最佳试剂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而不是溴水。如此一来,学生对于之前的疑问就豁然开朗了,并且还能触发学习新的化学知识点的兴趣。
二、化学思维拓展教育改革初探
化学思维的拓展对中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中的意义比较大。例如,“氮族元素”一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产生的疑问较多。为便于学生掌握,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难问题(如“氮气有关疑难点分析”)及“氨气和氨水有关疑难点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归纳和分析讲解。学生在学习到这一章节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疑问:N比P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针对这一类疑问,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化学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氮分子内存在的是N≡N三键,而白磷分子内存在的是P-P单键,氮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大,不易断裂,故N2稳定;白磷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故白磷分子较活泼。此外,学生容易提及的疑问点还有:为什么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对这样的问题,笔者给出的解答是:因为氨分子与水分子很容易通过氢键结合形成NH3•H2O,且H2O和NH3都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NH3易溶于由极性分子H2O组成的溶剂,所以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在倡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踊跃表达个人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地位,尽可能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化学问题的释疑和解惑,让学生形成自主判断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当下社会,教育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一理念也正逐渐被全社会所广泛认同。教育关注的是人,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素质教育的提出并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时展的要求。对于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我们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
作者:段洪伟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系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对理论课所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进一步得以理解和巩固,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别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西北牧区由于地处偏远,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西北偏远牧区十五所民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对问题根源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微型化学实验
西北牧区民族教育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实施国家“两基”工作目标以来,基础教育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从每年招收的预科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分析中发现,来自牧区民族中学的学生化学成绩普遍较差,尤其是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等全方位考察中问题较多。使我们感到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牧区民族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我院承担起了改革牧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任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牧区化学实验教学和管理提出一点肤浅的改革思路,以供参考。
1调研内容及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为了全面准确掌握牧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索更加符合偏远地区实际的教学模式,我们利用送教下乡,教师培训、毕业生顶岗支教等方式,选择了十五所民族中学,从实验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学生基础、学习兴趣、实验意识,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和调研方案。